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阿拉丁》| 音乐对情绪、社交有哪些影响?
今天我来说一说音乐到底有什么功能。
不论肤色和语言,也不论性别和年龄,几乎所有人类都对音乐情有独钟。事实上,世界上大约有98%的人都喜欢听音乐。咦?居然有2%不喜欢?是的,那2%我们留到彩蛋里说。正文里我们来说爱听音乐的这98%。
一个活动受到98%的人类喜爱,那就很需要有一个解释。神经科学家给出的解释特别简单:听到自己特别喜欢的音乐时,大脑里的伏隔核这个结构会被显著激活。伏隔核是干什么的?简单来讲就是负责掌管快感的。我们在大快朵颐、在男欢女爱时,伏隔核都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体验到快感。所以,人们喜欢音乐,是因为听音乐很快乐。
神经科学家的任务完成了,心理学家就得接着解释:为什么音乐能让人快乐呢?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一个活动能给人带来快感,要么就是它在提高人的生存繁衍能力上有特殊的功能;要么就是,它是搭了别的功能的便车——有利于生存繁衍的是另一个活动,而音乐只是恰好诱发了跟这个活动相似的神经反应而已。
那么,音乐在进化上有什么特殊的功能?或者,它是搭了什么其他功能的便车呢?
不得不说,音乐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太复杂,直到今天,科学家对于音乐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仍然莫衷一是,还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完全信服的理论。但是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种假说,其中有一些在我看来可能已经比较逼近最终答案了。下面我来跟你介绍几种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假说。
这个话题,我们要借助于去年上映的真人版《阿拉丁》来展开。最近这几年迪士尼翻拍了好多经典动画的真人版,普遍都翻拍得比较失败,《阿拉丁》算是其中很不错的了,至少作为一部歌舞片,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好。毕竟操刀这一部的是大导演盖·里奇、这可是个把玩节奏的大高手啊。
下面我们介绍的这五种假说,我会各自结合一段《阿拉丁》里的歌舞场面来解读。所以今天这一期节目比较有画面感,大家听完之后不妨去找《阿拉丁》来重看一遍。下面我会从稍微边缘一点的假说开始讲起,一直说到最核心的(当然,这种排序只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
假说1 音乐搭了语言的便车
在《阿拉丁》的片头,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船长准备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讲阿拉丁、茉莉公主和神灯的故事。正要开口的时候,孩子们说:“也许你可以唱出来”,“你把故事唱出来,效果会更好”。于是船长就开始唱起了影片第一首歌《阿拉伯之夜》,开启了《阿拉丁》的故事。
这个小细节里其实暗示出一个信息,那就是音乐无非只是语言的一种拓展而已。用语言也可以讲故事,不过用唱的更生动一点罢了。
在这个信息里隐藏着关于音乐功能的第一个假说,那就是音乐压根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它只是语言的副产品而已。提出这个观点的科学家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史蒂芬·平克。
平克认为,音乐和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重叠的。音乐里面包含了语言的各种元素,有节奏,有语音,有调式的变化等等。所以呢,音乐无非是在大脑里按下了那些本来为语言能力而预设的按钮而已。平克说:“音乐是听觉的芝士蛋糕,不过是以最讨喜的方式触动了大脑的相关部位,就像芝士蛋糕引发的味觉反应。”
音乐只是耳朵的甜品,我们不需要专门去研究甜品,只要搞清楚人喜欢甜味和脂肪的机制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去解释音乐有什么功能,我们只要想办法理解好语言就可以了。
音乐只是搭了语言的便车,这就是关于音乐功能的第一个假说。不过这种假说今天已经非常边缘了,因为我们马上就要看到,音乐展现出的很多功能是很难在语言的范畴内得到解释的。
假说2 音乐是社交黏合剂
《阿拉丁》的故事在船长的歌声中开幕。混迹街头的阿拉丁与微服私访的茉莉公主偶遇,两人互生好感。接下来阿拉丁夜访宫殿,去被邪恶的国师贾方抓走去寻找神灯。机缘巧合之下,阿拉丁成了神灯的主人,召唤出了能满足他三个愿望的神灯精灵。为了迎娶公主,阿拉丁许下第一个愿望,让精灵把他变成了阿里王子。
接下来,是影片里最华丽的一场歌舞。精灵带着一群用魔法变出来的侍从簇拥着骑在大象上的阿里王子,载歌载舞地向前往宫殿求婚。一路上,全城老百姓被精灵充满律动感的歌声感染,都跟着她一起跳舞。整个城市陷入狂欢,连不苟言笑的苏丹都开始手舞足蹈起来。这一场群舞跳下来,全城老百姓都对阿里王子留下了特别好的第一印象。
