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排斥是近代迷思?(一)
—本期你将听到—
同性很难,但生活可以不难。你好,我是徐志云,这是我们同性之恋困扰指南的第一部分的第四节课。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同性恋排斥是一种现代迷思吗?
同性恋排斥,也就是所谓的恐同(homophobia),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个主题可能要追溯到东西方数千年的历史,所以我会拆成两堂课来讲,比较东西方的视角和历史脉络,并且把重点放在比较近代的历史当中,带大家看看我们习以为常的恐同文化到底是怎么来的。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风俗和习惯,其实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也受到过去历史的影响,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原本就该如此。除了同性恋恐惧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说,像是以前会讲,女人就是弱小的,或者男人在古代的时候就应该有多个妻室等等,这些都是过去被建构出来,而大家误以为是真理,但其实随着时代变化,这些观念也会跟着改变。
通过我们来审视历史,我们可以对于当下的自己有一种新的觉察,而不是理所当然的把一些观念当成事实。透过理解这个时空背景,我们就可以在观念和态度上更加开放,并且有所选择。
在上半集当中,我们会先来看看中国的历史跟文学。从这些文献里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重点:
第一、同性之间的情爱在中国古代其实早就十分普遍,并不是现代的产物;
第二、在中国古代,许多人同时都过着有异性婚姻的生活,但人同时会有自己的同性密友、伴侣,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可能是蛮普遍的双性恋现象;
第三、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当中,传宗接代还有支持生活所需的各种实用性的东西是高过于两情相悦的。所以许多人虽然有同性恋的关系,但还是会维持着家庭的角色,也算是某种程度的形婚;
而这三个重点我会在以下的例子当中来一一解释。
在中国的历史里头啊,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其实早就不可胜数。早年的历史大概只能看到帝王将相,所以就会有所谓的余桃之癖、断袖之癖、龙阳之癖等等的著名故事。但这些讲的其实都是男同性恋的故事。甚至在《史记》的《佞幸传》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句记载,叫做“非独女以色媚,仕宦亦有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只有女性会媚惑皇上。其实以前早就有男子也会色诱皇上了。
早年的历史大家应该已经听过很多,我这边就不详细记述这些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大多来自官宦之家,比较没有办法反映在民间当中的现实。所以我们来谈谈最近这四五百年的中国历史,看看其中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哪些中国传统的和同性相关的一些文化跟心理。
我们先来讲讲明朝。在明朝的文学作品当中,以张岱他的《陶庵梦忆》描述了最多同性之间的爱恋跟情谊。张岱的《陶庵梦忆》里头有一篇叫做《祁止祥癖》,它讲述了一个很感人的同性恋故事。张岱有一个叫做止祥的朋友,他的兴趣很广泛,他喜欢书画,踢球,看戏,音乐,而且还喜欢可爱清秀的小男生。他有一个贴身的小男生叫做阿宝,阿宝清秀美丽,止祥对他爱不释手,还亲自教阿宝关于音律,关于唱歌这些技术跟才华,而阿宝的领悟力也都很高,所以很快就学会了唱歌,音律,还有种种表演。后来发生战乱的时候,止祥遇到土贼,他也誓死保护阿宝;再后来止祥他遇到了乱民来掳掠他,造成他的家财散尽,所以后来止祥没有钱了,而阿宝就沿路去卖唱来养活他的主人。总之两个人之间彼此相爱,相互扶持,而止祥虽然有老婆,但是他觉得阿宝比他的老婆更加重要,而张岱也称赞他“其癖如此”,觉得他对于阿宝的爱这个癖好相当的深情。
