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卧虎藏龙》| 感知与思维是怎么被色彩摆布的?

本期内容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模块——觉察身体感知力。在这个模块里,我们会谈到人如何感受色彩、音乐、气味,还会谈到人的感受力与信念、与语言、与文化的微妙互动。

 

今天我们先来讲人如何感受色彩。人对色彩的感知是个非常宏大的主题,我们这节课只是想让大家理解其中的一个规律,那就是:人对色彩的感知是高度地被经验塑造的。

 

经验不一样,看到同一种色彩,引发的感受就可能完全不一样。这里说的“经验”里包含了短期的经验,比如你这几天正好心情不好,非常烦躁,那么本来很喜欢红色的你这时一看见红色就觉得特别心烦;这里面也包含了长期的经验,在你成长过程里,生活环境中的色彩、你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你亲朋好友的色彩偏好等等,都会改变你的色彩感知;这里面还包含了更长期的经验,祖先们对色彩的理解会积累在文化里,通过文化的熏陶,最终也被你纳入了自己的经验里。

 

所以,全人类共通的颜色感知,可能是非常稀少的。对于一种色彩,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成长经历的人的感受千差万别。在色彩感知上,个性可能要远远多于共性

 

你可能立马就能想到一些例子来反驳我,比如:“远远地看见一片树林,难道不会让几乎每一个人都觉得舒心惬意吗?喜欢绿色这种大自然的颜色难道不应该是一种跨文化的共性吗?”

 

没错,“喜欢绿色的树林”可能的确是一种共性,但在这里,“绿色”与“树林”是绑定在一起的。“对绿色树林的喜爱”很可能是写进全人类的基因里的,但对绿色这种颜色笼统的爱恐怕就未必了。

 

所以,如果你问我:“绿色会引起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我其实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至少还必须追问颜色呈现的具体信息,比如:“你说的具体是哪一种绿色?它纯不纯?亮不亮?这个人看见的是一片深绿色的森林?还是一条翠绿色的蛇?”这一层追问,我想大家都能想到。

 

但更关键的是,我还要追问那些与人的经验有关的信息,比如:“这个人看见绿色时有没有联想到什么以前的经历?在他身处的那种文化里,人们普遍喜欢或者普遍讨厌绿色吗?在他的宗教信仰里,绿色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等等。

 

人的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感受也是千人千面。

 

我们拿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来举个例子,深入感受一下“在色彩感知上,个性压倒共性”这个规律。

 

在《卧虎藏龙》角色的服装设计上,导演李安和艺术指导叶锦添是非常用心的。他们希望服装的颜色与角色的心理状态暗暗吻合,在“形”与“神”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比如,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在故事里始终穿米白色的大褂。编导想借助这种色彩表达人物的什么性格呢?

 

李慕白身上的米白色,在影片里是最不显眼的一种颜色,与灰黄色的背景几乎融为一体。

 

《卧虎藏龙》的美术指导叶锦添是这么解释他为什么要把李慕白的服装设计成“米白色”的,他说:“《卧虎藏龙》中的灵魂人物李慕白,隐含着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我最想表达的角色,我淡化他的形象,犹如不存在,即使电影中他是主角,在形象上却隐藏他。李慕白的形象隐伏在某种暗潮汹涌的动荡之中,他一方面希望安定,一方面又心存异念,体现在他几次面对蒙面黑衣的玉娇龙,那是他心中一种欲望的召唤。”

 

按我的理解,叶锦添让李慕白在视觉上与环境融为一体,想暗示的其实就是,李慕白总是随着环境展现出他内心里不同的侧面。在江湖上他变身成大侠,在欲说还休的俞秀莲目前他也变得欲说还休,而在玉娇龙面前展现出的是他内心更暗潮汹涌的那一面。

 

创作者的用心可谓良苦,那观众能不能感受到这些良苦的用心呢?

