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从来都不是解药,它可以磨平山川江海,却抹平不了内心。
时间从来都不是解药,它可以磨平山川江海,却抹平不了内心。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起起落落间,循环往复。那么,当陷入“人生没有意义、情绪低迷”的低谷期时,我们该如何自我调整,快速走出来呢?
很多时候,只有你去行动了,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对它的猜测、担忧和焦虑,其实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我们的匮乏感来自哪些方面呢?
如果你在沉思,你需要注意到并且打断它,否则长时间的沉思会让你沮丧,阻碍你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去恐惧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松绑的放松过程,也是自我免疫的过程,更是增强免疫力的过程。
于是,人生本质的“不确定性”与人对“确定性”追求的本性,就构成了始终难解的谜题与痛苦。 如何解决这对永恒矛盾呢?
人在低谷的时候,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的时候,那么,人在低谷的时候,我们除了焦虑还能做些什么呢?
爱是我们生存的重要意义。爱的本质是给予,因为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高雅的乐趣。
在个人成长和生涯规划领域,第一重要的原则就是: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
当孤独的感受日益强烈,我们就更加难以适应在陌生城市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身心状态,形成心理桎梏,甚至严重之时,我们就会罹患“孤独”。
这个世界里,所有对你的质疑,都不值一提,包括你自己。你不用去在乎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不用去在乎什么人对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一切都不重要,这一切都毫无价值。
一堵“心墙”筑起,别人走不进,你也出不去。
真正强大的人,是允许自己感到害怕的人,是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是敢于和恐惧共舞的人。
真正能陪我们最长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 但是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是谁?你爱自己吗?或者说你有爱自己的能力吗?你把自己照顾好了吗?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曾经说过,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社会既定法则的人。
大家今年有没有为自己制定什么让自己“逆袭”的“新年计划”呢?2022年已经过去快1/6了,你们的“新年计划”都还好吗?那些高高的山头上有没有插上了flag??
如果,每个人的成功都可以由自己来定义;那么,又怎么能说谷爱凌的成功与普通人没关系呢?
普通人的一生,会如何度过? 寒窗苦读考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循序渐进地升职加薪,过年回家让父母有里有面。可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
好的人生,其实不必太用力。强极则损,弓满则折。适度而为,适可而止,人生才能走得更稳、更久、更好。
人生就是要活在当下,去经历,去体验。而无数的当下,无数的“火花”,无数的回忆,将组成我们一生的幸福体验。
《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说到:“人生苦难重重。”这告诉了我们一个伟大的真理,即痛苦的必然性和彻底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接受和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像对待他人那样对待自己。”
对于追求速度为王我们忽略了细节,过度的追求速度往往结果并不如人意。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这是一位曾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心理学家说过的话。他就是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E.弗兰克尔。
人在低谷时,一味抱怨、消沉是没有用的,你缺的是一份重新开始的勇气。
你,孤独吗?生活节奏变快的今天,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让一个人完成所有生活所需,孤独,便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后,会渴望归属感,而爱情就是这种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烦恼源于穷。确实,穷,会让我们焦虑不安,无论是经济上的穷,还是时间上的穷,但是,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钱、充足的时间,就真的幸福快乐吗?
关于《寻梦环游记》,有的网友说它是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好版本,有的则从中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孩子如何去冒险,如何坚持追求梦想。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每个人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活出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开篇说的:“人生苦难重重。”
愚人只知道“为”,智者有愿力,把“为”变“成为”。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
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教授曾在《相约星期二》一书中说过,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与生活讲和。
症状的背后,常常是联结的渴望:求不得;放不下。
2020年11月6日,四川绵阳75岁的奶奶李启君,收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自考大专),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开篇强调的,"人生苦难重重",也说出了痛苦的必然性和彻底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这痛苦的人生中,寻找快乐。
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韧性就像身体上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变得更加强大。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里所说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一般范畴的疾病,而是指一种认知失调。
只要你具备提升自我的动机,都可以通过思维的学习和成长,来改变。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引发焦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着急” ——急着想要达成目标。然而,越是急着达成目标,目标往往越难实现;越着急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焦虑。怎么办呢?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害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展示真实的自我;明知道找人帮助更好,却无法去寻求帮助;不希望成为锋芒毕露、爱出风头的人,不敢呈现最好的自己......
