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钢铁侠》| 如何化哀伤为力量,实现逆境成长?

本期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谈悲伤。更具体地讲,我们要谈的是最极端的伤痛经历——也就是创伤。我们要谈谈所谓的创伤后成长,也就是尼采的那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变得更强大。”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某些创伤,亲人离世啊,自己遭遇各种天灾人祸啊,等等,创伤经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什么有些人经历创伤后会陷入创伤后应激障碍走不出来,而有些人却反而能因为创伤而成长得更加强大呢?他们的差别在哪里?有没有什么获取创伤后成长的通用方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确定的答案。因为“创伤后成长”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不太成熟研究领域。但在这一讲里,我会结合我读到的数据和研究,为大家总结出三条获取创伤后成长的重要经验。

 

今天这个话题,我要借助钢铁侠托尼·史塔克的人生轨迹来展开。钢铁侠的一生,是苦逼的一生,他的生命几乎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创伤、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串联起来的:他十几岁的时候父母遭遇意外同时去世;成年后最志得意满时被恐怖分子绑架,差点死在山洞里;以为靠着聪明才智足以守护和平,却忽然杀出一堆外星人把他打得满地找牙;好不容易交到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却发现自己父母就是被这个朋友的好基友弄死的;辛辛苦苦培养了个接班人,却在自己眼前化成灰……。你看钢铁侠这辈子过的,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但是,钢铁侠的一生也是牛逼的一生,是越挫越勇的一生。几乎每一次经历创伤后,他都不会一直一蹶不振,反而是会以创伤为契机,不断地完善自己。他本来是个目中无人的浪荡公子,但是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却变得对世间疾苦抱有同理心;他因为那次外星人入侵事件陷入恐慌,但是在靠半副残缺不全的铁甲端掉满大人一伙之后却收获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勇气……。在经历了那一连串的创伤之后,史塔克从最开始那个自恋的混蛋最终成长为“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大英雄。

 

那些杀不死钢铁侠的,最终让他变得无比强大。那么钢铁侠是如何获得这种惊人的创伤后成长的呢?

 

在我看来,钢铁侠应对创伤的方式有三大特点。它们是:第一,钢铁侠曾经长时间采用“回避型策略”来应对在应对创伤。第二,钢铁侠会用人格的转变来顺应现实。第三,钢铁侠从追求主观幸福感逐渐转变为追求心理幸福感。这三个特点,是钢铁侠越挫越勇的关键,也是我们一般人获取创伤后成长的关键。

 

我们一个个来看。

 

先来看第一个特点:托尼·史塔克曾经长时间地回避自己的创伤体验。

 

这里的“回避”说的是人面对创伤时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回避型应对策略”,也就是通过刻意回避事实来缓解负面情绪。比如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只会在当时悲伤一小会儿,接下来立刻完全投入到工作里,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他们实际上是用这种方法来逃避痛苦。另外一种叫“趋近型应对策略”,也就是直面事实,想办法干预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找亲人倾诉自己的感受,比如跟有同样的创伤经历的难友抱团取暖。

 

几乎所有研究创伤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我们,这种“回避型应对策略”是不好的,因为回避只能回避一时,强行压制负面情绪只会让它愈演愈烈。长期持续性的回避行为会造成恶性循环,让人最终深陷在糟糕的情绪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趋近型应对策略,直面自己的感受。直面敌人才能最终击败敌人嘛。

 

但是,托尼·史塔克正是用回避型策略来应对他的第一段创伤经历,也就是他父母的意外身亡。这段经历是在《美国队长3:内战》里透露的,在那段情节里,钢铁侠发明了一种技术去提取人脑中的记忆,然后用虚拟现实重建过去的情景。钢铁侠在那一段情节里演示的就是父母出意外前、自己跟他们告别时的场景,演示完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不能改变我父母遇害的事实,也不能改变我为回避悲伤而做的那些事情。”史塔克亲口承认,自己在父母死后一直在回避,不愿意直面这次创伤带来的情绪。

