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星救援》| 什么样的情绪态度能提升处事能力?
今天这一讲是情绪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节课,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注意力与控制焦虑感之间的关系。过去的五讲,我们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谈情绪。今天呢,我们要请出哲学家来客串一下。我们要来讲由哲学家提出的一种投放注意力的原则,那就是斯多葛哲学里的控制二分法。如果能在生活里贯彻这种控制二分法,那它很有可能会在我们遭遇意外和困难时,大幅降低焦虑感,让我们进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境来面对问题。
控制二分法听起来很美好。但这里有个问题是,哲学家关心的是人应该做到什么,它谈的是一种理想。至于落实理想过程中人们内心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落实理想需要注意哪些实践操作上的细节,这些往往不是哲学家的强项。而我们心理学关心的恰恰是人能不能做到,是怎么做到的。所以,在这一讲的后半段,我们要请哲学家退场,切换回心理学视角,对控制二分法提三个心理层面的问题,用心理学的三个追问帮自己贯彻哲学上的美好理想。所以我最终想呈现给你的,不只是一个哲学上的控制二分法,而是一个“带心理学buff”的控制二分法。
今天这个话题,我们要借助《火星救援》这部电影展开。片子讲的是一组在火星上进行科考任务的宇航员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在撤离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植物学家沃特尼遭遇意外,在所有线索都显示他已经不可能生还的情况下,队友们被迫放弃搜救,赶在全军覆没之前紧急返航。没想到第二天,被留在火星上的沃特尼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原来是伤口喷出的血正好在宇航服破损的地方凝结,非常幸运地救了他一命。沃特尼虽然在火星的航天基地里治好了伤,但也意识到自己可能还是活不了多久,因为基地里的补给只够他维持几十天。而下一次有飞船来火星执行任务要等到四年以后了。但是,在非常短暂的绝望之后,沃特尼就振作了起来,决定要想办法活下去,要撑到自己被救的那一天。
影片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困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沃特尼一个接一个地解决。没有粮食怎么办?基地里正好有几颗生土豆,那就自己种土豆吃。没有土壤怎么种土豆?拿火星沙土和自己的排泄物混出泥土来。没有水怎么办?用化学反应造水。后来,他又想办法和地球重新取得联系,地球上的各种专家也加入解决问题的队伍,一起解决一个个的难题。
而在这部电影里最感染人的,可能是沃特尼这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影片里,他一次次受到打击,而且都是致命打击,要么是自己赖以为生的重要设备失灵,要么是运送物资的救援飞船刚升空就坠毁。但每次遇到打击,沃特尼都只是绝望那么一小会儿,然后紧接着,他就又是一个鲤鱼打挺翻身坐起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如果钢铁侠算是在打击面前表现得挺顽强,那沃特尼简直就是对打击免疫的。
片子里有一个细节,在地球那边刚发现沃特尼还活着、还没跟他取得联系时,有一个NASA的主管忧心忡忡地跟同事说:“不敢想象他在火星得多难熬,距离地球5千万公里,独自一人,他认为我们抛弃了他,这对他的心理该是多大的摧残?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结果镜头一转,沃特尼正在跟着迪斯科音乐扭屁股,一边扭还一边吐槽队长留在电脑里的这些八十年代音乐品味多烂。
一个身处如此绝境的人为什么能保持这样坚定的乐观态度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性格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乐观主义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嘛。《火星救援》原著小说里就提到过,沃特尼当初能被选中参加这个任务,有一部分就是因为他天生乐观,而团队里很需要他这样的一个乐天派来调节气氛,促进生产。
但沃特尼的乐观心态其实还有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来源。沃特尼后来分析自己为什么能在火星上活下来的时候,他说:“有时候,所有的情况都会对你不利,所有的坏事一起发生。你就可能会想,就是这样了,这就是我的终点了。面对这种情况,你要么接受,要么想办法解决,这就是一切的真谛。你要动手去解决问题。你想各种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接着解决下一个问题,循环往复,等你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你就可以回家了。”
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一个个地解决问题。但他这段话里实际上还透露出一个很关键的信息,那就是他投放注意力的方式。这一段话的潜台词其实是:“你必须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上,其他那些你没有办法解决的,那就一概不要费心思去想。”
