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生活大爆炸》| 人际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

本期内容

上一讲,我和大家一起剖析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群体——精神变态者,今天我们再接再厉,再来剖析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群体——聪明人。“聪明”当然不是性格,我们要说的是一种特殊的性格是如何塑造出一种类型的聪明才智的。通过这一讲的内容,大家会体会到,性格不光决定命运,性格可能也会决定头脑

 

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这个天才样本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就是这些年来影视剧里人气最高的天才角色之一,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我们来看一看,“性格决定头脑”这个规律在Sheldon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我们先从Sheldon的行为模式开始讲起。Sheldon的行为模式里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非常刻板,他的生活必须要严格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敲Penny的门必须按固定节奏敲三下,空调温度必须设定在固定温度,吃快餐时必须坐在他专属的座位上Sheldon还非常讨厌变化,饮食和作息必须严格遵照事先计划来进行第二,他的社交智商非常低下:听不懂别人话里的讽刺,不会安慰别人,过于心直口快经常出口伤人,跟别人谈话时会非常明显地躲避对方的视线。

 

“行为刻板”和“拙于社交”这两点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特征。

 

阿斯伯格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程度比较轻的自闭症。自闭,可以说就是Sheldon性格上最显眼的标签。那么,自闭倾向是怎么形成的?它跟Sheldon在科学研究上展现出的那些聪明才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闭症的成因非常复杂,有遗传也有环境因素,科学家至今也没有定论,但最近这些年来有一个叫做强烈世界假说intense world hypothesis)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强烈世界假说,简单来讲就是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对于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官输入超级敏感,他们的大脑会把普通的感觉经验极度放大。这些孩子体验到的感觉和情绪太剧烈了,无法承受所以他们不得不把自己与这个刺激过于强烈的世界隔绝开来

 

支持强烈世界假说的一个证据是:自闭症儿童大脑里的杏仁核这个结构比发育正常的儿童要更大一些。这种现象在2岁一直到12岁大的孩子身上都能够观察到。杏仁核与人的恐惧、焦虑情绪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脑部在结构体积上更大往往意味着这个脑区能把它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自闭症儿童拥有一个比正常孩子更大的杏仁核这一点就意味着,这些孩子更容易因为环境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变得焦虑不安。

 

那么,这些孩子是怎样把自己与这个刺激过于强烈的世界隔绝开的呢?

 

“与世隔绝”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变得刻板。因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会大大减少外部刺激的变化,这就相当于是给噪音太多的世界降噪,为自己的神经系统减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Sheldon的日常生活里有那么多一成不变的规矩和模式,也揭示了为什么每次小伙伴们做出一些改变他计划的安排,他就非常恼火,因为充满变化的世界对于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喧嚣了,他们不得不在自己身边构筑起一个“不变的世界”来抵抗变化太多的真实世界。

 

“与世隔绝”的第二个方法是尽可能地躲避社交行为。因为社交可能算是日常活动里最强烈的信息输出源了。社交互动的过程里有眼神的接触,有表情、语气传递出的信息,还有身体语言,等等。对于神经系通过敏感的人来说,社交简直像是在承受信息炸弹的连续轰击,那他们肯定对此唯恐避之不及。而我们知道,自闭症的倾向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社交互动这方面,有自闭症的孩子在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加“笨拙”一些了,他们那时就已经很少对他人做出社会性反应(比如你对他笑,他完全不理你)。这也就意味着,在后来的成长过程里,这些孩子会持续地错过无数个把大脑训练成社交能手的互动机会。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像Sheldon那样的成年自闭倾向者为什么那么缺乏社交能力了。第一,他们真的不会,因为从小到大就没练过。第二,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们也依旧在躲避社交过程里那些信息最密集的线索。美国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做过一个实验,发现正常人看一张面孔的时候,会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观看眼睛和嘴巴这两个地方,因为这两个地方最能表达情绪状态的信息。可是当一个有自闭症的成年人观看一张面孔的时候,他们的目光会非常随意地转动,而且通常会花大量时间去看那些只能表达和传递最少信息的部位(比如看别人的耳朵、鞋子等等)。自闭症成年人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只有正常成年人的1/2。这就是为什么Sheldon跟那些不太熟的人对话时眼神总是游离的,那其实不是害羞,而是在躲避“信息炸弹”。

 

小结一下,如果我们接受强烈世界假说,那么可以推测,Sheldon在还是个幼儿的时候,他的大脑就对外界输入的刺激特别敏感,小Sheldon只好通过固定的行为模式和社交躲避来降低刺激的强度,久而久之,这造就了成年后那个行为极度刻板、害怕改变和社交能力低下的Sheldon。

 