天生没有四肢却成为全球著名励志演讲家的尼克·胡哲,他的代表作《人生不设限》成为撼动数亿人心灵的勇气之书,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相信,生命没有极限。
当你为自己构建了积极的认知风格,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内控意识的时候,你的心理韧性自然就会提高。
积极心理学鼓励我们要成为人,积极地去找寻意义,找回主体性,找到联结,而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周围大部分人都是在谋生,而并不是在生活。很少有人真正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或一直深耕的行业,无论这份工作是否是他自己所选择的。
所谓的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也就是不敢按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活,它会体现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心理状态也比作弹簧,弹性越强,就能越好地应对外界给它的“压力”。
如果一个运动员的最大障碍,不是自身极限、对手水平,而是网络暴力,这就太离谱了。
学会爱自己,接纳生命。
泰戈尔说过: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不断在向我们发问,我们需要给出答案,只有当我们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并不是要等风暴平息后才能开启生活,而是我们本就一直生活在风暴中。
近日,湖北襄阳26岁外卖小哥再战高考,获得623分的好成绩,引网友热议。
在本我模式时,我们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意识,一切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不会有任何帮助。
“活在当下”这四个字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们真的理解这四个字吗?好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几乎没有“当下”这个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忙碌。
请我们都允许、接纳自己做个平常人;也允许、接纳别人做个平常人。在安于平凡中升华和自我实现,利益他人,彼此安好,彼此相伴,活成真正的“人样”!
一个低自尊的人,哪怕成功了,也很容易导致另一种现象的发生,也就是「冒名顶替综合征」。
希望每一个经不起批评的人,都不再惧怕批评带来的攻击,而是把受到攻击的感受作为梯子,爬向内在世界,看到和接纳更多面相的自己,突破妄念,活得越来越轻松,真实。
“解决的关键在于,在现实和自己的心情之间找到平衡点。”
摩西奶奶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一直充实和快乐。”
撕下年龄的标签,欣欣然地重新看待这个崭新的世界,以及自己。
有的人在长期看不见光明的绝望中,放弃了。有些人在黑暗中不忘初心,最后变成了强大的、可以自由接受阳光雨露的人,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不存在才华这个词,存在的是琐碎,重复的事情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五一长假,你去了哪里玩呢?有被挤成人干吗?谈到出游,有趣的是,数据显示前往迪士尼游玩的人群,只有不到20%为25岁以下的游客。也就是说,大多数去迪士尼游玩的都是大人。
“人不只是要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
最近有一个热门词——内卷,感觉无论是学业优秀的还是落后的,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外企高级白领,大家普遍都非常焦虑。
很多人因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而失去信心迷茫,觉得世界的人都对自己不公,然而《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由内在的小我而造成。
生活中,常常有人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人生坎坷;有人因为抱怨指责自己经历了不公平、不完美、不被爱而抑郁;也有人担心未来的自己,不能够有一个好的结果而焦虑......
勇敢地走更远,做更好的自己!
人类总是为不确定的未来而疲于奔命,担心未来。人们总会不满足,我们今天拼命的省钱、拼命的奋斗,这些焦虑让我们一点都不快乐。
埃里克森说,在每个阶段,人都有需要面对的矛盾和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而你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幸福到永久,但怎样才能让自己拥有的更多、过的更快乐呢?
朋友,你有没有曾经,感觉在北京找不到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自认失败,悲观厌世。我们常常把自己封闭在没有光的黑暗中,封锁通向他人和世界的大门,变成失去生命热情、困顿迷失的灵魂......
关于《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不单单是心理问题,它还影射和涵盖了其他许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
他们害怕负面评价,不敢承认失败,俗话说的,有颗“玻璃心”。
当我们感到惊讶时,我们会感觉与他人深刻地连在一起,并能全然感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经历一个人孤单的时刻。那么当我们面临孤独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
“我们内在不同的部分总是在打架,这正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我们更多的要向内看,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成全自己,才能遇见无穷大的自己。”
我们更多的要向内看,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成全自己,才能遇见无穷大的自己。
人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无比快乐甚至幸福,人们又是如何获得和评价这样的快乐和幸福的?