我想,这就是乐观心态的第二个来源了:当我们面临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去区分这个问题里哪些事受我们的影响和控制,哪些事是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的。做完这个区分之后,接下来的选择当然就是不言自明的,有些事情我们既然完全影响不了,那还有什么好操心的呢?我们必须而且也只应该把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精力都放在那些我们能够影响的事情上。
这就是斯多葛哲学里的控制二分法。
斯多葛哲学是一套从古希腊古罗马传下来的非常庞杂的哲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这个“控制二分法”。它最经典的一个现代表述出自于美国作家冯内古特写的一本著名的反战小说《五号屠场》。《五号屠场》里的那段话是:
神啊,请赐予我内心安宁以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以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以分辨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当你在生活工作里去实践这一条格言的时候,能收获什么呢?最直接的收获就是控制焦虑感。
既然改变不了自己一个人被抛弃在火星的事实,也没法阻止运送物资的火箭刚起飞就坠落,操心也是白操心,那就干脆别去想它呗,我想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大大缓解了《火星救援》里沃特尼身处绝境的焦虑感。把注意力从不可控制的事物上转移开,焦虑感得到控制,这才有可能更平和地、乐观地思考如何应对糟糕的处境。于是,乐观的心态就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被建立起来了。
这就是控制二分法的威力。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掌控之中的事情,而对于剩下那些抱着平常心去对待就好了——这是个特别简单朴素的道理。我想说到这里你已经完全能领会了。好,那哲学家的任务到此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切换进心理学家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控制二分法在实践层面的一些要领。
我们回想一下控制二分法的那句格言:神啊,请赐予我内心安宁以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以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以分辨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对这段格言里的三个分句,我们要分别提出一个追问。
先看第一句“请赐予我内心安宁以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五号屠场》里这一段格言挺有意思,这第一句一上来说的其实是结果:获得内心的安宁,不就是实施控制二分法产生的效果吗?这对于这句格言,我的追问是:为什么只要不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上,内心就会变得安宁呢?
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乍一看简单明了到根本不用解释,但细想下去又能得到一些神奇推论的心理学原理。那就是人对一个事件产生多大的情感反应是跟我们对事件投入的认知关注度——也就是投入多少注意力——正相关的。同样的一个客观事件,投入关注越多,引起的情感反应就越大。很简单明了,对吧?控制二分法之所以能减缓焦虑,就是基于这么个简单的原理。但再推论下去,就会有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假如我们几乎同时经历着两个积极事件,由于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有限,那我们往往只能重视其中一件,而轻视另一件。这就大大减少了被轻视的那件事的情感冲击力。最后,我们的情感反应不会是两件喜事直接相加,而是会接近于其中被我们重视的那一个事件所能产生的最大反应。
所以,“双喜临门”其实未必是一件多值得庆祝的事。两件喜事一同出现时,它们产生的快乐是1+1<2的。喜事最好是一件一件来。
那么坏事呢?两件坏事同时出现时,产生的痛苦程度也是1+1<2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如果有两件坏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那我们应该期待坏事不要一件一件来,而是要“坏事成双”。
“坏事成双”居然比“双喜临门”更值得期待——当你理解了这个反直觉的结论,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只要减少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的关注,就能获得安宁。
好,我们接着往下追问。那段格言的第二句是:“请赐予我勇气以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这第二句格言把焦点转向了那些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改变这些事仍然需要勇气,当然是因为任何改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那我的追问就是:什么样的心态能最好地支持我们去改变那些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呢?
