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那些你专注过的时光,岁月会加倍偿还给你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被完全头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深度工作》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被完全头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深度工作》
迭代既可以帮你更简单地开始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又可以帮你降低各种延时超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能帮你找到正确的方向,输出更高质量的成果。
愿你在忙碌的同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能真正地和自己或他人谈一下你。
自我实现是更真实地成了你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你的潜能,更接近于你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我们的人生,是否真是“一锤定音”?在做出选择后,是否就必须一走到底?
“心好累、不高兴、我不行”——这不是你该有的工作态度!
我们的教育不会教你如何做自己,只会教你考最好的分数,上最好的中学、大学,大学毕业后你就有光明的前途。
除了谋生,你有没有想过一生一定要做成某件事?这件事的等级是:做成了就一辈子不算白活的那种,是可以让你站在生命尽头回首人生时,内心安宁圆满、此生无悔的那种。
为什么上班都是坐办公室,仍然会感到疲惫不堪?这固然有许多生理上的原因 ,但最本质的,还是心理的因素:我们从内心里,就把「工作」看成一种负担。
「以终为始」,把眼光拉到最够远的地方,看看自己那时候的状态,如果喜欢那种状态,就坚持现在的生活,如果不喜欢那时候的状态,就立刻现在着手改变。
如果在20岁-30岁这段成年期里,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总是顺着外在的形势走,遇到问题习惯逃避而不是直面解决,不肯花时间去努力创造,那么在30岁之后,只能疲于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大多数工具和方法,本质上是极其相似的,使用的也是同样的思维模式,只不过面对不同的场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它会有不同的名字和样貌。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有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自主性的需求——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和决定权。
研究证明,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高估自己,而更可笑的是,我们还都坚信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客观公正的。
如果我们需要通过启动系统2而进入深度思考,就必会遇到很多阻碍,这些障碍会让我们浅尝辄止,无法更深一层。
残酷真相:聪明的成功者为了规避竞争是不会将真相告诉我们的
许多人把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如没有动力、我很焦虑、我没有自信等等,当成了他们不去“解决”问题的「理由」,于是问题就始终无法被解决了。
压力研究专家也罗伯特·萨波尔斯基提醒我们,强大的应激系统只对短期的危机有效,比如地震、恐怖袭击、车祸,而我们大多数时候要面对的,是贷款、人际关系、晋升这些长期弥散性的、甚至难以定义的压力,他会导致我们睡眠紊乱、身体虚弱、生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高成就者文化(overachiever culture):我忙得不可开交、睡眠时间少得可怜、饮食混乱、而且如此往复无法停歇。
心理罢工的员工只做最必要的工作,也就是说,只做他们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对其它的工作,就算表面上不表示拒绝,但至少在内心中感到厌烦,并且只有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这些员工才会着手去做。
传统“爬梯子”的职业发展方式,是以工作职位的晋升为主线来规划职业发展的。这种方式在当下的时代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所谓职场上的“靠谱”,就是遵循契约精神!每一次说到做到,都是在积累个人的信用财富。
如果你有个梦想,并且心心念念想要全职投入,不妨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
指导思路很简单:认清自己+认清工作。具体怎么做呢?
佛曰:“突然间冒出那么多弟子,但没一个得我真传的……”
掌控有限的时间,拥抱无限的人生!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有所突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在职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成长”的。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只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公司要求我这么做的,我就这么做了;大家都这么做了,因此我也这么做。你可以问问自己6个小问题,再重新思考如何改变“被动成长”的局面。
据调查,中国人每天平均花3小时对着手机屏幕,位居全球第二。注意力不受掌控是正常现象,但人和人效率的差距,也就在能否对其加以控制上展开。
2010年法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大脑无法同时做多件事情,平时我们所谓一心多用,只不过是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做一件事所花的时间越短,做另一件事上可花的时间就越多。只要提高做每件事的效率,完全可以达到和“一心多用”一样的效果。
我们喜欢以计划开始一天,殊不知这是噩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