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评论(33)

  • suga.

    我一直在想人类在讨论事情得出的不同观点是为什么?我也想到这些,但我想的并不全面,现在看到这一篇文章我大概懂了,也不是说全懂,可能我还没到那种看懂的时候,但是我大概知道了,其实所有人的不同观点都可以去理解,因为角度不一样,位置不一样,思维认知不一样

    2019-08-01
    0
     
  • 夏目贵志和他的三三

    猪在第二的,你猪都不如了,哈哈哈哈。

    @用户已注销: 我在第一猪?
    2019-08-01
    0
     
  • 用户已注销

    我在第一猪?

    2019-08-01
    0
     
  • 李知恩

    对立场不同,一个问题百种做法

    2018-11-21
    0
     
  • 我是海

    这个只是让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仅此而已!

    @xinli_8858: 有点晕,看起来好有逻辑性,说的好正确,差点让我觉得多亏读了您这篇文章,如果要错过了,这辈子肯定没有看了这文章的人过的好了。可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呢?为什么要提升这种所谓的“认知高度”呢?如果我想在春节后升职加薪,我是应该从社会认知层思考一下我这么做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大道”的角度来分析我该做什么么? 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挺能洗脑的,跟着你的思路走下去,如果是个强迫症的可能一个月都走不出来了。哈哈哈
    2018-05-06
    0
     
  • xinli_8858

    有点晕,看起来好有逻辑性,说的好正确,差点让我觉得多亏读了您这篇文章,如果要错过了,这辈子肯定没有看了这文章的人过的好了。可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呢?为什么要提升这种所谓的“认知高度”呢?如果我想在春节后升职加薪,我是应该从社会认知层思考一下我这么做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大道”的角度来分析我该做什么么? 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挺能洗脑的,跟着你的思路走下去,如果是个强迫症的可能一个月都走不出来了。哈哈哈

    2018-01-09
    1
     
  • 背影 丶

    站得高看得远

    2018-01-08
    0
     
  • 用户_JoDI

    这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吗?太极之初廓然而无象,动则分阴阳,阴阳即为太极。

    @敲悄: 我感觉那个“智慧认知层”像是“元认知”。。我觉得文中的层级模型也不是很形象。。 这个故事很像是辩论的逐步升级,如果我把这场辩论中的两个立场看成两个纵深,就看到以下: 1.军人,他在强调奉献,所代表的“本能层”,我拟作第1纵深; 2.商人,他在强调规则,所代表的“情绪层”,我拟作第2纵深; 3.道德学家,他在强调正向,所代表的“立场层”,我拟作第1纵深; 4.经济学家,他在强调运作,所代表的“利益层”,我拟作第2纵深; 5.社会心理学家,他在强调价值,所代表的“社会心理层”,我拟作第1纵深; 6.系统学家,他在强调协作,所代表的“系统层”,我拟作第2纵深; 7.认知学家,他在强调全面,所代表的“认知层”,我拟作第3纵深(对,新纵深了)…… ………………那么这几个纵深之间的共同点呢?我所感知到的共有关键词,第1纵深是“流动”,第2纵深是“平衡”,两者像基因的组合方式那样,螺旋交错、更迭组合出第3纵深,暂且理解为“秩序”。由此,我觉得文中的金字塔模型不是很形象…………至于螺旋型形不形象我也说不清楚,感觉还是有点怪…………
    2018-01-08
    1
     
  • 刘桔子psy

    披着干货皮的鸡汤。。

    2018-01-07
    0
     
  • J W梅菜🐷肉

    自己收获到很多知识,我的思维认知能力需要慢慢提升啊,也佩服写者的思维,好文章啊

    2018-01-07
    2
     
  • 201602082212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2018-01-07
    1
     
  • 浅梦灬绝丨无尘Kalpa

    好文好文!!!还要再看再想.