这个情节揭示出了音乐第二种可能的功能,音乐是一种社交黏合剂。
我们这些21世纪的当代人已经很习惯静静地呆着听音乐了。在我们的生活里,听音乐和随着音乐舞动,经常是分离的。但跟随音乐起舞其实才是欣赏音乐的原始形态。丹尼尔·列维廷在他的《迷恋音乐的脑》这本书里指出,很多国家的语言里,唱歌和跳舞是用同一个词来指代的。比如非洲索托人说唱歌和跳舞都是“ho bina”这一个词。唱歌原本就应该包含肢体律动。
而科学家发现,如果很多人一起跟着音乐跳舞,也就是像《阿拉丁》里阿里王子亮相这一幕那样,那么这一群人跳完舞之后,他们就会达到一种“社交同步”(social entrainment)的状态。他们会感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都是兄弟姐妹,我们都是一家人。群舞会大大增强集体归属感,增强团体凝聚力。哪怕是找来一群陌生人,让他们一起跳一段舞之后,他们相互合作的意愿都会显著提升。
音乐是一种能增强人与人的团结与合作的社交黏合剂,这就是关于音乐功能的第二种假说。
那么,为什么音乐能增强集体归属感呢?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共情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一起唱歌跳舞时大家都沉浸在同一种情绪中,是一种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能体会其他人内心感受的氛围,这可能会促进人们的共情,继而促成合作。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有些音乐可能会起到一种类似于催眠的效果,能压制大脑里“默认模式网络”的运作,默认模式网络负责产生“自我”。在音乐的感染下,人们关闭了自己的“我”,于是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了更为庞大的那个“我们”里。
假说3 音乐是求偶时的装饰品
通过一场盛大的群舞,下至全城百姓、上至苏丹和公主都把阿拉丁当成了自己人。可惜接下来,不自信的阿拉丁很快用自己拙劣的交流能力败光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挽回形象的机会也很快就来了。在那天的晚宴上,阿拉丁有机会跟茉莉公主跳舞。在精灵的魔法操控下,阿拉丁展示了一段超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露了这一手之后,阿拉丁在茉莉公主心中的好感度又明显回升了。
这一段情节揭示出了音乐的第三种功能——求偶时的装饰品。“装饰品”是进化心理学里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动物求偶时用于向异性炫耀自己有多优秀的那些器官或者行为。最典型的装饰品就是孔雀的尾巴。
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就是人类求偶时的“孔雀尾巴”。那么,人类为什么可以通过音乐来炫耀自己的优秀呢?原因可能也不止一个。一种可能是,要高质量地唱完一首歌,跳上一场舞,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充足的体力。所以歌实是对人智力、体力、身体协调能力的综合展示。阿拉丁通过高难度舞蹈赢得芳心,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可能是,创作出好音乐的难度非常之高,音乐才华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有力展示。因此,具有创作能力的音乐家往往也很受异性欢迎。
如果有人既能表演又能创作,那简直就是魅力无边啦。比如不少摇滚乐队的主唱都是兼任作词作曲,那真是风靡万千少女。
音乐是求偶时的装饰品,这就是关于音乐功能的第三种假说。刚才这两种假说——音乐被用来社交,音乐被用来求爱,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好像都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在这几种假说里,音乐都是被借用来成就别的目的的。而接下来这两种假说,就开始触及音乐本身的内涵了。
假说4 音乐的快感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奖励
在《阿拉丁》的故事里,接下来的情节急转直下。国师偷走了神灯,通过愿望把自己变成了新的苏丹,命令侍卫长哈齐姆逮捕老苏丹和茉莉公主。在被卫兵带走准备关押的时候,茉莉公主用一首非常动听的歌唱出了内心感受。在用歌声表明了自己反抗的决心之后,茉莉从卫兵的押解里挣脱出来,冲着侍卫长喊话。她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成功说服侍卫长转变立场,重新效忠老苏丹,一举扭转局势。
这里呢,我打算分析的不是这一段情节,而是茉莉公主唱的这首歌的旋律。她唱的这首歌叫《Speechless》(无可言说),我觉得这是整部影片里最动听的一首歌,甚至超过那首著名的主题曲《A Whole New World》(崭新的世界)。如果你已经想不起这首歌的旋律了,你可以去任何一个音乐app上找到《阿拉丁》原声碟,去听2分24秒的那个版本。
《Speechless》(无可言说)这首歌的旋律为什么动听呢?
