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权力的游戏》 用心理学解开艺术鉴赏的万能钥匙
咱们这门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顾过去的内容呢,我们这门课一直都是试着让“电影照进心理学”。虽然在每一讲里,我们都会先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影视作品,但最后重心都会落回到心理学上,我们的重点一直都是借影视作品来介绍心理学里的概念、理论和洞见。但这一讲呢,我打算把重心颠倒一下,这一次,我们要让“心理学照进电影”,把重心落脚在影视作品上,来看看如何利用心理学的视角来把一些影视作品看得更加透彻。你可以把今天这一讲当作整个课程里的一个特殊的番外篇,也可以把它当作心理学视角下的一节艺术赏析课。
今天这一讲的内容,是要用一把心理学的钥匙同时打开《进击的巨人》《权力的游戏》以及《哈利波特》这三把锁。
我们先从心理学的这把钥匙开始讲起。这把钥匙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理论、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理解人类心理的宏观框架。什么样的一个宏观框架呢?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人类的心智是由哪几个结构组成的?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去问不同的心理学家,他们给出的答案恐怕都不一样,毕竟人类的心灵无比复杂,我们现阶段对它的理解也还很粗浅。但我想,恐怕没有一个答案比“心智是由知、情、意这三部分组成”这样的一个回答更简洁的了。
“知”就是思维与认知,“情”就是情绪与情感、“意”就是行动的意志。人类的心智可以划分为知、情、意这三大组成部分,这是哲学以及早期的心理学里对人类心理结构最经典的一种划分。
这样的一个划分虽然原始,但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如果把生活里面临的各种任务和挑战比喻成在战场里作战的话,那我们就会发现“知”、“情”、“意”正好在各自扮演了战场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其中,“知情意”里的“知”——也就是思维与认知,以及依赖于思维与认知能力获得的知识、理性和智慧——它扮演的是出谋划策的军师,它统合情报、运筹帷幄,为军队制定出最合理且切实的行动方案。思维与认知的主要功能是在理性的层面引领我们权衡得失。
“知情意”里的“情”——也就是是情绪与情感——扮演的是军队的指挥官,它操控着军队前进或者后退的方向。在情绪与情感的调控之下,军队时而鼓起士气往前冲锋,时而退回安全地带坚守阵地。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功能是在直觉的层面上引领我们趋利避害。
“知情意”里的“意”——也就是行动的意志——扮演的是军队里的冲锋陷阵的武将,是那个决定战场胜负、一锤定音的关键人物——没错,这个人看起来很像是心智舞台上的第一主角。事实也的确如此。毕竟定义一个人的,不是他的所思所想而是行动,因此行动的意志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品格。意志的主要功能是引领我们落实行为。
你看,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完成大多数任务,靠的就是就指挥官、军师和将领之间的通力合作。我们做事时,既要有“知”在理智的层面上权衡得失,也要有“情”提供直觉判断,最后要靠“意”来做出决断和贯彻行动。
我们在分析自己行动成败的原因时,通常也会从这三个角度入手。比如一个任务失败了,我们自然会去想:这是因为理性分析的工作没有做足,还是因为情感卷入不够,或者是因为缺乏决断力与行动的意志?