当提到“幸福”时,你会产生什么感觉?
钝感力是迟钝的感受力,并不是木讷或者迟钝,而是对外界声音的缓慢反应,旨在提升人们面对负面情绪的耐力,做到不被批评、嫉妒等外界情绪所影响。
积极心理学之目的即促使心理学发生变化,从只修复生活中最坏之事到锻炼生活中最好之品质。——马丁·塞利格曼
你才是你自己的专家,只要你有不怕被讨厌的勇气,你就有能力去看见更多的自己。
心理学家发现,觉得幸福的人,记忆中常常是那些让我们特别亢奋、特别激动、特别幸福的巅峰体验。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内心都充满了各种冲突,如果我们减少焦虑,我们把生活过得好一些!也就能更好地用温暖的语言,会去拥抱、去注视,去慢慢的生活。
以前我经常说:“如果有如果,每个人都是伟人。”如果回到过去,我们就真的能够避免错误的发生,选择最正确的道路吗?
我们常把玻璃心挂在嘴边,到底什么是玻璃心呢?
如何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彩,不留遗憾?
25岁真的开始老了吗?我们的人生是不是拥有很多钱,就代表我们一定能拥有幸福呢?如果你也有这个困惑,那相信《活好2》这本书能帮到你。
我们习惯了利用理性的逻辑去解释自身的行为,而往往会忽略:情绪是会影响你的认知的。
我们很容易活在幻想当中,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因为这样,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痛苦。也可以说,我们的痛苦,大部分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意淫”。
当这世界上没有你害怕的事情、没有你害怕的人、没有你害怕的后果的时候,你就突破了自我限制。——《心智突围》
负面经历就只能带给我们伤痛吗?不是的,研究发现,负面经历可以促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过程,从而帮助我们汲取生命的意义。
在生活里,稳定从来不是常态,唯一不变的其实是「变化」本身。
电影《日日是好日》教会我把生命里的平常和无常都活成“一生只有一次”。
对每个人格而言,需要一场革命!在这场“人格革命”中,你也是孤独的,你的孤独可能影响不到历史进程,但一定会载入你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史册!
一个强大而可怕的天才人物,人类的精英,破译界的英雄,没有被高级密码或高级密码制造者打败,却轻易被街头一个小偷无意间轻轻一击,击得粉碎。——《解密》
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更有直面最坏结果的勇气,也很不容易被打到。
成长是一个越活越通透的过程,我越来越发现,根本不可能在一切事情上让所有人都满意。
我们生活在如洪流般的社会期待当中,「明智正确」的做法好像就是应该跟随主流,不管我们内心愿不愿,不管我们的能力极限如何,不管社会内卷有多激烈,好像我们都只能这样奔涌向前。
生活里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我希望你可以看到理解别人的辛苦,别人也愿意看到与理解你的辛苦。因为这份扶持,人间才这么开心幸福与值得。
“人与人拼到最后,拼的就是身体。所谓的拼工作、拼职场,好像是靠智商和悟性,但到头来还是拼的身体,拼的精力。”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心理学家)
哲学上的三大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却足以让我们思考一生,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追溯起源和归宿的大命题。
如果我们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去应对逆境,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并且更快地恢复状态。
郭海萍找到了属于她的路,愿每一个还在奋斗、还在逆流而上的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路。
《红头发的N》是你是我,是所有爱自己的人。在这本书里你看到和你一样的安,她的努力、她的允许和接纳,她的希望,你是不是也愿意带着积极的心态,带着内心的纯粹,像安一样生活呢?
