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独立:从依赖到独立,再从独立到依赖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


1.依赖和独立之间是什么关系?

2.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独立?

 

- 本期知识点 -


1.艾瑞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第五阶段&第六阶段:


(1)第五阶段:

艾瑞克森认为第五阶段是发生在12到18岁青少年或青春期的自我认同过程,如果顺利,个体就可以形成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

向;如果没完成,就会自我角色混淆,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阶段

名称

年龄

冲突

5

青春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


(2)第六阶段:

艾瑞克森认为第六阶段是19到30岁成年人的前期,以亲密关系的建立为目标。如果顺利,个体会有能力去爱、能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如果这个阶段不顺利,个人将走向孤癖疏离,经常是寂寞孤独的。

 

阶段

名称

年龄

冲突

6

成年早期

18- 40岁

亲密 vs. 孤独



(3)从多元角度看待艾瑞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森的女学生卡罗·吉利根(Carol Gilligan),认为女性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是互换的,也就是女性倾向于先完成亲密关系,再完成自我认同。除了性别差异,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发展。大部分中国人,从大学阶段才开始启动这两个任务的。那个时候,我们有机会真正摆脱家庭的影响和掌控,真正开始独立思考。

 

2.人生各个阶段里的独立和依赖:

(1)婴儿- 孩童阶段:当婴儿有了自身的行动能力,即便是最简单的爬行,都是在离开和寻找母亲之间来来回回。儿童心理学大师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将这过程称为分离-个体化。这个过程一直会持续。

 

(2)青少年阶段:人们开始学习独立。青少年阶段独立的发展的理论出自两位精神分析师。

A.布洛斯(Peter Blos)将这个阶段称为第二次分离个体化。这一次,个体不再是与妈妈共生,而是与朋辈共生。他的个体融入朋辈而成为一体:同样的穿着、同样的习惯用语、同样的流行文化等。布洛斯认为这样的朋辈共生,让青少年有能力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而离开家庭,是独立的第一步。

 

B.艾瑞克森的学生马希亚(James Marcia)进一步将自我认同的完成分成两个面向:一个是因为怀疑父母的价值观而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因而认识了世界;另一个是有承诺的投入,也就是对自己希望自己成为怎样一个人,做出了选择。

 

3.独立和依赖的关系

依赖和独立这两个观念,经常被人误解为两个绝对对立的状态。事实上,依赖和独立是对立的情况,只出现在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脱离父母的控制。然而,在结束了对父母的依赖以后,生活上也许不需要任何人来提供依赖了,但是在情感上,我们会继续需要不同形式的依赖,比方说:爱情。

 

(1)爱情中依赖和独立

在一定的独立以后,依赖反而可以让我们更独立。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带给我们学习、探索、演化的能力,我们因此拥有了自主性。但我们仍然需要依赖,需要寻求安全感。当我们知道有人会照顾我们、会安抚我们,是可以让我们更放心,也因此更具有自主性的。

 

(2)文化中父母的影响对人们发展独立和依赖的影响

在我们的文化里,家庭和父母影响力太大,几乎是很难实现真正分离的。甚至可以说,近年来的社会观念,不断地强调父母要对孩子们有足够的控制,不准父母放手,不准父母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在这样情况长大的孩子,往往要用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争取自己的独立。有的人可能没有任何机会去找到适当的朋辈来共生融合,所以只好躲到内心的世界里,用巨大的沉默来拒绝这一切的限制。

父母对于孩子如果有太强烈的掌控,即便出发点是因为爱,也都会造成孩子们长大以后对新的亲密关系的恐惧。任何亲密的关系对他们而已都可能产生控制的威胁,他们害怕一旦进入了亲密关系,又会回到过去那种没有自我空间的生活状况。

 

4.硬壳自我 vs. 软壳自我


(1)硬壳自我:如果我们在还没有足够安全的时候就被迫独立,这样发展出来的自我,可以称之为「硬壳自我」。它就像是一个刚硬的塑料的外壳,好像可以十分坚强的面对世界。但是,一旦压力过大,外壳可能瞬间就崩溃瓦解,中间几乎没有太多的过渡阶段。

 

(2)软壳自我:一种更理想的自我,像是柔软的橡皮所形成的,可以称之为「软壳自我」。它整个外壳是柔软的,但不会被外面的冲击所击溃。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看起来是悠哉的,十分从容而自在,对人生是懂得享受的,而整个人的感觉是温和的。他们表面看起来没有太多的狠劲,做起事来却不一定输给那些所谓有狼性的人;特别是面临压力的时候,更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韧性。

 

5. 怎么才能从「硬壳自我」成长为「软壳自我」?

亲密关系就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们的性格变得柔软的空间。如果一个人愿意走到亲密关系里,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虽然会产生要逃开的念头,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仍然愿意再继续下去。他就会开始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也会开始发现自己所担心会崩溃的自我竟然还是存在的,改变也就开始了。

 

- 补充注释 -


1.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1936年11月28日-)是美国女权主义者、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2.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


3. 布洛斯(Peter Blos)

 

4.马希亚(James E. Marcia)一位临床以及发展心理学家,曾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教。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