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致命女人》|小鲜肉vs蛇精脸,两性审美偏好如何养成?

本期内容

刷新底层认知,掌握跨界能力,看电影学心理,在娱乐中收获实用新知。大家好,我是魏知超,欢迎来到《电影里的心理学》课。

 

今天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课程的第三个模块——看清爱与性的本质。在这个模块里,我想跟大家一起来深入理解两性关系中的一些底层逻辑。先从两性之间的审美开始讲起——什么样子的男人、女人在爱人眼中是“美”的?这里我们把“美”的范围缩小一点,只谈外貌美。今天我们先讲男人对女人外貌的挑剔眼光是如何在进化与文化的多重力量塑造下形成的。在后面的第16讲,我们会展开镜像话题,来讲女人对男人的挑剔如何形成。

 

今天这个话题我想借助于今年非常火爆的一部美剧《致命女人》来展开。这部片子的剧情涉及到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019年这跨越60年的三个时代,三位女主、三位男主以及他们身边的配角加起来各色俊男靓女数量众多,片子的主题又正好是男女间的情欲,所以可供我们分析的素材不少。

 

《致命女人》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两性关系里老生常谈的大难题——男人不忠,想与妻子以外的其他人发生性关系。其中最典型的是60年代故事里的那位男主,他是个经典渣男,把妻子当做女佣使唤,却在外面与一个金发美女偷情。

 

这算是婚姻题材里最烂俗的一种设定啦。但如果我们让一位进化心理学家来看这种烂俗的设定,他多半会从中看出一点不太对劲的地方。不对劲在哪里?不对劲在,男人搞婚外情时,为什么对女性的身材样貌那么挑剔?《致命女人》里的这位男主挑选的婚外情对象——那位金发餐厅服务员——是全剧颜值身材之冠,金发白肤,前凸后翘,被豆瓣网友戏称为芭比娃娃本尊。

 

但是,按照进化心理学里一个经典理论的预测,男人对女人是不应该有什么挑剔的。

 

为什么不该挑剔?因为进化心理学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假设是,女性一辈子理论上也只能生育几十个子女,每一次生育的机会都非常宝贵,所以要对与自己结合的对象精挑细选,因此女性对男性理应很挑剔。但是男性一辈子可以产生几乎无限的精子,理论上可以用极低的成本造出成千上万的后代,而与此同时,女性在开放性机会上又十分吝啬,所以男人们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性机会,只要有可能,他们就应该不加任何挑剔地与任何女性发生性关系。所以,在婚外情的对象上,男性也不应该有什么挑剔。

 

事实上,人类男性的近亲——其他所有雄性类人猿——的表现都符合这个预测。比如,雄性大猩猩和雄性黑猩猩都表现出开放式的性欲,它们会把握住每一次可获得的交配机会,对雌性是百分百地来着不拒,完全不挑剔。可以说,男人的这些类人猿兄弟们对异性是没有任何审美偏好的。

 

但我们都知道,人类男性并非如此,他们其实挑剔着呢。雄猩猩们是滥情,而男人是好色,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致命女人》里的那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黑猩猩统治地球的平行宇宙里,那么即便把刚才故事里的妻子换成年轻貌美的女服务员,把丈夫婚外情的对象换成发福的中年妇女,故事也照样成立。但如果这样的交换发生在人类世界里,那大部分观众都会觉得特别费解。

 

那么,男人为什么好色?为什么他们对女性的性魅力十分挑剔?

 

原因在于,男人与其他雄性类人猿有一个巨大差异:人类男性要承担大量养孩子的义务。很多考古证据证明,人类男性祖先很早就被卷入了接近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之中。从远古时代开始,大部分男性一生都只能和很有限的女性结合,并且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抚养两个人的孩子,也就是拼命当个好爸爸。而一旦繁殖过程需要这种不间断的付出,男人就自然会对将要与自己结合的对象变得挑剔,因为男人留下后代的机会也非常宝贵。最后的结果就是,男性进化得很好色,他们对女性的性魅力变得十分挑剔。

 

我觉得这是个特别有趣的悖论。远古的男人们进化得好色,正是因为他们决定要当个似乎应该不好色的好爸爸。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男人的性心理被锁死在了这种本来为了长久的婚姻关系而量身定制的模式里,以至于他们在搞婚外情、在本来可以像他们的黑猩猩兄弟那样随便滥情的场合里,也照样十分挑剔。

 

下一个问题是,男人的挑剔是在挑什么?女性的性魅力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看两性审美偏好到底是由哪些力量决定的。在把我自己查阅过的这方面资料做了一番梳理之后,我认为,人类的两性审美主要是由下面这五种底层力量塑造出来的。

 