 

既然回避型应对策略很有问题,钢铁侠怎么又能成长成一个创伤后成长大师呢?难道是因为他后来抛弃了“回避型应对策略”,学会了更合理的应对方式吗?我认为,恰恰相反,钢铁侠后来展现出那么强大的创伤后成长能力,可能反而是因为他的心智在这一段父母死后的回避经历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回避创伤能训练什么呢?那些采用“回避型应对策略”的人会努力地去抑制自己回忆那些创伤体验的冲动,正是这种克制冲动的努力歪打正着地变成了一种精神训练,把他们训练得能更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思想

 

2018年有一项实验发现,有一些经历过比较多创伤的人,他们很善于克制那种一般人很难克制的脱口而出的反应。比如要把一个不完整的词根补全成完整的单词的时候,一般受试者很难排除那些刚刚学过的单词,但有些经历过创伤的受试者却可以轻易办到。而且,不论是强行忘掉负面情绪词还是中性词,他们都可以轻易做到。所以研究者推测,有一些经历过创伤的人不但善于压制那些负面的东西,他们似乎还获得了一种更加通用的能力,变得很善于压制思维里、情感里各种他们不想要的信息。

 

这有好处吗?当然有。好处可能就是他们因此获得了更强的心理韧性。当以后再遭遇困难和创伤的时候,他们就有能力控制住内心那些极度负面的反应,让自己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困难,去从困难中学习。这可能就是有些人善于从创伤中成长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推测钢铁侠后来那种强大的创伤后成长能力,可能是得益于他早年对父母去世的那份伤痛的压制。正是从这段经历里锻炼出的心理韧性,让他在恐怖分子的山洞里大概只自怨自艾了五秒钟,就立刻恢复镇定,转而开发钢铁战甲去了。

 

“回避型策略”虽然可以训练心理韧性,但那些心理学家的警告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回避型策略”的负面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有些人回避伤痛靠的往往不是自己的意志力,而是借助于酒精和毒品,那就危害无穷了,而且那对心理韧性也毫无训练效果。所以在现实中,多数人如果像托尼·史塔克那样把父母离世的创伤压在心里十几年,可能下场不会那么好。

 

所以,“回避型策略”的使用必须要有限度。比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9/11事件过去后的第一个月里,更常采用回避策略的人,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成长。但是在几个月后,现出更大成长的往往是那些采趋近型应对策略的人所以,对于创伤,可能有一种合理的反应模式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不妨调用意志力或者转移注意力对极端体验做短暂地回避,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还是得直面内心。

 

事实上,后来钢铁侠正是通过这种“先回避,后趋近”的模式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成长。在《复联4》开头,史塔克强行压住了自己没能阻止灭霸的愧疚感,过起了平凡的隐居生活,但最后,他还是直面内心的召唤,舍生取义,完成了从人到神的最后一跃。

 

到这里,我们说完了钢铁侠应对创伤遭遇的第一个特点,他很可能先是从回避创伤的经验里训练出了顽强的心理韧性;后来结合回避与趋近两种策略,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创伤后成长。

 

下面来说第二个特点,钢铁侠会用人格的转变来顺应现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创伤经历最严重的打击是它彻底摧毁了自己原来坚信的世界观、价值观——相信这个世界是善意的,结果却意外被人用暴力伤害;相信自己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却因为无心之失导致孩子丧命。创伤之后,你原来的世界彻底崩塌了。那么然后呢?是要按原样重建吗?很难。碎掉的花瓶按照原样拼回去,看着一定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一地的碎片是一个崭新的现实,我们最好是顺应这个现实来重新建构自己,为什么不试着根据碎片的形状把它们拼成一件崭新的艺术品呢?

