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焦虑么?是抑郁么?就是焦虑抑郁到失眠,迷茫愧疚!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家人健康#成长过程
我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自己爱父母么? 这几天一直在想,父母生病啊或者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好像内心里会焦虑因为父母比如欠账要不回啊,或者一些其它的事,我就会特别焦虑,之前还会开导自己,父母的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自己的原因。特别害怕父母不开心或者发愁和遇到任何问题,比如今天我就失眠了睡不着!!!看起来很孝顺很爱父母。 可是,我的人生理念和父母的对我的期望完全不符合,这也一度成为我的困惑,我渴望自由在大城市飘了5年,不是说热爱吧,是习惯了和有点喜欢在上海的日子,可这不能陪在父母身边,还会因为自己胖啊或者不结婚啊什么的等等会反复失眠迷茫愧疚! 今天的焦虑彻底迸发了,无处宣泄,也好像无法诉说,你说人这一辈子图啥?好累啊 再说另外一个话题 我真的特别爱父母,可是我又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的生活,也不知道是自己没主见还是怎么着,觉得父母说的也对,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也不错,很想坚持自己,但是又觉得父母说的也是对的

我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自己爱父母么? 这几天一直在想,父母生病啊或者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好像内心里会焦虑因为父母比如欠账要不回啊,或者一些其它的事,我就会特别焦虑,之前还会开导自己,父母的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自己的原因。特别害怕父母不开心或者发愁和遇到任何问题,比如今天我就失眠了睡不着!!!看起来很孝顺很爱父母。 可是,我的人生理念和父母的对我的期望完全不符合,这也一度成为我的困惑,我渴望自由在大城市飘了5年,不是说热爱吧,是习惯了和有点喜欢在上海的日子,可这不能陪在父母身边,还会因为自己胖啊或者不结婚啊什么的等等会反复失眠迷茫愧疚! 今天的焦虑彻底迸发了,无处宣泄,也好像无法诉说,你说人这一辈子图啥?好累啊 再说另外一个话题 我真的特别爱父母,可是我又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的生活,也不知道是自己没主见还是怎么着,觉得父母说的也对,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也不错,很想坚持自己,但是又觉得父母说的也是对的

326阅读
·9回答
收藏
从你叙述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你心里蕴藏的纠结和痛苦,这些情绪让你失眠,陷入迷茫和愧疚的漩涡。你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自己爱父母”,还提到“父母生病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自己内心会焦虑,像父母欠账要不回等事,会特别焦虑”。这很可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你和父母的心理边界没有划分清楚。就好比两个本来应该有独立空间的房子,中间的墙却模糊不清,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就“跑”到你这边,让你觉得他们不开心,你就必须想办法去解决,这就像是一种共生关系。类似于两个人绑在一起走路,一个人走不好,另一个人也没法好好走。你还说“之前会开导自己,父母遇到的事不是自己造成的”,但这并没有真正缓解焦虑。这像是一种理性化防御,就像你用一个理性的壳把自己包裹起来,告诉自己不要焦虑,可实际上内心的情感并没有得到安抚,认知和情感体验就这么分裂开了。接着你又提到“人生理念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完全不符合”,这让你很困惑。你在大城市习惯了,可又担心不能陪在父母身边,还因为胖、不结婚这些事反复失眠、迷茫、愧疚。这可能是因为你心中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和真实的父母有差距。你既需要父母作为安全基地,就像小鸟需要鸟巢一样,可又因为和他们价值观不同而产生愧疚感。而且“胖/不结婚”这些问题的焦虑,就像是一个信号,说明你没办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认可,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恐惧。然后你发出感慨“人这一辈子图啥?好累啊!”,这反映出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可能不太理想,过得比较吃力。这种情况下,你会纠结到底是按自己的想法走,还是听父母的,也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在岔路口,两条路看起来都有吸引力,可又都有风险,让你不知道该怎么选。最后你又提到“觉得父母说的也对,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也不错,很想坚持自己,但是又觉得父母说的也是对”,这进一步验证了你内心的纠结。反映出你个体化分离过程的受阻。就好像你想长大独自飞翔,但又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这根线就是父母的期望和影响。你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伴随惩罚性焦虑,也许在你心里,内化了一种“成功即背叛”的家庭无意识信念。这就好比家庭里有一个隐藏的规则,你要是超越了父母的阶层,或者做出和他们期望不同的选择,就好像犯了错一样。而你把这些冲突都转向了自身,用失眠、愧疚来自我攻击,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模式,通过攻击自己,避免了对父母直接表达愤怒。这就像是你把拳头打在了自己身上,明明心里有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发泄。因此你焦虑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你和父母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以及心理边界的不清晰,还有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发展和家庭期望之间的冲突。面对人生理念和父母期望不符合的情况,首先你可以尝试区分“内化的父母声音”和“真实的自我需求“”。当你产生愧疚感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想法的来源。比如你觉得因为没结婚而愧疚,这时候想想,这个想法是你自己内心真正的担忧,还是父母平时的念叨在你心里的回响。觉察情绪背后的原始恐惧也很重要。当焦虑发作时,试着用童年视角完成句子“如果父母不开心,那么______就会发生”。说不定这会让你想起一些小时候的创伤记忆,这些记忆可能就是你现在焦虑的根源。你还可以检验一下家庭神话,列出三条父母传递的“人生必须遵守的规则”,然后思考每条规则背后父母未实现的愿望是什么。比如父母可能一直强调要稳定工作,背后也许是他们自己年轻时渴望稳定却没能实现的愿望。另外,建立健康的分离仪式也会有所帮助。