“知情意”这个框架还是一个团队组织的指导原则。一个人完全任务,需要知情意的通力合作,团队完成任务自然也是如此。在咱们课里第9讲《长安十二时辰》那一讲里,我们提到过一个精英团队的组队原则,那就是把不同“上下脑模式”的成员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各施所长。那如果从“知情意”相互配合这个角度出发呢,我们就看到了另一种精英团队的组队原则,那就是把那些在“知情意”这三个方向上各有突出特点的人组合在一起。团队里要有善于运用理性思考、善于分析信息的智者充当智囊,也要有情绪表现力丰富的活宝充当团队的粘合剂,还要有爱往前冲的人充当行动的推动者。这样的团队,从决策,到合作,再到行动力,就算是面面俱到了。
好,“知情意”这把心理学的钥匙,到此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就来看看怎么用这一把钥匙同时打开那三把锁。
先说那三把锁里的其中两把——美剧《权力的游戏》和日本漫画《进击的巨人》,它们是过去这几年我一直在追看两部文艺作品,也都是大热门。认识我比较久一点的朋友应该也都知道,我为这两个作品都写过评论和解析,有一些还流传得挺广。在追看这两部作品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发现它们有很多的共通点,比如说它们讲的都是一个隐藏着的世界观被逐渐发现出来的故事,比如故事里的核心冲突都发生在一堵高墙的两侧,比如两部作品的作者都心狠手辣,杀起自己笔下的角色来毫不手软。而在两部作品的共同点里最有心理学意味的,可能就是主人公的角色定位了。
《权力的游戏》和《进击的巨人》都是三主角模式,核心角色各有三位。《权力的游戏》里三位核心角色是“小恶魔”提利昂、“什么也不懂”的琼恩·雪诺以及“龙母”丹妮莉丝;《进击的巨人》里的主角是一个铁三角:阿尔敏、三笠、艾伦。
说到这儿,你大概也猜到了,我想说的就是,两部作品里三位主角的定位实际上正好就对应着知、情、意。
关于这层对应关系,我们先拿《进击的巨人》来解释。
在《进击的巨人》的铁三角里,知情意里的“知”显然是体现在阿尔敏这个角色身上。阿尔敏在这整本书里是最聪明的一个人,他有知识,有谋略,在故事里主要贡献知识和智慧,扮演军师的角色。
然后是知情意里的“情”。“情”主要体现在三笠身上。在故事里,三笠对艾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依恋之情。在现在已经透露的情节里,我们知道,三笠这个艾克曼家族的人都会对另外一个人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依恋关系,就像小鸭子刚生出来时第一眼见到一个会走的活物,就永远跟着它,认定这个东西是它的妈妈。在《巨人》的故事里,三笠的依恋对象就是艾伦,她对艾伦刻骨的依恋之情,从故事一开始就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最后是知情意里的“意”。“意”主要体现在艾伦身上。《进击的巨人》这个故事一开始最吸引到我的,就是艾伦身上的那股在怒火中爆发出来的强烈意志——我一定要给妈妈报仇,我一定要把那些巨人杀光,我一定要把人类带出墙外。艾伦的脑瓜和战斗力跟书里的其他一些人物其实都不能比,但他之所以稳居男一号,是因为他的这股意志是整个故事情节最主要的推动力。
我们现在再来看《权力的游戏》里的三位主角,他们的角色设定其实也对应着“知情意”这个结构。只不过呢,《权力的游戏》的原著《冰与火之歌》作为一部超长篇小说,里面的人物性格刻画要比《进击的巨人》复杂得多,人物性格不是用一两个词就能概括的。但是每位角色身上还是会有一个最核心的特质。而能够反映一个人物身上最关键品质的,往往就是当这个人面临人生的重大关卡、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所作所为——这个人在生死关头是靠什么来涉险过关的,或者是他是因为做错了什么,导致那个坎就没有跨过去。
那我们来看看《冰与火之歌》里三位主角在他们的重大人生关卡上面临的都是什么样的选择。
首先是“小恶魔”提利昂,他每次度过他的人生大关卡,靠的就是脑子好。提利昂对应于《巨人》里的阿尔敏,身上承载着“知情意”里的“知”。比如说,提利昂生命里有一个重大人生关卡是黑水河之战,他是怎么打赢那一仗的呢?靠的完全是运筹帷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冰与火之歌》小说第二卷里小恶魔怎么样玩弄各种政治手段,把君临城里的各种政治势力都搞定,然后把权力都收回到自己的手里,然后又是怎么精心准备野火,制定战斗策略。原著里把提利昂的这一番操作描写得惊心动魄,很可惜的是,《权力的游戏》电视剧里把这一段处理得非常小儿科。
我们再来看“什么也不懂”的琼恩·雪诺。琼恩·雪诺对应于《巨人》里的三笠,他身上承载着“知情意”里的“情”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琼恩在他所有人生关卡其实都是为情所困,他总是陷在情感与道义的两难,或者是一种情感跟另外一种情感的两难里。比如,琼恩的第一个人生关卡是作出加入守夜人这个抉择。他为什么要加入守夜人?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私生子身份耿耿于怀,他经常觉得自己在史塔克家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于是决定加入对出生不太重要的守夜人军团。你看,他做这个人生选择的初衷是为了摆脱一个情感上的困局。
