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空之城》|跟宫崎骏学习持久专注力

本期内容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从宫崎骏的电影里感悟到的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很可能有弊端,可能也并不合适于所有人,甚至当你听我说完之后会觉得这种态度并不可取,但是它非常打动我,所以我还是非常想跟你一起来剖析一下这种人生态度背后的心理学和哲学意义。

 

其实直到几年前获得一次感悟之前,我一直都没有真正喜欢过宫崎骏。因为我一直都搞不清宫崎骏的电影想表达什么,比如像被所有人奉为传世经典的《千与千寻》,我就一直觉得里面有大量晦涩的细节,我既没法直接在情感上被这些细节打动,看了不知多少分析文章后也没觉得有人能在理性上说清楚它们到底隐喻了什么。

 

那几年前发生了什么事呢?几年前,我陪着3岁大的女儿一起看《悬崖上的金鱼姬》,她那时候特别喜欢看这个片子,连着看了好多遍。在不知道看到第几轮的时候,屏幕上演到波妞从海底逃脱,踩着惊涛骇浪一路冲向她喜欢的小男孩宗介那一幕。看到这一幕,我忽然就被打动了。我一下子想起来在宫崎骏以往的作品里其实也隐约感受到过类似的东西。

 

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是波妞的眼神。不管周围是怎样的惊涛骇浪,不管世界上的其他人是多么地惊慌失措,波妞那双大眼睛始终直直得望向前方,朝向她的小情人在的方向。那个纷乱的世界与她没有任何关系。

 

于是,在那段从视觉上来看非常动感的画面里,我感觉到的却是无比的宁静。波妞在那一幕里呈现出的态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概就是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

 

想到这一点之后,我就立即去找来小时候看过、已经没什么印象了的几部宫崎骏电影复习,结果看到《天空之城》的其中一幕时,就忍不住泪崩了。这个泪点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不可理解。把我看哭的是哪一个情节呢?是男女主角巴鲁和希达终于找到天空之城之后的那一幕。巴鲁和希达的飞机坠落在天空之城之后,他们发现这里空无一人,只遇到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园丁机器人。原来天空之城很久以前就被人类遗弃了,只留下一些机器人。尽管实际上已经毫无意义,但这些机器人始终忠实地继续着自己原来的工作。那些园丁机器人在人类离开后的不知多少岁月里继续照料着这座城市,后来他们一个个坏掉,直到只剩下最后这一个。

 

就是这么一段小插曲,把我感动得不行。而且我知道,这跟波妞打动我的完全是同一个东西:不论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变故,在那个机器人的眼里,都只有那个一开始就认定的目标而已;也许世界已经倾覆了,也许它坚持的那个目标对于外人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但在它眼里,那些都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它只是安安静静地做完它该做的事,如此而已。

 

至于这样一种态度为什么那么感动我,这一点请容我卖个关子,留到这一讲的最后再说。我们先来说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我当时抹完眼泪之后就在想,波妞和机器人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除了用“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这种有点矫揉造作的文艺腔来概括之外,是不是还直接对应着什么心理学概念,比如某种人格特质呢?只有弄清楚它的心理内涵,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想把自己变成波妞那样,或者不想变成那样的话,那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我想来想去,发觉只有一个日常口语里的词与这种态度最接近,这个词其实有点贬义,那就是“轴”,轴人的轴。

 

轴,就是说一个人死脑筋、不会变通、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同时这个人身上又有一种很坚毅的品质,他性格倔强、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个轴人的眼神大概就有点儿像波妞,直勾勾地盯着前进的方向,对周围的一切都不管不顾。

 

那么,“轴”这种品质对应于心理学里的人格特质,应该是什么呢?我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完全对应的概念,于是转向了一个更基础一些的人格理论里寻求答案,那就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教授理查德·戴维森提出的情绪风格”(Emotional Style)理论。

 

戴维森通过汇总分析很多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之后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六种基本的“情绪风格”。其实就是性格里的六个维度,只不过其中大部分维度与处理“情绪”有关联,所以戴维森就把它们叫做“情绪风格”了。

 

心理学里把人的性格分成若干个维度的理论简直多如牛毛,在这一点上戴维森的这个情绪风格理论并不特殊。但这个理论最有趣的一点是,戴维森认为,这六大维度就是性格的基本组成部分。他认为自己就像是化学家发现了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一样,他发现的这六大维度就是组成各种性格的基本元素。任何一种性格其实都是某几个维度上各自取一个值之后形成的组合。