自我同情,就是用我们对待挣扎中的好朋友一样的善良和理解来对待我们自己。
Lois是我最为勤奋的学员之一。每一次咨询她都会有详尽的记录与总结,并且每一次提炼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激荡与升华。
“我相信自己,意味着对你们的背叛,这种背叛与我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的忠诚背道而驰,于是我只能选择——怀疑、限制甚至否定自己,这样我们就能保持一致了,我们就不会分离了。”
我们的生活会从许许多多的压力、混乱和波动中获益,它是推动我们生活和社会繁荣进步的关键。
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大意义恰恰是净化自己的灵魂,通过一次次的挫折洗礼,甚至是生活暴击,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坚韧、豁达、柔软与包容。
过安检的时候检测仪一直响,安检的姐姐让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然后她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她说好家伙,难怪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看到一则令人惋惜的、心痛的新闻。2020年10月14号上午,大连理工大学通报学校一研究生实验室身亡,该研究生于13日凌晨2时在微博发布“遗书”。
我们不必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去获得他人的评价,更不必以这样的方式去换得人际关系。被人喜欢和被人讨厌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接纳这个被人喜欢同时又被人讨厌的自己。
在乎却没有把握,我们就会产生焦虑。
所谓的活得好,其实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原本的结果,抓住机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满足于其结果。——西伯里
这似乎不令人意外,夜深人静,人的情绪容易变得低落,原本坚强的人也可能会在夜晚独处时变得脆弱。
内卷这个词,因为三联周刊的一篇《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又重新火了起来。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们的人生。 ——力克·胡哲
满足感,就是我们有多喜欢自己的生活,我们对生活越满意,就越喜欢它,也越幸福。
自我关怀是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关于自我的新概念,是一种能够保护个体远离自我批评、反刍思维的积极的自我认知态度。
如何调整人际关系,如何发掘自身和身边的资源,怎样利用这些资源,帮助自己度过困境,也许是我们目前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喜剧的内核是悲情。——陈佩斯
从我们出生开始,父母、老师和社会都在教育我们要真诚待人、友善待人,做事要凭自己良心,不能昧着良心做事。但是,世人劝你温暖纯良,却没人告诉你如何“带刺生长”。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其实只是戴在头上的一个箍子,只要唐僧不念咒语,它也就安然无恙地戴在孙悟空的脑袋上。
“我不自信。”听到对方说出这句话,我下意识地想先去问为什么,但还是忍住了这一冲动,选择了另一个问题:“那种不自信,是什么样子的?”
最近看了一部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讲的是女主角三轩家万智(以下简称“三主任”)做房地产销售的故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我从小总是被指责、被否定。我羡慕李子柒,她的原生家庭也不好,她为什么可以发展得那么好?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别人越夸奖我,我做得就越好,别人只要打击我,我就失去了动力。
她的人生比别人高了几个难度,却比别人少收获了几个维度,但幸运的是,最终留在自己身边的,都是最重要的人和事。
《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罗伯特·弗里茨住在波士顿,来波士顿的朋友常常问他:“当年你们是怎么规划道路的?”
我们存在时,死 (狭义 )不会降临,等到死神降临时,我们已不存在。——伊壁鸠鲁
而能量低的客户经常会这样对我说——
这些年我有一个发现,其实很多认知上的升级,不是从书本里、教导中直接得来的,相反,它们更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工作以及我们的深度思考与真实觉知。
向幸福的高峰攀登,你是否有所恐惧。
我可以像个倒霉的受害者一样看待世界,也可以像个寻宝的冒险家那样观察世界。这不是个陌生的世界,这是个崭新的世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这篇文章来至于我在与一位来访者长时间工作中所体会到的感受,一开始只是为了记录给自己看,但慢慢发现这些内容可以让一些人感到被理解了。
以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习惯付出的人,小时候总想做一个让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好像很多人都在这样的循环里不断反复:想多学点东西,于是报了很多班,读了很多书,也花了不少钱,可是折腾了一段时间,总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变化,只能安慰自己重在过程。
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信心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能力的高低以及他是否优秀,更多时候,自信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感受,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对自己的喜爱度。
当我们内心完整无缺,拥有更多爱的能量,才能真正去理解与接纳对方。
最近在各方面都收到很多赞美,夸奖和鼓励。
复原力就像是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的减震器,帮助我们减轻外界带来的伤害,更快地恢复状态,投入到未来中去。
在见证历史巨变的2020年,心理健康就是你最大的资产之一。
在生活中,无论是学校、工作中、或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都无法避免和他人比较,我们总是过得小心翼翼,总是反思自己,似乎别人都是对的,而自己总是不好。
改变人生的关键,在于改变那些让我们作茧自缚的执念。
我想问问你:“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或者:“你天天在努力,有没有这样问过自己?”
