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人瞬间顿悟?|顿悟与渐修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在成为咨询师之前,从识字开始,我读过很多古代高人治病救人的民间传说。比如,有个少女,突然双腿瘫痪了,家里请来当地所有的名医,却始终没能帮女孩站起来。这一天,有个四海云游的老爷爷碰巧路过,听说了少女的故事,说愿意去看看。老爷爷到了女孩家里,叼着旱烟杆、笑咪咪地围着坐在椅子上的女孩走了一圈,突然伸出烟杆狠狠地朝女孩的腿敲了过去,女孩一个激灵、居然从此站起来了!

 

小时候看到这个故事,觉得太神奇了,这个爷爷一定是神仙;成为咨询师以后来看,才知道很可能这不只是传说,中国自古就有心理治疗高手在。女孩的突然瘫痪,其实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身体障碍,现在叫做癔症、也叫歇斯底里症,老爷爷经验丰富,一眼看出了问题不在身体而在心理,所以出其不意、直指人心,女孩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做回了真实的自己,身体才得到了解脱、重获自由。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没有上小学。我问教我读书写字的外公:我以后能不能也像这个老爷爷那么神奇呢?外公说:能就能,不能就不能。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能就能,不能就不能。做了20年心理咨询师,突然顿悟了。用我们在正念里学到的知识来看的话,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当我和来访者都准备好的时候,该放下的自然会放下、该站起来的自然会站起来。就像在正念课程中分享过的立蛋游戏,如果你静心尝试,会发现:最后那一瞬,真的是蛋自己立起来的,而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修行法门,完形学派受到禅宗的启发、将它纳入自己的核心观点中,完形治疗创始人皮尔斯还曾经亲自参禅。

 

顿悟法门是相对于渐悟法门来说的。《六祖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弟子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心灵就象一座台镜,要不断地擦试,不让它被尘垢遮蔽了光明本性。慧能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从佛法的修为和境界上来看,慧能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一念开悟,显然要高得多,所以他最终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成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掌门人。神秀和慧能的不同观点分别被称为北禅南禅;他们所主张的不同修行方式,也分别被称为渐悟顿悟

 

顿悟法听起来潇洒传神,不需要多年苦修,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面临困扰和问题时,也期待有高人能对自己当头棒喝、好让自己立地成佛。然而事实上,禅宗大师们也不是随便棒喝的,禅师打人也要看对象,不得度者、也就是还没准备好开悟的人、他们会轻易施棒。

 

换句话讲,顿悟的背后,其实也有着经年累世的历练和积累,只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对的事,所以才能在一瞬间完成自我超越。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理可顿悟,事需渐修

 

而在咨询中,经常会有来访者问:林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顿悟?虽然我也知道成长和改变必须靠自己,但过程真的太痛苦了。

 

我有时会半开玩笑地说:有,那就是继续朝前走、直到顿悟那一天。

 

回头看少女的案例,你会发现:虽然看起来她是在一瞬间就获得了解脱、就像禅宗公案里经常说的当头一棒、当下顿悟,但在那之前、她其实已经在不能站立的状态里待了足够久。

 

禅宗里关于顿悟的故事有很多。有一个故事叫照影顿悟,说的是南朝时期,浙江义乌有个姓傅的年轻人,每次捕到鱼后总是将鱼笼沉入水中,祈祷说:要离开的就离开,愿留下的就留下来。结果,他的鱼总是跑掉大半,卖的钱比别人少很多,大家都笑他傻。后来,有个印度高僧找到他,拉他到水边看自己的倒影,他看到自己的头顶有菩萨才有的光环瑞象,一瞬间就顿悟了,当下成为了傅大士,也就是菩萨。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迷恋自己的菩萨身份,依然在俗世修行度人。如果说他真的悟到了什么,那就是:他发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同样是水边,同样是倒影,另一个人则不但没有开悟、还把自己陷了进去,那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喀索斯。他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想得到这个倒影又得不到,每天茶饭不思,最后憔悴而死,变成了水仙花,也变成了心理学自恋情结的代名词。

 

用这两个故事来看咨询中顿悟的产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来访者的个人准备、活在此时此地的能力、以及接纳改变的原则就是不改变的态度,都是改变发生的必要条件。

 

完形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就像阿基米德和牛顿一样,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在某种情境下发现了问题里的各种关系和解决方法,于是灵光乍现、恍然大悟。

 

完形心理学家勒做过一个著名的顿悟实验:让黑猩猩在放有箱子的笼子抓笼子顶上的香蕉。猩猩一开始试图跳起来抓香蕉,但是香蕉挂得太高了,抓不到。失败了几次之后,它不再跳了,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面,站着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跳到箱子上,取到了香蕉。

 

苛勒认为,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并没有反复盲目试错,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头脑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与实验中黑猩猩什么也不做地在笼子里走来走去相类似,咨询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种类似于停滞的状态,来访者陷入到有人陪伴的简单满足中,而不去追求更多的心理修复。这时候,咨询师角色越低调、越弱化,来访者越有可能在一瞬间快速地把他们的经历碎片整合起来, 越有可能体验到顿悟

 

我曾经在花园里为一位女士通过自然散步进行疗愈,突然有一只小狗冲出来、跑到了她的脚边,吓得她紧紧拉住我的手,然后突然有了小小的顿悟,自己总结说:原来她的死亡恐惧,与多年前一只小狗的意外离世和她对那只小狗的内疚自责有关。

 

这种顿悟,是生理和心理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种体验,意义重大,一旦发生,常常会打破僵局,使来访者身心状态都发生很大改善。这是因为,在一个汇聚的瞬间,一切似乎都突然有了意义。对来访者来说,原来是看不到、感知不到的经历体验得到了了足够的关注,从而形成强烈醒目的图像,有点类似于叙事疗法中的独特经验,或者焦点解决中的例外情况。不同的是,完形疗法中,来访者还可以通过图像与背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换,以及回到此时此地的觉察等,让自己在身心两方面最终达到整合,也就是我们这周学习的:完形。

 

愿你渐修之中、遇见顿悟。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