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陈乔恩认爱男友:别傻了,他们从没真正爱过你
就像你意识到被父母“过度的爱”所控制,那就学会努力抵抗住他们的不合理。给自己腾出空间,去成长。
就像你意识到被父母“过度的爱”所控制,那就学会努力抵抗住他们的不合理。给自己腾出空间,去成长。
出轨真的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吗?被出轨伤害过后,我们还能怎么办?
不要把对方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也不要把对爱人的渴望埋在心底,要学会大声说爱,大声说谢谢!
一段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欲望。
花一万能收回来的,叫投资,花完一万又一万的,只能叫败家。
抑郁,是深层次的自我矛盾显现,可以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失落。
你要明白,孤独是生命存在的背景,只要有勇气去承受,人才能真正爱别人。 如果因为恐惧才爱人,你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系。
如果仅仅因为倦怠,就想转向他处,偷来一段更新鲜的爱,那么,当新鲜变质,留下来的,除了无尽的伤害,还有逃不出的感情瓶颈的死循环。
你怎么看待私生饭的行为?吴青峰说:“我觉得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大于尊重别人。”
我们和同龄人拉开差距的,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的金钱思维系统不一样。
要学会尊重彼此的差异,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标杆,标榜绝对正确,别忘了相处的本质,是相互理解包容,而非强求一致。
对霸凌的干预应该一直被倡导,它可以仅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让世界少一点痛苦与创伤,起码,少一点受害者的精神孤独。
大多数的婚姻,在无性之前,已经死于无话。
在某些家庭,没有爱是一种系统化的虐待,重击着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仅是缺乏爱,更是有计划的暴力。
尔想要失联,又害怕被世界抛下:我宁愿投身虚无,也不想面对孤寂。可没有手机就意味着“孤寂”吗?
你们的第一次都是什么时候没有的?
出道 31 年,他像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一直在拷问自己:我为什么,一直要取悦别人?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社会,只要你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就会被视为“怪”。
每个普通人在面对一些人生突如其来的打击、伤害、难过、委屈之后,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消费欲望,它本身并无对错。能否在消费主义的热潮下,正确判断自己的欲望,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时候,悦纳自己更重要。我们要学会将探测别人闪光点的雷达,分出一部分投射到自身上,重新审视自己。
离开错误的关系,不是贬值,是止损。难以抽身,就调整心态,尽量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即使最终没有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但你可以原谅那个不成材的自己,可以跟工作感情生活不如意的自己握手言和,也可以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
愿你我一起,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让他们的感受与心声,被更多人看见。
如果不幸被反社会人格者打压或者被纠缠,那么要告诉自己,别当真,是对方的问题,要无视他,不接茬、不接招。
谈恋爱时看清细节,结婚后共同成长,是每一段恋情的必修课。
中招的父母不一定是笨,而是被营销者利用了他们的焦虑,于是情绪压倒了理智,稀里糊涂掏了钱,信了这个邪。
和自己和解,仿佛也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你知道真实的自己什么样吗?你真的喜欢你自己吗?
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仪式感,是一个女孩子关于爱情的梦,是幸福的承诺啊。
每个人都很有必要,学会识别与应对身边无处不在的日常pua,情感打压,避免陷入被控制的泥淖。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
连环杀手为什么没被发现?是什么土壤养出了连环杀手?我们能不能预防下一个连环杀手的诞生?
