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尚女魔头》| 如何综合提升审美能力?

本期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聊一聊如何提升审美感受力。

 

咱们这个课更新完大半内容,相信大家听到现在,对这门课的风格已经很熟悉了。我们这个课大体上是很硬核的,课里介绍的那些知识大都有各种经典的或者先锋的研究结果做支持。而今天这一节呢,相比来说比较特殊一点,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核心观点,更多的是基于哲学上和逻辑上的一些思辨。这里面也包含着一点点我自己的小野心,我想在这一讲的后半段提出我自己心目中的一个通用的审美标准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其实是我前段时间重看《时尚女魔头》(也叫《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时感悟到的一些东西。这次重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我从影片的几个细节里看见了审美标准的两面性。一方面,审美千变万化,是没有什么永恒的标准的。但另一面,在审美的底层又可能隐藏着某种深刻的逻辑,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种最底层的审美标准。而且从这变和不变的两面里,我们能分别得到一些提升审美感受力的启发。

 

这次重看《时尚女魔头》是跟我太太一起看的。看之前,我跟她说,十几年前,身为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钢铁直男,我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困惑。让我困惑的不是别的,正是片子里的审美观。

 

《时尚女魔头》的情节很简单,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角安迪机缘巧合之下拿到了为一份世界顶级时尚杂志的女主编做助理的工作,但安迪本人生活很朴素,对时尚完全无感。她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时爱穿一些松松垮垮的毛衣什么的,被同事讽刺说她的衣服都是从外婆的衣橱里找来的。对时尚无感,再加上老板是个出名的女魔头,对下属要求极其不近情理,这让安迪一度打算辞职,不过后来她好胜心被激起,决心要融入这个圈子,把自己的实力发挥出来。为了融入时尚圈,她开始按照公司里设计总监的建议开始打扮自己。

 

其中一场戏,是她第一次用时装把自己打扮好之后盛装亮相,让同事们惊掉下巴。就是这场戏,让我特别困惑。因为我是打心眼里觉得女主角打扮完之后明显变丑了,她穿一身名牌时装的样子还没之前穿那件祖母级毛衣的样子动人嘛。片子紧接着还来了一段蒙太奇,那是一段女主从家里出发一路到办公室的画面。随着镜头的切换,女主身上的时装也一套一套地变化。编导当然是想用这组画面展现女主现在有多时尚,有多美。而我就继续懵圈了:女主这一堆时装造型明明也还是没有之前不会打扮时美啊。

 

听完我的困惑,我太太鄙夷地对我说:你这种直男有这样的反应太正常啦,我当年就觉得女主后来那些衣服很漂亮。

 

然后,等到看完之后,我的困惑依旧。而我太太叹了口气说:十几年前是觉得女主前面土,后面洋气。十几年后重新看,发觉前面和后面一样土。

 

看来,时间真是把时尚的杀猪刀,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尚片最后的归宿必然是变成一部土味时尚片

 

我的困惑与我太太的感叹反映出的就是审美标准的第一面:审美千变万化,是没有什么永恒、客观的标准的。别人眼里的美不是我眼里的美,一个时代的美也会在另一个时代褪色。

 

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艺术家、评论家和科学家都做过尝试,试图找到审美的公式,但最后都失败了。因为无论你找到什么审美的规律,别人都可以找到大量违反规律的反例。比如有人说对称会带来美,很多对称构图的图画、建筑、装饰图案的确是很赏心悦目的,但是不对称也可以很美,比如洛可可风格的绘画几乎全是不对称构图,那也很美啊。有人说,视觉上的复杂度适中会带来美。太复杂的东西,我们会觉得乱,太简单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单调。但实际上,有些商品设计得非常简约,我们觉得美,有些工艺品,设计得极尽复杂之能事,我们也觉得美。总之,美是很难捉摸的。

 

在之前借《致命女人》来讲两性审美进化时,我们提到过两性之间的审美倾向是可以由审美选择这种机制来塑造的。我们之前没有展开的是,审美选择塑造出来审美偏好其实有很强的随机性。我们之前说过审美选择的原理,一旦由于自然选择的力量或者由一个随机的偶然因素起了个头,接下来美和美的欣赏者之间就会发生协同进化,把美的标准推到一个可能你一开始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