第一种力量:自然选择

 

第二种力量:审美选择

 

第三种力量:文化环境。

 

第四种力量:男性争夺性控制权的竞争压力。

 

第五种力量:女性争取性自主权的选择压力

 

其中,最后这两种力量分别由男性和女性发起,各自塑造了男性的一部分形体特征与行为模式,它们是只针对男性的选择力量。这两种力量,我们会在第16讲说到《霸王别姬》那部电影时再展开。

 

这里我们先讲前面那三种“男女通杀”的力量——自然选择、审美选择与文化环境。其中前两种作用在我们祖先身上,它们在先天的基因层面上影响我们的审美观;而文化环境主要作用在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它是影响我们审美观的后天因素。

 

这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自然选择对审美的塑造。自然选择的涵义不用多做解释了,它是环境施加于人的生存和繁衍压力,自然选择的压力会挑选出那些拥有最强的生存和生育能力的个体。人类对异性的挑剔,最直接的目的当然就是挑选这种生存繁衍能力出色的个体来当对象。所以,在自然选择这种力量的塑造之下,如果一种外貌上的特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存或生育能力,那么这种特征在异性眼里就会成为一个衡量美与丑的指标。

 

比如说,女性怀孕必须要以一定的体脂率为基础,所以过分瘦的女性在男性眼中就缺乏性魅力,包含一定量脂肪的女性形体才有吸引力。这样一种偏好就是由自然选择的逻辑塑造出来的。

 

但是,自然选择的逻辑并不能解释女性的所有性魅力特征。比如说,在地球上的5000多种哺乳动物里,只有人类女性拥有永久性的乳腺组织。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房只在排卵期和哺乳期才会变大。而人类女性会在青春期发育出带有较多乳腺组织的挺立乳房,从此便一直拥有。但是,超过1亿年的进化史证明,其他哺乳动物那种根据需要变大”的乳房设计其实才更适合哺育后代。也就是说,永久性的挺立乳房并没有自然选择上的优势。

 

那么这样一种在自然选择上毫无优势的特征为什么不但存在,而且深受异性痴迷呢?答案是,它是由塑造审美的第二种力量——审美选择——塑造出来的。审美选择是一种乍一听起来极其怪异的机制。它是说,美的进化,是自我驱动的。两种性别中的其中一方身上进化出一种有美感的特征,原因只是因为另一方觉得它美。

 

在审美选择的机制下,一种进化出来,原因不在于它有任何实际价值,不在于它能反映出任何关于对方生存能力的有用信息,而仅仅是在于它有审美价值——它能让观察者感到愉悦,感到美的享受。

 

也就是说,美是由对美的欣赏塑造的。

 

听着是不是很绕?没关系,我下面说完这个理论的细节,我想你就能理解它了。

 

审美选择往往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后,与自然选择一起构成了一种审美偏好的两阶段进化模式

 

以永久挺立的乳房为例,它的进化历程可能是这样的。最初,在自然选择的塑造力量下,男性会演化出对含有一定量脂肪的女性形体的偏好。而乳房碰巧是一个能积聚脂肪的部位,有一部分男性在随机的基因突变下,演化出的是对女性乳房上脂肪的喜好。这是偏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而这种最初的偏好一旦形成,那么它就会脱离自然选择的逻辑,独自成为一种驱动对方身体演化的力量。对挺立乳房的喜好会导致拥有挺立乳房的女性更容易得到配偶产下后代。而挺立乳房又反过来强化了男性对它的偏好,因为偏爱这种特征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到配偶留下后代。

 

于是,对挺立乳房的偏好与乳房的永久脂肪含量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反馈,一种喜好与它喜好的对象之间会发生了协同进化。这就是审美偏好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被选择出来的拥有美感的那些特性在生存和生育能力上可能毫无优势,因为它们不是被自然选择塑造出来的,而是被那一双审美的眼睛塑造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拥有永久性乳腺组织的乳房并不适合哺乳,但却在男性眼中很有吸引力。

 

最初,美揭示出了关于对方生存与生育能力的真相,可是,美一旦产生,“变得更美”本身就成了进化目标。对美的渴望会持续膨胀,而对真相的渴望反而被掩盖了。审美就这样喧宾夺主,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选择力量。

 

这种由“审美选择”塑造出来的美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常多样化。自然选择在审美形成的第一阶段只埋下了一个火种,而后来火苗往哪个方向窜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

 

比如说,在对女性身体脂肪的喜好上,“自然选择”也许只定义了有脂肪比没脂肪美,但脂肪在身体上如何堆积才更美,则是由“审美选择”塑造出来的。结果就是,环肥燕瘦,各入法眼。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各自进化出了独特的审美品位。在“胖一点还是瘦一点更美”,在“胖在哪里更美”上,全世界人民其实并没有统一的共识。

