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以为的悲观也许只是一种无助感 | 习得性无助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电击狗的实验。他将狗狗分为三组,并分两个阶段进行实验。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第一组的小狗不施加电击,作为对照组;第二组的小狗施加电击,但狗狗只要按压地板就可以避免电击;第三组小狗同样施加电击,只是无论如何,狗狗都没办法躲避电击。
实验的第二阶段,让三组小狗分别进入一个带有隔板的笼子,并给狗狗在的那一侧通电,隔板的另一侧不通电。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狗狗很快就学会了跳过隔板到另一侧躲避电击,而第三组的狗狗却根本没有尝试过,而是趴在通电的地板上,动也不动地忍耐电击。
塞利格曼从第三组小狗的表现中总结出了习得性无助,而且在后来的研究中还发现,这种现象在人的身上同样存在。
我经常给我的来访者和企业客户分享这个实验,因为我看见:太多的困境其实并不是真的困境,真正困住我们的,是过往那些“我不能”、“我不好”、“做什么都没用”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像实验中第三组的狗狗那样,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变得对现实无可奈何、最终放弃努力、听任摆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因为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惩罚,一个人习得了某种信念——“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现状或未来”,觉得自己不行,再努力也不行,于是放弃努力,被动地停留在恶劣的处境中,即使明显有机会改变,也会视而不见。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能让人形成习得性无助,主要包括归因方式、观察学习、不合理期待、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等。
从归因方式来看:习得性无助的人,倾向于将坏的结果向内归因,比如认为:“这是我的能力问题,我怎么努力都得不到我想要的”。或者采取普遍的归因,将问题放大和泛化,认为一件事情没做好,就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比如,从母亲那里习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从父亲那里习得“女孩就是笨”。再或者采取持久的归因,认为问题一旦发生就永远不可改变,比如觉得 “现在都这样,以后还能好到哪儿去”。
观察学习则是说,人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到无助。比如,在父母婚姻阴影下长大的孩子,即使还没有谈过恋爱,也会悲观地认为自己不会有美满的爱情。一个笑话说,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第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经过,于是,小鸡也就背负着自己的蛋壳过了一生。回想一下,你的身上有没有同样背着一只壳呢?
再有就是习惯性地给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和期待,导致自己总是很难完成,久而久之也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态。
而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则是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最大影响因素。比如,一个从小被忽视、或者不管想要什么都被训斥为“不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会一方面觉得主动表达需要是无用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有罪的,一方面又会怨恨周围人不懂自己、不能满足自己。他们却忘了自己已经长大,想要喝杯可乐完全可以自己去买、而不是非要等着别人来猜。
就像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生命之舟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原来阻挡我们的隔板可能早已不在、而我们的心、却依然在纠结和恐惧着,守着勇气之剑在生命之舟落下去的地方,以刻印的疤痕提醒自己:我无能为力、不可能再找回勇气和自信了。
要超越自己、不再把余生浪费在习得的无助之中,除了阿德勒理论可以帮到我们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学习里汲取更多的养分。习得性无助是塞利格曼的经典研究之一,在此基础上,塞利格曼开始研究,人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习得性无助、并能够采取行动作出改变。这些研究让他发现了人类积极心理的重要价值,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因此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最新分支,被认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向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倡导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面向、研究人类如何过美好的一生,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强调优势而不是弱点,关注在生活中建立好的而不是修补坏的,而不只是关注病态性的心理障碍,就像中医所说的“扶正祛邪”。
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塞利格曼的大力推广,在他担任了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之后,积极推动了多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现代积极心理学运动之父”。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优势等等的这些主张,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以习得性无助为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学习到鉴别自己是否有习得性无助的方法,简单来说,你要留意自己是否经常会有以下这些想法:“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这是不可能的,我就知道会这样”、“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等等……
而识别出习得性无助,是为了改变它,具体来说,你可以这么做:
第一、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不要轻易否定自己。遇到问题时,先客观理性的分析,检查除了自己的问题之外,是否更多是外部原因。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局面打不开,负责的产品没有好的推广渠道,你可以客观分析,这款产品还存在一些瑕疵,或许可以先给产品部门提意见,使产品更加完善;产品改进后,你可以有针对性的出一些推广策略,让准备工作更充分等等……客观的分析,可以让你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从外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二、把心放在事情上、而不是把事情放在心上。前者让你更专注于解决、而后者则让你感到压力或无助。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无助的,仅仅是无助感本身。所以,当再一次有“我完蛋了”这种念头的时候,试着具体化感受的源头,问自己“具体是什么事情,让我感觉很糟糕?”、紧接着,就可以再问自己“那这种情况下,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3、学会给自己一些控制和主导权。把注意力从那些被动的、不受你控制的事情上,转移到主动的、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的事情上。比如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间,买什么样的礼物奖励自己,下班后选择看电影还是吃顿好吃的犒赏自己一天的辛苦,这些微小的选择,都能阻挡无助的压抑,帮你做主你的生活。
不要小看这些微小的主导权。1967年,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在阿登屋养老院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将老人随机地分成两组,所有的老人都得到了一盆植物,但第一组需要独立照顾好植物,而且有权选择房间的设施和布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第二组的植物则由护士代为照顾,老人们同时被告知,养老院会努力营造一个幸福的家,护士会全心全意照料每一个人。三周以后,第一组的老人们显得更快乐也更有活力。而在实验结束的18个月之后,第二组老人有30%离开了人世,第一组则只有15%。
大量实验证明:积极的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也正是基于这些实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而要改变习得性无助,还可以主动地养成习得性乐观,这一点,我们会在明天的课程里专门学习。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