每周设定固定的“自主决策时间”,从小的生活选择开始,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慢慢地体验分离而不抛弃的感觉通过这些方式,逐渐明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你在自我规划的道路上纠结时,不妨冷静下来,客观评估一下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条件,看看这条路是否真的能顺利走下去。具体做法就是你可以分析一下在大城市继续发展,你所拥有的资源、技能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要是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实在吃力,那也不一定非要咬牙坚持。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此时不妨考虑一下父母的规划,不要因为觉得已经坚持了很久,或者怕丢面子,就一直困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但如果你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自己要走自己选择的路,那勇敢地和父母沟通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沟通的时候,试着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梦想,让他们了解你坚持的原因和决心。也许一开始父母很难接受,但只要你真诚地交流,他们有可能会逐渐理解你。而你现在拿不定主意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同时又太在意父母的看法。因此当务之急是你先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梳理清楚,明白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每一次的思考和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随着不断探索,你会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方向,也能在爱父母和追求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从你叙述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你心里蕴藏的纠结和痛苦,这些情绪让你失眠,陷入迷茫和愧疚的漩涡。你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自己爱父母”,还提到“父母生病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自己内心会焦虑,像父母欠账要不回等事,会特别焦虑”。这很可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你和父母的心理边界没有划分清楚。就好比两个本来应该有独立空间的房子,中间的墙却模糊不清,父母的情绪很容易就“跑”到你这边,让你觉得他们不开心,你就必须想办法去解决,这就像是一种共生关系。类似于两个人绑在一起走路,一个人走不好,另一个人也没法好好走。你还说“之前会开导自己,父母遇到的事不是自己造成的”,但这并没有真正缓解焦虑。这像是一种理性化防御,就像你用一个理性的壳把自己包裹起来,告诉自己不要焦虑,可实际上内心的情感并没有得到安抚,认知和情感体验就这么分裂开了。接着你又提到“人生理念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完全不符合”,这让你很困惑。你在大城市习惯了,可又担心不能陪在父母身边,还因为胖、不结婚这些事反复失眠、迷茫、愧疚。这可能是因为你心中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和真实的父母有差距。你既需要父母作为安全基地,就像小鸟需要鸟巢一样,可又因为和他们价值观不同而产生愧疚感。而且“胖/不结婚”这些问题的焦虑,就像是一个信号,说明你没办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认可,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恐惧。然后你发出感慨“人这一辈子图啥?好累啊!”,这反映出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可能不太理想,过得比较吃力。这种情况下,你会纠结到底是按自己的想法走,还是听父母的,也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在岔路口,两条路看起来都有吸引力,可又都有风险,让你不知道该怎么选。最后你又提到“觉得父母说的也对,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也不错,很想坚持自己,但是又觉得父母说的也是对”,这进一步验证了你内心的纠结。反映出你个体化分离过程的受阻。就好像你想长大独自飞翔,但又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这根线就是父母的期望和影响。你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伴随惩罚性焦虑,也许在你心里,内化了一种“成功即背叛”的家庭无意识信念。这就好比家庭里有一个隐藏的规则,你要是超越了父母的阶层,或者做出和他们期望不同的选择,就好像犯了错一样。而你把这些冲突都转向了自身,用失眠、愧疚来自我攻击,这其实是一种防御模式,通过攻击自己,避免了对父母直接表达愤怒。这就像是你把拳头打在了自己身上,明明心里有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发泄。因此你焦虑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你和父母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以及心理边界的不清晰,还有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发展和家庭期望之间的冲突。面对人生理念和父母期望不符合的情况,首先你可以尝试区分“内化的父母声音”和“真实的自我需求“”。当你产生愧疚感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想法的来源。比如你觉得因为没结婚而愧疚,这时候想想,这个想法是你自己内心真正的担忧,还是父母平时的念叨在你心里的回响。觉察情绪背后的原始恐惧也很重要。当焦虑发作时,试着用童年视角完成句子“如果父母不开心,那么______就会发生”。说不定这会让你想起一些小时候的创伤记忆,这些记忆可能就是你现在焦虑的根源。你还可以检验一下家庭神话,列出三条父母传递的“人生必须遵守的规则”,然后思考每条规则背后父母未实现的愿望是什么。比如父母可能一直强调要稳定工作,背后也许是他们自己年轻时渴望稳定却没能实现的愿望。另外,建立健康的分离仪式也会有所帮助。每周设定固定的“自主决策时间”,从小的生活选择开始,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慢慢地体验分离而不抛弃的感觉通过这些方式,逐渐明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你在自我规划的道路上纠结时,不妨冷静下来,客观评估一下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条件,看看这条路是否真的能顺利走下去。具体做法就是你可以分析一下在大城市继续发展,你所拥有的资源、技能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要是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实在吃力,那也不一定非要咬牙坚持。