我的答案是:务实的乐观主义。
什么叫务实的乐观主义呢?前面说到,当你把注意力从不可控的事情上转移开之后,焦虑感下降,心态趋于乐观。但乐观并不一定是好事。乐观主义有一个常见的弊病是,它很容易让人变得不切实际。
有些乐观主义者会不断给自己打气、给自己暗示,相信自己会成功,但其实这也就让他们失去了看清客观现实的意愿,也削弱了他们采取行动改变现实的动力。反而是有些悲观主义者更善于看清客观现实,会更积极地为可能出错的结果做好防备,所以悲观者往往比乐观者更务实。
《火星救援》里的沃特尼一边跟着迪斯科扭屁股,一边认认真真地解决一个个难题。他的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务实的乐观,是融合了悲观主义优势的乐观。沃特尼处理问题的态度,其实就是毛主席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整体的心境上保持乐观,但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发扬悲观主义者的忧患意识,认真务实地解决问题。
所以,只有在乐观主义里注入悲观主义的务实精神,我们才会以更坚韧的姿态坚持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
接着往下追问,我们来到了格言的第三句“请赐予我智慧以分辨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句话其实才是控制二分法的起点,对不对?先区分,再分别对待嘛。可是大作家冯内古特把它放在最后来强调,分明就是想表示——要区分哪些事可控、哪些事不可控其实是挺有难度的。
所以,我在这里的追问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一件事可控还是不可控?
我的答案是,其实我们没法准确地区分。一件事到底算可控还是不可控,自己到底能对它施加影响还是不能影响它,这之间的界线有时候并没有那么明显。
现实可能是,有一些事情很明确地属于我们能直接施加干预的,比如沃特尼种土豆。还有一些事情,是很明确地属于不能施加任何干预的,比如运送物资的火箭能不能成功发射。
但还有一些事情,是属于虽然不能直接干预,但可以施加间接的影响的。《火星救援》里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NASA害怕那些丢下沃特尼的队友们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于是向他们封锁消息,没告诉他们沃特尼还活着。沃特尼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愤怒,因为他跟队友们感情非常深,他很了解他们,他知道反而应该是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真相,队员们将来才不会更加愧疚。
但在当时,沃特尼没有办法直接联系队友。“告诉队员真相”这件事乍一看仿佛是不可控的,那么按照控制二分法,沃特尼应该立即平静下来,把这件事抛诸脑后,回去乖乖种土豆。但是沃特尼那时正好是在通讯线路上通过打字向全球现场直播自己跟NASA的对话,于是就发了一堆带F字眼的话向NASA传达自己的愤怒,还让全世界都看到这一幕。结果给NASA带来很大压力,于是一位主管在受到这件事影响之后,偷偷把沃特尼还活着的消息泄露给了那些队员,而这成了沃特尼最终获救的关键。沃特尼通过愤怒传递出的信号对别人施加了间接影响,改变了一件看上去不受他控制的事。但在现实中,这一类情况很有可能会被我们武断地归类到不可控那一边,于是错失本该抓住的机会。比如,你想要抱怨个什么事的时候,朋友就劝你,抱怨有什么用,能改变什么,回去老老实实干活吧。但是,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被抱怨改变的啊。
所以,现实中的事件错综复杂,并不是泾渭分明地分成不可控与可控,而是分布在一个从“完全不可控”到“完全可控”的连续体上。控制二分法用我们中国的俗语来说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但其实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是“博取机会”。
“尽人事,听天命”应该改成“尽人事,博机会,听天命”,对于一些中间地带的情况,我们尤其要擦亮眼睛,分析自己到底是不是可以改变它们,不要轻易放弃其中的机会。
好,我们总结一下这一讲里“带心理学buff”的控制二分法——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尽人事,博机会,听天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我们可以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的事情上,这会诱发“坏事成双”效应,大幅降低焦虑感,然后,我们要以《火星救援》的沃特尼同志为榜样,贯彻“务实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
最后留一道轻松一点的思考题:请你回忆一下,除了《火星救援》里的沃特尼之外,你记忆中还有哪些影视剧里的人物也在贯彻执行控制二分法?他们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请你留言跟我们分享。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