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神探夏洛克》| 如何掌握名侦探必备的思考术?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学大侦探福尔摩斯的探案技能。以我这点粗浅的阅读和观影经验来看,推理故事里各种名侦探的探案手法大致分属于五大流派。我先简单聊聊有哪五大流派,最后再引出今天的主角福尔摩斯。
第一种流派是逻辑流。逻辑流侦探的强大在他们的分析能力上,能从看似平平无奇的线索出发,通过环环相扣的逻辑分析推导出海量隐藏信息。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逻辑流侦探依赖的能力是分析式思维。
第二种流派是脑洞流。脑洞流侦探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他们不太会向读者展示推测出真相的思考过程,而是直接抛出一个惊天脑洞破解迷局。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脑洞流侦探依赖的能力是发散型思维。
第三种流派是情报流。情报流侦探的探案手法可能最接近于现实,探案过程里没多少花哨的推理,通过调查收集和积累情报才是重头戏。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情报流侦探依赖的不是头脑,而是行动力。
第四种流派是“大仙”流。大仙流侦探最不讲道理,不知咋的就是知道凶手是谁。当然,这种小说的阅读乐趣往往也不在于看侦探如何推理的。
最后是第五种流派——观察流。观察流侦探的看家本领是超越常人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见人所不见”。当把所有相关细节都尽收眼底,真相也就自然浮出水面了。观察流侦探的典型代表,就是福尔摩斯了。不论在原著《福尔摩斯探案集》里,还是在过去十年来风靡世界的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他在逻辑上有多严谨,也不是他对犯罪手法有什么大开脑洞的想象力,而是他对细节的超强观察力。《神探夏洛克》里,编导还专门设计了一种镜头语言,用来展示福尔摩斯的超强观察力——当福尔摩斯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身上会浮现出很多文字,用来凸显出福尔摩斯观察到的各种细节——表现力非常炫酷。这种镜头后来被无数的推理侦探影视剧效仿,直到最近的《唐人街探案》网剧版,我们都还看到编导在模仿这种镜头语言。
福尔摩斯的超强观察能力,在《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里就已经展示得淋漓尽致。福尔摩斯与华生在一家医院第一次见面时,福尔摩斯瞄了一眼华生就问他:“伊拉克还是阿富汗?”
福尔摩斯是怎么知道华生一个是刚从前线退伍的复员军人的呢?
——靠观察细节。福尔摩斯后来是这么跟华生解释的:“你的发型、站立姿势说明你是军人出身,但你说的话,有点时过境迁的感觉,说明你在这家医院受训过,所以你显然是军医。你脸上晒黑了,手腕以上却没晒黑,说明你从国外回来,而不是晒了日光浴。你走路跛得厉害,却宁愿站着,也不要求坐下,所以多少有点身心失调,这说明导致你创伤的最初原因是在战场上受的伤,战场受伤加上晒黑,那不是阿富汗就是伊拉克了。”
你看,在这一套分析里,关键倒不在于里面有多少逻辑推理的成分,而在于福尔摩斯看到了很多容易被一般人忽略掉的细节。如果事先把这些细节提炼出来交给一个普通人,那其实这个普通人也不难推理出藏在细节背后的真相。看不看得到那么多的细节,才是普通人与福尔摩斯之间的关键区别。
那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可能追赶福尔摩斯吗?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怎样培养福尔摩斯那样的观察能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得看看限制一般人观察能力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限制我们观察能力的,是目标,目标指向哪里,我们的观察范围就被局限在哪里。
我们知道,人的意识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东西放在面前并不一定就能被看见,意识只会处理视野场景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视网膜接收的一切。当你坐在一个咖啡店里喝咖啡时,你的意识不需要知道你所处的咖啡店的所有细节——它只需要知道当需要某种东西时怎样才能找得到就可以了。你的脑子里有关于这个场景的一些总体上的概念——你在咖啡店里,你左边坐了人,右边是墙,桌上有些物品——这些信息大都模模糊糊地处在意识层面之下。这时,当你听到同伴问“你还有多少方糖?”,寻找方糖这个目标就启动了你的注意力系统,你开始检查碟子里的情况,于是这一部分信息进入意识层面,它们从这时开始得到了最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大脑通常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不需要知道大多数事情——它只需要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它只计算需要知道的。我们只根据目标的要求来投放意识资源。于是,目标之外的细节,就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最能体现目标限制观察范围的,是一个乍一听特别无厘头的心理现象——非注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最早展现这个现象的那个实验里,研究者要求受试者集中注意力认真观看屏幕中一群人玩传球游戏,然后记下传球的次数。
在视频的中间一段,有一个戴着夸张的大猩猩头套的人从画面边缘走到中央,还拍了拍胸脯,然后从画面另一侧离开。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相当大一部分受试者完全没有注意到有只大猩猩从画面里经过。当研究人员问他们有没有在视频里看到大猩猩的时候,他们都一脸的莫名其妙。
由于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传球这个目标任务上,受试者们对如此显眼的目标居然完全视而不见,可见目标对人的观察范围限制作用有多强。人们居然会看不见视野里如此扎眼的东西,这有点太不可思议了,以至于“看不见的大猩猩”现在都已经成了一个梗。
那么,既然目标限制了观察范围,是不是只要我们漫无目的地去观察,就反而能观察到更多呢?不是的,因为意识总是需要某种目标来引导。漫无目的的观察只会让你变得更加睁眼瞎。
