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彩蛋:观众也是“美”的创造者

本期内容

你好,我是魏知超。这条音频是《电影里的心理学》课第13讲的一个彩蛋。

 

在第13讲里,我跟大家介绍了审美进化的一种神奇机制——审美选择。在审美选择这种机制作用下,一种具备美感的特征是与能欣赏它的审美心理相互激励,协同进化出来的。

 

事实上,这种“协同进化”可能是所有形式的美共同享有的一种产生机制。

 

理查德·普鲁姆在他的《美的进化》这本书里对此有过一段非常深刻的总结: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协同进化过程在发挥作用。比如,莫扎特创作的交响曲和歌剧,改变了观众对音乐及其影响力的预期。这些新的音乐偏好又会对未来的作曲家和表演者产生影响,从而推动西方音乐古典风格的发展。

 

同样地,马奈(Manet)、凡·高(VanGogh)和塞尚(Cézanne)的画作使欧洲绘画的风格突破了之前的界限。这种变化后的审美偏好又对新一代的艺术家、收藏家和博物馆产生了影响,最终引发了20世纪早期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其他的现代派艺术运动。在人类艺术中,这种审美变化的文化机制本质上也是一种协同进化过程。

 

……

 

换句话说,艺术是一种与其自身的评价标准协同进化的方式。

 

这种定义意味着艺术必然出现在一个审美共同体,或者由创造美的人和审美者组成的群体中。

 

所以,美并不是由艺术家单方面创造的。当你在看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你可能会由衷地感叹:“哇,这个导演居然能把电影拍得这么有美感,太了不起啦”。但实际上导演并不能独自创造电影美学,在银幕前发出感叹的你与他一起创造了美。

 

好,这个彩蛋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