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正念修行,到底是什么?|觉察

本期内容

71课 风靡全球的正念修行,到底是什么?|觉察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超越自己、不畏惧这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学习。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我要把正念这个听起来有些宗教感的内容、放到这一章里呢?

 

在讲什么是正念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来自“正念分娩”创始人Nancy Bardacke 女士。

 

2015年3月,我参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正念分娩”研讨会。和70多岁的Nancy女士一样,现场20余人中,不少是温柔慈爱的年长助产士。她们虽然没有心理学背景,但在一次次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也一次次地陪伴、鼓励着所有疼痛、恐惧和焦虑的妈妈们。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如何通过正念练习、帮助孕产妇减轻疼痛、享受而不是忍受分娩。研讨结束前,Nancy女士分享了一个比分娩疼痛更痛的案例:一对年轻的夫妻,孩子出生后,被告知只有几周的生存希望。夫妻俩非常痛苦,可是除了呼吸、什么也做不了。最后,爸爸开始每天给孩子写歌、唱歌,歌声中,他和妻子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去想将来,把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当作一生来过。奇迹发生了:孩子在父母的呼吸声和歌声的平静陪伴下,竟然一周又一周地活了下来……

 

听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哭了,为父母带给孩子的平静、安定的生命力量而感动。时间过去三年多,案例的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了,为了描述得更加准确,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翻箱倒柜,就像过去的70节课里,每当要举例而又记忆模糊的时候,我会竭尽全力地搜索到最准确的信息和记录,为的是:念念分明。

 

念念分明,意思是:我们在工作、学习、吃饭、走路等等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从容专注地去做、但又不会被它们羁绊住。我专注地备课、不去焦虑找资料要花多少功夫;父母专注地歌唱和陪伴,不去焦虑孩子明天还能不能活着。于是,就有了正念。

 

正念本身,指的是:以一种非评判性的方式关注此时此地的体验,是一种修行实践和生活方式。正念这个词最早出自佛教《四念住经》,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第一次正式提到它,属于佛教提倡的八正道”之一,是禅宗中主要的修行方法,也被称为“观禅”“内观禅”。而我们这周要学习的,是与宗教信仰无关的“正念疗法”。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医学院荣誉医学博士卡巴金教授,将正念理念从宗教中剥离出来,创立了正念减压疗法,帮助人们处理压力、疼痛和疾病。此后,以正念为核心,又发展出了多种心理疗法,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正念疗法是对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三十多年来,正念疗法像一股时尚风,吹遍了欧美各国。

 

2012年起,林紫机构也邀请了卡巴金教授本人和他的弟子陈德中老师来到中国,举办了数十期正念工作坊,普及和推广正念知识。

 

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位大学教授好奇地问我:最近好像很流行正念啊?正念就是正确的念头吗?我摇摇头,回答他:“正念的正,不是正确的正,而是正在的正,是对正在发生的当下的觉察。”

 

卡巴金教授喜欢用中文的字来解释正念:念,上面一个下面一个,就是心在当下

 

正念是一种古老修行方式,而修行这个词,像正念一样,虽然快被用滥了、但它们的本意,仍然对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在我来看,修行就是越活越清晰,而正念则是保持清晰的力量来源。

 

所以,不用担心,这一周的学习,与宗教无关,不需要你具备任何宗教信仰,只需要你带着自己的“今心”。

 

今心和正念,与我们能否与自身及世界和谐共处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自我意识感官的敏锐正念意味有意识地、不评判地专注当下。这种专注使我们对当下的现实更自觉、更清明、更接纳。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的生命只在一个又一个当下中展开。如果这些当下中有许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全身心参与,那么很可能我们不仅会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如果这段话听起来有些不大好懂的话,你可以回忆一下前面的那个案例:孩子随时可能离开、父母无能为力。他们唯一能为孩子做的,就是通过一呼一吸调整好自己、全身心参与到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里。假如他们的念头跑到过去,就会被自责内疚和懊悔缠住;假如念头跑到将来,又会被伤心痛苦和绝望缠住。只有在当下,当真的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活在同一个频道中时,生命才会在安定中呈现出更大的可能性。

 

和卡巴金教授一样,我也常常感觉孩子是我们的禅师。如果你家里也有这样一位禅师,不妨仔细观察和学习他们,因为孩子比我们更能够活在当下。圆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用力地用手掌拍击地板,然后又把手举到眼前,仔细看看手掌、又仔细看看地板,反复好多次,好像在想:“诶?那个叫做疼的东西、到底是在手上还是在地板上呢?”

