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朋友圈设置3天可见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本期内容

自从微信从单纯的朋友圈,变成夹杂着工作的社交圈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3天可见”,小小的设置改变,却引起众人内心的轩然大波。


有玻璃心碎了一地的气愤派,有好内容无法再看的可惜派,有暗恋渠道被堵的失意派,有关我屁事的冷漠派。


他们非常好奇,那些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经过调查研究,这帮家伙大致可以分成以下 4 种类型。


1 隐私型


在这个窥探隐私猛如虎的今天,连互联网圈大佬马化腾也不能幸免,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消息或者在他人朋友圈留言评论,会完全不带马赛克地出现在媒体通稿中。


于是,我们一方面,担心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存在风险,另一方面却需要在朋友圈适当自我表露,以便维持社交形象。


在做不到完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有人视监自己的朋友圈,“三天可见” 成为最佳选择。


2 焦虑型


焦虑型的人有着矛盾的心理,既渴望朋友时刻关注自己,又害怕被扒光看透。


正是由于害怕被看透,导致人设崩塌而前功尽弃,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以至于生活中不敢做自己,朋友圈中不敢随便发东西。


所以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可以实现选择性地展露自己,维持想要呈现的人设,同时不想被不信任的人做过多的研究和解读时,“三天可见”更像是一个安全的洞穴,满足我们适当遁藏起来的心理。


3 傲娇型


“其实是为了告诉大家要及时看我的朋友圈,不及时看就看不到了,快给我点赞,宝宝需要你们的打call,快告诉我你们还爱着我”。


表面上却要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做一个佛系的发朋友圈青年,不急不躁,看不看得到,一切随缘。


一面很酷很潮,好像什么都不在意,一面用傲娇向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属于年轻人的小倔强宣告存在感。


4 从众型


很多人是在顺从大众的选择,当 “三天可见” 开始流行,从众,可以减轻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当它出现一年多,还选择随大流,是为了获得圈子的认同。


而当身边朋友接二连三的疑问为什么要设置 “三天可见”,或者有观点对 “三天可见” 进行抨击时,因感受到压力产生心理焦虑,会选择不设置 “三天可见”,以获得更大群体认同。


甚至有人的朋友圈还会在“三天可见”和“全部开放”中反复切换。


三天可见也好,不可见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和认同的方式。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如此在意别人的眼光,才会戴上脚链跳舞。不如索性洒脱点,甩掉条条框框,撕掉前瞻后顾,爱咋咋地。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