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020:那些贯穿一生的丧失
“我们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哪种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丧失经历决定的,无论这些经历是好还是坏。而我们对于生命核心的理解就是我们对于丧失的理解。”——《必要的丧失》
“我们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哪种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丧失经历决定的,无论这些经历是好还是坏。而我们对于生命核心的理解就是我们对于丧失的理解。”——《必要的丧失》
如果你被困在冰天雪地零下四十度的汽车里动弹不得,汽车无法发动,食物短缺、饮用水短缺、低温冻伤、身怀六甲,你会怎么做呢?
生与死,意味着一个人在这世上的开始与结束。在开始与结束之外的,是未知。因着这未知,便有了几分神秘、几分恐惧。
当你为了变老这件事发愁时,这种忧愁会让你老得更快。
该爱的时候大胆去爱,该尝试的时候勇敢去尝试
如何认识死亡在人类的心理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死亡之后,精神不灭。这种宗教教义,极大地缓解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
死亡焦虑的议题在微博,知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讨论,多是从社会文化或哲学角度讨论。
人不过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手执单程票,没有回头路。
昨晚,当儿女和我的母亲都睡下后,我与妻子将屋内的灯都关了,坐在房间的垫子上,促膝谈起心来。
所有的假象在死者面前都失去了意义,人们会通过葬礼看到个体真实的样子。
不知从何时起,死亡一词在主流文化中似乎成了一种“禁忌”,往往与“不吉利”“倒霉”等形容词如影随形。
短暂又漫长的几个月,身边不止一位朋友经历了生死别离。
当亲人重病治疗无望,到底要不要放弃痛苦的治疗让他有尊严地离世?如果病人说不用再救我了,不想再受罪,你又会怎么做?
清明时节,本是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的时节。走在墓地中,站在墓碑前缅怀逝者,都会重新激活我们对死亡这件事的意识,甚至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源,有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我最近经历的死亡,疫情爆发前半年,我就在经历周围人的死亡。
北京时间1月27日,根据外媒报道,NBA传奇巨星科比在一起直升飞机事故中不幸去世。随后湖人官方发布声明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达了哀思。
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觉知,我们会不会让它无意识地蔓延。
邹根生(心理师,婚姻情感导师,“快乐”学问的传播者)
光是“意识到衰老”这件事,就像催眠一样让我们“老了”,我们害怕看着自己一天不如一天,干脆把活力统统收了回去。
因为触及到生死的命题,我突然对“向死而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生命的存在本身是走向“死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积极追求生活的多彩。
真正杀死一个人的不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是要么放弃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要么将自己囚禁于“意义”这件事里,却忘了切身感受生活当中、“意义”之外的一点一滴。
死亡只是一段不再有开始的结束,它确实坏,但「不是很坏」。
就某种意义而言,规劝别人“放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暴力。
虽然死亡焦虑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但你生命的意义越充盈,在死亡面前就会越从容。
濒死体验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甚至会促其整个人生的觉醒,让人看到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开始活得明白,变得清醒,造成戏剧性的长久的正向改变。
如果你曾在凌晨失眠,一定体验过黑暗曾带给你的死亡焦虑。对死亡的焦虑,会带给你两种感受:一是害怕失去正拥有的一切;二是像看完人间世那样,觉得自己无比幸福。
那些只有经历伤痛和失去,才能领会的东西
和孩子一起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让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或挫折的力量。
当我们去整理自己活着的东西,我们会重新的拥有关于那样东西的记忆.
面对无法战胜和控制的死亡,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就是,尽可能以真实的自我,去表达、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更多的当下。
我们从小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哭,也是失去,是悲怆,也是禁忌。我们不可谈,也不许谈,但即便如此,死亡还是在那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不存在。离开不代表失去,当我们能够好好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学会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疾病价值表”,每当周围有人生病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参照这张“疾病价值表”,以此来理解疾病,甚至评价、贬低、惩罚患者。
死亡,结束的是生命,而不是我们之间的爱。
哲学家曾说“学会怎么去死,就是学会怎么好好的活着。”觉知、处理好我们的死亡恐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验生命。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你越没好好活,你就越怕死
临终关怀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好地活
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求知,因为强大的认知可以抵抗死亡的焦虑。
人的一生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
你的“遗愿清单”上有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为何死亡带给人们恐惧呢?死亡对我们来说有何坏处?
一场葬礼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养分。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证据显示:永生的文明,令人憧憬,但没有死亡,根本就不会有多少文明。如果你还对死亡感到恐惧,请看看这篇文章吧,也许你会有新的视角。
失独者,一个数目庞大,但长期被人忽视的群体。唯一的孩子离开人世,他们生命也似乎戛然停止,创伤始终在身体里回旋。他们活着,但他们的后半生又该如何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