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此时不妨考虑一下父母的规划,不要因为觉得已经坚持了很久,或者怕丢面子,就一直困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但如果你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自己要走自己选择的路,那勇敢地和父母沟通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沟通的时候,试着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梦想,让他们了解你坚持的原因和决心。也许一开始父母很难接受,但只要你真诚地交流,他们有可能会逐渐理解你。而你现在拿不定主意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同时又太在意父母的看法。因此当务之急是你先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梳理清楚,明白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每一次的思考和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随着不断探索,你会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方向,也能在爱父母和追求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8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当父母对孩子施加了太多期待,或者告诉孩子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多少多少,可能会让孩子比较有负疚感。当孩子长期被父母灌输的理念影响,可能会让孩子在自己表现不如预期时陷入自我贬低和内耗,从而让自己特别焦虑。题主或许可以试着感受下,自己每到焦虑时,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呢?是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表现),还是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父母会经常把都是为了你挂在嘴上吗?)不管是题主觉得父母不开心而来的焦虑,还是自己不能像父母给自己规划的那样去前进,或许都会让题主感觉到焦虑内疚自责。[改变之道]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约束过多,一方面或许是代际创伤的延续(他们曾被自己的父母这样影响过),一方面或许是他们未实现理想的转移(父母总希望把自己的愿望加给孩子),也或者他们不想自己吃过的苦让孩子再吃一遍,忍不住想干预,看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许会让题主松弛一些。尝试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事情,父母的事情,避免过多承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让题主无法承担。告诉自己,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身份,只有当我们照顾好自己后,才能有余力照顾其他人,题主或许需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允许自己孝而不顺,对父母百依百顺或许只能是愚孝,也不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题主或许可以允许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人生并非一条道到黑,题主或许可以分阶段去感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父母期待的生活,当我们不把他们对立化,或许会松弛很多。告诉自己,年轻的时候总得撞一撞南墙,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然即使强迫自己按部就班可能心里也会有遗憾和疙瘩。跟从内心,只有当我们不和自己较劲时,才会减少拧巴,即使受挫和受伤,我们也会觉得值得,减少遗憾。试着觉察内心的焦虑点,并区分哪些是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哪些是属于解决不了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会让题主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祝好!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当父母对孩子施加了太多期待,或者告诉孩子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多少多少,可能会让孩子比较有负疚感。当孩子长期被父母灌输的理念影响,可能会让孩子在自己表现不如预期时陷入自我贬低和内耗,从而让自己特别焦虑。题主或许可以试着感受下,自己每到焦虑时,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呢?是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表现),还是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父母会经常把都是为了你挂在嘴上吗?)不管是题主觉得父母不开心而来的焦虑,还是自己不能像父母给自己规划的那样去前进,或许都会让题主感觉到焦虑内疚自责。[改变之道]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约束过多,一方面或许是代际创伤的延续(他们曾被自己的父母这样影响过),一方面或许是他们未实现理想的转移(父母总希望把自己的愿望加给孩子),也或者他们不想自己吃过的苦让孩子再吃一遍,忍不住想干预,看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许会让题主松弛一些。尝试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事情,父母的事情,避免过多承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让题主无法承担。告诉自己,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身份,只有当我们照顾好自己后,才能有余力照顾其他人,题主或许需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允许自己孝而不顺,对父母百依百顺或许只能是愚孝,也不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题主或许可以允许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人生并非一条道到黑,题主或许可以分阶段去感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父母期待的生活,当我们不把他们对立化,或许会松弛很多。告诉自己,年轻的时候总得撞一撞南墙,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然即使强迫自己按部就班可能心里也会有遗憾和疙瘩。跟从内心,只有当我们不和自己较劲时,才会减少拧巴,即使受挫和受伤,我们也会觉得值得,减少遗憾。试着觉察内心的焦虑点,并区分哪些是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哪些是属于解决不了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会让题主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祝好!

