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搏击俱乐部》| 如何与自己的A/B人格和平共处?
刷新底层认知,掌握跨界能力,看电影学心理,在娱乐中收获实用新知。大家好,我是魏知超,欢迎来到《电影里的心理学》课。
今天这一讲,我们来介绍两种听起来活色生香的人格类型——洋葱型人格和牛油果型人格,介绍完这两种人格的特点、优劣势之后,我们最后会把话题延伸到人的生存处境里一种很根本的困境上。
我们会借助大卫·芬奇导演的《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展开这个话题。在接下来的分析里不会直接涉及到影片后半段的一个关键剧透,所以即便你还没有看过《搏击俱乐部》,也可以放心地往下听。
《搏击俱乐部》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爱德华·诺顿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上班族。我接下来只能管他叫诺顿,因为这个角色在影片前3/4都是没有名字的,这是故事里很关键的一个梗。诺顿在片子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人生除了迎合这个世界,几乎就没有别的什么了。在工作里,他唯唯诺诺地迎合上司,上司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在生活里,他迎合的是广告和舆论塑造出来的那种“正确”的生活方式。他全部的生活乐趣都建立在“剁手”上。他最大的爱好是看宜家的《家居指南》,梦想是买到各种心仪的家具把自己的公寓填满。他就是这样一个努力迎合世界的人。
诺顿这个角色就是“洋葱型人格”,把他这个人一层一层地往里剥,剥到最后发现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内核,他内心里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迎合外在的各种要求而形成的一层层洋葱皮而已。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诺顿这颗“洋葱”遇上了一个卖肥皂的商人泰勒。泰勒叛逆、冷酷、性情暴烈,他几乎是诺顿的反面。在工作上,泰勒是各种职业规则的破坏者,他做肥皂时用的原料是从抽脂诊所里偷来的人体脂肪,他做电影放映员时经常在儿童片里剪进去一两帧色情电影的画面,他做餐厅服务员时往餐具里撒尿……,这简直就是一个“职场恐怖分子”。在生活里,泰勒屏蔽一切广告和舆论的洗脑,他住在一个被废弃的公寓楼里,几乎没有任何家当,只维持最低的生活所需。如果说诺顿是一个用生命来迎合世界的人,那么泰勒就是一个用生命向世界竖中指的人。泰勒在影片里有一段宣言,他说:“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 你就是迎合这世界的活生生一坨屎”。
泰勒这个角色是“牛油果型人格”。泰勒就像一颗牛油果,如果把他这个人往里一剥,你就碰到一个坚硬的内核,这个恒定不变的坚实核心是不受任何外界要求的影响的。
就在遇上“牛油果”泰勒那晚,“洋葱”诺顿的公寓离奇失火,他家里苦心收藏多年的家具被付之一炬。诺顿无奈之下,就借住在了泰勒那个破房子里。两人不但成了好朋友,而且他们在机缘巧合之下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徒手搏击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泰勒那一套“向世界竖中指”的哲学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疯狂的信徒。诺顿后来发现,泰勒不再满足于“向世界竖中指”,他似乎是打算用俱乐部的力量来“搞一搞这个世界”,于是两人的关系开始破裂。“洋葱”和“牛油果”最终迎来一场大对决。
洋葱和牛油果,这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布赖恩·利特尔在他的《突破天性》这本书里给出的一个比喻,洋葱型人格和牛油果型人格的学名其实叫做“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和“低自我监控型”人格。
高自我监控型的人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契合社会规范和所处的情境对他们的期望,就像影片里的诺顿表现的那样。而低自我监控型的人我行我素,他们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引导他们行为的是他们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而不是社会规范和情境对他们的期望,就像影片里的泰勒表现的那样。
听到这里,你可以先把音频暂停,思考一下,你自己是一个高自我监控的“洋葱型”的人,还是一个低自我监控的“牛油果”型的人?你是更像影片里的诺顿还是更像泰勒?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洋葱型的,更像影片里的诺顿,那我猜在你内心深处大概产生了一点自惭形秽的感觉,因为“努力迎合世界”听起来不像是值得夸耀的处世态度,特别地委屈自己,特别地卑微,是吧?