最后是“龙妈”丹妮莉丝,她对应于《巨人》里的艾伦,她身上承载着“知情意”里的“意”这个字。强大的意志,既有《巨人》里面艾伦那样的“我拼了我的命,一定把这个目的达到”这种一根筋的意志,也有另外一种意志,就是能“为人所不能为,断人所不能断”,也就是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时展现出的勇气和决断力。帮助丹尼莉丝跨过她的几个人生关卡的,就是她身上那种超常的勇气跟决断力。比如说,丹妮莉丝打仗的特点就跟提利昂非常不一样,提利昂是事先做好万全准备,而丹妮莉丝打仗是靠临场做出来的各种惊人决断,她总是在战役的关键节点上做出一些让对手和自己人都意想不到的决策来,这就是“断人所不能断”。这一点电视剧里也完全没有展示出来,电视剧里龙母打仗全靠圣母光辉,小说里可不是这样的。
那么,如果我的这一番分析成立的话,《冰与火之歌》与《进击的巨人》在三个主角的设定上立意就是完全一致的,三大主角实际上都是对应着“知情意”。
就在我想到这一点之后的不久,我陪女儿一起看《哈利波特》(看来陪女儿看电影是我重要的灵感源泉啊),我忽然想到,《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三人组不也正好符合“知情意”的分工吗?
三人组里,赫敏负责输出“学识”,主要任务是出谋划策,罗恩负责输出“友情与忠诚”,主要任务是调节团队气氛,强化团队凝聚力,而哈利主要负责输出“勇气”,主要任务是充当行动的推动者——你看,这也是严丝合缝地对应着“知情意”。
在《进击的巨人》《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这三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里,几位主角的人设组合可以说是惊人地一致。那这只是巧合吗?
我想不是。我觉得,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谏山创、乔治·马丁、罗琳这几位作者是把他们对人类心智结构的理解投射到了角色身上。我猜,在这几位创作者心目中,他们多多少少都意识到人类的心智主要是由“知、情、意”这三大部分构成的。于是,用“知、情、意”分别来构筑角色,就相当于是把人类心智里最重要的三个结构给拟人化了。这样一来呢,角色首先会变得个性鲜明,其次他们又都可以被用来展现人性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而且,正像我在前面说的,由在知情意三个维度上各有所长的人组成的团队将拥有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因此,把主角团队按照知情意的维度来设定,也最有利于展开他们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的情节。这一点,在《冰与火之歌》里表现得还不甚明显,毕竟在小说里,三位主人公的情节线还没有合流,而在《进击的巨人》与《哈利波特》里,这种用意就非常明显了。意志坚定的艾伦和哈利平时负责一根筋地往前冲,在关键时刻负责做决断,多愁善感的三笠和看重忠诚与友情的罗恩负责维系三人组的情感纽带,聪明的阿尔敏和知识储备充足的赫敏负责出主意。你看,这种组合在推进情节方面非常顺畅。这可以说就是一举三得了。
可见,这种“知情意三人组”的设定从文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都是非常精妙的。
所以,这个“知情意”的框架,可能不光是我们用来理解自我和用来组织团队的指导框架,它可能还是一个指导文学创作的创意框架。以后你读到、看到那些角色众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时,可都以试试从知情意的角度去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初衷。你也可以试试在自己的创作中用这个框架来构建角色。当然,我在文学创作上纯粹是外行,这一重作用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仅供大家参考。
好,这一个“让心理学照进电影”的番外篇,我们就讲完了。最后留给你一个思考题:听完今天这一讲之后,请你回想一下,在咱们这个课过去二十几讲里,每一讲的主题与“知情意”这个心智结构的框架是如何发生关联的?有一些可能很容易找到定位,比如第一个模块的“情绪”,它讲的就是“知情意”里的“情”嘛。但有一些,乍一看好像与“知情意”这个模型沾不上,比如我们之前讲了很多关于“人格”的内容。人格呢,其实就是人们在知、情、意这三个维度上的取向与风格。有些人格特质说的是你在思维方式上的风格,有的说的是情绪表达上的风格,有的说的是你的行动风格。剩下的那些,我就不提示了,留给你去思考。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