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春风十里时,愿有樱花漫盛世。
待到春风十里时,愿有樱花漫盛世。
希望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大家能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去享受“在一起”的感觉,同时祝愿我们的社会远离身心痛苦,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三月以来,上海居民对“心理咨询”的搜索激增。近30天,其热度同比上升了253%。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上海居民,面临疫情下的心理余震。
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展示了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并主持现场海报会议讨论,涉及主题涵盖COVID-19的精神影响,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政治和极端主义,浪漫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当我们用于探讨生命的价值时,电车难题是个好问题。 但换个视角,我们就会发现电车难题在疫情防控部分有其适用之处,也有不适用之处。
概念蠕变理论提出:与伤害相关概念的蠕变,与没有完全理解文化、社会和政治变化有关,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如果人类历史是一本纪录瘟疫的书,那么人类的瘟疫从未结束,因为人的遗忘本身就是一种病毒,并且人是载体。
不刻意给情绪施压,就是接受痛苦并走出悲伤的方法。
电视与社交媒体拉近了我们心理上与那些灾祸的距离,即使没有亲历现场,人们依然会因为远方的灾难而焦虑不安。
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新冠病毒可能仍然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也要学会敬畏自然,赋予自己力量,不让恐惧控制我们,更不能让恐惧完全摧毁我们的日常生活呢。
新冠疫情到来后,心理疾病患者发病率似乎雪上加霜,而疫情的到来也为心理健康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除了文件中提到的系列举措,高校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呢?
在世界变得越来越拥挤的当下,在新冠病毒为我们敲响警钟的当下,我们不能再和数千年前的游群大脑一样,不愿去理会拥挤与病毒的影响,不愿去更新关于流行病的防范意识。
疫情无常,但人有情。不要再忽略心理的健康,你的心值得温柔的对待。
中国老百姓灾后表现出来的那股韧劲,绝不是坐在心理咨询室的专家们可以想象的。什么样的支持对他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呢?这些心理专家们未必都懂。
大多数对“杀戮”动机的解释都集中于帮助人们准确识别暴力行为的前兆,但却鲜少有人针对这类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阐述。
我们要明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出手相助,有太多人围观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分散,这个时候如果你我不行动,或许就再没人行动了。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保持冷静,但不冷漠,是最好的姿态。
人们对临近周末收到的消息,更倾向于“懒得理”。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乃至世界都带来极大的震荡。除了面临病毒的考验,可以想象,疫区人民还得面临着多么大的心理考验。
“我因为发热要隔离观察两周时间,每天与孩子只能通过视频交流,他隔着屏幕一直哭闹要我赶快回去,看着也很心疼,却很无助。请问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感觉好一点吗?”一位网友求助。
转眼间大家复工几个月了,一位朋友近期忽然找我抱怨想辞职。他的单位其实还不错,工作稳定,也能用到一部分所学专业。以往虽也有吐槽,却从未见他如此这般认真。
上半年我们在家磨炼的厨艺,成了下半年摆摊的技术支持;而上半年经济的断崖式下跌,则为这届年轻人带来了新的金钱观——佛系消费。
经历了三个多月的超长假期,现在还不能返校上课,只能在家上网课。此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呢?
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打乱了几乎所有人原有的生活计划。
从心理上讲,他们正在“道德银行”里积累道德信用,这使得他们更可能认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善意的,即使他们的想法已经近乎不道德了。
最近,全国各地的企业开始陆续复工了。由于漫长的假期带来的睡眠规律的改变,以及忧心复工后疫情发展情况所产生的焦虑,相当部分人出现了睡眠问题。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重点不是给孩子的这些行为去“贴标签”,而是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我们筛选10个女性最常见的伤害事件,编写了一套有效应对方案。一旦危害发生,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第三者,都可以从中找到应对方案,避免女性受到伤害。
一场疫情,考验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还有心灵,它将存在主义的四大议题都聚焦在了这段时间里,这四大议题分别是:孤独、死亡、自由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更害怕的并不是“不理性”或“有情绪”,而是被抛弃、被孤立、被远离,这太吓人了!
单位通知要复工,一想到要离开孩子我就很焦虑,我在纠结是趁儿子睡着的时候偷偷走呢?还是当着他的面离开,直接和他说再见呢?
“初一抢口罩,初二抢米,初三抢酒精,初四抢护目镜,初五抢体温计,初六抢手套,初七抢双黄连口服液。明天初八,不知道抢什么?”