 

所以,情绪风格就有点像乐高积木,可以用它们组合出任何一种性格。

 

鉴于篇幅有限,我在这一讲的正文里就不一一罗列有哪六种情绪风格了。我直接跟大家说我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轴”这种性格品质是用情绪风格里的哪几个维度组合出来的。

 

在我看来,轴就是比较高的情绪调整能力加上很低的情境敏感性,以及很高的专注力的组合。

 

这里面包含了情绪调整能力、情境敏感性和专注力这三个维度。我分别来解释一下。

 

首先是情绪风格中的情绪调整能力Resilience)这个维度。情绪调整能力指的是你是否能从逆境中通过调节情绪快速恢复。情绪调整能力强的人面对挫折时,情绪能够迅速恢复”(Fast to Recover),快速走出困境,而情绪调整能力低的人却只能“缓慢恢复”(Slow to Recover),在面对不利局面时很容易陷入崩溃的境地

 

我觉得,在情绪调整能力这个维度上,那些轴人应该是属于恢复速度“比较快”的人。可能你会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始终不顾别人的反对坚持做自己认定的事,那么他的抗打击能力应该“非常强”才对,他们应该“很快”就能从挫折里恢复。但我不这样认为。理查德·戴维森在他的《大脑的情绪生活》这本书里就提到:“情绪调整能力极强的人可能缺乏克服困难的动力,他们永远怀着一种‘没问题,放轻松’的心态,对任何挫折都无所谓,似乎只会耸耸肩,一笑了之”。也就是说,抗打击能力过强其实是“没心没肺”,这样的人其实未必能长久地保持克服困难的动力。而我觉得轴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能体验到失败的痛苦,但他们懂得在痛苦之后收拾心情,继续前行。

 

我觉得这种品质其实贯穿在宫崎骏所有电影作品的主人公、尤其是女主角身上。宫崎骏电影的女性角色一方面都不是一些随时都很开心的人,她们脸上通常都没有太多的笑容,反而经常带着点忧郁的神情,她们会苦恼、会气馁,但她们每一个人脸上又都写着“我不认输”四个字,从《风之谷》的娜乌茜卡到“幽灵公主”桑,再到《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苏菲,她们的眼神中都透露着一份坚毅。

 

我觉得,她们身上都有“恰到好处”的情绪调整能力。这给了他们持久的克服困难的动力。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能力也调节到“恰到好处”的地步,那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调整能力太低,太容易被困难击倒,那么理查德·戴维森的建议是,你可以试试学习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有一种比较显著的作用是会让情绪变得沉着和镇定,这会情绪不容易顺着失败崩溃下去。关于正念冥想的细节,大家能找到的资料简直太多啦,咱们壹心理平台上就有很多正念冥想的课程,我这里就不细说了。不过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正念冥想虽然好像是个万灵药,但它的一些副作用其实我们还不太清楚,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尝试的话,做个“轻度玩家”就好,不要过度沉迷。

 

那么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太高,太没心没肺,那又该怎么办呢?理查德·戴维森的建议是,你可以试试“专心致志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对困难时感觉到的消极情绪或者痛苦上。这有助于情绪的维持——至少是暂时的维持……。你还可以关注某一位受苦者遭受的是怎样的痛苦,可以用书写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通过这些方法,你也可以逐渐掌握一种“恰到好处”的情绪调整能力。

 

好,我们接着来说“轴”这种品质里的第二个维度,那就是情境敏感性Sensitivity to Context)。情境敏感性决定了你是否善于根据所处的情境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情境敏感”(Tuned In)的人善于区分不同社交场合中不同的交往习惯和规矩,而“情境迟钝”(Tuned Out)的人经常举止不得体,在应该严肃的场合讲笑话,在应该谈生意的场合谈恋爱。

 

我想,轴人的情境敏感性是很低的。他们倒不是在社交场合里颠三倒四,而是在任何情境里都只坚持自己的那一套。“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大致就表现在这里了。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在宫崎骏的作品里,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波妞。你们闹你们的,我找我自己的宗介,其他人跟她说话,她都没怎么好好搭理过。

 

