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的相处方式,我们有的选吗?
父母的教养方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权威型、控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每种类型都有可以突破的弱点,掌握正确的相处方法之后,“和父母无法沟通”?不存在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权威型、控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每种类型都有可以突破的弱点,掌握正确的相处方法之后,“和父母无法沟通”?不存在的。
《奇葩说》中讨论过这样一个辩题: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高晓松最后说:“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都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并不是家长的想法不能执行到自己的行为上,而是因为在想法与行为之间,有大量的情绪在做阻碍。
搞棍棒教育这一套的父母,应该有将近100%的人自己就是被棍棒教育着长大的,那么,问题来了,你爹你妈打了你这么多年,你的学习成绩变好了吗?思想品德提高了吗?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了吗?
没有从自己原生家庭里获得过足够爱的人,真的很苦。他几乎要用尽一生,不断试探,不断矫正,只为理解什么是爱,怎样获得爱,以及怎样正确地爱别人。
孩子遇到事很容易自责,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来重建自信。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持,他们将会四处寻找,而游戏就是那个最能接纳他们的地方。可能我们要感谢游戏,让好多“走投无路”的孩子,抓住了这根不高明的稻草。
话说,娱乐圈吃瓜群众有三大刚需——想等许晴聊保养,想看邓文迪讲撩汉,以及,想听王菲谈育儿。可是王菲,凭的是什么?作为妈妈,她酷在哪里?
怎样成功摧毁你的小孩?就一点,把他硬拉到大人的世界当中去,让他参演成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番位越高戏份越重,效果就越好。
当离婚真的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时,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其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少呢?这几件重要的事情需谨记在心。
如何在家庭里发现父亲的存在呢?答案很简单:只要这个家庭愿意承认,并正视「父亲」的存在。
观察很重要。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到不一样。说不一样的话,做不一样的事,带着不一样的态度,就可能制造出不一样的现实。
帮助孩子区分情绪,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心理养育,这是发展孩子的情绪能力的第一步。
他显然把生活的意义完全当成了孩子成长得好,用孩子的发展来决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但自己失去了自由,也让孩子失去了自由。
很多的父母因为没有正确的性观念,不能及时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适时的干预,从而使孩子们心里埋下了“性羞耻”,“性神秘”,“性焦虑”等阴影。
父母自身未经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自己的失控。而且这类问题通常会代代相传:如果父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父母自身的思维混乱就很可能对子女的思维造成混乱。
所以,爱一旦没有了界限,那就已经走在对立的边缘。就像一本书中所说:“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破坏者,TA只是缺乏面对问题所需要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便是其中一种。熊孩子往往是在数次,不断被家人宠溺的过程中,失去了承担责任的能力,甚至完全不懂得责任的含义,以及他需要承担的后果。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父母很像小孩子,因为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很任性;并且对我们和对自己的要求不一致,还常常要求我们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情感表达不成熟的表现。一个人的情感表达不成熟,有可能是他的人格相对不完整,又或是他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给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不代表要全面控制他们的情绪。孩子不会因我们认可他们的情绪而失控,反而会因为他们需要表达情绪,却被父母否认时更容易失控。所以,当父母一味否认和压抑孩子情绪,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反而会更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上的崩溃和行为上的失控。
不被父母认可的姜文与王诺诺,心里都有一个即使功成名就也无法填补的黑洞,这个黑洞是深远的,更是无解的。它使人活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困境里,在自卑与自负两种极端情绪中摇摆。
孩子,不是一个“标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
很奇怪,只要女人一当妈,似乎就必须抛弃过去那个丰富多彩的自己。社会认知把“妈妈”这个身份=千篇一律的外表+时刻扑在孩子身上的心。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刚生孩子没多久的妈妈的状态,描述为“病态的正常状态”,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形象的说法。
生孩子像是结婚的必然产物,结婚生子这两个词的组合也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段的默认选项。但如果能在生孩子之前想清楚一些问题,为什么要生孩子?我是不是准备好了?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自己和爱人负责。
请别惯着自己的性子,伤害那个还愿意听你发脾气的孩子。
当他们开始自我反思「这样活有意义吗?」、「我为什么要这样活?」这些问题牵涉到的,就是这几年面对青少年自杀率、忧郁症攀升,社会富裕却无助于民众心理健康下,逐渐受人重视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
本该是家庭中最该被关心、被照顾的孩子,为了维持一个家庭的良好氛围,却反过来,学会了照顾父母的情绪。维持良好的育儿氛围,这4个建议,你值得拥有——
生活中遇到熊孩子,我们应该宽容一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没有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认知能力。和熊孩子过不去,其实是和人类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过不去。
这里的自私,其实指的是界限:我必须有捍卫自己界限的能力。只有真正被尊重过界限的人,才有力量捍卫自己的界限。
不管我们有多少理由,都不能成为对孩子随便发脾气的借口。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没有权利让孩子成为我们情绪的承担者。
会撒谎的孩子说明心理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相比不会撒谎的孩子有更多的心理资源。
人生不是一场短跑,不是十几秒一鼓作气就能决定胜负的。一个好的开始,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糟糕的开始,也只是一个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越催越慢?
和自恋型父母相处并不轻松,他们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自恋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无力感。如何减少自恋型父母对我们的消极影响呢?
孩子们的脏话并不脏,他们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中,大人淡定,她就淡定;大人回避、恐惧,孩子就无法学会面对。孩子从中学到的,不是道理,而是态度。
“孩子就像一个情感计数器”
在和故人最近的日子,和最爱的人直面死亡,是生命最美的意义。
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创伤,我们的孩子有创伤也是正常的,妈妈们不必过度内疚。
父母的幸福传到孩子的心里时,幸福也会翻倍。
有日本绘本之父之称的松居直,就表示过这样的看法:「很多时候,是成人低估了孩子,限制了孩子。」
身为老师的父母,可能会尤其在意孩子的成绩,可能会只在意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型父母,那非佩奇父母不可。因为他们无限温柔和耐心,又充满了智慧和童真。
心理学家把孩子们称为“小小科学家”,因为他们为了了解身边的世界而不断的探索着,而作为家长你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最近发展区”。
最常见的是,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感受。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在满足自己的不安?
关键是,我们一群人带一个孩子,为什么还这么累?
从注意力的基本模型,看如何科学地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善待我们的大脑,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厌食症一个常见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生活中失去了一段重要的关系。拒绝食物,就是在拒绝成长和关系。
当我们谈论“死亡恐惧”,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恐惧爱和记忆会不会一同消逝。
最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最幸运的是信任
“每个人都试图去掩盖自己觉得不被人接受的地方”
批评的时候非常容易,表扬的时候却要非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