6
评论
分享
你好,我是SelenaWʕᵔᴥᵔʔ。你这种纠结不是因为你不够爱父母或者不够爱自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在乎他们、在乎自己,才会这么痛苦。你看到父母遇到困难会焦虑失眠,说明你是个很敏感的人。但你要知道,父母的烦恼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不是你的责任。你小时候依赖他们,现在他们老了反而想让你替他们承担,这其实是不公平的。你害怕他们不开心,这种心情很正常,但别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你。你在上海生活了五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追求自由和事业,这没什么错。父母希望你留在身边,这是他们的期待,但不是你必须遵守的命令。你觉得自己既认同父母又想坚持自己,这种矛盾每个人都会遇到。和父母聊聊你的真实想法,别憋在心里。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理解你。设定界限,比如每周固定时间联系,其他时间专注自己的生活。把焦虑写下来,区分哪些是你的问题,哪些是父母的问题,孝顺绝不是牺牲自己的人生来成全父母。你现在的迷茫很正常,二十多岁本来就是探索自我的阶段。不用逼自己马上做出选择,先试着平衡两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你可以拥有既不让父母伤心、又能让自己快乐的生活。

你好,我是SelenaWʕᵔᴥᵔʔ。你这种纠结不是因为你不够爱父母或者不够爱自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在乎他们、在乎自己,才会这么痛苦。你看到父母遇到困难会焦虑失眠,说明你是个很敏感的人。但你要知道,父母的烦恼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不是你的责任。你小时候依赖他们,现在他们老了反而想让你替他们承担,这其实是不公平的。你害怕他们不开心,这种心情很正常,但别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你。你在上海生活了五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追求自由和事业,这没什么错。父母希望你留在身边,这是他们的期待,但不是你必须遵守的命令。你觉得自己既认同父母又想坚持自己,这种矛盾每个人都会遇到。和父母聊聊你的真实想法,别憋在心里。他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理解你。设定界限,比如每周固定时间联系,其他时间专注自己的生活。把焦虑写下来,区分哪些是你的问题,哪些是父母的问题,孝顺绝不是牺牲自己的人生来成全父母。你现在的迷茫很正常,二十多岁本来就是探索自我的阶段。不用逼自己马上做出选择,先试着平衡两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你可以拥有既不让父母伤心、又能让自己快乐的生活。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思萌儿。谢谢你的提问。看到你说:之前会开导自己,父母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自己的原因。这好像在说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举个例子,你和父母一起去某个景区游玩,你看到了一些好看的风景拿起手机拍了下来,这时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那么你能说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妈妈摔了吗?当然不是,是妈妈走路时没站稳或走的太快没看到脚下的石头或其他的原因摔了一跤,这是她的原因,与你无关。如果你觉得与你有关,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自己提醒一下妈妈或者一直陪着她一起走,她就不会摔了。可这只是你可以帮到她,让她免于摔跤,而非她摔跤的原因。你帮不帮妈妈和她摔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妈妈因为走路粗心大意而摔跤,那么你也不能时时刻刻提醒妈妈或帮妈妈看着路。换句话说,妈妈的粗心大意是她的课题,你提醒妈妈或帮妈妈看路是你的课题,问题是你的帮忙不会完成妈妈的课题,也就是你帮忙之后,她依然会粗心大意,她的课题不会因为你的帮忙而完成。如果妈妈不会使用微信,那么你帮妈妈用微信和其他人聊天,并不会让妈妈也会用微信,需要她亲自去实践去学习。如果妈妈不会和陌生人沟通,这时你帮妈妈和陌生人沟通,但这并不能让妈妈也会和陌生人沟通,需要她鼓起勇气尝试和陌生人沟通。所以父母遇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你当然可以帮助,但非替代,替他们解决一些事情没有太大意义(当然必要时是可以的)。