 

在进化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结论,大家可能听说过,那就是全世界男人似乎都爱腰臀比是0.7的女性。《花花公子》杂志里的插页女郎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变得越来越瘦,但她们的腰臀比总是准确地保持在0.7。这样看来,全世界男人对于女性身上的脂肪堆积在哪里更美似乎意见挺统一的。但是,这个结论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科学家近些年来找到越来越多的反例。比如在非洲的毛里塔尼亚,肥胖的女性被认为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体重正常的女孩会被送到“增肥营”,被迫吃掉大量食物来增肥。年轻的毛里塔尼亚男人对年轻女人由于快速增重而出现在皮肤上的白色斑纹,会表现出特有的性兴奋。这些胖女孩的腰臀比远远偏离0.7,但却让当地的男人们垂涎欲滴。

 

在《致命女人》60年代那个故事里,家庭主妇与芭比娃娃之间在性魅力上的差距,有一部分就是通过两者的腰臀比营造出来的。在设计这两个角色的服装时,这部剧集的造型设计师要么通过服务员制服的围裙腰带凸显出芭比娃娃的腰臀比,要么让她穿上最凸显腰臀比的高领紧身毛衣(没错,就是最近郎朗的太太吉娜上热搜的那种毛衣),而家庭主妇即便穿的是礼服,也是没有任何收腰设计的礼服,怎么穿都是水桶腰。但是,在毛里塔尼亚男观众眼里,水桶腰的家庭主妇才是性感火辣到不行的那位。所以,如果把这两个角色交换,其实不用穿越到猩猩平行宇宙里,只要穿越到毛里塔尼亚,它就成立。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男人之所以觉得《致命女人》里原本的那个设定天经地义,是因为我们的审美观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第三种塑造审美的力量——文化——的影响。腰臀比0.7可能本来只是西方发达国家里某些男性的偏好。而现在全世界大多数男人似乎都喜欢0.7的腰臀比,可能只是受这些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人是地球上后天学习能力最强的物种,这也体现在审美观的塑造上。人类的审美品位并不全由先天的力量决定,也非常容易受到成长过程里和当下的文化环境影响。

 

通常来说,由自然选择组造的审美观变化最慢,由审美选择塑造的审美变化相对快一些,而由文化塑造的审美观则千变万化,随时改变。

 

在崇尚适度丰腴身材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玛丽莲·梦露是好莱坞美女的典范,但梦露如果穿越到以瘦为美的今天,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恐怕不是拍电影,而是减肥。在《致命女人》里公认最具性魅力的两位角色之间的身材对比正是呼应了这种文化变迁对审美的塑造。60年代故事里的那位芭比娃娃身材明显偏向丰腴,而2019年故事里女主角的双性恋女友体脂率明显更低,呈现出健美消瘦的体态。

 

在今天的中国媒体上,两性审美的主流差不多是“小鲜肉”和“蛇精脸”。最能吸女粉丝的男明星大都是长相秀气、气质中性的“小鲜肉”,最能吸引男粉丝的女明星大都是大眼睛、挺鼻梁、尖下巴的“蛇精脸”。但在我父母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受欢迎的男女明星长相可完全不是这样的。那时的男明星大都是浓眉大眼方阔脸,女明星大都是浓眉大眼圆盘脸。三四十年前的明星,不论男女都比今天的明星要“结实”得多,也都比今天的明星要男性化得多。小鲜肉和蛇精脸的美,看来就是一种文化塑造的美,非常容易变。

 

但在我们对明星的审美口味里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说,尽管三十年前大家喜欢圆下巴,今天人们又变得喜欢尖下巴,但是我想不论哪个时代的人都不太会喜欢歪下巴。尽管中国观众喜欢赵薇的大眼睛,美国观众喜欢《致命女人》主演刘玉玲的小眼睛,但是我想不论哪种文化里的观众都不太会喜欢眼睛一大一小。我估计歪下巴和眼睛一大一小的明星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只好当实力派。这是因为脸和身体的对称通常能反映出那个人的基因有较强抗病能力。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里受过寄生虫、病原体和毒素的侵害,得过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那么他/她的脸和身体就容易出现不对称。对称,是一种由自然选择的力量塑造的美,而它是相对稳定的。

 

到这里,我们算是比较完整地解释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偏好为何存在,以及偏好是如何被自然选择、审美选择与文化层层塑造出来的。最后,请你做一个小实践:找出一张你最喜欢的异性明星的照片,想一想,他/她身上哪些外形特征最吸引你,分析一下,这些特征是由自然选择、审美选择与文化中的那一种力量塑造出来的?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