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母爱缺席,长大后如何重新养育自己,摆脱这样心境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成长过程#家庭创伤
我出生的年代重男轻女,认为女孩早早嫁人就可以过上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观念里,我观察了妈妈,她在婚姻里没有感受到安全感,婚姻前期虽然有一些,但是到了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里,一下一下被耗尽,直到最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我不想继承这样的结果,我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我有很大的原生家庭问题,我需要直面并克服过去,母亲这样的结果才不会被传承下去。 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感到没有安全感,没有妈妈给予的母爱,在这种缺失感之下让我感觉很难与人打交道,时常处于怀疑、察言观色的状态,想要讨好他人,人际关系一直很不稳定。我该如何摆脱这样的心境?

我出生的年代重男轻女,认为女孩早早嫁人就可以过上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观念里,我观察了妈妈,她在婚姻里没有感受到安全感,婚姻前期虽然有一些,但是到了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里,一下一下被耗尽,直到最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我不想继承这样的结果,我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我有很大的原生家庭问题,我需要直面并克服过去,母亲这样的结果才不会被传承下去。 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感到没有安全感,没有妈妈给予的母爱,在这种缺失感之下让我感觉很难与人打交道,时常处于怀疑、察言观色的状态,想要讨好他人,人际关系一直很不稳定。我该如何摆脱这样的心境?

121阅读
·2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当你说“小时母爱缺席”时,仿佛看见一个幼小的孩子每天望着母亲忙碌或沉默的身影,自己有无数次渴望拥抱,但这个想法的念头只冲动一下又咽回肚子里。加上“出生的年代重男轻女”,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的需求会被父母忽视,这种被重要他人忽视情感的体验,会像细沙一样渗入生命的缝隙,你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反复出现的“怀疑”“察言观色”“讨好”,本质上都是那个内在小孩在重复着童年未完成的课题,一直的一个声音是我值得被爱吗?如何才能获得安全感?你观察到母亲在婚姻中从期待到耗竭的过程,这种“婚姻即消耗”的认知模式,可能通过隐性情感传递影响了你的信念。很多女孩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体验过不被重视的生存脚本。母亲的抑郁症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整个家庭系统失衡的表征,当女性在婚姻中无法获得情感滋养,又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时,抑郁便成了她对抗虚无的方式。而你作为女儿,无形中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母亲情绪的容器,又是家庭创伤的见证者。母亲抑郁症的代际传递并非宿命,而是没有言说出来的创伤在家庭系统中形成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的渴求。而你主动觉察不想继承这样的结果,恰恰就是打破代际创伤链的第一步,你的自我觉察能力,已是改变的种子,在等待发芽长大。这种成长环境塑造了你独特的生存策略,通过过度关注他人反应来获得安全感。就像你提到的察言观色,这其实是幼小的你发展出的生存本领,试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预测危险、维护关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这种能力比较消耗能量,在成年后演变为人际关系中的过度适应,反而让你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所以有时候会感到累、疲惫。你要摆脱当前的心境,可以告诉自己,母爱的缺失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家庭系统局限性的结果。可以尝试给童年的自己写一封信,告诉她“你在那样的环境生存已经不容易了,当时的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内在父母、内在小孩”的对话,能帮助你从“受害者”角色转向“自我养育者”。当你想讨好他人时,暂停片刻,问自己“我害怕什么?”是害怕被抛弃?还是害怕被否定?这些恐惧往往指向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渴望被看见、被接纳。你可以尝试微小叛逆,从拒绝别人一个小请求开始,观察自己的恐惧是否成真。这种行为实验能帮助你重新校准对人际风险的感知。也可以通过正念练习观察这些情绪,你会发现它们只是大脑的“旧程序”,而非现实。当然还可以寻找外界支持,比如与情绪稳定的朋友建立深度连接关系,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安全的关系中,你可以重新学习,重新成长。题主,在母爱缺席的荒原上,你已经长出了坚韧的根,这就是你的觉察和改变的勇气,你现在已经在重新书写新的生命脚本,这比任何完美的原生家庭都更珍贵。自我养育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承认我曾被伤害,但我依然有能力治愈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满意。