    2018-01-06
    0
     
  • 茗悦

    纵然跳出全局,却依然在局中! 不当棋子当了棋手, 问棋手,你又为什么下棋呢…… 😂…… 佛以一横掌一竖掌形象示人, 任你于给于取,任你有来有往! 、、、、、、随缘! 不可说、、、

    2018-01-06
    0
     
  • 立马抽刀 一笔勾销

    认知这个词,好像挺火的……

    @小西: 但是,在系统里你怎么定位自己呢,而不会成为各个都有理由,各个都有利弊,最后无法行动?
    2018-01-06
    0
     
  • 立马抽刀 一笔勾销

    叫我如何不点赞(。ò ∀ ó。)

    2018-01-06
    0
     
  • 大伟

    我觉得我现在每个认知都有体会。 不是知道是体会。感觉对心理学深入者对这认知层都有体会

    2018-01-06
    0
     
  • 秋千

    随着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和时间变化,多数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定位又不是绝对的,是随能力的因素流动的

    @小西: 但是,在系统里你怎么定位自己呢,而不会成为各个都有理由,各个都有利弊,最后无法行动?
    2018-01-06
    0
     
  • 秋千

    我可以理解你的纵深,文中顺序越往后的同一纵深应该在前者的基础上加深加宽认识…我认同你的观点

    @敲悄: 我感觉那个“智慧认知层”像是“元认知”。。我觉得文中的层级模型也不是很形象。。 这个故事很像是辩论的逐步升级,如果我把这场辩论中的两个立场看成两个纵深,就看到以下: 1.军人,他在强调奉献,所代表的“本能层”,我拟作第1纵深; 2.商人,他在强调规则,所代表的“情绪层”,我拟作第2纵深; 3.道德学家,他在强调正向,所代表的“立场层”,我拟作第1纵深; 4.经济学家,他在强调运作,所代表的“利益层”,我拟作第2纵深; 5.社会心理学家,他在强调价值,所代表的“社会心理层”,我拟作第1纵深; 6.系统学家,他在强调协作,所代表的“系统层”,我拟作第2纵深; 7.认知学家,他在强调全面,所代表的“认知层”,我拟作第3纵深(对,新纵深了)…… ………………那么这几个纵深之间的共同点呢?我所感知到的共有关键词,第1纵深是“流动”,第2纵深是“平衡”,两者像基因的组合方式那样,螺旋交错、更迭组合出第3纵深,暂且理解为“秩序”。由此,我觉得文中的金字塔模型不是很形象…………至于螺旋型形不形象我也说不清楚,感觉还是有点怪…………
    2018-01-06
    0
     
  • 秋千

    能举一反三,说明您是用心思考的人,在这里给您个赞👍

    @敲悄: 结合文中说的认知反应次序,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感想: 往往各类社会事件中,越靠近下层的观点越容易快速衍生(快速、量多),同时也越容易传播(公众关注度高、接触时间更长),刺激化、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也越多(更多人愿意看,同时非理性信息也更多); 而更靠近上层的观点,往往多是在“辟谣”这类事件发生以后(参与速度慢),通常发表的观点更少(公共关注度相对较低),也更少参与讨论,或者讨论也是和更贴近上层的观点进行讨论(公众接触度更低),内容也更长(更少人愿意看); 这就造成下层的波动往往是更剧烈的、影响更广泛的、更加非理性的、恶性事件更容易滋生的…… 然而系统地分析某个问题,常常需要花更多功夫,而耐心观看、认真思考的人总是较少的…… 进而形成各种奇葩社会事件的各类观点炮轰不止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当下全民娱乐、信息爆炸的时代状态下)。。。。。如何有效运用上层建筑影响下层的过度波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18-01-06
    0
     
  • 秋千

    当下层认知条件的质量有大飞跃,也就是下层人中层化时,或者是上层人见下层人说下层人话,沟通才没有这么困难吧

    @敲悄: 结合文中说的认知反应次序,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感想: 往往各类社会事件中,越靠近下层的观点越容易快速衍生(快速、量多),同时也越容易传播(公众关注度高、接触时间更长),刺激化、碎片化的信息往往也越多(更多人愿意看,同时非理性信息也更多); 而更靠近上层的观点,往往多是在“辟谣”这类事件发生以后(参与速度慢),通常发表的观点更少(公共关注度相对较低),也更少参与讨论,或者讨论也是和更贴近上层的观点进行讨论(公众接触度更低),内容也更长(更少人愿意看); 这就造成下层的波动往往是更剧烈的、影响更广泛的、更加非理性的、恶性事件更容易滋生的…… 然而系统地分析某个问题,常常需要花更多功夫,而耐心观看、认真思考的人总是较少的…… 进而形成各种奇葩社会事件的各类观点炮轰不止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当下全民娱乐、信息爆炸的时代状态下)。。。。。如何有效运用上层建筑影响下层的过度波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18-01-06
    0
     

发表评论

反馈留言 |应用下载

粤ICP备12051153号m.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