最需要性教育的,反而是成年人。
张恒的冷战,是把所有的沟通通道统统关闭,我也不看你,我也不和你说话,不和你牵手,不回应你任何情绪,这太可怕了。
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亲密关系里的暴力,实质上是一种控制。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自己寻找自己的过程。路不要紧,保持走要紧。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人类最古老的笑话是:你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FIRE生活表明,控制感可能比物质更让人感到幸福。
天下间最无耻的不是无情,而是利用感情。
要知道,人际关系也好,亲密关系也好,永远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你听我”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时刻需要伴侣100%的爱,就失去了自我。 一个伴侣如果时刻面临100%爱的索取,也会被压缩自我空间,而且你永远填补不了她的全部需求。
那些容易被操纵的人,往往是顺从的人,是孤立的人。
中国青年结婚年龄的推迟,和结婚成本的升高有很大的关系,而且高成本对城市的影响比农村还要大。
父母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欲,恰恰是让家失去安全感的根源。
口口声声说“女人美了才完整”,然而,你变美丽才能得到的“完整”,也不过就是用皮囊维系着根本不值得的虚伪。
家庭性教育做得不错的,孩子成长中的其他方面绝对不差。他们确信父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其中也包括他们对性的困惑。
他们看视频,只是下载粘贴的事情。而那些受到伤害的女生,却会在巨大的心理和舆论压力之下崩溃。
你对他人的顺从和控制,不仅不会让关系变好,反而会让对方看不到真实的你,拥有不了真正的亲密。
如果逃跑或是反抗(fight or flight)都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全,身体就会进入第三重机制:『僵硬』。
勤快也好懒也好,做多做少也无所谓,但一定要动手去做才会让对方开心。关键是,我所有的付出,你都能看见,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
只要形成彼此心理上都认同的关系边界,创造双方都舒服的相处方式,就是最好的。
要做到预防性侵,父母就必须得敢于与孩子敞开心扉去谈,不避讳。
一万句所谓“为你好”的负面评价,都比不上一句发自内心、真诚的赞美。
这场流量比拼里,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婆媳关系,当代婚姻照妖镜,如实照出了婚姻的健康程度。
在性生活不满意的背后,是女性满埋藏很深的欲望、羞耻感,和对性与爱的误解。
母亲不是万能的,我也有各种正面与负面的情绪,我也需要被爱、被关怀,也需要被允许犯错。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懂似是而非的或者非常粗线条的道理,而真正的道理是伴随着行动才能领悟的。
亲爱的父母,我知道你很爱我,但请不要再说“我很好”之类的谎话了,我也想有机会去表达爱。
再完美的机器人,都不如真实的你。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完整的,鲜活的你。
在缺爱者的意识里,只有让别人开心,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爱。
真正的爱,不是你强我弱的控制,而是两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平等结合。
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尊重负性情绪,觉得表达脆弱是一件很没面子,没有担当的事情!
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所讨厌,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里已经有了暴力行为,你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社会支持系统是一方面,专业机构也是很有用的。
决定人生能不能成功的,从来都不是智商,体型,父母收入,自己受教育程度。真正的答案是:爱。
婚姻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而是各自有自己的事业,爱好,理想,在这样彼此支持的关系里,双方都活出了自我。
人本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爱,有一个最关键的事,是你不会去想付出与回报。当人人都在想付出与回报时,他其实已经脱离了爱的轨道。
无论是自己,或是身边人遇到不公平时,都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让遵守规则的人变成一个傻瓜。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说,一个人的生命实现感越弱,死亡焦虑感越强。即:你越不曾认真活过,就会越害怕死亡。所以熬夜,本质上也可理解为一种死亡焦虑。是没有充分努力和实现自我目标的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幸福持久的婚姻,一定是彼此都看见、接纳一个人的最低处。不仅是对他人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求助网络算命,星座占卜的,大多是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人。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控制感时,更容易抓住这些“正面”暗示,好让自己逃离被不确定性折磨的痛。
我希望与你一起克服习得性无助,不必到港澳、国外抢奶粉,不必吃注水牛肉,不必注射假疫苗,可以吃上干净健康的食物,可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里。
有的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他们只是以“乐观”的这层面具来掩盖着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 “微笑抑郁” 。
被社会价值观裹挟的同时,为了逃避焦虑,我们开始超前消费。却没想到,超前消费,会带来双倍焦虑。
“反抗教育”,是告诉一个人:你有权利去追求任何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不需要因此被欺凌,打击,伤害。你有权利去做自己,带着你的肤色,外表,背景,性格,和一切一切,属于你的东西。