 

那可未必。观众总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说,关于杨紫琼扮演的俞秀莲身上的“紫色”,我的感受跟一位大咖——《不懂色彩,不看电影》这本书的作者帕蒂·贝兰托尼的感受就大相径庭。

 

你先听听我的解读。

 

杨紫琼扮演的俞秀莲在影片里前后换过好几套衣服,但几乎无一例外,主色调全都是紫色。

 

为什么叶锦添要把俞秀莲这个角色的服装设计成紫色?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那就擅自来分析一下好了。紫色给我带来的主要感受是“矛盾”。这也是很多人对紫色的一种印象。在《色彩的性格》这本书里,德国学者爱娃·海勒是这样形容紫色的,她说:“所有的混合色彩均让人感觉暧昧、不客观、不自信。其中最不客观与暧昧的色彩是紫色。紫色到底是红色多一些还是蓝色多一些,这个问题从未得到过确定的答案,因为人们对这种颜色的印象总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紫色,主要是由红、蓝这两种典型的所谓暖色和冷色混合而成的,因此给人的感觉时冷时暖,它很可能会引发出观看者某种暧昧的、矛盾的感受。我猜,这也正是叶锦添想通过紫色来暗喻出的性格特点。俞秀莲与李慕白情投意合,双方也都知晓彼此的感情,但由于俞秀莲曾经与李慕白已故的好友有过婚约,俩人碍于礼教约束,就一直没法跨出最后一步。所以,俞秀莲这个角色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面对李慕白一片痴心,一面又谨守封建礼仪。每次面对李慕白,眼神中的热情总是刚一迸发出来就立刻又被收束起来。她的那一身紫衣,可能暗喻的就是这种性格里的暧昧与矛盾。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赞同我的理解,但我知道《不懂色彩,不看电影》的作者帕蒂·贝兰托尼是不赞同的。在那本书里,作者说紫色主要是跟精神元素以及神秘元素联系在一起的。紫色多数时候能引起那种神秘缥缈的感觉。在书里“紫色”那个章节的最后,作者也是拿《卧虎藏龙》来压轴的。可是,因为她对“紫色代表神秘感”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她竟然硬生生地避开俞秀莲的紫色衣服不谈,反而是把周润发米白色大褂在夜色下泛起的蓝色当做紫色,强行与神秘感联系起来。她写道:“在一片蓝色的柔和月光下,身着淡紫色衣服的李慕白正在用拳头和剑术与对手打斗。这两种非暴力的神秘色彩与暴力动作和激烈的鼓点相结合,为观众制造出复杂的多层情感体验。”

 

在我看来,这种解读当然是非常牵强附会啦。但是我知道,在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会把紫色与神秘感联系在一起。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历史上,紫色一度是自然界中最不常见、人类也最难获取的颜色。所以,紫色历史上总是跟高高在上的权力以及脱离现实世界的宗教、神秘仪式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在罗马帝国,只有皇帝、皇后和皇位继承人才有穿紫色染成的披风的权利。可能就是受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些人才会把紫色跟“尊贵”、跟“神秘”这类感觉联系起来。

 

我和贝兰托尼在解读《卧虎藏龙》紫色元素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可能就是因为我和她身处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在经验层面上差异巨大,对于我来说,紫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内涵,所以我倾向于通过紫色包含的一些物理属性来感受它,而贝兰托尼深受“紫色代表神秘”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所以愣是在影片中看出了神秘感。就这样,我们明明眼中“看到”同样的东西,内心却“感知”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好,接下来呢,我们再借助《卧虎藏龙》的色彩运用中的另外一个特点来理解“色彩感受被不同的经验塑造”这个原理。这个特点就是《卧虎藏龙》整体色彩的“高级灰”质感。

 

我猜,你最初看到我要用《卧虎藏龙》来解读色彩感知时会觉得有点意外,因为它似乎不是一部色彩非常丰富的电影。如果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卧虎藏龙》的画面,你能回想起什么颜色呢?除了结尾竹林大战的那一片绿之外,能回想起来的是不是都是一片黄不拉几、灰不拉几的色彩,有点那种古时候传下来的线装图书的感觉?但实际上,你刚才也看到了,李安和叶锦添在《卧虎藏龙》的色彩运用上非常用心。他们至少使用了白、紫、红、蓝、绿这五种颜色来暗喻片子里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在这个层面上,《卧虎藏龙》的色彩运用可谓丰富多彩。

 

可是,既然片子里蕴藏着这么丰富的色彩元素,那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观众事后回想时,却几乎想不起来影片太多的色彩细节?这是因为,编导们在运用色彩时也十分地克制。这种克制主要表现在影片整体色彩的低饱和度上。影片里没有一片红是鲜红,没有一片绿是翠绿,所有色彩都蒙在一层暗淡的光影里。这层光影降低了片子里每一种颜色单独的存在感,但也让影片画面整体上展现出一种特别的质感。

 

这种质感,就是传说中的“高级灰”。

 

“高级灰”这种审美取向,我印象中是随着前年《延禧攻略》的热播而被普及的。所谓“高级灰”,就是不饱和色呈现出的观感。饱和度,指的是色彩浓不浓烈。在颜色里混进越深的灰色,色彩就会变得越接近于黑白,饱和度变低,相反,色彩越纯,饱和度就越高。《卧虎藏龙》和《延禧攻略》的配色,都是在纯色里混进了大量的黑灰色,降低了画面的饱和度,形成了所谓的“高级灰”画面。

 

很让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高级灰”显得“高级”呢?为什么降低了颜色的饱和度,就会让人产生“高级”的感觉?

