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当哈利遇见莎莉》| 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
刷新底层认知,掌握跨界能力,看电影学心理,在娱乐中收获实用新知。大家好,我是魏知超,欢迎来到《电影里的心理学》课。
今天这一讲,我们要来探讨两性关系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那就是——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所谓纯友谊,就是俩人只是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做朋友而不存任何非分之想。男女之间能有什么非分之想呢?那当然就是想跨过友谊的边界,发展浪漫关系或者性关系。
在《当哈利遇到莎莉》这部经典爱情片里,由梅格·瑞恩扮演的莎莉和由比利·克里斯托扮演的哈利有一段经典对白,这段对白给出了“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这个问题的一个经典回答。这个故事讲的是男主角哈利和女主角莎莉在一次拼车旅行中偶然相识,他俩一开始相互瞧不上对方,但后来每偶遇一次,就对对方多了一点好感,于是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再后来,他俩情难自禁,终于跨过了友谊的边界,从朋友变成恋人。这段经典对白,发生他俩在第一次相遇时——
哈利: 当然,你得承认我们永远都做不了朋友。
莎莉: 为什么不能呢?
哈利: 男人和女人不能当朋友,因为总是会牵扯上性的问题。
莎莉: 当然不是啦!我有很多男性朋友,而且我没和他们有过性关系。
哈利: 不,不可能。
莎莉: 是真的。
……
哈利: 你只是希望你能。
莎莉: 你是说我和这些男人上床但是我自己不知道?
哈利: 不。我想说的是,他们都想和你上床......因为没有哪个男人能和他觉得有魅力的女人只做朋友。他总会想和她上床。
心理学家对“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其实与哈利的回答相去不远,那就是,总的来说,男女之间的友谊并不纯洁,因为早就有研究发现,男女双方其实都是按照择偶的标准来挑选异性朋友的,不论男女都是有意无意地把异性朋友当做备胎来看待。而且,正像哈利一口咬定的那样,在双方都不太纯洁的前提下,男性会更不纯洁一点,女性不太容易对蓝颜知己想入非非,而男性非常容易对红颜知己想入非非。
关于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这个问题本身,刚才这一段话实际上就已经给出答案了。所以这个答案本身并不是这一讲的重点。这一讲接下来的内容,是想要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做一些扩展。我想要追问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在跨性别友谊里,男性更容易不纯洁?这反映出男性什么样的底层心理?女性又应该如何应对男性的这种心理?
第二,如果我们不想要把跨性别友谊发展成浪漫关系,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种不太纯洁的友谊关系变得比较纯洁一点呢?
好,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跨性别友谊里,男性更容易想入非非?
哈利给出的解释非常简单明了:“因为没有哪个男人能和他觉得有魅力的女人只做朋友。他总会想和她上床。”在上一讲里,我们说,男人在性方面也是挑剔的。他们不会百分百地对任何女性开放性机会。而哈利在这里说的是男人性心理的另一面,这一面更符合大家的直觉,那就是跟女性相比,男人还是在性态度上是更随意的。只要面前的女性“有魅力”,那么男人就很容易有非分之想。
那么,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性关系上想入非非呢?我们看一下进化史就明白了。遗传科学家詹森·怀尔德(Jason Wilder)和他的同事通过DNA分析发现,在我们这些当代人的祖先里,男女比例是1:2,平均一个爹配两个妈。这里说的不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男女比例是1:2,而是在能够留下后代的人里,男女比例是1:2。如果女人都有机会留下后代,那么有一半的男人,都留不下后代。
上一节我们说人类男性祖先很早就卷入了类似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中,他们因此才变得挑剔。但实际上,那副画面还不够完整。事实是,人类男性祖先里,有很大的一部分根本就没有资格找到伴侣并留下后代,他们打一辈子光棍,最后孤独终老。人类男性祖先面对的婚配模式,更完整的画面是金字塔顶端的少部分男性可能是一夫多妻,下面的一部分男性一夫一妻,剩下还有很多男性直接绝后。
只有那些在争夺配偶的残酷竞争中获胜的男性才有资格繁育后代。这种局面直到最近人类社会大规模普及一夫一妻制之后才发生扭转。
