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评论(23)

  • 踏歌而行

    我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要接受:“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可耻。”的观念还需经常提醒,但一定会做到的,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精彩!

    2025-04-08
    0
     
  • 小鲸鱼85cbad

    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可耻。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一类人的救赎。👍

    2025-03-09
    0
     
  • 雨后清晨001

    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可耻。

    2025-03-09
    1
     
  • 非人哉

    我是讨好型人格,一直不愿意承认,在这段不算关系的感情关系中,我彻底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人格,承认没有什么好感到可耻的,去学会爱护自己才是自己最需要做的

    2025-03-08
    0
     
  • 言多必嫌

    家长用什么方式培养孩子</br>孩子就用什么方式应对父母

    2025-03-02
    0
     
  •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最大的负责是先讨好自己。

    2025-03-02
    0
     
  • 天天好好学习

    我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但是现在的自己已经好多了。

    2025-03-02
    0
     
  • 仙女不喝酒

    不客气,我每天只读一篇文章,不过是精读。

    @踏歌而行: 对我们学习和理解文章帮助很大。谢谢你!
    2025-03-02
    0
     
  • 踏歌而行

    对我们学习和理解文章帮助很大。谢谢你!

    @仙女不喝酒: 作者用“幼象与绳索”的隐喻很妙。讨好型人格的养成,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家庭系统里一场无声的合谋。父母以“爱”为筹码,将孩子的拒绝能力一点点抽走,最终让“懂事”成了生存的通行证。这种分析不煽情,却直指核心:当孩子的真实感受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他们只能学会用讨好的姿态去兑换关系中的安全感。 </br></br>关于“小家长”角色的讨论尤其敏锐。</br>家庭中的“功能缺位”如何迫使孩子成为情感的修补匠,长子或女孩如何被钉在“懂事”的十字架上。</br>这些观察带着社会学式的冷峻,却又不失共情。</br>若能再补上几笔具体案例(比如某个“姐姐”被迫让出升学机会的故事),或许会让理论更血肉丰满。 </br></br>结尾的劝慰是暖的,但稍显单薄。</br>说“优先考虑自己不可耻”固然对,</br>可讨好者们真正卡住的地方,</br>在于“知道”与“做到”之间那道深渊。</br>若能像拆解问题成因一样,拆解改变的路径</br>(比如从“沉默拒绝传单”到“练习表达不满的微表情”),或许会更贴近读者真实的挣扎。 </br></br>最后那句“父母也是受害者”。不逼人原谅,</br>但轻轻推开一扇理解的窗——家庭的伤是代际传递的链锁,看见链锁的存在,不是为了替谁开脱,</br>而是为了自己能把铁链松开一寸。 </br></br>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有温度也有深度的剖析,若再多几分“如何挣脱绳索”的实操指南,便更接近疗愈的初衷了。
    2025-03-02
    0
     
  • 踏歌而行

    真厉害!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佩服!

    @仙女不喝酒: 作者用“幼象与绳索”的隐喻很妙。讨好型人格的养成,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家庭系统里一场无声的合谋。父母以“爱”为筹码,将孩子的拒绝能力一点点抽走,最终让“懂事”成了生存的通行证。这种分析不煽情,却直指核心:当孩子的真实感受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他们只能学会用讨好的姿态去兑换关系中的安全感。 </br></br>关于“小家长”角色的讨论尤其敏锐。</br>家庭中的“功能缺位”如何迫使孩子成为情感的修补匠,长子或女孩如何被钉在“懂事”的十字架上。</br>这些观察带着社会学式的冷峻,却又不失共情。</br>若能再补上几笔具体案例(比如某个“姐姐”被迫让出升学机会的故事),或许会让理论更血肉丰满。 </br></br>结尾的劝慰是暖的,但稍显单薄。</br>说“优先考虑自己不可耻”固然对,</br>可讨好者们真正卡住的地方,</br>在于“知道”与“做到”之间那道深渊。</br>若能像拆解问题成因一样,拆解改变的路径</br>(比如从“沉默拒绝传单”到“练习表达不满的微表情”),或许会更贴近读者真实的挣扎。 </br></br>最后那句“父母也是受害者”。不逼人原谅,</br>但轻轻推开一扇理解的窗——家庭的伤是代际传递的链锁,看见链锁的存在,不是为了替谁开脱,</br>而是为了自己能把铁链松开一寸。 </br></br>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有温度也有深度的剖析,若再多几分“如何挣脱绳索”的实操指南,便更接近疗愈的初衷了。
    2025-03-02
    0
     
  • 春华秋实

    “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可耻。”

    2025-03-02
    0
     
  • 灵晶

    🌹

    2025-03-01
    0
     
  • 小小虫

    有原则无条件的爱孩子!

    2025-03-01
    1
     
  • 你很特別。

    👍

    2025-03-01
    0
     
  • 杨秋玲(阳光)

    哦哦哦 原来如此 感恩带来

    2025-03-01
    0
     
  • 仙女不喝酒

    作者用“幼象与绳索”的隐喻很妙。讨好型人格的养成,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家庭系统里一场无声的合谋。父母以“爱”为筹码,将孩子的拒绝能力一点点抽走,最终让“懂事”成了生存的通行证。这种分析不煽情,却直指核心:当孩子的真实感受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他们只能学会用讨好的姿态去兑换关系中的安全感。 </br></br>关于“小家长”角色的讨论尤其敏锐。</br>家庭中的“功能缺位”如何迫使孩子成为情感的修补匠,长子或女孩如何被钉在“懂事”的十字架上。</br>这些观察带着社会学式的冷峻,却又不失共情。</br>若能再补上几笔具体案例(比如某个“姐姐”被迫让出升学机会的故事),或许会让理论更血肉丰满。 </br></br>结尾的劝慰是暖的,但稍显单薄。</br>说“优先考虑自己不可耻”固然对,</br>可讨好者们真正卡住的地方,</br>在于“知道”与“做到”之间那道深渊。</br>若能像拆解问题成因一样,拆解改变的路径</br>(比如从“沉默拒绝传单”到“练习表达不满的微表情”),或许会更贴近读者真实的挣扎。 </br></br>最后那句“父母也是受害者”。不逼人原谅,</br>但轻轻推开一扇理解的窗——家庭的伤是代际传递的链锁,看见链锁的存在,不是为了替谁开脱,</br>而是为了自己能把铁链松开一寸。 </br></br>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有温度也有深度的剖析,若再多几分“如何挣脱绳索”的实操指南,便更接近疗愈的初衷了。

    2025-03-01
    1
     
  • 学乃身之宝

    👍

    2025-03-01
    0
     
  • 秦凌飞心理咨询师

    手工制作,

    2025-03-01
    0
     
  • 幸福快乐,放飞自我

    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不可耻。

    2025-03-01
    0
     
  • 小鲸鱼63cb53

    觉得太委屈,委屈到厌世,厌弃自己,恨,恨别人,恨自己……

    2025-02-27
    0
     

发表评论

反馈留言 |应用下载

粤ICP备12051153号m.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