 

是所有人都会觉得“高级灰”很高级吗?那可未必。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那种吐槽父母那一代人装修房子的帖子。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很喜欢把房间装饰得大红大绿的,他们酷爱的是那些饱和度很高的颜色。“高级灰”在他们眼中就可能一点儿也不高级。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人会觉得饱和度低的“高级灰”很高级呢?不饱和色到底讨了哪些人的欢心?

 

在我到处寻找答案的过程里,翻阅到了一篇考察了“颜色的各种物理属性对情绪会产生哪些影响”的经典论文。这篇论文里找到的规律,或许能为刚才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思路。

 

在这篇1994年发表在权威期刊《实验心理学:综合》的论文里,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研究者考察了颜色的各种物理属性对情绪的影响,其中就考察了饱和度与情绪的关系。在研究里,他们采纳的是一个很经典的情绪三维度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情绪包含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愉悦度,也就是感觉积极还是消极,正面还是负面。

 

第二个维度是唤醒度,也就是一个事物是不是能让你兴奋,你看到它之后是兴奋度上升,警觉度提高,还是变得更冷静,更平和。

 

第三个维度是支配度,也就是物体是让你感觉到有支配感、优势感、掌控感,还是让你觉得失控?比如,愤怒和恐惧,它们在愉悦度上都算是负面情绪,但愤怒是高支配度的(愤怒时你感觉要跟人干一架),而恐惧是低支配度的(恐惧时很想要逃命)。

 

情绪的这三个维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开不开心”、“躁不躁动”和“稳不稳”。

 

那么,不饱和的“高级灰”在这三个方面给人什么感觉呢?那篇论文给出的结果是——

 

在“开不开心”的维度上,饱和色更让人开心,不饱和色引起的感受更偏中性一点。

 

在“躁不躁动”这个维度上,饱和色更让人兴奋,不饱和色更让人平静。

 

在“稳不稳”维度上,饱和色更让人有掌控感,不饱和色掌控感低。

 

综合一下,不饱和的“高级灰”给人在情绪上的感受是:不喜不悲,平静,低掌控感。

 

到这里,研究揭示出的,是不饱和度引发的共性的反应。但在这个共性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偏好,就又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了。

 

人的喜好往往有个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越缺什么就越喜欢什么的。在情绪上应该也是如此,任何情绪维度上如果往一个方向走得太远都会感觉不太好,需要平衡。以装修为例,在外辛苦一天,回到家里这个避风港,可能很需要把白天激发出来的情绪往相反的方向拉一拉。

 

所以,这里得用反向思维来推测。喜欢高级灰的人,他们应该是这样一群人——

 

1.他们对生活比较满意(平时不缺正面情绪,所以回家后得让情绪中性一点);

 

2.他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或者头脑灵活想得多(工作本来就很躁,所以回家后得让自己平静一点);

 

3.他们对生活有掌控感。

 

这样的一群人才需要高级灰的中性、平静与低掌控感来平衡平时的情绪。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喜欢高级灰的,好像基本上是艺术家、设计师、一线城市的白领和大学生。这群人是不是正好就符合前面的这个画像呢?而我们父母那一代普遍更喜欢饱和的色彩,那会不会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前面这个描述不相符?

 

喜不喜欢高级灰,看来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偏好。它仍然与人的经验密切相关。

 

如果说,《卧虎藏龙》这部影片在服装颜色上的多样化设计主要是服务于人物和情节,那么整体色彩上的低饱和度设计主要是彰显了编导的艺术品位。他们当然希望尽可能多的观众都认可他们的这种艺术品位。但在这一点上,他们恐怕也很难如愿。跟《卧虎藏龙》比起来,同样是武侠片,同样是章子怡主演,可能为数不少的观众都更认可《十面埋伏》那种花里胡哨的高饱和配色。

 

好,这一讲的内容就到这里。最后请你回想一下:在你与你亲友对色彩的感知上,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尖锐分歧?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分歧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请留言分享你的观点。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

 

参考文献:

Valdez, P., & Mehrabian, A. (1994). Effects of color on emo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3(4), 394-409.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