教育的本质,是深切的生命关怀。只有一个被平等与尊重对待过的人,才会平等与尊重地对待其他生命。才能理解一只猫的痛苦,一只狗的哀鸣,一只兔子的无助。
爱情观里常见的一个误区:“我必须足够优秀,才配得上别人的爱。”但是变优秀的过程,又长又痛苦,还不如保持现状地好。结果我们就陷入了纠结的状态,既想要爱情,又怕没人爱。
天下间最无耻的不是无情,而是利用感情。我们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朋友圈里被屠宰的 “猪”。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越来愈多人知道这个新型骗局,希望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受到伤害。
与父母对抗,并不是为了报复、惩罚,而是为了,直面过去的伤害,克服被泼冷水的恐惧,重新建立家庭边界。
父母总喜欢夸 “别人家孩子”,而不愿夸自己家孩子。这会给自己孩子这种感觉:你必须全能。否则“别人家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这很可能是,父母将 “我必须完美” 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完美”。
《都挺好》这部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追呢?因为演出了多少女儿的心声。重男轻女,是中国家庭最典型的偏心方式。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所以,我们更加希望跟父母建立起连接,不再抱怨父母不懂我们,而是尝试了解父母的内心。
电影《返老还童》有一句话:有了对未来几十年的终局判断,而且坚信这一天必然到来,这是一种大智慧,或者是大局观。吴京恰恰就是这么一位拥有大智慧的人。
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它不是坐在原地幻想就能出现的,而是两个人要共同努力,去探索,去磨合。
美好的性关系,需要我们正视 “性” 的存在,不羞耻,不自卑,不一味讨好,真正接纳自己。性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性的态度。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分担。没有人是完美的。你不是,我也不是。在爱情里,我们只是两个尽力想做到在对方而言最好的普通人。在不断的撕裂和融合中,慢慢靠近婚姻的本质。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分手,意味着从 “我们” 到 “我”,这是一个令人失落和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令人丧失自我认同感,所以不断怀疑自己。
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些工作矛盾,感情挫折,甚至是生活琐碎,困扰痛苦。但看过一个日本神级综艺节目《可以跟去你家吗》后,我突然发觉:狭隘而局限的世界观人生观,真的是限制我们一生的墙。
对于翟天临事件,我找不到比茨威格那句话更准确的表达了:“所有命运赠送给你的礼物,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可能曾受伤,可能曾太幼稚,但请相信,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沧桑后,我们仍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身材焦虑所反映的,是你对自身评价过低,对自己的生活有过度的不安全感。你不满意的,不止你的身材,你焦虑的,有可能是你的整个人生。
不符合社会规范或年龄,或是社会阶层,这些在一般人眼里看似错误的配对实际上都没有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渣男,实际上你也没错,爱这个东西有时候也挺非理性的。
人为什么讨厌自己?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毫不客气地指出,这很可能是你自己故意造成的。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亚德利安・里奇认为:“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父母在心里都对孩子的择偶对象有一个“条件清单”,他们不在乎你们感情有多深,最重要的是,Ta 的“条件”到底符不符合他们心中的理想女婿/儿媳。
在节目中,宋丹丹表现出来的刀子嘴豆腐心,是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模式。但这种沟通,却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
林清玄很小就反思过,“人跟人之间为什么要画一条线呢?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有价值的工作,让人跟人之间跨越那条线,跨越那条心灵的鸿沟。”
两个人在一起,有被爱,被宠上天的需求很正常。可是,当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时候,这种需求很容易就变成了苛责,甚至争吵。
如果你也曾困惑生活没有意义,觉得人生艰难,不妨去医院看看,这些在死亡线上搏命的人会告诉你:想好好活着,到底有多难?
现在的吴昕也还没有完全走出自我怀疑的阴影。她常常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结婚。但花了整整 13 年,她说:终于开始慢慢自信起来了。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觉得自己说的话才是对的,不倾听,不理解,但就是急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管别人听了之后会不会不舒服。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情包是对同理心的考验。在聊天中使用表情包更多的人,比起不经常用的人,更加让人感到好相处。
一个生命,必须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展开,按照他的感觉做选择,对也罢错也罢,成败得失也罢,都是在锤炼他自己。只有被充分淬炼过的生命,才能称得上成熟。
专业上,杨幂的确还需要努力。但你不得不承认,从个人人生角度而言,她做到了目标明确,坚持自我,懂得舍弃,杀伐果断。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可以学习的。
明知道自己的产品根本没有神奇功效,明知道买了自己的产品会耽误治疗,明知道用了自己的产品分分钟有可能走向死亡,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收手?
