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炼面对死亡的态度,形成恰当的生死观?|生死观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11月11日,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一项“为自己办葬礼”的活动。丧礼的模拟过程是个“带入式的体验”,参加的学生在人文学院门前铺上一层布,假设自己死亡般的躺在地上,再让身边的人替自己盖上象征着死亡的白布,静静聆听身边人对逝去的自己的哀悼和颂词。
活动发起者、何教授认为,在传统的亚洲社会,死亡仿佛是个“禁忌”,经常不被提及。他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带回家庭或者社区,和自己所爱的人讨论死亡,同时也能够为那些失去亲人的朋友提供帮助。
这则新闻,让我想到一个心理游戏:给自己写一段墓志铭。墓志铭游戏和模拟丧礼活动一样,都是为了帮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能够带着清醒的自我觉察更好地活在当下。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妈妈临终前说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事。”
可是,过往的教育却很少涉及这个人人都将面对的重大课题,于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终极焦虑来源。一方面,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压力和困扰背后,隐藏着的是死亡焦虑。因为害怕死亡这种终极的丧失和未知,所以不停地努力、想要拥有更多来获取存在感;另一方面,因为将死亡看作一个负面和悲哀的事件,所以又对生命产生了虚无感,不知道自己活着和忙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整个人被存在焦虑牢牢笼罩着。
存在焦虑由“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洛・梅提出,意思是:一个人察觉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威胁个人生存的因素包括:疾病、灾难、死亡、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等。存在焦虑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觉到虚无的恐惧;自由意志则要求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放弃追求、逃避责任,就会感到焦虑。
20世纪50年代,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他注重对人的现实存在感和生存状况的分析,强调人的潜能和建设性,致力于促使来访者重新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所以,存在心理学中的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存在,并构成人的存在感。存在感强的人有三个特点,大家可以对照看看:
第一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客观、清醒、深入的了解和觉察,在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就更加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比如,能自主选择喜欢的专业、想从事的工作,或者想要在哪座城市生活。
第二点,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够为自己设定合适的人生目标,主动为之奋斗,不迷茫,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比如,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他们在为人父母前,都是IT行业的技术高管,孩子的出生让他们对教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相继转型,热情洋溢地投身到了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之中,尽管收入少了,他们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却比以前还要强烈了。
第三点,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存在感的重要手段,语言能力的丧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对于第三点,我有不同的观点,在我来看,非语言信息同样可以表达存在感和带来心理平衡,而且会比语言文字的表达更深刻和丰富,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我见过不少无法言语、却纯净饱满和健康的心灵,也见过许多越焦虑话越多、话越多越焦虑的来访者。某些情况下,帮助他们进行“止语练习”,反而是让他们重新建立存在感、获得内在安宁的有效途径。
所以,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由本能压抑所造成,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导致内心出现了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因此,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和体验他自己的存在”。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欧文·亚隆指出,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是对人的四大终极关怀。
听到这里,如果你是咨询师,或者对存在主义有更深的兴趣,可以查看我为你准备的延伸阅读材料。接下来,我们回到课程开始提到的“死亡”话题上来,继续打开这个略显禁忌的话题,尝试弄明白死亡以及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十多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关于8岁女孩佘艳的报道。小佘艳一出生就被遗弃,被穷到结不起婚的单身养父收养。佘艳从小乖巧懂事、热爱生活,虽然家里只有一间破房,她却从山里移来各种野花、打造了一个小花园,而且特别喜欢唱歌。8岁那年,小佘艳患了急性白血病,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养父想要把唯一值点钱的土坯房卖掉给她治病。可是房子太过破旧,一时找不到买主。小佘艳看到爸爸越来越忧郁憔悴,就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想死……我是捡来的娃娃,大家都说我命贱,害不起这病,让我出院吧……”。于是,8岁的佘艳代替不识字的爸爸,在自己的病历本上写下:“自愿放弃对佘艳的治疗。”……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泪如雨下,后悔没有早一点看到报道、没能为这个小生命做点什么。虽然后来在记者的帮助下,很快筹集到了70多万元的善款,但小佘艳在病情恶化、抢救的过程中,突然自己用力挺身向后重重地一摔,导致颅内出血,最终离开了这个她曾爱过的世界。记者说,是小佘艳主动选择了死亡,她在进抢救室前偷偷写了三页纸的遗书,说自己也想做好心人、把钱留给其他小朋友用;还说希望爸爸不要太难过,要好好活着……
小佘艳的故事,最让我痛心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小小的心灵始终在独自面对死亡。所有人都努力想让她活下去,可是,比大多数成人都活得更清醒的小佘艳,却冷静而又坚决地选择了直面死亡。只是,这么小的生命独自承担生死大事,内心该是怎样的体验呢?
2008年汶川地震后,林紫机构的小伙伴问我们为什么要做援助,我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边落泪边说:“我们的力量虽然很渺小、能做的很有限,但如果我们早点行动、尽管去做,世界上也许就可以少一个像佘艳这样的孩子。我们的陪伴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不再孤单、离开的时候心怀温暖……”
可以直面死亡的人,通常都先直面了生存。小佘艳生前虽然知道自己是弃婴、而且家贫如洗,但仍然活得绘声绘色。她在留给人们的亲笔文章《我的路》里这么写道:“我的路不在小朋友走的小小的路上,我的路不在汽车跑的宽宽的路上。上山时我喜欢走我的路,下山时我和小鸟一起唱歌。要是你们也肯在我的路上走走,你们会听见我和小鸟在唱歌。听着歌声向前走,路就是再长,也不会觉得累。我喜欢走我的路。”
佘艳的离开,不是因为对生的绝望,而是“向前走自己的路”。8岁孩子能做到的,我们能不能呢?
很喜欢佘艳的墓志铭,上面写着她自己的话:“我来过,我很乖。”, 我想,小佘艳打动所有人的,是她面对生死、从容不迫的态度。弄明白死亡以及我们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我们最终缓解生存焦虑、好好活着的大前提。
这一周里,我们会持续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生死话题。也很想邀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最早接触并意识到“死亡”这个话题,是在什么时候?那时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呢?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延伸阅读】
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进一步学习与认识:
除了“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以外,布根塔尔、欧文·亚隆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希望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人的心理,并进行心理治疗。
欧文•亚隆给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下的定义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种动力性治疗方法,其焦点在于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
听到“动力”这个词,我们会比较直观地联想到力量,联想到活力,和一切有活力的事物,比如,体育比赛、比如满怀干劲地工作等等;力量的确是动力重要的一个含义。不过,在心理咨询中,动力还有一层技术性的含义,指的是每个人的生命内在的深处,都有一种冲突性的力量,不管你外在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还是脆弱的、还是适应不良、甚至严重到出现神经症,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外在,其根源都是内在深处的冲突力量的结果。并且,这些力量存在在意识的不同层面,有些是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有些则是完全在潜意识里面,意识不到的冲突。这个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动力模型,它认为,动力是一个人的内部运转的多种无意识和意识的力量、动机与恐惧。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其他动力性疗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动力的认识不同。存在主义的动力认为,人内心的基本冲突既不是与被压抑的本能抗争之间的冲突,也不是与内化了的成人之间的冲突,而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直面自己、直面作为人类的生存的残酷现实,这些现实包括死亡、孤独、自由、生命的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反对一味强调咨询技术。它强调咨询师对来访者保持开放的态度,对来访者共情,并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同时,由咨询师自由地组织合适的咨询方式、包括其他流派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