这是“极度自我”吗?我觉得不全然是。极度自我是“我看不上你们”,而在波妞眼里,那些人根本就不存在。她的眼睛里不光有坚毅,更是无比地清澈。她的眼里只有她喜欢的、在意的东西。这种眼神,我后来在另一个人眼里也看到过——《徒手攀岩》里的亚历克斯·霍诺德,他的眼神也是同样地清澈——我只是想攀上那些山峰,除此之外,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

 

那么,如果你也想拥有这份清澈,你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觉得自己“情境敏感”过头了,每次情境只要出现了少许变化,你就会强迫自己调整行为,以至于你都觉得失去了自我,那么根据理查德·戴维森的建议,你可以试试“避免大幅度地改变自己身处的情境,这样就不必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大幅调整你在别人面前的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可以帮助你认识到心灵的核心习惯,它不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好,我们接着来说“轴”这种品质里的第三个维度,那就是专注力Attention)。专注力决定了你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集中还是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集中”(Focused)的人善于排除情绪等因素的干扰,保持注意力,“注意力分散”(Unfocused)的人必须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才可以安心工作。

 

我觉得,毫无疑问,在专注力这个维度上,那些轴人是属于专注力非常强的人。“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是一份态度,也是一个愿望,这份态度能否贯彻,这个愿望能否实现,那就得看你是不是有足够强的专注力了。在《哈尔的移动城堡》开头,城市正在准备欢送前往战场的士兵,变得越来越热闹,这时女主角苏菲一个人坐在她的礼帽店里,对窗外的一切不闻不问,在喧闹的背景里安安静静缝制礼帽上的饰品。《哈尔的移动城堡》这个片子跟宫崎骏的很多影片一样,也挺晦涩的,而它最打动我的就是开头这一幕。因为这时候的苏菲身上简直笼罩着一层光辉。专心致志做事的人身上往往会散发出一种超凡的魅力,让周围的人心驰神往。我相信在现实生活里,你也在身边专心做事的人身上感受到过这种魅力。

 

如果你也想要拥有这种魅力,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专注做事的能力,那应该怎么做呢?

 

一般的正念冥想同样是提升专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过其中的一种叫“有所缘冥想”的练习方法,能更针对性地训练专注力。

 

正念冥想的练习都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上,而“有所缘冥想”其实特别要求必须把关注对象设定成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坐下,睁开眼睛。找到一个小物体,可以是一枚硬币、衬衫上的一枚纽扣鞋子上的一个孔。然后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物体上眼睛一直盯着它。如果走神了,没关系,只要设法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这个物体上就好。

 

这就是“有所缘冥想”。

 

好,到此为止,关于“轴”这种品质的三个维度,我们就分析完了。轴就是由比较高的情绪调整能力、很低的情境敏感性和很强的专注力这几种特质组合起来的一种品质。

 

那么,你希望拥有这种品质吗?很有可能,你觉得这种品质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轴人欠缺灵活性;他们一意孤行的态度也可能让自己蒙受巨大损失。

 

这些观点也许都对,那我到底是为什么特别欣赏轴人的人生态度呢?为什么我那么容易被轴人打动?

 

大致有两层原因。

 

第一层原因已经在前面表露出来了。我觉得轴人身上散发着一些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眼神中的坚毅和清澈,他们专注于自己目标时笼罩在身上的那层光辉都让我神往,这些人格魅力我自己并不具备,所以,我很欣赏、很崇敬拥有这些人格魅力的人,哪怕他们很多时候显得不合时宜。

 

我被轴人打动的第二层原因,乍一听起来就很奇怪了——如果轴人们坚持做的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还不会觉得特别感动;反而是当他们执着于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时,我才特别感动。《天空之城》里的机器人如果是在守护一座有人居住的城市,那我觉得也没什么,它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守护的是一座空城,它所做的一切其实毫无意义!

 

我觉得,这里面蕴含着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悖论,那就是,人越是在坚持一个并没有任何世俗意义的行为,他的行为反而越具有某种神性。

 

就像那些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只有当经历巨大的苦难时他们仍然百分百虔诚地信仰上帝,他们的信仰才是无条件的、绝对虔诚的信仰,他们的信仰才具备神性。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悖论,我从轴人们那些“毫无意义的执着”里感受到的,其实是一种宗教般的神圣感。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不仅仅是人格魅力的光辉,而是一种神性的光辉!

 

好,关于宫崎骏和轴人,我们就聊到这里。关于宫崎骏、关于轴、关于情绪风格,如果你还有别的感想,欢迎留言跟我们讨论。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