有很多单亲家庭爸爸、妈妈,会把女儿、儿子,当成是缺席的妻子、丈夫,甚至要让孩子承担起本应该属于伴侣的责任。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身份认同。
弗莎姆等心理学者认为,孩子遭到拒绝或受到责备时,会认为家庭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错。他们想竭尽所能去弥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长年累月生活在这样一个是非不分,充满欺骗与伤害的环境里,孩子感受最多的情感,不是温暖,不是爱,是冷漠。
人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仅以你所看到的冰山一角,作为最终评价。请用你们的眼睛去看,用你们的耳朵去听,去找出那些被隐藏的事实。
大部分的人对人生最大的缺点,都来自于他们想要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而不是满足自己对自己的期望。
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
吃辣是一种“良性自虐”,这个行为本应该令你感到痛苦和不适,身体和大脑会错误地感受到威胁。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大脑被愚弄了,实际上并不存在危险,因此会产生一种“驾驭”的快感。
做一秒快乐的沙雕,做一秒同龄人里的 loser,哪怕是一个极度没用,微小的瞬间,都能给你的创造力充能。
很多人误会情商是阉割自己的情绪,变成一个五官模糊,没有情绪,永远微笑的人。但,恰恰相反,高情商的人是懂得照顾和表达自己情绪,即使那是愤怒、悲伤、痛苦。
一个自己都无法关爱好的人是没有办法真正地对别人负责的,长期的付出、迎合、扭曲、比较终于渐渐地摧垮了你。
“在网络上,无论是透露想自杀的意图,还是预告和直播自杀,都是一种求救信息。是向身边人呼唤‘我救不了自己,请帮助阻止我。”
每段关系,都变成了我们生命经验的延展,我们带着这段关系里创造出的新的自己,和对方映照在我们身上的,原本我们没有的东西,带着更智慧更宽广的自己,继续好好活下去。
内向的人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几乎都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不容易因为外界的信息而动摇自己的选择。
缺少性生活,首先会对双方感情带来伤害。如果夫妻一方渴望亲密,而另一方拒绝,很容易给对方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
每个人都拥有正确应对和走出不幸遭遇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强弱也基于个人选择。我想说的是,只有自己愿意改变,并且为之努力,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在今年腾讯做过的一项调查中,62% 的受访父母要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孩子。而“这是我能够了解孩子生活的唯一方法。”
我们最大的荒谬在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父母、亲戚、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把我们的人生当做流水线的标准化,成功是有“标准答案”的。
社交网络简直是精神出轨的天然温床,它极大限度地削弱了男女间暧昧的界限感,让很多人觉得只要躲在屏幕后面,他们就什么都没做错。
如果总是一味要求吵架后某一方先道歉,会让亲密关系双方地位失衡,一方可能会习惯性得理不饶人,另一方长期压抑自我,不利于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当一段关系步入稳定期时,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段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但如果这只是长期关系中的正常减速呢?
三毛说过:婚姻如果不能落在穿衣、吃饭、数钱这样的小事上,是不能长久的。而这些柴米油盐,哪一件都免不了和钱扯上关系。
明星们在获得粉丝带来的巨大流量后,并没有阻止,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纵容,不仅践踏华语乐坛,还要摧毁演艺圈。现在的演员,不靠演技说话,只靠数据说话。
愤怒不仅是一种保护你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御机制,它还装着你潜意识里所有重要的信息,是解开你生命很多难题的关键钥匙。
在亲密关系里,中国人都很害怕面对真相,不敢说真话,对出现的冲突、问题,用“演戏”去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经常怀疑伴侣爱不爱自己的人,大多数都有种隐藏的自卑情结。就算男朋友的爱是 100 分,她可能也只会接收到 40 分,因为她内心不相信自己能够配得上那么充分的爱。
你没有足够的运气出生在不愁生存的家庭,只能被社会的“优胜劣汰”规则归类,并且还不能埋怨,他们认为:你这么失败,因为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呀!
婚姻不是供你无限宣泄心中的愤恨和埋怨的场所,而是两个人齐心协力共同经营的作品。
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故,给我们上了宝贵一课,愤怒时代来临,做个不被愤怒冲晕脑袋的人。
对早恋的反对和压抑,这种盲目压抑本能的教育,最终会成为一个人成年后无法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元凶。
很多时候,不是濒临死亡的人最怕死,而是我们真的没有勇气,在面对一个重要的人即将逝去的时候选择放手。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女孩甘愿为 PUA 男自杀,都没想到要离开他们,是因为她们已经把 PUA 的打压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开始不停自我攻击。
曾奇峰说,“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不要让自己的无知,把他的天赋扼杀在摇篮里,成了千篇一律的普通人。
邪恶,最具关键性、同时也最不为人知的促成因素并不是明目张胆鼓吹暴力伤害的人,而是在他们背后沉默的大多数,目睹一切发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
我们承担了一部分独立生活的责任,同时把另外一些责任留给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个体的生活状态、角色身份的不稳定,让我们觉得这是一生中最孤独的时期。
我们花了这么多年,才明白性取向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还要再花多少年,才会明白女性特质,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一部分?