可能很多人的身边都有那么一位男性或者女性:Ta很努力,但是似乎Ta并不快乐,面容和神情显示着Ta内心或多或少有一些心事。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棵树,这棵树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一棵生命之树。
实现梦想需要一分勇气,勇气推动我们一步一步实践梦想。
在我们人生的路上,一不留意,陪伴者悄然逝去。留下孤独的我们,虽然一路前行,但常常只剩躯壳。
伤口是光进入我们内心的地方。 —鲁米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活着。但我们却不是很肯定我们以什么形态活着。「我们在以什么形态活着?」
文化知识武装的大脑,并不能帮你分担现实的痛苦!痛依然是痛,因为感受和体验,并未经过处理。完整的人生,把体验和知识串联,获得内心的自由。
界线及界线训练一定会帮助到我的。
脆弱充满力量,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个联系。
幸福是一种心理游戏吗,又或者仅仅是一个名词?
先问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犯过哪些错?
焦虑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预期焦虑,它里面包含一个认知: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
说自己“希望被关心,想对别人来说很重要”,我觉得挺有勇气的,因为这样的诉求有可能遭到旁人讽刺“自恋”或“脆弱”。
健全的人格,其本质是一个“舒展的自我”。舒展代表着一切中性的概念,你既不紧张也不放纵,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既不讨好也不回避。
“现在我很快乐,所以我很肯定,我的人格已荡然无存。”——王尔德
一个内省之人,一个坚持心灵成长之人的释放结果,往往是建设性的,外在表现就是“优秀”。
让我们先把谷底看清,再想明天要干啥吧!
有些「做自己,却不快乐的人」,他们的不快乐在于他们对「做自己」抱持误解,以为做自己就肯定会快乐。
我经常提醒自己少看一点朋友圈、或公众号的文章,因为我发现网上的痛苦焦虑一点不比现实生活少。
为了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我们变得抑郁、焦虑、狂躁,甚至走向分裂、自闭、成瘾、自毁的歧途。可这样伤害自己,又有什么用呢?
存在永远在此刻,在遗忘了我们的目的时,存在才通过我们的精神与肉体,在大地上展开。
看女排打球,就像在做心理辅导,因为她们不但拼,而且总是赢,这给人带来极大的“励志”作用,任何鸡汤书都无法媲美。
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我们自己的心理空间里。
自私和慷慨往往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地发生冲突。找到平衡这两个对立面的方法可能很困难。但是,不断寻找并试图恢复这种平衡,使得慷慨比殉难更重要,而自我照顾不仅仅是自私。
我们可以保证防御总是有效吗?我们真的必须勇敢吗?那些我们所拥有的脆弱、不勇敢是不是就不能容忍被存在?、我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勇敢的部分感到如此羞耻和抗拒?
主动在自己和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之间预防性地在自己心里建起一道防火墙。你的内心会一天一天变强大起来。
如何应对空虚感?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关键是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童年时期曾遭受忽视或虐待的大部分儿童不仅会在其成长阶段(青春期、成年之后等)中患有更多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在长大后体质更差。
当情绪来临的时候,尝试着先让自己从情境中跳脱出来,思考一下引发情绪的“真凶”到底是什么。再制定一个消灭“凶手”的计划。这就是和情绪相爱不相杀的秘诀。
对别人气势汹汹,可能是因为对某部分的自己,气势汹汹,对别人指责批判,可能是不满意某部分的自己,对自己指责批判。
想要活得保险一点,常常是因为安全感不足,这没有错。可怕前怕后,除了患得患失,并不能带来你想要的保险。
如果对一个人来说,当事情跟开心产生冲突的时候,他惯性的会选择事情放弃开心。他就会失去开心的能力,陷入到挫败和焦虑的常态里。
对一部分人来说,“接纳自我”这个概念,是一种迎合他们“巨婴”心理的毒鸡汤。我曾经也很卖力的宣传过这个概念,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接纳自我”这个概念并没有令人变得更好、更健康,反而是越来越脆弱。
他说,让人一定要自信,一定要快乐,是现代的一种情绪的暴力。情绪其实是流淌的河流,怎能总是一个节奏?
没有说出口的道别,终究还是让我们念念不忘,何不把它从心里拎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解释了几种方法来处理脑海中持久存在但却并不被需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