听到这里,有没有感觉Sheldon很惨?因为神经系统过于敏感这个“缺陷”,他的性格变得特别拧巴,他的刻板和低社交商让周围的人不堪其扰,他那些一成不变的规矩经常把Leonard折磨到崩溃,他在社交场合的低能表现也经常让朋友陷入尴尬。但其实,故事到这里只说了一半。我们接下来会看到,Sheldon这个人最有优势的那些能力——也就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展现的聪明才智——其实恰恰就是被这些拧巴的性格塑造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行为刻板、害怕改变”的这一面。我刚才说到,Sheldon不得不在自己身边构筑起一个“不变的世界”来隔绝变化太多的真实世界。其实几乎所有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自闭症患者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维持这个不变的世界,除了把自己的行为变得重复、没有新意之外,他们也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在那些不停重复的对象上,像是重复的数字、重复的音乐片段等等“重复”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模式”,也就是事物变化的固定规律。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脑就对模式格外敏感,他们喜欢寻找模式,也特别擅长寻找模式Sheldon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火车模型。他爱火车可能就是因为火车的运行必须遵照时刻表、必须沿着特定的路线特定的速度前进,里面有清晰的模式可循。Sheldon在他的物理学研究里总能轻易发现数据和公式背后的规律,就是拜这种善于发现模式的能力所赐。

 

剑桥大学的自闭症研究专家西蒙·拜伦-科恩教授说:“发现模式还能提供一条通向真理的直接途径,……我对真理的定义既不神秘,又无神性,真理就是可以重复、可以验证的模式。

 

也就是说,维持不变的世界这种冲动,一方面把Sheldon这样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变得刻板古怪,而另一方面也把他们塑造成了孜孜不倦的“真理寻求者”。寻求真理这件事,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吃饱了撑着,但对于这些自闭倾向者来说只不过是他们再自然不过的本能而已。

 

哪些人以寻求真理为己任?科学家。所以,这些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是天生的科学家。西蒙·拜伦-科恩做过调查,发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中理工类学科里有自闭倾向的学生比例远远高于人文学科。

 

强烈的世界既造就了那个敲门必须连敲三下的Sheldon,也造就了那个拿诺贝尔奖的Sheldon。

 

我们再来看Sheldon性格里“不善于社交”的这一面。我刚才说过,自闭症儿童持续错过了成长过程里无数个把大脑训练得善于社交的互动机会。那么善于社交的大脑有什么特点呢?最关键的一个特点是,社交的大脑善于发现和掌握整体信息。人们在社交互动里传递的那些信息,通常是弥散在整个社交氛围里的,你要对别人的表情、神态、肢体语言、对方的身份立场等等因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够应对自如。

 

所以,错过了培养社交大脑的机会,也就阻碍了大脑形成整体认知的能力,于是自闭倾向者的大脑可能就是这样被固定在了对整体信息不明感,但对细节很敏感的模式上。

 

有一个叫做嵌入图形测试”的小测验可以探测出人的认知模式是善于把握整体信息还是细节信息。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图。图上左边有一个三角形,在右边的婴儿车中也“隐藏着”一个跟它大小、形状、方向都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你打开文稿看一下。你多久才能在右边找出跟左边完全一样的那个三角形?

 

图片1.png

图8-1 嵌入图形测试的一个例子

 

资料来源:Shah, A.,&Frith, U.(1983).An islet of ability in autistic children.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4(4),613-620.(转引自《社交天性》)

 

如果你是一个自闭倾向不太强的人,那这个测验至少得花掉你几秒钟时间。但一个自闭倾向强的人,可能第一眼就能把目标找出来,他们完成这个测验要比普通人快得多。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因为经过十几二十年社交训练的普通人习惯于也善于把握整体信息,我们的注意力首先是被婴儿车的整体轮廓和大结构吸引住了,这阻碍了我们去关注小细节。而自闭倾向的人完全没有这种阻碍,他们对整体信息非常迟钝,却很善于发现细节。

 

哪种人特别需要死磕细节?还是科学家。科学发现都是一个数据一个公式地死磕出来的,科学家也非常需要那种在一片森林里分辨出几棵目标树木的能力。

 

也就是说,躲避社交这种冲动,一方面严重拉低了Sheldon的社交智商,而另一方面也把他塑造成了火眼金睛的“细节提炼者”。强烈的世界既造就了那个社交智商无比低下的Sheldon,也造就了那个连续演算几块黑板的公式也不会犯错的Sheldon。

 

到这里,关于Sheldon这个天才的故事才算是完整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他身上最让人捉急的性格劣势和最耀眼的能力优势在源头上其实都是由同一个因素造就的。把他变得刻板古怪、把他变得在科学上聪慧过人的,其实都是那个躲避强烈世界的冲动。

 

如果说上一讲的主题是“矛盾”二字,那么今天这一讲的主题其实是“福祸相倚”。有些禀赋和经历可能会同时塑造出那个“最坏的你”和“最好的你”。最后请你思考:你还能举出哪些“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为你打开一扇窗”的例子?请留言跟我们讨论。

 

好,今天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