 

理查德德·普鲁姆在《美的进化》里写道:通过每一次审美变化,配偶选择也创造出新的审美机会,引发一系列的进化效应,其中包括审美的极致性和复杂性增强。随着美的发生,不同物种会以它们共同的祖先为起点,朝着越发不同和随意的方向进化。

 

美,就这样变得无比多样化。

 

在那一讲的彩蛋里,我也提到,耶鲁大学的理查德德·普鲁姆教授把这一种机制推广到了两性审美之外的更广义的审美上。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里看到的其他的各种形式的美,很可能也是由美的创造者和美的评价者以一种相互激励、协同进化的方式产生的。

 

《时尚女魔头》这部电影里的时尚杂志在创造美的过程里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有代表性。时尚是怎么产生的?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设计完一款时装的时候,时尚其实还没有产生。时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是设计师把时装展示给杂志主编看,主编点头表示首肯,并且在杂志里推荐这套时装的时候,这套时装才成为时尚,才成为美。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产生美的方式与两性审美偏好的形成过程一样,充满了随机性。时尚主编与设计师之间的一次偶然组合,可能就创造出了一种影响全世界的时尚潮流。美,因此很难捉摸。

 

虽然美的产生很难捉摸,但是明白了前面这个原理之后,我们是可以事后融入到这种审美潮流里的。正如理查德德·普鲁姆说的美必然是出现在一个审美共同体,或者由创造美的人和审美者组成的群体中所以我们提升审美感受力的途径,无非就是要加入到这些审美共同体之中。你要明白,美无非就是一个审美共同体一同相信的一个信念而已。

 

其实没有人可以给出完全客观的理由说服你《蒙娜丽莎》为什么就是达芬奇所有作品里最好的,那其实只不过是西方绘画的审美共同体由于各种历史机缘而形成的共同信念而已。所以,如果你想要欣赏《蒙娜丽莎》的,那某种程度上你就是要听审美共同体里的人给你洗脑。就像是《时尚女魔头》里的女主,一开始,她完全体会不到那些时尚服装有多好看,但随着那位设计总监为她换上一身又一身所谓好看的衣服,女主也就慢慢变得真的能体会到那种好看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美是审美共同体虚构出来的一种共同信念,美是洗脑洗出来的一种感受。

 

听到这里,你想必是感觉审美这件事特别虚无。那下面我们就来说不虚的。来讲讲我最近感悟到的审美标准的另外那一面,那就是,在千变万化的表象之下,在审美的底层是不是还隐藏着更深层的某种共通的逻辑,这里面会不会包含着某种客观的、永恒不变的审美标准?接下来这些内容离各种实证的证据有点远,大家不妨当做一个脑洞来听。

 

关于审美的底层逻辑,我的这个感悟说起来也挺简单,那就是:如果我们觉得一件物品美,那么这件物品一定是呈现出了一种稀有的有序结构稀有的有序结构,就是说,这件物品里面包含了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自然界里很难凭空出现的。当一个物品里包含着这样一种有序的结构时,它就有可能散发美感。而且这种有序结构越稀有,美感就越强。

 

这个想法,不是我凭空拍脑袋想到的。我是受到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这本书里一段话的启发。在这本书的第二章里,平克论证了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些基本前提。史蒂芬·平克指出,从宏观视角来看,人类的生存面临的一个最基本困境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封闭的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无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这个概念大家不知还记不记得?它指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度、无序度。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制约之下,整个宇宙中的熵会一直增加,最终走向彻底无序。

 

这么一个宇宙底层的物理规律与我们人类的事务有什么关联呢?关联在于,我们人类与其他的生物体一样,是宇宙这个整体趋向于熵增的系统中局部的反熵系统。在趋向无序的宇宙中,生物体却可以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保持有机体内部的高度有序。反熵系统能存在的秘密在于它们不是封闭的系统,它们有能力从系统外摄入能量,用这些能量来维持系统内部的有序度。

 

从根本上来说,生物体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维护自身的有序度。生命的存在和生命体的幸福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取决与是否能维持住这种秩序。生命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顽强抵抗。