这种高自我监控的洋葱型人格这几年有点被污名化了,因为它其实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人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比如,在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人家就觉得愧疚;跟人交流时极度敏感,小心翼翼,生怕得罪对方。自从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出她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之后,这个词就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但实际上,在正规的心理学期刊和数据库里,根本就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个概念。高自我监控型人格(也就是洋葱型人格)可能就是最接近它的概念了。
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我们似乎都认可为了讨好别人、讨好世界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是不对的。比如在媒体上,向市场低头、频繁参加综艺节目的某些歌手总是备受鄙视,而坚持自我的朴树无论做出多少任性的举动都被轻易原谅。
在《搏击俱乐部》里,编导的态度显然也是这样。努力迎合世界的诺顿代表的是无奈的现实,而不讨好任何人的泰勒才是美好的理想。但在这里,我又要搬出“人格”这个模块的最核心观念了:只要不走极端,那么每种人格就都有它独特的优势。
过分地讨好可能的确会有很大问题,过分在意别人的要求和眼光可能会让自己产生强烈的虚无感,你会质问自己——“我天天琢磨的都是别人想让我要什么,那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搏击俱乐部》里,公寓里所有家具被烧掉之后,诺顿说:“那里毁掉的不是我的家具,而是我”。这是多么可悲的虚无啊。
另外,过度的讨好可能也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有些洋葱型的人在面试之前会想尽办法搜集面试官的个人信息,想办法在面试时投其所好,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面试官会因为自己的隐私被挖而感到毛骨悚然。
但是,适度的“讨好”却可以给人带来成功。比如,有一项经典研究比较了洋葱型和牛油果型的MBA学生在毕业5年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结果发现,高自我监控的“洋葱型”学生比低自我监控的“牛油果型”学生在事业上取得了更多的进步。在这5年里,“洋葱型”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换工作而获得提拔;即使是在同样始终待在同一家公司的人里,“洋葱型”的人也得到了更多的提拔。
原因何在?第一,洋葱型的人在工作中更懂得表现出自己适合更高管理层级的样子,也就是说,他们是按照老板的眼光来打造自己的职业形象的。而牛油果型的人不太会精心打造有利于晋升的自我形象。第二,牛油果型的人更倾向于与自己的工作团队建立起牢固的友情纽带,而洋葱型的人会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中。所以在那些稍微复杂一点的组织里,洋葱型的人往往承担着核心的连接作用,这样的角色当然更容易出人头地。布赖恩·利特尔在他的《突破天性》里说,事实上,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环境里,洋葱型的人可能更具有适应性,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自我。
牛油果型的人可能会批评洋葱型的人,这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认为他们做事不讲原则。但我们也可以说,洋葱型的人只是采纳了另一套原则而已。牛油果型的人遵循的是“内外一致”和“直率”的原则,而洋葱型的人遵循的是“关怀他人”与“促进交往”的原则。所以很难说那些不讨好别人、坚持自我的人就必然占据道德高点。
为洋葱型人格(也就是“讨好型人格”)的拨乱反正就到这里。我们接着来看牛油果型的人。
如果在刚才的“对号入座”里,你发现自己是一个牛油果型的人,你更像《搏击俱乐部》里的泰勒,那么首先要恭喜你,如今的舆论大体站在你这一边,今天有更多的人羡慕的是你,而不是那些像洋葱的人,人们渴望像你一样直率、坦诚,忠于自我。
牛油果型的人当然具备很多优势。比如说,他们可能是更忠诚的伙伴。洋葱型的人向你示好可能只是投你所好,而牛油果型的人跟你亲近那就是真的喜欢你。牛油果型的人也不懂得利用朋友。比如说,假如你有一个稳重的朋友和一个活泼的朋友,现在你要选择带一个朋友去参加一个稳重的会议,或者一个活泼的聚会,那你会带哪个朋友去呢?洋葱型的人会带那个稳重的朋友出席稳重的会议,带那个活泼的朋友去参加活泼的聚会。而牛油果型的人不管出席哪个场合都会带上他更喜欢的那个朋友。这种坦诚显然颇具人格魅力。
牛油果型的人也更善于维持亲密关系。《搏击俱乐部》里的泰勒看着是一个在性关系方面很随便的人,他在片子里随手就把诺顿暗恋的女孩子搞到了手。但实际上有研究发现,牛油果型的人比洋葱型的人更不可能离婚或者发生婚外情。原因可能在于,在当初选择伴侣时,洋葱型的人更重视的是外貌和社会地位。但外貌与社会地位是不稳定的,一旦伴侣容颜衰老或者地位改变,他/她在洋葱型的人眼里的魅力也就下降了。而牛油果型的人在当初选择伴侣时就更重视伴侣的人格与价值观,而这些东西是相对稳固的。
