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可能被上瘾了
只要行为是奖励,跟过去的奖励结果相搭配,大脑对它的处理方式就跟毒品一样。
只要行为是奖励,跟过去的奖励结果相搭配,大脑对它的处理方式就跟毒品一样。
自助戒除酒瘾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成瘾,本质上是一个“糟糕的感觉——麻痹痛苦”的恶性循环。所以,它虽然不会危害生命,但却一定会降低生命的质量。成瘾现象的背后有什么心理机制,如何有效应对成瘾行为呢?
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身材”时可能会出现运动过度的情况,这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可能会诱发锻炼成瘾,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个体持续参与运动的行为。
心流则是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巅峰体验,人们为了获得这种体验宁愿承受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其他的收益。
恶习与善行在神经学上有共同之处——不管我们走哪条路,愉悦始终是我们的指南针。
当你和亲人、朋友一起时,记得放下手机,好好地和大家面对面进行交流,真切地感受双方之间的情感流动吧。
在日常的都市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承担着重重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存在着空虚孤独的心理反应,从而便容易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依赖。
每逢节假日或者重大事件红喜事、学业有成、工作升职加薪之类的事情时,喝酒就自然而然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我们甚至都不会有太多的怀疑。
今早惊见热搜榜上出现临沂网戒中心的实录视频,虽然不清晰,但从10秒开始,孩子的惨叫声却是清清楚楚的。
当父母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增加、认知控制区域激活减弱,孩子很难思考、听进去父母的教导。
手机带给青少年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使学生沉迷或依赖手机,导致诸多负面结果的出现,如冒险行为。
你是否有无法分辨爱情和激情的时候?当你深深地痴迷于 ta ,这是爱情,还是一种 “上瘾 ” ?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家长、老师们头疼不已。现在,头疼的还有精神科医生,尤其是碰到既沉迷游戏,又有抑郁症的年轻患者时。
大脑会对效率上瘾,就像它会对毒品、赌博、饮食或购物等其他常见的成瘾物上瘾一样。
这些担忧被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所认同,并发展出新的诊断——网络-游戏障碍,它被包括在最新版本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即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临床诊断汇编。
对于网瘾问题,我一直秉持不予置评的态度。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已离不开网络,早年饱受诟病的电子游戏也通过移动设备,逐渐渗透进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
从前的书信很慢,今天的信息交流一触即发。
要了解人们是怎么对事物上瘾的,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瘾。
任何一种东西的成瘾,一定跟逃避某些东西有关。
愤怒和嫉妒等消极情绪可以被引导服务于一个积极的目标,但同时,这些目标也得满足这些消极情绪自然本能的冲动。
追剧对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疯狂追剧的人可能处于孤独、抑郁的心理状态。
习惯化是上瘾的一种表现
要处理好孩子网络成瘾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网络成瘾。
让不少人网络成瘾的幕后推手,乃是从手机游戏到社交网络无不在使用的一个心理学秘密武器——说服式设计。
一件事物的好坏往往是由我们人类自己所站角度来进行的观察和评判,但固化思维又常常使得我们看待问题走向极端,亦如游戏成瘾等问题。
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一件事情“上瘾”时,我们的措施是什么?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一自己绝不能上痕。
手机的存在干扰了个体在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社交时的专注力,从而削弱了社会交往的情感回报。
孩子为什么要玩游戏?作为家长,什么时候该担心,什么时候该放松?
我们通过电子产品所承载的社交媒体来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维系日常生活以及社交关系。但是当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又该怎么处理?
让手机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成为手机的奴隶。
数字营养应该被视为健康的第六大支柱,另外五大广为认可的基本要素分别是饮食、锻炼、睡眠、目的和人际关系。
恐怕没多少人真正会觉得认为“沉迷游戏”是件好事。但问题是,谁有资格认定什么是“沉迷”?
碎片化阅读让人们享受被大量信息冲刷的快感,却没有多少有用信息被真正地“收藏”到了大脑中。
根据运动成瘾量表,以及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和外貌焦虑量表来衡量,大约每 200 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运动成瘾倾向。
基思·理查兹在自传里描述,成瘾是为了要让自己失去感觉,为了要遗忘。他写到:「我们透过这种扭曲,让自己能够短暂地变成另一个人。」
读高三的儿子平时可以考600分,但是总说压力大要通过玩手机来疏导,可是给了手机之后成绩就下降,他说是因为感冒导致的
相比电子产品,我们其实更喜欢跟人玩,更喜欢跟人的连接。如果对与人连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才会转为电子产品。成人更难意识到有与人连接的需要,然而对真实关系的回避和对真实关系的渴望,往往是一样强烈的。
花时间看别人展示精彩生活,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精彩,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卸载了。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一版《国际疾病分类》即 ICD-11,将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正式纳入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章节。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80后资深游戏爱好者,请允许我以这样的身份,来谈谈我对游戏的意义以及该诊断标准的看法。
7天,我全部的碎片时间彻底沦陷,悉数被抖音占领。我在寻找什么?也许,是生活的可能性。日复一日的生活场景,让我逐渐麻木,越来越“钝感”。视频里那些奇思妙想,那些不可能之事,那些可爱的、搞怪的人,在普通的生活场景里,完成了超越生活的奇迹。
为了让玩家沉迷,游戏策划做的功课比各位父母要深入的多,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所以无奈是大多数父母的感受。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的并不比书本要少。
被分手的人比主动提出分手的人更痛苦。别怕,心理学家帮你走出阴霾。
手机为什么会让人产生上瘾的感觉呢?曾经,学界主流的观点会认为:和滥用毒品一样,成瘾行为的根源来自于“快感依赖”。但是,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人们手机上瘾,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为在应用的背后,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你为什么渴望“我很重要”?
当你过于依赖你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那么你离失去自己也不远了。
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当你的期望值被调高,要注意。
感觉和LOL差不多,可凭什么王者农药就成了全民游戏?
【人类行为研究所】买吧,心疼钱;不买吧,心痒痒。肿么破!
上瘾其实是一种选择
性成瘾,到底是需求旺盛,还是强迫性的病症?
《爱得太多的女人》上解释,实际上这是一种童年创伤的再现,源自于早年成长经历中的情感需要未得到满足。
我们深陷困扰,有时更多是因为我们聪明的思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才被现实所挫败。
其实,痛苦是会让人上瘾的,和幸福一样,也有另一种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