于是,这种残酷的竞争压力就赋予了人类男性另一种与挑剔心理相对抗的心理机制,那就是:挑剔只是相对地挑剔,在这个基础上,不要放过任何可能的性机会。
在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下,男性在捕捉身边的性机会上,会有一种“捕风捉影”的倾向。宁可错误地高估性机会发生的可能性,也不能错过它。因为万一错过了,男人就可能留不下任何后代,从此绝后。
最能反映出这种“捕风捉影”倾向的,是一个叫做“惊鸿一瞥效应”(glimpse effect)的现象。
在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主持的一项研究里,受试者要去观看屏幕上快速闪现的男性和女性照片,然后要评价照片中人物的魅力值。评价完所有照片之后,受试者们再对同样的照片做第二轮评价,不过这一回,照片不是快速闪现,而是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受试者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照片上的帅哥美女。
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第一轮打出的评分要显著高于第二轮。短暂地瞥一眼时,人们会觉得照片上的人更加漂亮——这就是惊鸿一瞥效应。更重要的是,男性表现出的惊鸿一瞥效应比女性明显得多。
大卫·伊格曼说:“如果你短暂地瞥到拐过街角的某个人,或是开车快速经过某个人,你的感知系统会让你觉得比仔细看时更漂亮。……惊鸿一瞥效应与日常经验相一致,男人瞥见某个女人,认为自己错过了一位大美女,等他追过街角后才发现,看走了眼。”
为什么会有惊鸿一瞥效应呢?
伊格曼解释道:“答案就是繁衍的需求。如果你认为瞥见的某个没有魅力的人很漂亮,只需多看两眼就能修正这个错误,不用多少成本。但如果你错误地将有魅力的当做没有魅力,你就同可能的美好遗传前景说拜拜了。因此感知系统最好还是撒个谎,说瞥见的那个人有魅力。”
这就是惊鸿一瞥效应在进化上的意义。捕风捉影虽然很容易会犯错,但也保证了男人不会错失性机会。
男人在男女友谊里更容易有非分之想,心理根源与这个惊鸿一瞥效应是相通的。
虽然在友谊关系里,男人有足够多的时间仔细分辨女性朋友的性魅力,但是只要男人认为那是一个潜在的性机会,男人夸大对方魅力的动机就会在无意识里不自觉地运转起来。
这里的关键就是,只要对方还是自己的“女性朋友”而不是“女朋友”,只要对方提供的是一个“潜在的”性机会,而不是一个“实际已经发生的”性机会,那么男人就会不自觉地夸大对方的性魅力。
但是,这只是一种错觉罢了。这源自男人害怕失去性机会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
这也引发了我一个额外的联想,在异性友谊的问题里,最容易引发冲突的就是来自伴侣的嫉妒,尤其是男性在有女朋的前提下还去交各种女性朋友,这会让自己的女朋友十分恼火。因为女人都明白,男人对待女性朋友的态度很难完全纯洁。
那该怎么办呢?强行让自己的男朋友切断与那些女性朋友的来往恐怕不是个好办法,强行夺人所爱通常只会让那个人对失去的东西更加朝思暮想。
我在这里联想到的一个很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与其强行让男朋友结束异性友谊,还不如去改造他们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异性友谊里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方法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直接拿刚才讲的这些“惊鸿一瞥”效应的知识把他给砸醒,让他意识到他对异性朋友性魅力的感受,只是被自己的进化心理忽悠的错觉。
我不知道这样的手段是不是一定有效,但它依据的原理很扎实,那就是我们人类心智的一大优势——我们人类非常善于用认知来改造自己的体验。动物的体验大都是跟着感觉走,没有多少自主性。但我们人类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赋予一种经验不同的意义,来改变对它的体验。
在电影院的银幕上看到一只老虎,和在野外看到一只老虎,视觉上的冲击力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但在野外我们会被吓尿,而在影院里,我们体验到的是兴奋和刺激,这就是因为在影院里,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这是假的,我很安全。这就是认知改变体验。
这种原理,在处理两性关系时,也同样可能成立。通过认知到一种感受产生的心理机制,从而改变对它的体验。
好,关于在跨性别友谊里男性的底层心理和性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心理,这个问题我们就探讨到这里。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问题:如果我们不想要把跨性别友谊发展成浪漫关系,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种不太纯洁的友谊关系变得比较纯洁一点呢?