从这篇文章跟记载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对于这种男男之间的情爱,其实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责备,甚至还会因为彼此深情而受到歌颂。但比较可怜的反倒是,女性在这样的情境下再次被贬低,即使扮演了一个异性恋妻子的角色,却仍然被视为传统家庭的工具,而在情感生活当中失去了踪迹。
虽然女性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学当中一直被轻蔑,但是除了男同性恋的故事,是不是还有女同性恋的故事呢?女性在历史当中的记载本来就少很多,而女同性恋的记载更是稀少,但这绝对不代表古代女同性恋不存在,我们反倒可以从一种特别的途径来观察到女同性恋在传统文化当中的现身——那就是“女鬼”的故事。说到鬼故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古典鬼故事应该就是《聊斋志异》了吧。《聊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是清代的蒲松龄所著,他所写的鬼故事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甚至更能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集体潜意识。
《聊斋》当中就有一个故事叫做《封三娘》,这就是一个女同性恋的故事。《封三娘》当中一开始出现的主角叫做范十一娘。范十一娘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她的父母亲非常疼爱她,疼爱到可以让她自己选择她要的丈夫。所以范十一娘有一次中元节,她去参加盂兰盆会,到处去看看有没有跟她年龄相近的人,但是范十一娘却遇到了一个女人,马上就爱上了她,而这个女人就是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叫做封三娘。范十一娘遇到了封三娘之后开始思念她,而茶不思饭不想,甚至到后来出现了许许多多身体的症状,其实说穿了就是我们现代精神医学所说的躯体化的症状。后来范十一娘终于又找到了封三娘,跟她重新相聚,而两个人就开始同居了。但其实封三娘她是由狐狸所变成的一个妖,所以呢封三娘也是有法力的,她是有超能力的。
虽然封三娘跟范十一娘两个人同居在一起,但是在古代的观念当中,仍然会认为一个女子应该要嫁给一位男性才叫做有所归宿。而封三娘也就是这个狐狸所变成的妖,她因为深爱着范十一娘,所以她想要介绍一个年轻的男性给范十一娘,让范十一娘能够嫁给他,让她能够有所归宿。而封三娘说,这个年轻男子他未来会考上翰林,也就是说他会考取功名,会很有前途。他的名字叫做孟安仁。但孟安仁当时还是一个很穷的年轻小伙子,根本还没有去考试。他想要找一个好妻子,但是呢因为很穷,所以到了18岁都还没有能力可以娶妻子。
所以在封三娘的推波助澜之下, 孟安仁呢就跑到了范夫人也就是范十一娘的母亲那边去提亲。但是范夫人他觉得这个孟安仁他家实在太贫苦了,所以她完全不跟她的女儿商量,就把这个拒绝掉。而且她还马上帮范十一娘找了另外一门婚事。范十一娘觉得非常为难,因为这是封三娘帮她介绍,帮她穿针引线的,但是她又没有办法,而在当时被母亲这样子逼婚,她也是觉得非常的困苦跟为难,所以她甚至就在娶亲那一天就上吊自杀了。得知了范十一娘上吊自杀的事情,孟安仁当然非常难过,可是这个时候封三娘就出现了。封三娘有她的法术,所以她用了一种特别的药让范十一娘重新复活苏醒。而三个人就一起逃到村外一起生活。
范十一娘也知道封三娘这么用心帮助她复活,希望她嫁给孟安仁,这些都是为了她好。所以范十一娘心中也想,那这么好的男人,她应该要跟封三娘分享,但她并不知道封三娘其实是妖,所以封三娘如果跟男子发生了关系,她的道行是会毁于一旦的。范十一娘自以为为了封三娘好,所以她就把封三娘灌醉,也叫孟安仁跟封三娘发生关系。但是事发之后封三娘非常生气,因为自己的道行就被他们破坏了。
但是故事的结尾,封三娘说她其实并不怪范十一娘,因为是她自己喜欢的范十一娘,而命中注定,因为这些“情魔”造成了自己的劫难,所以后来封三娘就离开了他们。而后来孟安仁也就真的考上了翰林学士,跟范十一娘过着快乐的生活。
这个故事其实反映了在清朝的时候那些现象——即使两个女性彼此之间相爱,甚至她们可以同居在一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之下,爱一个人的方式就是帮她找一个好男人嫁了,所以封三娘才会有这样的作为。在当时即使她们之间有着爱情跟欲望,却依然可能是被压抑的。因为在当时社会认可的人生规划当中,女人是应该要跟男人结婚,拿到一张长期饭票。所以封三娘特别帮范十一娘找了一个即将飞黄腾达的人当老公。