 

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潜意识里多多少少是明白秩序与生命的维系之间的这种潜在关联的。人类对熵增定律的理解反映在很多日常俗语里,比如英语里有这样一些口头禅:事物正在分崩离析”“铁锈永不沉睡”“糟糕的事情一定会发生”“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最后那一句就是所谓的墨菲定律。曾经有一个网络平台的编辑跟我说,他们平台上被搜索得最多的一个心理学关键词就是墨菲定律,可见大家潜意识里对秩序的丧失、对熵增加的不可避免都很感兴趣。

 

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潜意识存在,所以人类可能天生会对有序的结构产生好感。那么,如果我们能从一件物品里感知到秩序,这种秩序就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某种安慰。我猜测,这种安慰,就是美感。

 

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宇宙中……存在着一套被称为自组织的进程,它可以让某个有限的区域实现秩序。当能量注入某个系统之中,而这个系统又在熵增的过程中消耗这些能量时,它就会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同时也是漂亮的造型,例如球体、螺旋、星爆、漩涡、波纹、晶体,或者分形。顺便提一句,我们认为这些构造具有美感,这一事实说明美并不仅仅存在于观者的眼中,大脑的审美反应可能是对自然界中某种反熵形态的一种接受

 

按照平克这段话的说法,我们之所以觉得雪花的图案、树木的分叉、银河系的螺旋结构是美的,无非就是因为这些事物里包含着有序的结构,它们是反熵的。

 

而且,我推测,当我们主观上认为一件事物的反熵程度越强、它的秩序越是稀有,我们感知到的美感也就越强烈。因为一个反熵结构越是稀有,越是难以在自然界出现,它为我们反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努力带来的安慰也就越强烈。

 

这样一种包含稀有秩序的结构的最典型代表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艺术品。你找来一只猴子在键盘上随便乱敲,经过很长时间后,它可能会敲出你好”“生日快乐这样的有秩序的词汇,但即便它乱敲到宇宙末日,它也不可能敲出一本《冰与火之歌》来。所以更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是《冰与火之歌》,而不是你好,因为《冰与火之歌》里包含着稀有得多多秩序

 

在《时尚女魔头》里有一段名场面,女主角刚得到那份工作时,有一回参加一次选配会,也就是挑选新一期杂志封面上的服装搭配。主编配来配去最后卡在了一条腰带上。有一个设计师拿了两条浅蓝色的腰带让主编选,主编犹豫不决。女主角在一旁就忍不住笑了。主编问她,你笑什么?女主说:这两条腰带的颜色看着根本就一模一样啊。接下来,女主当然是被主编狠狠地羞辱了一顿。

 

如果按照审美标准的千变万化的那一面来看这段情节,那么主编觉得其中一条腰带比另一条更好看其实根本没有客观的道理,因为那无非只是他们这个审美共同体随机制定的一个标准而已。但如果按照审美标准跟有秩序的结构有关这一点来看,也许主编最后的选择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可言的,也许其中一条腰带上的蓝色搭配上那套时装之后,的确能创造出一种更加稀有的精巧结构。作为审美高手的主编,自然比女主更能敏锐地感知到到这一点微妙的差别。

 

如果我的这个脑洞成立,如果包含稀有的有序结构真的是美感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基于这一点找到提升审美感受力的一个大原则。那就是,当我们想去学着发现一件艺术品的美时,我们应该问自己:这件艺术品里包含的那个稀有的有序结构是什么?这种秩序稀有在哪里?

 

这可能是我们切入任何一个自己不了解的审美领域时都可以调用的思路。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用这种思路来试着理解一些欣赏门槛很高的现代艺术、行为艺术时,往往特别管用。

 

不过,最后要补充的是,我认为包含稀有的有序结构是一件事物具有美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觉得一件事物里包含稀有的有序结构,那么它肯定是不美的。但如果它有,也不一定就有美感。比如一条蛇,它的样子有序吗?有序得很。美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但不美,反而会被吓到屁滚尿流。你可以思考一下,从反熵这个角度,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欢迎留言交流你的想法。

 

好,关于审美的这个话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