因为替代他们去解决问题时,他们没有成长,没有学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依然无法解决,难道还要你去解决吗?那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母遇到问题可能需要你一辈子去帮他们去解决。所以父母遇到的问题是他们的课题,这是他们自己需要去面对和完成的。在他们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提供帮助,但也只是辅助他们,而非替代他们去完成他们的课题。反过来也是,你遇到的问题是你的课题,这是你需要去面对和完成的,在你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帮助,但也只是辅助你,而非替代你去完成课题。这样就可以把你和父母的课题分开,你怎么生活是你的课题,父母没法替代,也不该干预,而是在你需要他们帮助时给予一定的帮助。简单来说,你是你,父母是父母,你怎么生活是你的事与父母无关,他们可能会给你关于生活的各种建议,但这不重要,你的生活你做主,你可以在觉得他们的建议合适时接受或觉得建议不合适时不接受。不需要考虑建议对错,每个建议从某个角度去看都是“对的”,就像一件衣服一样,不管多大多小的尺码,总有人穿着合适。你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建议对自己是否合适,这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那么就放弃,你的生活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上。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思萌儿。谢谢你的提问。看到你说:之前会开导自己,父母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自己的原因。这好像在说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举个例子,你和父母一起去某个景区游玩,你看到了一些好看的风景拿起手机拍了下来,这时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那么你能说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妈妈摔了吗?当然不是,是妈妈走路时没站稳或走的太快没看到脚下的石头或其他的原因摔了一跤,这是她的原因,与你无关。如果你觉得与你有关,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自己提醒一下妈妈或者一直陪着她一起走,她就不会摔了。可这只是你可以帮到她,让她免于摔跤,而非她摔跤的原因。你帮不帮妈妈和她摔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妈妈因为走路粗心大意而摔跤,那么你也不能时时刻刻提醒妈妈或帮妈妈看着路。换句话说,妈妈的粗心大意是她的课题,你提醒妈妈或帮妈妈看路是你的课题,问题是你的帮忙不会完成妈妈的课题,也就是你帮忙之后,她依然会粗心大意,她的课题不会因为你的帮忙而完成。如果妈妈不会使用微信,那么你帮妈妈用微信和其他人聊天,并不会让妈妈也会用微信,需要她亲自去实践去学习。如果妈妈不会和陌生人沟通,这时你帮妈妈和陌生人沟通,但这并不能让妈妈也会和陌生人沟通,需要她鼓起勇气尝试和陌生人沟通。所以父母遇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你当然可以帮助,但非替代,替他们解决一些事情没有太大意义(当然必要时是可以的)。因为替代他们去解决问题时,他们没有成长,没有学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依然无法解决,难道还要你去解决吗?那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母遇到问题可能需要你一辈子去帮他们去解决。所以父母遇到的问题是他们的课题,这是他们自己需要去面对和完成的。在他们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提供帮助,但也只是辅助他们,而非替代他们去完成他们的课题。反过来也是,你遇到的问题是你的课题,这是你需要去面对和完成的,在你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帮助,但也只是辅助你,而非替代你去完成课题。这样就可以把你和父母的课题分开,你怎么生活是你的课题,父母没法替代,也不该干预,而是在你需要他们帮助时给予一定的帮助。简单来说,你是你,父母是父母,你怎么生活是你的事与父母无关,他们可能会给你关于生活的各种建议,但这不重要,你的生活你做主,你可以在觉得他们的建议合适时接受或觉得建议不合适时不接受。不需要考虑建议对错,每个建议从某个角度去看都是“对的”,就像一件衣服一样,不管多大多小的尺码,总有人穿着合适。