语言,是有温度的。而冷漠的语言,就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在不知不觉间就积蓄了摧毁一个人的力量。
一个人一生的终极任务,就是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程度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幸福和成功。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亲密而又稳定的友谊并非是人先天就拥有的,而是在后天与人的交往当中慢慢习得的一种较为高级的人际关系。
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只看到你的一面,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一面,就急于给别人贴标签。
“三观一致”似乎已经替代了“门当户对”,成了当今择偶观的政治正确,是衡量情侣能否长久走下去的重要标准。其实比起三观一致,共享三观才是长期稳定关系的关键,而非暴力沟通能够帮助情侣更好地共享三观。
你应该走出专属于你那个无知的世界,你应该接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人患心理疾病的事实,他们不是疯子.....你可以对它保持开放的态度,让公众能够认识它。
套路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总是能引导向一种注定的结局。这样人们使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基本信念去发展。
呼吁反杀者不该被判刑、LBGT 不该被微博封杀、房租疯涨不合理,其实都是在表达自我,是在共情这种弱者的羞耻感,宣泄弱势群体的恐惧感。
很多人鼓吹的高情商,不过是让你在人人讨好的世界里被同化,戴上厚重的人格面具,直至有一天发现自己竟脱不下来,越来越讨厌自己,讨厌工作,讨厌他人,最后陷入抑郁。
在婚姻质量不好的家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如父母离婚的青少年,尤其表现在焦虑情绪上。
我们吵架,往往是因为我们好好说话的时候对方听不见,或者是反复地暗示或者明示需求,对方并没有积极回应或者满足我。
早熟的她将压抑掩盖得很好,活成了父母希望的样子:友好、自信。直到父母说不的规定越来越多,她再也受不了,密谋男友杀害父母。
一个太懂事、总是照顾别人感受的人,常常会习惯性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袒露真实的自己。
当朋友圈好友超过100人时,这意味着你放在每个人身上的精力只有 1 %。每增加一个人,我们与重要他人相遇和沟通的时间机会就会更少一点。
当萍萍一再抱怨自己的遭遇是错误的、不公平的时候,她浑然不觉,那些不够好的男人,不过是受她某种气息的吸引,自然的来到了她身边。
如果对一个人来说,当事情跟开心产生冲突的时候,他惯性的会选择事情放弃开心。他就会失去开心的能力,陷入到挫败和焦虑的常态里。
当我们亲眼看到一对对情侣从相爱结婚时的幸福慢慢走向平淡,冷漠,甚至是恶意攻击,彼此伤害,到最后疲惫不堪…..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恐婚了。
钱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但长期处于穷忙状态,会让人失去社会的关联、工作欲望,甚至失去作为人的自尊心。
当父母把对生活的无力感、对贫穷的恐惧感通过诉苦和抱怨的形式在孩子面前展露无遗时,也会使孩子内心变得匮乏和无力。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被惩罚,或者被忽视。这些反驳、惩罚和忽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实在太不友好,即使恋爱时如漆似胶,但能否顺利成为法律意义的夫妻,还要面临着买房买车给彩礼的各种分歧,大部分人表示心好累,赋予经济意义的婚姻,让人望而却步。
「30岁前不结婚我只能被剩下了,找不到合适的了」「在30岁前买不起房子的人生是失败的」「踏上了30岁就应该安心顾家,没办法像现在一样自由了」......
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讲道理靠胡搅蛮缠、不容反驳的叫现代网络神逻辑,它们可是朋友圈的常客。
有时因为担心落下“不近人情”的口柄,我们不得不伪装自己去维持一个“会做人”的形象。相信很多人也曾希望避开这些“不必要”的礼仪:”为什么做人就不能够率性、直接一点??“
我们这代人的父亲们,20多年拿着“男主外”的剧本,代价是没时间精力和孩子亲近。以至于到了现在,一句“出来陪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口。而作为男性,社会压力下情绪舒缓的出口也被堵住了……
大牛眼里的爱情在心理学里是什么样?
你是佛系青年吗?
弟弟对姐姐们的内心情感,并不真的像是只会仰望和黏人的小奶狗,而是尊重、平等和欣赏,以及“爱她,想保护她”的本能。
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归根到底,我们不愿“漂”着,因为“漂”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谓积极废人,就是指那些很爱给自己立flag,但永远做不到的人。这类人心态积极向上,但行动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陷入恐慌,并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