跨性别友谊纯不纯洁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这世界上不纯洁但有益的事物多着呢。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男女之间的友谊,才能让这份友谊增加而不是减少我们的幸福感,让它变成一个支持而不是破坏我们生活的力量。毕竟,男女之间的友谊有不稳定的潜质,它自带朝着情人关系发展的内在冲动。
在《当哈利遇到莎莉》里,两位主角从朋友开始做起,最后情难自禁,从朋友变成恋人,印证了哈利说的男女不可能只做朋友的预言。如果你要的就是这种结果,那异性友谊里隐含的内在冲动对你没什么坏处。但如果这种发展不是你想要的,那么你可能就需要一点特殊手段来维护维护好这段跨性别的友谊。
在这方面,我觉得美国心理学家海蒂·里德(Heidi Reeder)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很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在这项研究里,海蒂·里德考察了人们是怎样去定义自己的跨性别友谊的。
我们知道,在人际关系里,人们都会赋予自己和对方一个角色定位,比如在孩子面前是我爸爸,对方是女儿;在单位里,我是下属,对方是领导等等。那么,在跨性别友谊里,人们会用哪些角色来定位自己和好友呢?
通过对大量的访谈文本的分析,海蒂·里德发现,人们会用下面这五种角色类型的其中一种来定位自己的跨性别友谊。究竟是哪五种角色类型呢?
第一种,用家庭角色(Family role)来定位,也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比如在访谈里有一位女受试者说:“我怎么会想跟他发生性关系呢?因为他老让我想起我哥哥。如果我俩发生关系,那太可怕了。”这就是家庭角色定位。
第二种,用“只是朋友”角色(‘Just Friends’ Role)来定位,这是通过表明跨性别友谊“不是什么”来定位自己的角色的,因为“只是朋友”实际上就是强调两人之间“没有”浪漫关系。
第三种,用同性别朋友角色(Same-Sex Friend Role)来定位,也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同性别的好哥们或者闺蜜。
第四种,用浪漫伴侣角色(romantic partner role)来定位,这种定位是表明自己是想要跟对方从朋友发展成恋人关系的。
第五种,冲突的角色定位(Conflicting Roles),这是上面四种定位的混合,就不展开了。
这项调查发现,女性最常用家庭角色定位,把自己的蓝颜知己当兄弟。而男性最常用“只是朋友”这个角色定位,强调自己并不会对对方没有非分之想。
那么,哪种角色定位给当事人带来的满意度最高呢?
答案是,家庭角色定位带来的满意度最高,“只是朋友”紧随其后,而被定位成浪漫伴侣这种角色的关系满意度最低。
这个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你不想把朋友发展成恋人,同时又不想失去这段友谊,那么可取的方法可能就是用一个界线清晰的定位来把自己的角色锁死,要么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兄弟姐妹”,要么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朋友”。
这个启示同样还是基于“用认知来改造自己的体验”的原理——也许通过赋予自己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对一段关系的预期,从而改善这段关系赋予我们的体验。
好,关于男女之间的友谊,我们就说到这里。最后请你思考,你在跨性别的友谊里遇到过什么样的障碍,你又是如何克服它们的?请留言分享你的感想。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