 

你看,当你仔细观察“疼痛”时,“疼痛”就只是“疼痛”而已、不会变成“痛苦”。我经常给来访者打个比方说:就好像胳膊被针扎一下,如果我们保持正念去觉察,内心的独白是“针扎了,胳膊痛。”;如果没有正念,我们的心要么跑回过去,想:“从小到大,为什么受伤的那个人总是我”;要么跑到将来,想:“以后我要和扎我的人势不两立”,那么,“痛”就变成了“痛苦”。

 

所以,超越自己,其实不在将来、不在过去,而就是在当下。本周的课程里,我们将会一起学习几个正念的小练习,让“活在当下”成为真实的行动、而不是花哨的口头禅。

 

我们今天要做的第一个练习,是觉察。

 

也许你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工作一整天,到晚上下班的时候,才觉得肩膀、脖子酸痛、背部僵硬,但这注意力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又投入到吃饭、回家,或者是下班后的活动中去,直到上床入睡前,身体上的疲惫才又一股脑涌过来。我们也经常思绪纷纷:如果我做得不好怎么办?如果我像个菜鸟怎么办?如果因为我的表现,我们团队输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请你想像一下:把我们跑来跑去、像猴子一样的心拉回来,时刻与我们自己在一起,共同练习觉察。

 

觉察力是正念的核心之一,是让我们用多维度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有意识、不评判地去觉察一切。

 

不评判有三层含义:(1)不分析。当念头升起时,不去分析它从哪儿来,它为什么会来,它代表着什么。念头升起了,它就升起了,不否认也不接纳,静静的观察它。(2)不分别。没有一颗分别心,对发生的一切,或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平等看待,平等接纳。(3)不贴标签。要想见到事物的本质,必须如实地去体验,而不给这个经验上,这是洞察力的本质和前提。

 

觉察本身就是一种疗愈。今天的课程学习完之后,找一个放松的时间和空间,点开文档里的觉察练习,一步步地体验。我也会在本周的最后,为大家录制一段专门的指导语,供大家长期地练习。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拓展练习】

正念觉察练习

 

觉察能帮我们理解精神机制的实质,对情绪及情绪的反应做探索。这样的过程会让我们发现,我们对情绪的反应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能提供另一种更合理的情绪处理方法,将旧的心理模式转变成全新的模式。觉知正念的瞬间,就像黑暗中的烛光,刹那中将我们带出痛苦的深渊。所以,跟随下面的步骤,一步步来练习吧。

 

1、感知身体

从感知你的身体开始,与你的双足、双腿、你的座位、你的髋骨、尾椎建立联结。感知你的脊椎,保持直立与挺拔,放松肩膀并让你的意识游移至双臂、手掌再到手指尖。将注意力集中到腹部、胸部、喉咙,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脸部,释放你的下巴、眼部、额头等部位的一切紧张感。当你坐在那里,感受全身。感受呼吸在全身的流动过程。从与身体的联结与临在开始,询问自己为什么冥想?你的希望、愿景和意图是什么?

 

2、仔细聆听

仔细聆听,想法将涌现。留心它们,然后放手随它们而去。再次更加仔细、深入地聆听。在你体内什么样的感受最强烈、最真实?试着不要去思考你的意图,也不要分析或有意识地在意它。相反,看看你是否能从更深的层面去聆听,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意识层面。用身体去聆听,用你的全身心去聆听。

 

3、留心意图

也许你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你的意图仅仅是处于当下,保持心胸开阔与好奇心,接纳一切出现于此的事物。或者可能你已强烈且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意图。无论怎样,在觉知中清楚地把握你的意图,不管它是强烈明确还是模糊不定。

 

4、放下你的意图

默默地重温你的意图,牢记于心,牢记于身。一旦你感觉它已达到明确和稳定的状态,就放手随它而去。回来,休憩于你的身体和环绕在你周围的觉知之中。意图只是向导,它不是我们专注的某个目标,而是我们全心全意追随的方向。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