 

经历创伤的人应该要有这种“再也回不去了”的觉悟。经历过创伤之后,你一定会变成一个跟从前的自己不一样的人。与其幻想一切如初,不如想想自己会走向何方。

 

钢铁侠就有这样的禀赋,他不畏惧改变,他不抗拒用人格的转变来顺应现实。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转变,也能欣然接受那个新的自己(后来变得专情的他从来没有再羡慕过过去那个跟时尚杂志所有封面女郎都有过鱼水之欢的自己)。而钢铁侠的幸运在于他的每一次人格转变,都完善了他人格里的某一个缺陷。《钢铁侠1》里,他完成了从目中无人到富有同情心的转变,《复联1》里,他完成了从个人主义到信赖伙伴的转变,《钢铁侠3》里,他完成了从只相信才智到拥有勇气的转变。

 

花瓶碎掉之后不要幻想原样复原,而应该尝试把碎片转变成一件崭新的、更精美的艺术品。这是钢铁侠的经历对获取创伤后成长的第二个启发。

 

最后是钢铁侠应对创伤的第三个特点,那就是创伤经历把托尼·史塔克从一个追求主观幸福感的人转变成了一个更看重心理幸福感的人。

 

这里我说了两个概念: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它们是什么意思呢?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关照的是人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是不是比消极情绪多,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简单来说,主观幸福感就是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快乐。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关照的是人生中更隐蔽的一些东西——比如独立自主、个人成长、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我接纳,以及最重要的,生命的意义“动物只看利弊,人类还要追求意义”对吧?

 

主观幸福感——简单的快乐以及心理幸福感——生命的意义,这两种幸福对人类来说都非常重要。而创伤经历很残酷的一点是,它有可能彻底毁掉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毁掉一个人的简单快乐。的确有很多人会从很严重的创伤里复原,但这个“复原”到底是指什么呢?是说这个人刚经历完创伤时开心不起来,但后来慢慢地就又像以前一样开心了吗?

 

不是的。一个从纳粹集中营生还的人也许以后一辈子也不可能笑得跟以前一样开怀。严重的创伤可能会永远拉低主观幸福感的水平。真正能让人复原和成长的,是另外那个心理幸福感——也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也就是说,上一讲的死亡恐惧和这一讲的劫后余生,最后殊途同归,都可能导向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创伤可能会让一个只爱追求快乐的人,转而献身于那些有意义的事业。从做快乐的事转变成做有意义的事,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创伤后成长。

 

钢铁侠这个角色最打动人的,正是他如何从一个只懂得追求主观幸福感的人转变成了一个追求心理幸福感、决心做有意义的事的人。这条主线贯穿了《钢铁侠》系列电影的始终,它是钢铁侠最初和最后的成长。在《钢铁侠1》的开始,托尼·史塔克是一个只追求感官享受的人,在亲历战争的苦难之后,它开始意识到守护所有人的和平是自己的使命。这是他第一次从快乐到意义的转变。但随着《复联3》结尾那次化灰的打击,史塔克一度被打回原形,特别是有了女儿之后,心理幸福感再次成为他首要的追求,守住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最看重的事,甚至在《复联4》即将开启时空穿梭任务时,他对美国队长说:“我们可以再去冒险,不过我得先说好,什么对我最重要,我希望可以扭转一切,但前提是要保住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在最后大决战的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世界的使命感最终还是压倒一切,在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面前,个人的幸福快乐终归还是可以放弃的,于是钢铁侠用自己的牺牲完成最后的成长。

 

用回避来训练心理韧性,用人格的转变来顺应现实,用心理幸福感取代主观幸福感——钢铁侠的成长故事,到这里就说完了。英国作家、《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有一句名言“经验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指他如何面对自己的遭遇。”希望你能从钢铁侠面对遭遇的经验里,得到一些关于创伤和成长的启发。如果你也曾经经历过创伤,如果你也有过从创伤中复原和成长的经历,并且愿意分享,那欢迎你留言与我们讨论。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条音频再见。



参考文献:

 Hulbert, J. C., & Anderson, M. C. (2018).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hanced memory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