但是,牛油果型的人也有一些劣势。他们不善于应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复杂局面。比如,在处理职场中的冲突时,牛油果型的人可能会比较强硬地支持他们眼中正确的一方;而洋葱型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折中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牛油果型的人表现出的这种强硬,当然很有理想主义的魅力,但这是一个阻碍牛油果型的人在职场获得成功的不利因素。
好,两种人格的区别我们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说这两种人格之间相互牵扯的张力。
在《搏击俱乐部》里,诺顿和泰勒这两个角色在性格上的反差和他们之间的冲突让人印象深刻,但藏在这个片子最后1/4里那个更强烈的、我不能剧透的立意则是暗示说,这两个角色虽然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但是他们更像是同时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两个矛盾的声音、两股相互牵扯的力量。
事实上,很少有人是100%的洋葱或者牛油果,洋葱和牛油果这两个人格,或多或少都同时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有时候,洋葱的声音大一点,它说:“我必须要融入这个世界,我要去考虑周边的人怎么评价我。不然我怎么在这个人人相互依靠的世界里生存下去?”有时候,牛油果的声音大一点,他说:“我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别人对我的要求,我就不能坚持自我,依照我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来行动吗?”
《搏击俱乐部》里洋葱型的诺顿和牛油果型的泰勒之间的冲突,其实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中两种欲望之间的冲突。是“要迎合世界”和还是“要保持自我”,这其实是人的生存处境中一个基本的困境。
为什么它是一种困境呢?因为无论你如何选择,你都在得到某一种宝贵的东西时,失去另一种同样宝贵的东西。
如果你选择“迎合世界”,那么你将得到安全,但会失去自由。人的个体是那么脆弱,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靠的是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构筑出的那张安全网,靠的是这张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和制度伸出的援手,你的每一次讨好无非都是想要把这张安全网编织地更结实一点。在这张网里陷得越深,你就越安全,但你也就越失去自由。这张网里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它给你保护的同时,也在给你各种束缚。《搏击俱乐部》里的诺顿就是一个陷在网里的人,束缚他的既有职场里的那些明规则,也有“你应该如何生活”那样的潜规则。
泰勒后来对诺顿说:“你一直想要变成我的样子,我长得像你希望的样子,我聪明,有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在你所有拘手绑脚的事情上都无拘无束。”最后这一句点明了困境的第一面:安全太多时,我们渴望逃避安全,拥抱自由。
而如果你选择“保持自我”,那么你将得到自由,但会失去安全。你的确可以不屈从于任何社会规范,挣脱那张社会关系网里的任何束缚,但那张安全网也会同时变得千疮百孔。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写过一出著名戏剧《玩偶之家》,讲的是一位家庭主妇娜拉不堪忍受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最后愤然离家出走的故事。娜拉挣脱束缚,争取到了自由,听着十分非常美好。问题是,得到自由之后呢?鲁迅先生后来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里面写到:“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鲁迅先生是想说,得到自由之后的不安全感,如何缓解?娜拉获得自由之后,如何保障自己的自由?娜拉大概率还是得找一份工作,辛苦赚钱养活自己,从家庭这个网中挣脱出来之后,还是不得不用另一个网把自己重新缠住。这时候,她渴望的自由到底还剩下多少?
这就是困境的另一面:得到自由之后,我们又渴望逃避自由,拥抱安全。
享有自由时渴望安全,享有安全时又渴望自由——这可能是人面对的一种最本质的围城效应。我点出这个围城效应,并不是要解决它,也许这个困境是无解的。我想说的是:
不论你的人生态度是以“迎合世界”还是“保持自我”为主旋律,当以后你对自己的这个人生态度产生疑惑,产生动摇,甚至想倒戈到另一面时,请你不要为此感到惊慌,也不要对自己感到失望。你要明白,生而为人,可能就注定要在“自由-安全”之间打摆子。这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基本处境。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关于“迎合世界”和“保持自我”、关于“自由-安全”的权衡关系,如果你有任何感想,请留言跟我们讨论。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