我们应该反过来利用目标对观察范围的限制,我们的对策应该是——要带着不同的目标进行多轮观察。每一轮观察,都用不同的目标把自己的意识指向不同的细节。比如,在欣赏一幅油画时,第一轮,你告诉自己要去推测画中人的年龄,第二轮,你的目标是推测画中人有多富有,第三轮,目标又变成了推测画中人之前做过什么……。这些目标任务能不能达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带着不同目标进行的多轮观察能大幅拓宽你的观察范围,让你看到很多在漫无目的的观察时很难发现的细节。
在我们刚才举的这些例子里,目标都是显性的,都很容易被识别出来,要么是别人明确布置给我们的,比如“去数视频里的人传了多少次球”,要么是我们主动为自己设置的,比如推测画里的人年龄多大。但在现实生活里,有一些目标是很隐性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些内在动机和欲望,它们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我们不太容易注意到它们,但它们会在我们心智的后台里悄悄地运作,在不知不觉间限制我们的注意范围。
大约60年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诺(Jerome Bruner)发明了“感知准备”(perceptual readiness)这个概念。所谓感知准备,就是说一个人当前的动机状态和欲望会扭曲ta对环境中相关事物的敏感性。人们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和意识集中在能帮助自己满足内在目标和需求的事物上。
比如,在明尼苏达大学科学家艾丽森·徐静(Alison Jing Xu)开展的一项研究里,受试者要试着去辨认屏幕上飞快闪过的一些词汇。结果发现,当受试者感到饥饿的时候,他们对“饥饿”、“渴望”、“得到”和“获取”这些词汇变得格外敏感,即便这些词汇在屏幕上只停留50毫秒或1/20秒,一闪而过,他们也能识别出来,而他们在肚子不饿的时候就根本识别不出来。饥饿状态改变了这些受试者,让他们能够看到与目标相关的事物,而在通常情况下,他们是看不见这些事物的。
看来,即便外界没有给我们施加任何的任务要求,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漫无目的的观察世界,我们总是带着一些“隐性的目标”来观察世界。尤其是像食欲、性欲这样的本能欲望,几乎总是在心智的后台里左右我们的观察能力。在《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那种瞥一眼对方就能看到无数细节的观察力只失效过一回,那就是在他第一次遇到让他心动的女人艾琳·艾德勒时。那一回,他愣是没法在艾德勒身上观察到任何有用的信息,除了艾德勒的三围数字。那一回,福尔摩斯的观察能力被繁殖后代的强烈动机给死死地限定住了。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破解这种隐性目标对观察范围的限制呢?
下面这个实验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1978年,心理学理查德·安德森(Richard Anderson)和J. W.皮彻特(J. W. Pichert)进行了一次经典实验,实验的目标是要证明:根据目标差异,我们重建记忆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者请受试者观看录像,内容是参观一栋住宅。虽然每个人看的都是同一盘录像带,但有些人被要求假装以一个打算进这栋房子偷东西的窃贼的身份观看录像,另一些人被要求假装以潜在购房者的身份观看录像。
结果发现,这两组人对录像内容的记忆截然不同。那些“购房者”事后能回忆起房间的面积、主要电器的状况(如热水器和煤气炉)、卧室的数目;而那些“窃贼”能回忆起的是房间是否有可以进入的地下室窗户,是不是有价值且便携的消费产品,比如电视和音响,以及其他可以出售的财产。而且,“购房者”错过了很多“窃贼”注意到的细节,反之亦然。
这个实验除了展示出目标会限制观察范围之外,也给我一个启发,那就是目标往往是与身份绑定在一起的。窃贼和购房者,这是两种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目标,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观察视角。
所以,破解隐性目标对观察范围限制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切换身份。在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不止一个社会角色,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不同的身份认同之下,我们内心最关切的目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通过启动自己不同的身份,就可以让自己在不同的隐性目标驱使之下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个问题。
当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会停下来跟女儿玩几分钟,召唤出自己内心里父亲那个身份,这样一来,再回到书桌前,我就可能变得更善于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挖掘素材。或者,我会停下来刷一刷影评,召唤出文艺青年的那个身份,这时再回到书桌前,我对那些涉及人文关怀的素材可能就多了一份敏感。
我们之前说,身份是理性的天敌,其实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身份是理性的天敌”,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上后半句,“灵活多变的身份是灵感的天使”。
好,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福尔摩斯这位名侦探最了不起的能力在于敏锐的观察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突破目标对观察范围的限制,对于任务赋予的显性目标,我们可以用设置多重目标的方式拓宽观察范围;对于那些由内心的欲望和本能赋予的隐性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切换身份的方式来拓宽观察视角。
好,听完这节课的内容,如果你还想到别的什么培养观察能力、拓宽观察视野的方法,请你留言跟我们分享。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