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排斥是近代迷思?(二)
—本期你将听到—
同性很难,但生活可以不难。
你好,我是徐志云。这是我们同性之恋困扰指南的第一部分的第五节课。
今天我们要接着上一节课的主题来谈, 同性恋排斥是一种近代迷思吗?
上一节课我们谈了,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其实婚姻的内涵跟现代并不一样。婚姻对许多人来说比较是一种需要履行的义务,而同性恋的关系也并不是太大的禁忌,更没有所谓的同性恋是罪恶或者同性恋是疾病这样的概念。
那么为什么在现今的社会当中却常常听到同性恋是不好的,或者是需要感到羞耻的,甚至是一种疾病,这样子的文化趋势呢?
我们这节课会从西方的历史来看一看原因。我会分成四个阶段来分析这段历史。
第一阶段是古典时代,也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西方文化。当时是怎么样来看待同性之爱?第二阶段是中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对于同性爱有怎么样的观念转变。然后会谈到一百多年前,同性恋如何变成一种疾病,也就是一种病理化的概念。最后一个阶段,我们来看看科学如何再次翻转大家的观念,还给同志正常的身份,还有健康的人权。
好,首先我们就来看古典时代。其实在过去数千年当中,西方医学也不认为同性恋和生病有什么关系,甚至很多听众朋友应该也听过,在古希腊的时代,少年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时年长的男性会将自己的知识跟技能传授给少年,并且保护这个少年,教导少年社会责任跟谋生能力。而年长的男性跟少年之间也会发展情爱关系,甚至是肉体上的关系。而相较于男同性恋,其实女同性恋的记载则是少之又少。最著名的就是女作家莎芙的作品,她的诗作大多是描写她跟她的女学生之间的同性爱情,所以他定居的希腊岛lesbos,这个岛屿成了英文当中女同性恋,也就是lesbian这一个词的字根。
那西方文化后来为什么会变成现在所看到恐同的模样呢?这就要说到第二阶段的转折,影响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是基督教的兴起跟传播。在西元四世纪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大主教叫做奥古斯丁,他奠定了目前基督教会主要的规范,他认为性高潮会让人失去控制,而失去控制的人性是基督教当中的罪恶。因此性必须只能够为了生育而不能够为了乐趣。所以没有生育目的的手淫是比强奸更严重的罪。而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同样没有办法达到生育繁衍目的的同性恋行为,当然也就被视为一种罪恶了。
但是从19世纪末开始,现代医学逐渐抬头,用医学跟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许多现象,取代了过去神学或者神秘学的地位。在这一波浪潮当中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同性恋从宗教的罪恶变成了一种医学上的疾病,变成从病理的观念来诠释这种现象。就如同我在第二堂课所说过的,在19世纪末的时候,同性恋开始被一部分的精神病理学者认为是一种异常,但这种新的诠释方式仍然将同性恋视为一种负面的表现。所以它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受到主流的基督教它固有的性别观念很大的影响,也继承了基督教对于性的压抑观点。而不仅是宗教,当时的法律其实也不放过同性恋。大家所熟知的英国科学家图灵,他是著名的数学家跟密码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协助盟军破解了德国的密码,但是他在1952年的时候,因为被发现了同性恋行为,被控告了所谓的猥亵案性颠倒的行为,这样的罪行,被要求从是要坐牢,还有施打(注射)女性荷尔蒙当中去选择一样来惩罚他。他最后选择了女性荷尔蒙的注射,也就是所谓的化学阉割,而且持续了一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许多副作用,也使他从原本热爱体育运动,造成了到后来对于图灵在身心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1954年的时候,图灵因为使用了掺有氢化物的溶液的苹果而死亡。当时世人普遍相信,他是因为受到了法律的迫害而自杀。从这段历史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同性恋者在当时其实也受到了司法上很大的迫害。
如此一来,当时社会里头的同性恋人人自危,销声匿迹,所以即使是科学的研究者想要去了解同性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很少有同性恋敢直接的现身,接受科学研究,造成了许多研究者常常是能够接触到被歧视、被压迫,因而出现种种身心无法调试而来求助的同性恋者。甚至还有一些是从法院跟监狱转至而来的个案,造成这些研究的结论其实也会有所偏差。以至于整个由西方世界所领导的科学圈,在那大半个世纪里头,都持续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造就了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偏见,甚至是恐惧。
那么这种状况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转变的呢?就是要说到第四阶段,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世界。首先是社会背景的转变。在历经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经济跟教育都发生了进步,而宗教对于美国社会的钳制力也开始减弱,所以美国社会也进一步去探索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挑战了过去很多被视为不可置疑的生活规范。同性恋者逐渐形成了社团,浮出了台面去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这些同志运动也让大众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大一群人其实是同性恋,甚至他们就是自己的亲友。