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优越感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你好,我是林紫。

 

好多年前,几个高校进修班的学员一起来咨询,说她们发现同宿舍一位30多岁的女士,特别喜欢说谎。比如刚认识的时候,天南地北的同学聊天,她说老公是开公司的、父母是高干,有多少男生为了她至今未婚。后来大家发现,实际上她老公是开出租车的、父母也只是普通工人。这位女士,又转移聊天话题,总喜欢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还喜欢假装什么都懂的样子给每个人指导人生。大家不胜其烦,觉得她有病,害怕她哪一天做出伤害舍友的事情。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他们一登场就喜欢炫耀自己,不管谈什么都要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即使谎言被揭穿也不在乎,会用更多的谎言来加以填补。喜欢说“这个我早就知道”、“我跟某某大人物刚吃过饭”、“我就从来不会如何如何”、“我们那里的人才不会像你们外地人那样”等等。又或者,他们总要显得比别人更强大,不管别人需不需要,都要用过来人的口吻指导别人。他们似乎很有热情助人,可又总让别人觉得在被施舍。看起来,他们充满优越感、一副自信甚至自负的样子,其实内心却被我们这周学习的自卑情结牢牢捆绑和占据,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优越感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人们一般会认为,优越感是一种和他人比较之后,认为自己比他人好的一种感受,包括个人之间的比较和群体之间的比较。比如,一个毕业于211院校的人,在职场中,认为自己比普通院校毕业的同事优秀,表现出来可能是自傲或者是对他人傲慢无礼。或者,当一个人在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一些成就之后,觉得自己非常有能力、很了不起,也会给人们留下有优越感的印象,觉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或者是“牛逼轰轰”。时间长了,大家通常会敬而远之、觉得这样的人不够成熟。

 

在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来看,其实这样的人是有着以优越情结为终结的自卑感。他说,许多人认为自己有超人的才能与天赋,于是在他们的仪态、特质、观念,或者对自己与他人的夸张要求上露出明显的优越情结,包括鄙视他人、爱慕虚荣、衣着古怪、傲慢无礼,讲派头,吹牛、独裁,不停地唠叨等。另外,过度的英雄崇拜、巴结权威、支配弱者、强调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等,或者情感夸张、不注意倾听、碰到其他人时把眼睛转开,喜欢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对琐碎小事习过于激动等等,也都和优越情结之下的自卑感有关。

 

优越感本身,是为了对自卑感进行补偿而去追求的一种目标追求优越感,是人类的共性,就像以前的口号说,人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主宰。这些年,面对自然无常,人们开始反思,也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的优越感来自人类自身的自卑感,只有把自卑转化为对自然的敬畏与谦卑,承认人也只是众多存在中的一种,才可以真正与整个世界更和谐地相处,因为:众生平等、万物有灵。

 

回到个人身上来看,轻度的优越感可能让人暂时维持某个时刻的心理平衡、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一旦发展为优越情结,则最终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失衡、采取偏颇甚至极端的有伤害性的行动,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童年时笨拙虚弱的身体、父亲的暴力、学业和社交的失败、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匮乏等等,让希特勒的自卑感深入骨髓。出于无法忍受的卑微感,才产生了对优越感的强烈渴望,最后酿造了一场巨大的人间灾难。

 

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位女士,虽然不会发展出希特勒这样巨大的破坏性,也不会攻击他人,但如果不能早一点直面自卑,走出建立在幻想和谎言之上的虚假优越感,就会一辈子活在人格障碍之中,无法跟他人和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将来如果有了孩子,还会造成对下一代的伤害。

 

常见的优越感,有这么几种。

 

民族优越感:是一种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信仰。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在国外生活,或者读书的留学生、或者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身上发现这个特点,如果民族优越感过于膨胀的话,可能会导致文化的不适应和冲突。民族优越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刺激本民族发奋图强,创造出优秀的民族文明,一方面可能会增加民族之间的隔阂,盲目的认为本民族优秀,而不加了解的贬低、歧视其他民族。

 

民族优越感,还能细分为地域优越感、学校优越感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集体归属的优越感身份认同。比如那句调侃城市排外现象的段子:北京人认为:除了北京、都是地方;上海人认为:除了上海、都是乡下;广州人认为:除了广州,都是北方。

 

还有一种优越感,是出生血统的优越感。不仅指人,还包括家中的宠物,或者所从事的学科等等。这些年,心理学界越来越重视江湖派和学院派的对话与联合,贡献之一就是:消除鄙视链、跳脱视野局限、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助人自助价值。

 

另外还有道德优越感:是指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为道德,这体现在很多次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上人们的评论,往往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事件的当事人批评指责或者是点化说教。2014年在英格兰南部的一所监狱展开的一项研究发现,就连被判有罪的罪犯都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更优秀,不仅好于一般囚犯,还超过监狱外的一般人。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研究员进一步发现,这种虚假的道德优越感会促使人去做出糟糕的行为。

 

在优越感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一个优越感的支点,来制造一系列的鄙视链。鄙视链指优越感当中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瞧不起他人”的现象。鄙视就像一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在这个圈中,你鄙视我,我鄙视他、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食物链的顶端,实际上每个人都处在末端。以看电影为例,看文艺片的鄙视日韩爱情片,看日韩爱情片的鄙视看港片的,看港片的鄙视看好莱坞大片的,看好莱坞大片的鄙视看国产片的


其他林林总总的鄙视链就更多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年轻人瞧不上老年人、新潮歧视老派、小众的不喜欢与大众为伍,等等……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不断追求优越感呢?

 

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自卑带来的焦虑不安和无力感,比如,一个人决定将医生作为自己终身职业,可能是因为年幼的时候见证了亲人的死亡,认为死亡是人类需要面对的最不安全的一面。所以作为自卑的补偿,他训练自己有关医学的知识,以帮助他人抵抗死亡,来达到更安全的状态,这是正向的发展结果。但也有些人当医生,只是因为在面对有求于自己的人,或者是在病患和弱者面前才感到安全和优越,而不是因为想要真正帮助他人。为了克服内心的自卑感,他们往往会用绝对的权威和强势来武装自己,拒绝跟病患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

 

了解了优越感的深层意义,你就不会再害怕与优越感爆棚的人相处了,因为看见他们虚张声势背后的脆弱无助和自卑之后,你的心里会升起慈悲和同理,而慈悲,又有助于你消除自己的自卑;与此同时,你也可以进一步检查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越感,这些优越感,又该如何保持对自己和他人有建设性的意义、去除有害自己和他人的部分,超越自卑、活出真实的自己。

 

林紫心理课,我们下次见。


精选留言
  • 南浦铁犀

    听了林博士的课,解了我心中好几个心结了!原谅我的心理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健康积极。

    2018-11-08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