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小仙女
写得很好
我也恨我妈,我高考失败就是因为她,高三那一年我经常想着她如何否定我,小时候如何伤害我,打我,语言暴力我,害得我没办法集中精神复习,其实论智力我真的一点都不输给考上北大的那位同学,但是别人家里和美幸福,自己家里千疮百孔,我恨透我妈,这世界上她是我唯一的仇人,我发过誓,我将来就算落魄如乞丐也不会去她家门前要饭,富贵如巴菲特也不会回报她一分一毫。
你不是女的吗?😓怎么想成父亲?😓😓😓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是最无私的感情。但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只是普通人,他们不会希望我们过得比他们差,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过的和他们差不多就行了。 自己未曾有过的东西是很难给予他人的。很多父母其实他们自己都是精神上的穷人、乞丐,又怎么能够奢望他们能给予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父母自己成长在一个物质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仅缺衣少食,而且缺乏很多正面的情感支持,他们自己本身没有获得过父母的表扬支持认同。所以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认同、要表扬。即使是现在还是有老一辈希望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换言之,有很多父母内心太过贫乏,没有足够的内心精神能量让孩子过自己曾经希望却不能的生活,他们虽然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愤懑——我当初这样都过来了,你怎么就不能;不就是这门一点小成绩,要是当初我能够有条件,我一定比你强…… 现在关于父母认同的吐槽越来越多,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好事。这表明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能基本实现小康,远超父母一辈,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自我麻陶醉,你是要我自我麻醉,然后,阉了自己? 我讲的是我的理解,不需要别人指点迷经,小说,除非是获得国家级文学奖的,或者能够流传至少三十年以上,一般我会选择流传五十年以上的作品,低于这个数字的,我一般不会考虑阅读,因为鱼龙混杂,我撒网捞上来的未必就是自己想要的,与其费那个劲还不如把网做大,只网大鱼,漏掉小鱼与泥沙,是鱼总会长大的,不是鱼,我就是捞上来也会扔了。 所以,不要用推荐xxx,你自己都说不清楚是什么,让别人自己看未必就是别人需要的,自己都不能总结理解的东西,别人又怎么能确认那就是自己需要的呢? 我桌子上目前摆着六本书,这六本是我计划要看的书,《九型人格》《普通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卷》《资本论第三卷》,《九型人格》是古代西方长久流传的性格分类,跟大五人格很类似,大五人格是当今心理学能够进行严谨科学验证的性格分类理论,而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九型人格的发展趋势,结合发展心理学,推断在发展心理学层面关于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演化模式,之所以没选择大五人格,就在于大五人格太生硬,而且形成时间不长,没有九型人格的生命力,如果做研究需要大量的补充,我没那个心情。《普通生物学化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是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两本书就是为了打开生物通往物理量子领域研究的通道,为解开“生物体”这种物质铺平道路。《资本论》是为了研究经济的荒谬性,证实马克思理论可能存在的谬论(目前只是猜测,没依据,需要等到了解之后才能确认),以及当今经济与金融研究的荒谬性,证实经济危机的规律是经济本身的固有规律,无关体制与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虽然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增速不均的事实,快速增长的时候能达到15%的增速,慢的时候能降到6%,存在着起伏,尽管和西方的经济规律不同,但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所以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清楚。 给我推荐书籍,以上就是标准。
似曾相识,多看点心理书籍 多经历一些事 慢慢成长 就好了
推荐英雄志十三卷第一章。。。。。。
