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和乐观偏好者有什么差别|习得性乐观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一个朋友留言说:“同样一个问题 ,别人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而我看到的却是不好的一面。从小被家人灌输,我们家的人总是生不逢时、总是比别人坎坷、总是会更辛苦……然后,自己也开始往悲观的方向发展,现在竟到了没法乐观积极的看问题的地步。我该怎么调整,让自己不那么悲观,更快乐的生活?”
显然,这位朋友身上背负了家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个“蛋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逃脱不了家族的命运、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昨天已经学习了一个描述这种现象的概念:习得性无助。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习得性乐观、希望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到这位朋友回答自己的问题、也能启发大家做更多的自我调整。
在我来看,塞利格曼先生最积极的一点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无助的研究上,而是转而思考:既然无助感是习得的,那么乐观也可以习得、并且逐步取代无助感。
什么是习得性乐观呢?我们先来学习几个与它有关的基本概念:
首先来看:解释风格
我们已经学习了阿德勒的主观知觉对人们的影响,知道了让人快乐或者悲伤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解读方式。
塞利格曼也提出了一个相似的概念:解释风格。它是指一个人对遇到的生活事件、发生原因的习惯性解释方式。解释风格是一种认知因素,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对人的情绪情感、期望、动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解释风格: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造成了一个人的解释风格的差异。塞利格曼认为,人们的解释风格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悲观的解释风格,我们稍后详细来看这两种解释风格。
再来看:乐观与乐观偏好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如同其他性格特质一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遗传的。通过不同的人格评测工具,可以评估一个人的乐观程度。这种观点被称为乐观倾向理论。
而塞利格曼则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而不是普遍的人格特质。乐观的人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和特殊的因素,如当前环境等。悲观的人则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比如个人失败。
持有乐观的解释风格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乐观主义,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对幸福的敏感度也更高;而悲观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看待世界时重点放在不幸和痛苦之上,对不幸和痛苦更为敏感。
乐观主义者通常更有力量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还有一类人,和乐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有可能经历好事情,坏事情都是别人的、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类人被称作“乐观偏好者”。乐观偏好会让一个人积极向上,但是也容易让人对潜在的危险和损失视而不见,从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用我改编的《秀才赶考的故事》来看一看,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和乐观偏好者的差别在哪里:古代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一座寺庙,恳请和尚推算考后的结果怎样。和尚双目微闭,思考片刻后伸出一根手指。结果,悲观的秀才认为:和尚的意思是一个都考不上,于是他马上返程、放弃了赶考;乐观偏好的秀才认为:和尚的意思是只有一个能考上,而那一个肯定是自己,于是彻底放松、一路玩到了京城,最后名落孙山;而乐观主义的秀才则认为:和尚的意思是一个都不剩、全都能考中,于是继续积极应战、最后榜上提名。
所以你看,乐观主义者采取了乐观的解释风格,而不是盲目的乐观,所以才有了积极的结果。既然是解释风格,就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获得,有意识地改变导致悲观主义的“习得性无助”。这种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乐观的解释风格,就叫做:习得性乐观。
习得性乐观让人们能够了解乐观的运作机制,从它的掌控下解脱出来;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乐观技术,让人保持一种客观的乐观主义状态、从而避免悲观主义或者盲目乐观。这种习得性乐观的好处,才是永无止境的。比如:美国投资家巴菲特就是一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他40年间写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积极且客观的,只有5份内容消极,并且全部发生在美国的经济衰退期。
要想获得和巴菲特一样客观的乐观主义,可以多多练习ABCDE技术。
ABCDE技术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习得乐观的方法。A表示事件;B表示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评价和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和行为结果; D代表辩论;E代表效果。在这个技术中,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映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举个例子,一个小学生,经历了被老师批评这个事件A之后,如果信念B认为:所有的老师都讨厌我,那么就会产生感受和反应C:自卑、愤怒、然后自暴自弃。但假如同样的事件A发生后,另一个小学生的信念B是:老师很重视我、认为我能做得更好;那么他的感受和反应C就是:积极改正、继续努力、争取更好。
显然,如果我们不断地训练自己将消极经历分为事件、信念和感受三个部分来看,就可以通过练习D和E来改变信念B,让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从消极变为积极、悲观变为乐观。
举个例子来体会这个技术的应用过程:
一个女孩的生日到了,她特别期待男朋友能够第一时间给她祝福、送她礼物,可是她从生日前一天夜里一直等到生日第二天的零点,都没有等来男友的祝福消息,她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
在这个情境中——
事件A是:男朋友没有送生日礼物,没有发生日祝福
信念B是:他一点也不在乎我,说不定已经喜欢上别人了
结果C是:非常生气又非常难过
这时,女孩如果想要结果变得更为积极和乐观,可以先进行D——自我辩论。首先,寻找证据。找出男朋友爱自己、在乎自己的证据,比如,他能够记住自己的所有喜好。其次,寻找其他可能。比如,他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也可能是他遭遇了比较大的麻烦。接着,看一看隐含意义——就算他真的不在乎自己,最坏的结果是分手的话,那么索性开诚布公谈一谈。最后,看看怎么解释对自己更有建设性:比如,相信他没有送礼物有他的理由、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好、也不是因为爱的不够,等等。
辩论完毕,女孩就可以得到积极效果E:感到没那么生气和难过了,不再折腾自己、而是准备采取有建设性的行动,主动联系男朋友、了解情况、表达期望。
这个技术,可以和自己的伴侣或者是好朋友一起练习,告诉对方事件发生的情境,让他展示你的悲观解释和信念,然后你与他进行辩论,检测消极信念的依据,找出其他可能的乐观解释,如果悲观观点看起来更有力,检查它的真实性,并评估乐观和悲观信念的功用。这种练习能够有效地帮助一个人提升对自己悲观解释的识别能力,并及时转变自己的解释风格、最终获得习得性乐观。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