题主你好,当你说“小时母爱缺席”时,仿佛看见一个幼小的孩子每天望着母亲忙碌或沉默的身影,自己有无数次渴望拥抱,但这个想法的念头只冲动一下又咽回肚子里。加上“出生的年代重男轻女”,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的需求会被父母忽视,这种被重要他人忽视情感的体验,会像细沙一样渗入生命的缝隙,你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反复出现的“怀疑”“察言观色”“讨好”,本质上都是那个内在小孩在重复着童年未完成的课题,一直的一个声音是我值得被爱吗?如何才能获得安全感?你观察到母亲在婚姻中从期待到耗竭的过程,这种“婚姻即消耗”的认知模式,可能通过隐性情感传递影响了你的信念。很多女孩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体验过不被重视的生存脚本。母亲的抑郁症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整个家庭系统失衡的表征,当女性在婚姻中无法获得情感滋养,又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时,抑郁便成了她对抗虚无的方式。而你作为女儿,无形中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母亲情绪的容器,又是家庭创伤的见证者。母亲抑郁症的代际传递并非宿命,而是没有言说出来的创伤在家庭系统中形成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的渴求。而你主动觉察不想继承这样的结果,恰恰就是打破代际创伤链的第一步,你的自我觉察能力,已是改变的种子,在等待发芽长大。这种成长环境塑造了你独特的生存策略,通过过度关注他人反应来获得安全感。就像你提到的察言观色,这其实是幼小的你发展出的生存本领,试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预测危险、维护关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这种能力比较消耗能量,在成年后演变为人际关系中的过度适应,反而让你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所以有时候会感到累、疲惫。你要摆脱当前的心境,可以告诉自己,母爱的缺失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家庭系统局限性的结果。可以尝试给童年的自己写一封信,告诉她“你在那样的环境生存已经不容易了,当时的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内在父母、内在小孩”的对话,能帮助你从“受害者”角色转向“自我养育者”。当你想讨好他人时,暂停片刻,问自己“我害怕什么?”是害怕被抛弃?还是害怕被否定?这些恐惧往往指向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渴望被看见、被接纳。你可以尝试微小叛逆,从拒绝别人一个小请求开始,观察自己的恐惧是否成真。这种行为实验能帮助你重新校准对人际风险的感知。也可以通过正念练习观察这些情绪,你会发现它们只是大脑的“旧程序”,而非现实。当然还可以寻找外界支持,比如与情绪稳定的朋友建立深度连接关系,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安全的关系中,你可以重新学习,重新成长。题主,在母爱缺席的荒原上,你已经长出了坚韧的根,这就是你的觉察和改变的勇气,你现在已经在重新书写新的生命脚本,这比任何完美的原生家庭都更珍贵。自我养育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承认我曾被伤害,但我依然有能力治愈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满意。

8
1
分享
题主,你好。看到了你现在所面对的困惑,抱抱你呀!你知道自己很大的原生家庭问题来自母亲,你有很大的自我觉察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心理学里有句话:看见即疗愈。往往自我觉察,就是疗愈的开始。你说道成长时妈妈没有给予你母爱,那么你的父亲呢?可能你要做什么事情,都要察言观色他的脸色;因为你知道你还不能自立自强,如果让他生气了他就不会继续提供给你你的衣食住行。现在的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跟小时候的自己又不一样了。譬如:个子比小时候的自己高,身体比小时候的自己更壮;内心也更加的有力量了。所以现在的你可以自己给到自己安全感,不需要靠外界来给予你这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想要更多了解以上这三个状态,推荐你阅读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对于你小时候缺失的母爱,你可以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理想中的母亲”是怎么样的。然后,做自己的“内在母亲“。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再重新养育一遍。衷心祝福题主你现在所面对的问题,能够早日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现在我能想到的,就以上这些了。希望我以上的回答对题主你有所帮助及启发。我是答主天天好好学习。在壹心理这里,世界和我爱着你。祝好哦!!!!!!!

题主,你好。看到了你现在所面对的困惑,抱抱你呀!你知道自己很大的原生家庭问题来自母亲,你有很大的自我觉察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心理学里有句话:看见即疗愈。往往自我觉察,就是疗愈的开始。你说道成长时妈妈没有给予你母爱,那么你的父亲呢?可能你要做什么事情,都要察言观色他的脸色;因为你知道你还不能自立自强,如果让他生气了他就不会继续提供给你你的衣食住行。现在的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跟小时候的自己又不一样了。譬如:个子比小时候的自己高,身体比小时候的自己更壮;内心也更加的有力量了。所以现在的你可以自己给到自己安全感,不需要靠外界来给予你这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想要更多了解以上这三个状态,推荐你阅读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对于你小时候缺失的母爱,你可以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理想中的母亲”是怎么样的。然后,做自己的“内在母亲“。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再重新养育一遍。衷心祝福题主你现在所面对的问题,能够早日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现在我能想到的,就以上这些了。希望我以上的回答对题主你有所帮助及启发。我是答主天天好好学习。在壹心理这里,世界和我爱着你。祝好哦!!!!!!!

3
1
分享
  • 很讨厌显摆,如何和爱显摆的爸爸和平共处又不被气到?
    1回答 · 2025.09.03 21:33:03
  • 24女,和父母在一起过得很不开心,应该断绝关系吗?
    4回答 · 2025.09.03 20:53:33
  • 单亲女儿的心理历程,想要得到大家的帮助
    15回答 · 2025.09.03 10:13:00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