我想起了曾经的泰国《大和尚和小老虎》,泰国的寺庙都有驯养老虎的风俗,或许和佛教教义有关吧,以至于形成了人与虎共存的和谐现象。当然结果也很震惊,为获得虎骨和其他一些虎制品,身为出家人的僧人宰杀幼年老虎,屠杀大老虎,令世界震惊。 我想说的其实还是那个看似和谐的故事。小老虎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僧人的照顾,并且在小老虎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根棍子,也就是听话的小老虎有吃的,不听话的小老虎要挨打,这样的养育模式下出现了和谐的人虎共存的情况,每当僧人拿起棍子,即使是长到2米多长的打老虎也会服软,因为童年曾经挨打的痛苦让他记忆犹新,每当棍子竖起,童年痛苦的经历就会伴随着恐惧出现,让身为百兽之王的老虎也臣服于自己曾经的猎物。我在想,如果哪天老虎来此集体哗变,老虎会怎么做?会把曾经养育他们的僧人撕成碎片,因为童年痛苦的经历太过于残忍,以至于让他们每当看大棍子就会恐惧。而哗变的老虎最总会怎样?被其他人屠杀。因为它们违反了规则。违反了以人为尊的规则。 都说中国人讲孝道,一部《24孝》几乎就是一部吃人史,快把中国人勒死了,孝道有错吗?孝道没错,但出错的是执行的人。孝道的执行人是子孙,但《24孝》以及解读的人,或者传播的人却将孝道的执行者定行为长辈,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孝道变成了控制,自上而下的控制,这就完全变了味了。 说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孝道”,讲“传统”,我总有种以偏概全的感觉,孔子注重礼仪与祭祀,但在那个时代礼仪与祭祀不就是天大的事情吗?放着这样的大事不关注,去关注一些小事,对于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来说不觉得有问题吗?所以这样的学问放在那个时代没错,但过了那个时代就会出问题。朱熹对儒学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就存在自己的主观认知,所以明清用朱熹做过注解的儒家经典来传播儒学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控制。把一套严谨的学术理论硬生生的变成了吃人的工具,被新文化运动批的一文不值,好在有一些有识之士并未完全否认。 回到原来的话题,人为什么要圈养老虎?因为虎吃人,吃牲畜,而佛教讲众生平等,戒杀生,僧人圈养老虎,维持了人与虎之间的平衡,的确是一大功德,但同时也剥夺了虎的生存权利,也就是说等于变相维护人的利益,同时又掩盖了损害老虎权益这一事实,并且将老虎变成了所谓的受益者——不被人类屠杀,而将老虎置身于偿还债务的一方,所以老虎始终是低人一等,而不是佛教说的”众生平等“,所以在后来屠杀老虎时也就会显得很平和自然,因为既然老虎是受益者,那就需要付出,尤其是当人类的利益无法维持时。所以这群和尚对佛教教义存在误解,佛教是戒杀,而不是不杀。众佛陀、菩萨、罗汉、尊者皆手持利刃,或张牙舞爪,或慈眉善目,但面目峥嵘的还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法力高强。所以佛讲的”戒杀“,实际是戒除杀心,而不是忘记杀,所以西游记中文殊菩萨因为被人在水里浸泡了三日,而让国王在水里浸泡了三年,可谓龇牙必报,而且比你还狠,目的就是要你戒除杀心,对杀念产生畏惧,以慈悲戒除杀心,而不能戒除,那就让你看到杀念的可怕之处。这才是佛家对杀生的解释。 泰国的老虎和中国的孝道有关系吗?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两者都是在维护尊者的权益,孝道是长辈,泰国是人;而利益的输出者都是底层,中国是后辈,泰国是老虎;掩饰的手法都是掩盖底层的付出,强调尊者的劳动,在中国有句话叫”为你好“,泰国是维护了人虎共存的和谐环境。所以两者几乎采用的都是同一套策略,只不过从老虎变成了人。如果在中国继续演化下去,所谓的长辈就会沦丧到真的吃”幼儿“的情况了,据我所知,在中国确实存在吃胎盘的习俗。 回到文章,父母为什么明明强调了”为你好“,却又将你取得的成绩丢尽垃圾桶呢?是简单的控制吗?未必有这么简单。在父母看来,你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在”我“指导下获得的,但是你的成绩获得却让我感觉有种失控的感觉,因为你并没有在我想要你成绩好的时候成绩好,而在我没注意的时候出现了好成绩,让”我“感到失控,所以,我要打压你,然后再盖上”为你好“的标签继续控制着你,当你下次成绩好时就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我会很高兴,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我们被打压之后,一蹶不振,成绩下滑,令“父母期望”落空,导致父母觉得你在故意找茬,还需要好好教训你,所以就会出现持续性打压,也就是不论你做什么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肯定。他没参与的情况下,你让他跟你一块高兴,可能吗?你发奖金了,然后跑到大街上跟一个人你说:我发奖金了,想跟你一块高兴,咱们快乐的狂欢吧。他会怎么想?你有病吧。 的确是有病,要不然怎么会想到跟一个没参与的人一起狂欢呢?所以,父母不肯定你,是因为你的生活他没参与,你的成绩是你自己的又不是他的,他高兴什么呢?当他参与时,他才会跟你一块高兴。 父母想控制你,这没错,难道你不想控制任何你能控制的东西吗?自己的孩子哭闹时就想让他不哭闹,所以用喂奶的方式控制他不哭闹。老婆跟你发脾气时,就想哄哄她,控制着她不再发脾气。控制就是我们与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有问题的不是控制,而是控制的方式。 当初看到这个的时候就在想,有多少人能明白背后的原因呢?这一幕的确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共鸣之后,发泄一通情绪,然后就没了,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告诉你要理解对方的苦衷,而你自己的苦衷呢?不会有人注意。因为“我”都这么苦了,你还想怎么样?赶尽杀绝吗? 其实很简单,大家一起参与,然后大家一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