虽然在那个年代当中,其实清朝都还没有出现同志这个名词,但是我们上面这个故事也看到了,其实早就有非常丰富的同志文学的记载,而且是,同志文学的记载,最兴盛的地方是在福建地区。当时福建地区的文人他们很兴盛谈论着年轻男子,甚至还会在路上召开一个活动来品评一些年轻的美男子,甚至当场为他们吟诗。那最心动的情况之下,隔天可能就会去下聘,把那些年轻美男子“娶回家”。
这么丰富的男同性恋的描写,其实在最著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当中也是处处出现。最有意思的大概就是关于贾宝玉的故事。在红楼梦第七回里头:宝玉秦钟初会,就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贾宝玉第一次看到秦钟,他觉得惊为天人,因为秦钟明眸皓齿,贾宝玉就感叹,啊为什么自己生在富贵之家,所以这么晚才认识地位比较低下的秦钟。秦钟跟贾宝玉认识之后,两个人就互相挑逗,传达爱意,他们也不断的在想要怎么样才能够常常见到彼此。
那个年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其实很难聚在一起,所以宝玉跟秦钟最好的见面方式就是去上学,宝玉自己家里头,其实原本就有家塾,在家的私塾,但是以前宝玉都不爱念书,所以很少去他家的家塾。直到遇到了秦钟之后,他就忽然变得很爱上学。但其实到了学校之后,他们也没有在念书,两个人其实也是眉来眼去,打情骂俏。所以大家相信我,古代人其实也是一样肤浅的,他们也是非常外貌取向的。看到外形可爱,他就喜欢上了他。那所以就连贾母,噢他的祖母也说,秦钟其实长得很好看,所以你们可以当朋友。
那贾宝玉的风花雪月当然不止如此啊,另外一段著名的故事就是跟蒋玉菡的故事。
蒋玉菡也是一位男子。那贾宝玉第一次遇到了蒋玉菡的时候也是马上动心,所以两个人互换了汗巾。汗巾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它就是拿来擦汗的毛巾。可是在当时汗巾的做法除了擦汗之外,它也会卷成一条绳子,把它当成皮带绑在身上,所以那是一个非常贴身的东西。而贾宝玉跟蒋玉菡两个小男生他们互换汗巾,其实那是一件非常亲密的行为,而这个也为未来其实埋下了伏笔。因为其实当时贾宝玉换出去那条汗巾,其实是袭人的,噢袭人就是他的头号丫鬟。后来贾宝玉出家了,那蒋玉菡其实就跟袭人结婚的。所以这早就在红楼梦的早期就已经埋下了一个暗喻,这个暗喻的事情是,蒋玉菡和袭人,其实他们都喜欢着贾宝玉,而他们是基于对于贾宝玉的爱而在一起的。而当时他们就被这条汗巾所连接在一起。所以在红楼梦当中其实早就有很多非常前卫的描述,那就是一种很前卫的多元家庭跟爱情。
从上面我举了这么多例子当中,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明清文学里头主人公之间的同性或异性的情感,其实都是非常弹性,流动,而且丰富的。经历了一大串的同性情缘之后,他们一样还是可以跟异性去成婚去生子。这其中当然一个可能性是因为,现代社会当中我们都知道双性恋其实反而是更难出柜的,所以会让人误以为双性恋很少。但是我们从古代的记载当中,反而可以看到很多人似乎有着双性的情欲,这更凸显了在古代当中,说不定双性情欲才是社会里头的大宗。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记载当中发现,传宗接代对这些人而言,它其实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性倾向的义务。也就是说他性倾向有可能喜欢同性,有可能喜欢异性,也有可能是双性恋。但是不管他们在外面怎么玩,怎么跟人来往,他们最终还是会回到了家庭当中跟异性结婚生子。可是我们也知道到底生子之后的夫妻关系究竟如何,其实也是很难说的。
好,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从明朝清朝以来的这几百年当中,中国的文化对于同性恋的存在其实非常开放,也有很多人其实过着台面上的同性恋生活,甚至同性之间的情爱还有可能受到歌颂,那么为什么演变到了上个世纪,同性恋却变成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而出现这么多的同性恋歧视、排斥,也就是所谓的恐同现象呢?那如果恐同并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那么这些恐同的态度跟文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在下一期的节目当中,我就会带大家来揭晓这个答案。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