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心理学遇上东方佛学,碰撞出怎样的人生智慧?|唯识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做了20年心理咨询工作,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的局限和咨询师作为人本身的局限。一次心理学会议上,我说:就像一个人无法捏着自己的鼻子将自己提起来一样,咨询师作为人,也同样无法说,我的流派已经将人完全看清楚、说明白、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本通道了。所以,在我看来,咨询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随时随地觉察学科和自己的局限性。而要保持这份觉察,我们需要更究竟的智慧指引。

 

究竟,这个词来自梵文,佛学里用来形容一种对事物有着彻底和极致的知与行的状态。比如,究竟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像我们说的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稳定;究竟即,则像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

 

小时候,我常翻外公的书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禅宗公案故事,这些熏陶让我很喜欢禅学。高考前,我曾跟母亲说:我想学两个专业:一个是佛学,一个是学前教育。佛学可以让我像外公那样有智慧,学前教育可以让我跟孩子们在一起。母亲大概怕我出家,故意吓唬我说:佛学院不收近视眼!这个趣事,现在想来,其实一直还是在指引着我的自我实现之路,让我在2006年左右,正式开始学习佛法、与济群法师有过很多关于佛学与心理学的宝贵对话和交流。

 

几年前,我曾与研究中国佛教心理学川大陈兵教授联系,打算申请去他那里做博士后研究,陈老师很欢迎,但后来由于我的父亲病重,这个愿望暂时搁置了。虽然如此,我仍然想尽我所能,将自己所领悟到的皮毛分享给大家,这些分享也许只能指出一个大概方向或出口、触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不够究竟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佛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并不是赶时髦或者故作姿态,事实上,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在演讲中,佛家所谓的法就是心理学。虽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但就学问大概的分类说,将说心识之相的学问认为心理学,并无过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更精确地说:“和西方古代不同,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既有上周提到的王阳明心学,也有本周即将展开的佛学。

 

济群法师也曾告诉我:要做佛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唯识开始,因为唯识所讲的内容和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济群法师认为,佛法是心性之学,和心理学一样,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只是两者对心理问题的定义并不一致。心理学所解决的,主要是异常的心理问题,重点在于对某些异于常人的言行和病态心理进行纠正。而佛法所解决的,不仅是异常的心理问题,还针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烦恼,因为每个人都是烦恼的病毒携带者,区别只在于发作程度的轻重,在于是否超越常人认定的范围。

 

2017年,我主持心理学大会时说在我看来,不是人人有病,而是人人有漏是佛学用语,是指烦恼,指因为智慧不足而无法看清世界的真实相貌的无明状态。

 

我们都是生而有漏的,所以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佛法的唯识到心学的心外无物,从认知行为流派的非理性信念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古今中外的先哲学者们都在努力为人类找到解脱烦恼的智慧之道与实践技术。心理学为大家提供了各种,而要让术发挥根本的作用,还需要的支撑。

 

就像近年来很多父母在学习《正面管教》课程,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很多人却越学习越困扰,发现在课堂练习时做得很好的事情,到了孩子面前就功亏一篑。一个妈妈说:学了那么多方法,结果还是一陪写作业就打回原形,心里更加自责和挫败了,觉得自己永远也当不了好妈妈。我反问妈妈:在你的内心深处,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个时候,妈妈才会静下来,梳理自己的内心,发现那里一直有一个非理性信念是:我用了正面管教技术,孩子就可以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听到妈妈的话,我把自己一直很喜欢的一首诗、纪伯伦的《论孩子》送给妈妈。今天,我也把这首诗也送给你,你可以在文稿中查看。

 

我很喜欢济群法师2007年给林紫机构的咨询师们开示时所说的:佛法是管理人生的智慧。要想做一个好妈妈,最根本的是先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所以,佛法并不消极,相反,它是帮助人更积极和清醒地过好这一生的智慧。人生最难管理的是心,而唯识学,给我们提供了管心的途径。

 

唯识,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术语之一,意思是: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心识变现出来的,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心学的心外无物与唯识的观点很接近,但唯识又比心外无物的内涵更深广。

 

佛教和心理学一样,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宗派,专门研究唯识论的叫唯识宗。你可能从没听说过唯识宗,但你一定知道唐僧,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开山鼻祖。这样是不是感觉亲切一些了呢?

 

唯识宗将我们的心分为八识,包含了心理学所说的意识和潜意识。其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是通过对外界的感受、想象和思考而形成的心理活动,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都是音译,所以听起来不太好懂,实际上都是指平时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类似于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范畴。

 

在唯识与心理学的对应关系上,南怀瑾老师认为第七识比潜意识更深、更难以觉察,属于俱生我执,意思就是与生俱来的对的执着。比如,你看见路边一个人在笑,如果形成的认识是他在笑,就属于前六识;但如果形成的认识是他在笑我,则已经掉入了第七识,情绪反应变了,烦恼就来了。

 

而第八识,则是玄奘法师所说的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指生命的真心本性和主体,它不随前面的七识而生灭,在我们出生前它先在那里、我们去世后它也仍然以不同形态延续。就像我们之前分享过的、华兹华斯写给去世表妹的《露西组诗》里所说:她有如灵物,漠然无感于尘世岁月的侵袭。如今的她,不动,无力, 什么也不看不听; 天天和岩石、树木一起, 随地球旋转运行。

 

唯识宗将第八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载体。济群法师说,它就像一个有着无限容量的硬盘,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过去所有的言行及喜怒哀乐,会在内心形成力量,影响现在的生命。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会成为影响未来生命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自己的生命品质和亲密关系得到真正持久和彻底的改善,我们就需要从第八识开始,珍惜和清理生命的硬盘。我更愿意将这个硬盘看作花园,在这座生命花园里,你播下的每个心念的种子,都将开出对应的花、结出对应的果。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通过对自动化思维和非理性信念等认知的调整、来治疗心理疾病,因为疾病的根源就在于错误观念。而唯识学中,将这种错误观念称为遍计所执,意思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念来看待外界,执着地认为那就是真相,类似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投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疑邻窃斧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无论你是父母、恋人、领导或者学生,无论你目前的困扰是什么,都可以试着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八识入手,最终停留在第八识里,打造生命的花园。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延伸阅读】

 

结合今天学习到的唯识论,以陪孩子写作业为例,来看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情绪管理应该怎么做——

 

前六识里,父母可以下的功夫有:每天看见孩子的一个小进步、每天认真倾听孩子三分钟;家里点上有助于静心的纯天然熏香;管住自己的舌头、少说话、多喝水,缓解焦虑情绪;孩子作业时,身体放松地坐在孩子身边看书而不是看手机;遇到问题,检查自己头脑中有没有“这都不会、将来怎么办”等的非理性信念。然后,在第七识里,去除“我”字,比如:把“我怎么生了个熊孩子!”改为:“TA这样的熊孩子要每天硬着头皮完成作业,也真是够为难的。”最后,进入第八识,播下一颗新的种子种子里包含着纪伯伦的一首诗

 

《论孩子》

作者|纪伯伦   译者|尹建莉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英文原文:

On Children

Gibra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注:《论孩子》出自纪伯伦的《先知 沙与沫》,最早的译者是作家冰心,这里选用尹建莉老师的翻译版本,是为了更便于大家的阅读和理解。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