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有哪些心灵养分可以帮我们远离烦恼?|三毒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圆子2、3岁的时候,我带她去看望济群法师。在那里,遇到了一个4岁的小哥哥,两个小朋友很快玩到了一起,但没到一个小时,小哥哥就要跟着妈妈离开了。小哥哥三步一回头,圆子则眼泪汪汪地想要留住哥哥,我正为孩子们的纯真感动,济群法师在一旁微微笑了,慢慢悠悠地说:“这么快、就起了贪心哦。”

 

那一刻,我有如醍醐灌顶,猛地意识到:原来在我以为很美很动人的深情背后,其实也藏着从未被觉察的贪心。这份贪恋,和贪恋地位、名誉、钱财一样,都是我们烦恼的来源。

 

佛法认为,人类有六大根本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慢、疑、恶见。贪是贪婪,嗔是生气,痴是愚痴,慢是自大,疑是多疑。这五种,被称为“五毒”,就好像是危害心灵健康的五种病毒;第六种“恶见”,简单来说就是缺少智慧修习、偏离正理的见解,通常都来自自以为是的颠倒推理,有点类似认知行为疗法所说的非理性信念。

 

如果你有机会像我一样、用20年的时间倾听人世间的各种烦恼,你会像我一样发现:佛学确实早已对人间困扰做了全面的归纳整理、并指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我们这一周的学习,与宗教信仰无关,只是试着从佛学中汲取各自需要的心灵养分,就像释迦摩尼佛原话说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意思是:佛法只是渡人的船,过了河,就应该舍弃了,不必再执着于佛法本身。这,正是我欣赏佛法的地方,佛法说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佛”,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完善的人格状态。

 

如果你也想要在佛法的渡船上多寻找一些宝藏,欢迎你跟我一起继续探索;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也要记得放过自己,可以回过头去再把之前的课程梳理学习几遍,为自己选择下一步想去的方向。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看,针对六大烦恼根源,佛法认为,要想彻底的去除烦恼,就需要“断见思惑”,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先生曾写过“犹如佛家所说,知惑顿断如碎石,思惑难断如藕丝’。所谓知惑,即在知识方面属于认识上的失误的问题,能很容易的加以解决;但因思惑乃是感情上的迷惑与执着,恰如藕断后白丝仍然相连,很难一下子截然分开。因此它决不是可以从理智上加以治愈的,只有在感情上能够自然的逐步恢复其正常状态,才算治愈。”所以,我们今天先试着从贪嗔痴这“三毒”开始、细水长流慢慢断。

 

先来看贪。说到贪,你联想到的第一幅画面是什么呢?是葛朗台扑在金币上、还是高尔基扑在书籍上?人群中,想到葛朗台式贪婪的比例、显然比想到高尔基的要大许多,因为葛式贪婪更容易被辨识、更符合人们关于人性之恶的定义;然而,比显性的“恶”更困扰日常生活的,却往往是高尔基式的看似美好的隐性的“贪”。当然,高尔基只是一个比喻,我只想借着他的名言来跟大家分享我的觉察——很多的烦恼因贪而起,但当我们因为迷恋外在的美好而看不见内在贪心的话,就会常常受其困扰而不自知。

 

比如,热恋之中想要生生世世不分离,和分手多年后还停留在过去的情感里一样,都是贪,都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伤害。因为怕分离,所以爱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神经过敏,然后因为一丁点的风吹草动就陷入争吵,吵多了就真的有可能分手,而分手,就满足不了“生生世世不分离”的贪欲。于是,爱或不爱,都变成了烦恼障。

 

另一种让人烦恼而不自知的贪,是知识付费时代的“知识(信息)焦虑综合征”。比如,有朋友说:“我买了一大堆课,总觉得这也该学那也该学,其实根本来不及听,然后就会更自责更焦虑,心里每天都慌慌的。”这一类朋友,外在看起来是勤奋好学,内心深处却藏着对知识和完美自我的贪欲,总觉得知识越多、自己才越有价值,却因为没有选择和规划、掉入了贪心带来的烦恼里。

 

还有一种贪,是父母对儿女的贪。比如,孩子考了95分,父母说:“为什么不是100?还有5分哪去了?”有个笑话说,一个外国父亲教孩子念字母A,孩子开始死活不肯,后来好不容易张口念了,父亲高兴坏了,马上指着字母B问:“那这个念什么呢?”孩子哇哇大哭,说:“我就知道念了A还得念B!”听懂了的父母,得到一个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孩子们有时候之所以不做,不是不会,而是在抗拒父母的贪心。了解到这一点后,父母把握好节奏,爱而不贪、循序渐进,那么孩子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才有释放的可能。

 

类似的贪,还有对事业的执着。一位为了公司上市差点陷入抑郁的朋友,感慨万千地对我说:“做企业,就是一条不归路!”我作为老师,以前也有很大的贪心,总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放入尽可能多的内容,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分享给学生,结果学生们常常感叹:“林老师的课很好听,就是信息量太大、时间太短啦!”于是,我试着放下贪心、调整节奏,自己和学生们也就更放松了。

 

现在,我也想邀请你检查一下,在你所面临的烦恼后面,有没有藏着自己不知道的贪心呢?如果有,试着减少一点点,看看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再来看嗔。嗔是生气,而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先动了嗔念。就像认知行为疗法中ABC理论所说,不是人和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嗔怒伤人伤己,所以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愤怒。而要管理愤怒,可以先从管理念头开始。我表妹6岁时,晚上和我一起睡,蚊帐里有只蚊子,她起来打,可是每次都打不到,于是,小姑娘泰然自若地躺了下来,说:“没关系,不就是一只蚊子吗?让它咬,它吃饱了就不咬了!”我哑然失笑,心里佩服到现在。假如不是她放下了对蚊子的嗔念,恐怕那一晚上都要折腾了。

 

同样,我也要请你检查一下,你的愤怒背后,都藏着哪些与别人无关的嗔念?找到它,你就知道“开门即是闭门人”、你的情绪你做主了。

 

最后看痴。痴是一切问题的源头,是缺少智慧的无明。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和世界的本来面目,把五蕴和合而成的“我”太当真了,比如把身体、相貌、地位、身份等,等同于“我”本身。事实上,它们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只是暂时而不是永久的关系,如果过度执著和依赖,就会因为关系的无常变化而产生烦恼。比如,有一类过度整容的人,不管在别人眼里TA有多漂亮,他们还是会感到不满,总觉得自己的鼻子是歪的、嘴太大了,等等。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严重但可以治疗的精神疾病,大多数患者只是希望自己看上去是正常的、而不是虚荣地期望更美。而从佛学的视角来看,与痴心带来的我执有关。佛法禅宗里有一种修行方法叫做“白骨观”。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想所有人的色身之下,其实不过一堆骨头、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借此来逐渐破除对五蕴和合之身的执着和愚痴、获得关于生命的智慧,最终“凝神以成躯”。

 

了解了三毒的危害,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自我检查,就像查甲醛超标一样,看看它们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有没有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如果有,你就可以拿出佛法提供的智慧宝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就是自律;定,就是回归本心;慧,则是对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透彻、圆融的了知,知道“无所得”、所以不怕“有所失”,最终:“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息灭贪嗔痴、断除一切烦恼后所达到的、圆满的心灵境界。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