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依恋:恐惧失去爱情的人
- 本期你将听到 -
1. 焦虑型依恋是什么?
2. 焦虑型依恋是怎么形成的?
- 本期知识点 -
1.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该理论揭示了当人类在面对痛苦的人际关系,和爱的人分离,或者面临危险的威胁时会如何做出反应。
- 鲍比对从母亲身旁离开的年轻小孩进行观察,离开母亲的小孩展现出三个阶段的行为:愤怒、绝望、和疏离。基于他的观察,他的结论是:婴儿或小孩子的愤怒最初是为了展现一种呼唤,也是一种抗议,要让缺席的母亲能够回来。同时,愤怒也成为孩子纾解紧张和焦虑的方法。
2. 依恋类型(Patterns of Attachment):由约翰·鲍比的学生,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设计的陌生情景(strange situation)的实验理论。
- 在母子相处的情境下当陌生人介入时,不同的婴儿对母亲会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依附行为。
3. 依恋类型的延续
- 婴儿的依恋行为模式会一直延续到人们长大成熟后的亲密关系建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同一种依恋类型的行为模式来对待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
- 补充注释 -
1.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躁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发病期间会经历亢奋期和抑郁期。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2. 约翰·鲍比(John Bowlby):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最著名的理论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3. 玛丽·安思沃斯(Mary Ainsworth):和约翰·鲍比共同工作研究依附理论,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因她在依附理论中的贡献而被人熟知。设计了陌生情境实验,为依附理论作后续研究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