根据接下来的这个假说,这是因为这首歌里包含了很多打破预期的成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最喜欢听的那种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首先要包含自己比较熟悉的结构。但是熟悉度不能太高,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厌烦。熟悉的结构里必须要出现出人意料的元素。而且,出人意料的元素出现的瞬间,往往能带给我们最大的乐趣。换句话说,听音乐的时候,我们爱以熟悉的东西为依托来欣赏不熟悉的东西。
那么,意外为什么能讨我们的欢心?因为我们对意外的积极反应能给我们带来生存优势。“我们主要通过出人意料的经历来学习认识我们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每次意外的经历都会将重要的知识灌输到我们的大脑中,以备将来协助决策之用。”“意外的经历能给予我们至关重要的新信息,从意外经历中获得的心理愉悦感驱使我们主动寻找这种经历并警惕其存在,从而增进知识,提高生存概率。”(采自《狡猾的情感》)
所以,音乐产生的快感,其实是在鼓励我们对新颖的声音元素进行探索和分辨。这种探索,对祖先的生存繁衍是有利的。
那为什么音乐里不能全是意外呢?因为“我们需要熟悉的结构才能从意外的经历中学到东西,在处处都是意外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学到半点知识,那会是陌生而古怪的世界,我们不会将自己视为这种世界的一员,也无从以过往经历判断未来走向。” (采自《狡猾的情感》)
那么,音乐家具体是怎样在一首歌里安排意外的呢?英国心理学家约翰·斯罗博达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那些好听到让人觉得心里发颤的音乐大都有下面这四个特点:
第一,这些音乐刚开始时很柔和,然后会突然变得激烈。茉莉公主的那首《Speechless》(无可言说)就是这样的。前奏和前半分钟的旋律是在缓缓倾诉中积累情绪的感觉,然后在副歌部分情感突然爆发,由倾诉转为呐喊。
第二,这些好听的音乐里都会突然插入一种新奇的声音,要么出现新的乐器,要么出现新的和声。《Speechless》(无可言说)这首歌前半分钟主要用钢琴做伴奏,切入副歌的时候转为弦乐。
第三,音乐的曲调会出现急剧的变化。我记得前几年在《歌手》那个节目上,华晨宇改编《山海》那首歌的时候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处理,他在开头很短的几句歌词后就突然把音高提高了一个八度,这个意外带来的效果就非常震撼。
第四,这些音乐在和声或者旋律上包含非常出人意料的变化。旋律方面的细节我完全是外行,所以这一特点我就不展开分析了。如果你有合适的例子,也请你留言补充。
音乐带来的快感对人类探索新事物这种精神的奖励,这就是关于音乐功能的第四种假说。
假说5 操控情绪
在我看来呢,前面这四种假说都还没有触及到音乐一个最明显的、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音乐里面是包含情绪的,人们不但能识别出音乐里的情绪,也能被音乐里的情绪感染。听愤怒的音乐会让你感到愤怒,听崇高的音乐会让你产生使命感,听伤心的音乐时你就想抱上一瓶酒,对自己生活中的遭遇自怨自艾。
也许是因为音乐自带情绪这一点太过于明显,反而导致在我查阅的资料里,我没有看到有人正儿八经地从情绪这个角度分析情绪的功能。
在我看来,音乐最核心的功能显而易见啊,那就是操控情绪嘛。事实上,在前面讲到音乐是社交黏合剂的时候,我就暗示了这一点。音乐之所以能提升集体归属感,可能原因就在于所有人都被音乐带进了同一种情绪里。
音乐的功能是操控情绪,我就把这个观点当做第五种假说好了。
《阿拉丁》里的每一首歌,如果跳出影片的次元,去看音乐对荧幕前的观众的影响,那么它们的功能无一例外无非都是为了感染观众的情绪。影片开幕时,阿拉丁带着茉莉公主在城躲避卫兵的追捕,阿拉丁一边闪转腾挪一边唱歌,观众很难不被那首曲子里透露出的紧张中带着诙谐和欢快的氛围感染。
音乐可以感染听众的情绪,这就让它拥有了一种操控人心的魔力。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功能,所以在远古时代,音乐就不仅仅只被用在部落的狂欢这一类场合上用来增强凝聚力。有些音乐形式能诱发人的敬畏感,这种音乐就会出现在各种祭祀仪式和宗教仪式上,用来强化人对神的崇拜。中国儒家崇尚的礼乐里的“乐”,恐怕就是一类能诱发崇高的使命感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可以被用来塑造君子的道德品质。
音乐自带情绪,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事实,这不需要多做解释。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音乐能够包含情绪呢?音乐不就是一些音调、节奏的变化组合吗?为什么有些组合就会让人觉得悲伤,有些组合就会让人感觉欢快?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请你留言写下你的观点。在等会儿的彩蛋里,我会给出科学家提供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好,这一讲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