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完形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一次为企业高管开设的心理工作坊上,我带领大家玩了一个经典的心理游戏:信任之旅。

 

所有的学员两两自愿组合,先用1分钟沟通和建立规则,然后其中一位戴上眼罩、把自己交给对方,全程由对方带领,在彼此不讲话的情况下,在山脚下的酒店内外自由行走十五分钟。

 

二十多组搭档陆续出发,我和助手们在一旁仔细观察。其中三组学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组两位女士,走到扶梯口后,为了确保安全,带领者居然索性将被带领者背在了背上;第二组两位男士,自始至终完全遵守规则,在不讲一句话的情况下,居然也没有任何肢体接触,只是凭借偶尔打一个响指,带领对方走了许多充满挑战的道路,顺利到达目的地;第三组,一男一女。女士在后来分享时说:自己作为带领者的时候,心里还有些责怪对方,认为两人平时是工作好搭档,对方应该全然信任自己才是,可对方却明显表现出不够信任;后来换到男士来带领时,女士说:这才发现,要完全放下自己平时的主观判断和决策习惯、充分去信任别人,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请你来完成一段人生的信任之旅,把自己全然地交托出去,你会选择跟谁一起呢?

 

听到这个问题,我猜,你的选项会像放电影一样、以一幅一幅的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直到最后定格在其中一幅之上。仔细看一看那幅画面,是什么时候、跟谁在一起、那时的你有多大年纪呢?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了解我们这一周要学习的完形心理学以及完形治疗,帮助你看见自己身上“完全的整体和能量”、帮助你更深入地自我觉察,为真正地放过自己做准备。

 

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他们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到康德的哲学思想、胡塞尔现象学理论、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场论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并对心理现象做了全新的解释。

 

说到完形,你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到大,英语考试中一定会有的一道题目:完形填空。完形填空的理论依据,就是完形心理学中关于场的原理。完型心理学家发现: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往往下意识地把不连贯的空缺的部分填补上,然后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同样,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也是完全的整体和能量、而不是简单的几个部分的组合。

 

通常,我们新认识某个人时,会觉得这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其实,在这个人的背后,他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历史等等,都是他的一部分;当看这个人的时候,把这些因素都加入进来,才能真正看到这个人的全貌和整体。同时,这个全貌和整体又是不断变化的,当我们变成了他的好朋友,我们自己也变成了他的整体的一部分,而我们自己的整体性也会同时发生改变、彼此相互作用。

 

所以,当你寻找信任旅伴时,出现和最终定格在你脑海中的那些人物、并不是你所接触过的他们某些部分的组合、而是你所感受到的他的整体能量场。所以,完形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你挑选信任旅伴的过程,就是心理层面的一次完形测试。

 

了解了这一点,回过头去看前面提到的三组信任之旅伙伴的表现,你大致就会明白:在他们彼此之间、整体能量场是如何在发挥着加强或者阻碍信任的作用。

 

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就叫完形。此外,把目标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也是一种完形比如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第一遍总是会聚焦在主角人物的行为动作上,而忽略了其他细节;只有在二刷、三刷同一部电影的时候,能够把主角当做背景,特地看电影画面上的细节部分,才能注意到,原来背景里桌上的小刀是重要线索。也就是说,当观察背景变化时,我们所看到的图形也变了。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同样如此。比如我们常开玩笑说:所谓精神病,只是一些假定自己是正常的人以自己为背景、给另一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所贴的标签;假如倒过来,以另一些人为正常的背景、则原来正常的人就会变成不正常了。

 

这虽然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自我反思的玩笑话,但其实也充满着重要的哲学思辨。

 

与完形心理学类似,心理学家皮尔斯同样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下,创立了完形疗法也叫格式塔疗法皮尔斯特别重视身体感觉”和“身体语言,认为语言意识性高,容易撒谎,身体却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比意识更诚实,察觉身体的感受或非语言的表现,更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所以完形治疗法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皮尔斯也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地把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思想、技术结合为一体的人。因此,完形治疗结合了东方禅宗思想和西方心理学思想,又称禅宗疗法。

 

我很喜欢完形,因为它很东方,而我最喜欢引用两句古诗来解读完形:事做千秋想、时忧一瞬过。

 

完形治疗的总体目标是认识自我、外在世界以及自我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最终促进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此时此地的生活,并能根据当前的需要创造性地做出调整,增进个体健康和活力。

 

它的理念包括:首先,所有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完形疗法相信每个人都有潜藏的资源和潜能;其次,人们应该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下,而不应一味的保持过去的适应模式;最后,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并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未完成事件,以排除过去未完成事件对此时此地的干扰。

 

你可能完形疗法的理念中看到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疗法、甚至是正念疗法的一些理念的身影,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疗法多少都有相似的哲学背景,比如,都基于现象学的观点而来。另一方面,这也是当今心理治疗发展的新取向——整合心理治疗取向,也就是说,很多的疗法都已经渐渐的融合了,格式塔流派,就是最初整合的先锋,它所呈现出来的多元融合性和它的影响力,都和整合的取向有关

 

一位朋友说,第一次看到100课的课纲时,就被放过自己四个字吸引和震撼了。人生在世,太多的时间是在自我为难,而放过自己、才能真正做自己。

 

所以,我完形疗法编入“放过自己、不纠结”这一章中,正是想要和大家一起,以完形的视角、重新来看待我们自己身上以及人生当中那些所谓的“问题”。换一个背景、那些曾经让你纠结的人和事,就真的可以随风而逝。皮尔斯认为,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如果只注意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个人和环境的资源,就很难领悟困难所隐含的意义、而且会也因此身陷其中找不到出口相反,假如以更宽广的角度为背景去知觉和思考,才能够明白问题的真正意义、需求也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

 

带着你的好奇心,我们明天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