34. 想让他放过你,你先放过他

本期内容

大家好,这周我们的主题词是:控制。

 

在跟父母的关系中,控制是经常被提起的关键词。

控制这个词,背后是权力,我让你这样做,你就必须这样做。看着是单方面的,但我们说关系是双方的配合。我们经常说父母的「控制欲很强」。这个说法不完整,「控制欲很强」的另外一面,叫做「我反控制的欲望也很强」。

 

所以老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一个人告诉你,说:你知道我妈有多固执吗?我说晚上吃米饭,她非要吃面条!——我们一听这个话就知道:你妈是很固执,你也没好到哪去啊。她跟你争得这么来劲,是因为你也不肯放手啊!

 

那有没有单方面的控制呢?你要什么就是什么,我不能反抗你。会有这种情况,它的本质是实力的对比悬殊:如果不听你的,我会遭到很严重的后果。在互动中我们随时都会考虑利弊:不听你的,我会损失得很大吗?会死吗?

 

最大的权力,就叫生杀大权,如果我不按你的做,我可能会死。

那就没的说了……

比如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要吃饭,要活命,这些事都得父母说了算。所以只要父母把持住家里的经济命脉,他对我们就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关系反而很少出问题,因为简单。管人的很爽,被管的也绝对不敢反抗。

但是在成年人的关系当中,这种绝对的权力其实很少。

我们成人了,重要的东西一样一样都抓到自己手里。我们也不再是说担心违逆了父母,就没饭吃,没钱花。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是非要依赖他们不可的。但他们还要管我,控制我,那我肯定会想要反抗,这时候就开始出问题了。

 

但其实,如果父母真的彻底没有权力了,权力是0,这个关系也不会有问题,我管他怎么发号施令,我不听他的就完了。因为我确定,我真的一点都不用依赖他。

 

所以在控制性的关系上,是一个连续谱,它的一端是:「你要,我给」。另一端是「你要,我不给」。这两种情况都很爽快,真正麻烦的是中间那种情况:「你要,我很纠结」,我不想给,但是我不能不给,但是我又真的不想给……

最痛苦的就是这种持久战,它一定是同时包含两部分的要素:我对别人有一部分的依赖,但又不是百分之一百的顺从,有一部分反抗,又不可以百分之一百的摆脱他,真正让我们头疼的问题,都属于这一种中间态。

我要再强调一遍,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关系当中,遇到的所有跟「控制权」有关的问题,一定是依赖和反抗同时共存。但是这种思维很不容易培养。我们都习惯了只看一个方面,通常我们关注反抗的那个部分,总是在抱怨我不想听他们的怎么办,其实你要是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反抗一点都不难。

但我们不太容易看到的,是我们想反抗的同时也想依赖。我们不可能不在乎。

 

那么我从理论的角度,先阐述一下在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里,为什么我们不想被控制,又不能一劳永逸地拒绝?为什么我们会依赖这段关系?希望能对大家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有一点启发。我们的依赖有三个来源:

 

第一是来自于惯性。我们从小就建立了很多的规则,不能那样,必须那样。父母的话必须要听……完整的规则呢,本来有一个后半句:「否则就会怎么怎么样」,它是一个条件式的语句。但如果我们没有加这半句,它就变成一个什么?命令,绝对化的命令。我们不会去思考:「如果我不听话呢?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没有这个思维习惯,它就是一个惯性的:「怎么可以不听话!不听话的话……哎呀那不对不对,不可以不可以,那太糟糕了!」

顺应这种惯性,我们就会被一些莫须有的东西限制。明明可以提出挑战的时候,但我们不敢。我记得我们讲过一个请保姆的问题。妈妈会一次次地驳回,而我又一次次地去问她,双方都很痛苦。那我就问:「为什么非要去问呢?请保姆是你的权利,你直接请一个就好了。」然后就有同学提问:「诶……这不好吧?」

「怎么可以不经过妈妈的许可呢?」

或者说:「李老师你说的是理论上的,不切合中国的实际。」

(我经常被人这么批评,「所以实际是什么样呢?」)

他们说:「实际情况是,如果我自作主张请保姆,妈妈肯定是要生气的!」

我说:「是,妈妈会生气。生气了又会怎么样呢?」

他们觉得太夸张了:「你还问我生气了会怎么样……生气了谁都过不好啊!」

我问:「过不好是多长一段时间呢?是怎么过不好呢?她会打人吗,砸东西吗,还是会怎么样?你会做什么事情哄她呢?她要多长时间才会消气?」

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他没想过。这是他的惯性,在他看来,生气就已经是天塌下来了,不能想下去了,他从来不敢去面对这个可能。实际上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能看到,就算最坏的可能发生了,也不是世界末日。那些灾难性的后果更多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而不一定是现实。

 

依赖的第二个来源,是内疚感。我们会因为别人的难过而让自己觉得难过,特别是父母。父母一伤心,我们就觉得是自己哪里没做对,背后有很多大词,孝顺啊,良知啊,感恩啊,都是有道德意义的。其实呢,这也是惯性的一种,之所以单独把它拎出来说,是因为它特别特别沉重,而且在中国也特别的常见。

很多时候内疚和控制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多父母未必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会无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比如说,哭,展现自己的痛苦,强调自己的痛苦,甚至是强调自己生病,不舒服。这个才是他们手里的王牌。就像前面说请保姆不经过妈妈同意,妈妈会生气,会骂人,生气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妈妈会伤心,会一句话都不说,默默流泪,每天唉声叹气……这个才真的让人不舒服。

很多人天不怕,地不怕,他最怕的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让别人伤心,这是他的死穴。如果不把这个点处理好,他就可能因此长期处在控制中。

 

依赖的第三个来源,在于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这种纠缠的关系。

有一些人,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很干脆,绝对不拖泥带水,但涉及到很多并非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去哪玩,就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有时候我们替他着急:「芝麻绿豆大的事,有什么好争的?要么你就听人家的,要么你就自己玩自己的。」但是他不,他既不解决冲突,也不回避冲突,他非要让双方处在一个纠结的状态中。其实是很享受这种持久战的感觉。

我以前有一个来访者,一个公司的高管,40多岁了,一看就是一个非常干练,非常有主见的女人。她跟我说:「我都40岁了,我的父母还把我当成小孩子看!每次去看他们,我说我没吃早饭,他们就叮嘱我要每天吃早饭,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哎,我自己的身体自己不知道照顾吗,关他们什么事?」

我问她:「你明知道他们会这样,为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你没吃早饭呢?」

后来我们就着这个话题往下聊。一边是父母把她当小孩子来控制,一边是她自己也像小孩子一样,主动汇报,邀请父母来跟她玩这个游戏。我们谈到后来,她就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她跟父母保持关系的一个方式。一方面父母在用吃不吃早饭的事控制她,一方面她也在拿不吃早饭的事控制父母。如果离开了这种互动方式,他们反而不知道用什么其他的方式来保持亲密了。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有一句话:「你是他的囚徒,也是他的狱卒」,说的就是家庭里这种相互控制的关系,你想让他放掉你,你自己也要先放掉他。否则,两个人就会相互依赖,相互反抗,陷入到这种相爱相杀的持久战中。

 

但是你不一定急着从这个战斗里出来。或者说,如果你真的想摆脱它,很简单,但你未必像你以为的那么想摆脱,你摆脱了它,你自己可能也失去了依靠。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启发,请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