“整本的《圣经》都一再强调:你必须对那些需要你的人伸出援手,必须能给予,但也必须对罪或败坏设下界限。”
现在每天的新闻,几乎都是一些关于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的令人不安的头条。
我们通过电子产品所承载的社交媒体来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维系日常生活以及社交关系。但是当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又该怎么处理?
最近的心情比较复杂,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关注疫情这件事,以及疫情引发的各种现象。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
确诊数字不断变化的当下,在信息无可回避的背景下,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世外桃源,你就是身处其中,情绪各种变化。这就是无常,而人生本无常。
更加详细清晰地了解预防肺炎的知识。
如果你看到很多不确定的情况威胁到你的稳定,你可能会对不确定感到焦虑。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不仅仅是对你从未尝试过的事情感到不安,或对进入陌生领域感到谨慎。
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
没有完全合乎程序的人生,就像两个月之前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会遭遇这样声势浩大的疫情,人只要活着自然会碰得各种各样的苦恼和挫折。
我相信,在疫情阴影下,我们会带着恐慌的情绪,同时也会带着力量闯过个难关。
这段时间在家闷得慌了吗?为何平常上班社交觉得无比心累,真的可以每天宅在家,反而渴望社交?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我们不断看到各种抢购行为:抢购口罩、抢购大米、抢购双黄连……
疫情开始好多天了,大家也宅了好多天了,无聊到想电击了!来来,我们来看些段子,放松一下。是我亲身经历的哟!
即使这段时间,经济上有损失,也是给自己思考、成长的成本。既来之则安之,经历过内心动荡,才能真正安下来。
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觉知,我们会不会让它无意识地蔓延。
新型肺炎疫情期间,28岁的小李在老家闭门不出,虽然天天吃着父母准备的丰盛大餐,虽然天天有大把的自由时间,但他一脸的焦虑和忧愁,深受失眠困扰……
当危机来临时,我们通常都会感到恐慌——恐惧和焦虑,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抑郁、愤怒,导致我们应对失当甚至造成传染等次生灾害。
中国的春节俗称“过年、“除岁“,年和岁都是传说中一只危害百姓的怪兽。今年的春节一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怪兽来袭让大家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的同时也让大家的心理受到了很大影响。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困境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深入恶中。」
愿这个方法对你和家人有帮助,也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并使用,特别是被封城,隔离在家的人,让书写陪你度过这有些难熬的日子。
前方的路有点难,让我们相互扶持,碎步前行。
武汉新冠病毒疫情给了全国人民一个‘特别’的欢度春节的方式,全国各大城市全面启动了一级防护方式,让大家真实深刻的感受到了疫情对自己生活的重大影响。
面对各种境遇、困难和挫败,如何保有内心的稳定?今天我们谈谈自我心理建设。
壹心理发起“后背”计划,为疫区提供免费、专业且系统的心理援助,让心理人做一次逆行者的后背。
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焦虑有两种。一种是「存在的焦虑」,一种是「神经性的焦虑」。
我发了个朋友圈,在铺天盖地焦虑中提到了“遇事不慌”。有人私下问我,可不可谈谈如何“遇事不慌”,特别在这非常时期。
武汉肺炎疫情的到来,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似乎笼罩在恐慌之中。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呆在家”;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如何在心理上自我保护?
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人人都需要有的5种心理能力:尊重现实、推迟满足感、心理弹性、情绪管理、承担后果。
“聪明药”祸害万千学生,可怕的是,正是孩子父母,亲手喂他们吃下毒药。冒着牺牲孩子健康的风险,来成全高考分数,无异于饮鸩止渴,爱子的结果却是害子!
情绪的小毛病一样也需要科学的急救措施。于是,我们编写了一本专业实用的《心理急救手册》,让你在需要的时候,不再手足无措,可以自我疗愈。
作为成年人,当孩子受伤时,我们可能更愿意自己承担,而不愿意看到那些稚嫩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内心更多的焦虑与不安: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我们不能保全万无一失,但当灾难发生时,我们可以并肩。
总有人觉得在公开场合探讨自杀是不光彩的事情、甚至会导致更多自杀或自残行为。然而,事实正好相反。
关于恐怖管理理论(TMT),就是看到大灾难导致巨大物质破坏和人员伤亡会产生死亡焦虑和恐惧。它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
成人自杀危机的9个征兆、急救方法和“陪同计划”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是一种用于帮助身处灾难或恐怖行为的直接后果中的儿童、青少年、成人和家庭的有着循证依据的模块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