人们会开始在社会上呼吁,其实同性恋也是正常人,也跟异性恋一样,应该要拥有自己的权益,应该要得到平等的生活。同时在这个时候,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同性恋研究,也逐渐从那些偏差的样本扩展到了一般的大众样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客观的同性恋研究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就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胡克。他在1957年,当时从30位大众样本当中选取的男同性恋者,跟30位男异性恋者来进行对照的个案比较,他找了三位投射测验的专家去解读这60个个案,他们的罗夏克墨迹测验,还有主题统觉测验,这两个测验都是经由心理投射当中,去评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心理状态。结果他发现其实同性恋者跟异性恋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他也证实了男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还有适应能力,其实并没有障碍。在这之后很多研究其实都反复验证了这个结果,终于观念开始转换,也为了同性恋的去变化提供了科学背景。
而接下来这就进到了这波去病化运动当中的最高潮。美国精神医学会,简称APA,它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手册当中移除,这要说到1970年代的初期,当时同性恋的人权组织在美国精神医学会APA的年会上抗议,他抗议APA为什么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疾病?这也迫使APA去讨论说,同性恋是否还应该被列为精神疾病之一。另外一方面,APA内部也有越来越多想要积极改革的年轻一代的医师,他们对于过去的医学典范提出了挑战。在1972年的时候,APA年会发生了一个经典事件,一个精神科医师约翰弗·莱尔,他穿着过大的一个西装,脸上戴着面具,用特殊音效的麦克风来匿名发表了他的出柜演说。他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同性恋者,也是一个精神科医师。而他告诉大家,我们精神科医师必须运用我们的技能和智慧来帮助他们,即我们,使得大家可以与人性的一部分舒坦相处——那一部分被称为同性恋的人性。
而接下来在1973年的APA年会,同志运动者罗纳德,他也现身了同性恋议题的论坛。罗纳德告诉在场的精神科医师,“不要再说我们有病了,你们这样害我都生病了”。来自这一个个现身跟出柜,造成了APA内外的事件夹攻,而又有越来越多强而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的同性恋并不是疾病的事实。所以美国精神医学会终于体认到这是个该做改变的时候了。
他们第一步就是在1973年的时候,把原本同性恋是病的规定改成了“同性恋本身并不构成精神疾病,除非当事者因为自己的性倾向而感到困扰。”虽然这样定义还是有问题,但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种创举。到了1987年的时候,终于把那个因为性倾向而感到困扰的同性恋这个诊断也正式被移除掉,宣告了APA对于同性恋30多年来的误解终于平反。
而这也引导了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类似的科学审查程序,他们在1990年的时候把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当中删除,而同性恋的去病化正式成为了世界主流概念。
也因为经历了这将近100年的沸沸扬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整个世界对于同性恋的看法都受到了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中国社会也从对于同性之爱并没有特别的贬低,变成了同性恋,受到了歧视,难以生存。然后又在上个世纪末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鄙视跟偏见是不是误解了一个这么庞大的族群。
所以,社会终于渐渐变得对于同性恋比较友善一些。而现在有越来越多同性恋愿意公开出柜。看起来好像同性恋者忽然变多了,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人会说这都是跟美国学的,才会有这么多人变成了同性恋。事实上从这两节课当中,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一个轮廓,那就是同性恋绝对不是西方的产物,但是对于同性恋的恐惧跟偏见,这才可能是西方的产物。
所以同性恋排斥是一种近代才出现的迷思,即使同性恋早就被证明为不是疾病,不是罪恶不是异常,但是社会的气氛却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改变,造成许多人从小就根深蒂固的排斥同性恋。而最让人看到心痛的事情是恐同心理不只是出现在异性恋者的身上,就连同性恋自己都有可能会出现,而这叫做内化的恐同。就指是在从小的社会教育跟价值观影响之下,造成同性恋连自己都讨厌自己,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这才是造成同志心理最大的折磨。
希望这两级的课程能够让大家理解到,同性恋排斥是一种多么不必要的心态,它既不是我们固有的文化,也并不是一种理智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的更积极地去去除掉这样的心态。
我相信有许多朋友过去甚至到了现在都还受到了内化的恐同这种心态所苦恼。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验,欢迎在讨论区来留言,让我们知道你曾经遭遇过的困难与烦恼,也让彼此之间知道其实你并不孤单,而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所以下期的节目当中,我们就要来看看同志生活当中会遇到哪方面的困惑,又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会由刘安真老师来为大家讲解。身为同性恋,我要面对什么?
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