你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建议对自己是否合适,这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那么就放弃,你的生活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上。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能感觉到你现在心里像被拧成了一团——一边是对父母的在意和担心,怕他们不开心、怕自己没照顾好他们,一边又被自己的生活节奏、人生选择牵着走,两边拉扯着,累得连觉都睡不好,换谁都会熬不住的。其实你对父母的爱一点都不掺假啊。你会因为他们欠账、发愁而焦虑,会因为不能常陪在身边愧疚,甚至会反复琢磨“自己是不是真的爱他们”,这种纠结本身就藏着很深的在意。就像你说的,父母的事明明不是你的错,可你还是忍不住往心里去,这不是爱是什么呢?至于和父母的期望拧巴,太正常了。他们用他们的人生经验希望你“稳定、靠谱”,而你在上海待了五年,习惯了那里的节奏,有自己想抓住的自由,这根本不是“没主见”,反而是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证明。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没有对错,只是不一样而已。你觉得他们说的对,是因为你懂他们的苦心;你想坚持自己,是因为你也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两者本来就可以共存啊。人这一辈子图啥呢?或许就图个“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在乎的人”吧。不用逼自己立刻选边站,也不用急着否定自己。你可以试着慢慢和父母聊聊你的想法,比如你在上海的小确幸,你对“自由”的理解;也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担心,或许彼此理解多了,那份愧疚和焦虑就会轻一点。今晚要是还睡不着,试试想想上海街头你喜欢的那家店,或者某次和父母开心的小事,别让焦虑占满脑子。你已经在努力平衡了,这就够棒的了。

题主你好!能感觉到你现在心里像被拧成了一团——一边是对父母的在意和担心,怕他们不开心、怕自己没照顾好他们,一边又被自己的生活节奏、人生选择牵着走,两边拉扯着,累得连觉都睡不好,换谁都会熬不住的。其实你对父母的爱一点都不掺假啊。你会因为他们欠账、发愁而焦虑,会因为不能常陪在身边愧疚,甚至会反复琢磨“自己是不是真的爱他们”,这种纠结本身就藏着很深的在意。就像你说的,父母的事明明不是你的错,可你还是忍不住往心里去,这不是爱是什么呢?至于和父母的期望拧巴,太正常了。他们用他们的人生经验希望你“稳定、靠谱”,而你在上海待了五年,习惯了那里的节奏,有自己想抓住的自由,这根本不是“没主见”,反而是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证明。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没有对错,只是不一样而已。你觉得他们说的对,是因为你懂他们的苦心;你想坚持自己,是因为你也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两者本来就可以共存啊。人这一辈子图啥呢?或许就图个“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在乎的人”吧。不用逼自己立刻选边站,也不用急着否定自己。你可以试着慢慢和父母聊聊你的想法,比如你在上海的小确幸,你对“自由”的理解;也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担心,或许彼此理解多了,那份愧疚和焦虑就会轻一点。今晚要是还睡不着,试试想想上海街头你喜欢的那家店,或者某次和父母开心的小事,别让焦虑占满脑子。你已经在努力平衡了,这就够棒的了。

2
评论
分享
催眠法,当你焦虑的时候,去逛商场。在一个你永远都不会买的服装店内,找到更衣室。面对更衣室的镜子,两眼紧盯镜中自己的眼珠。当你感觉自己跟镜中自己换位的时候,转身不要回头。你的情绪和焦虑将会被封闭在那个衣帽间的镜中。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目的是为了先走出焦虑。然后才能静心思考,不带情绪的思考。想象一下自己一直追求的人参果,5年没尝到但是闻闻味道也是蛮不错的,相信总有一天会吃到。但是父母说的苹果的味道也很不错,我害怕,害怕吃了苹果就会爱上这个味道不能自拔,那5年的心血不就付之东流了?趁着还年轻,先追逐梦想,哪怕不能长久,曾经拥有也可以,老了以后没有遗憾。这些心理的想法,证明了自己还在我执当中不能自拔,责任二字并没有体现。焦虑的前提是认知出了问题,一切的焦虑都是对今后要发生还未发生的事物表示迷茫,你没有找到自我,没有找到初心。当你坚定的回答,我来上海就是为了开花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爸妈我过得很好,您二老不需要操心,每个月还会给他们邮寄赚的20%求二老心安。自己想开了,父母不再操心了,你听不到负能量的声音是因为初心找到了,所以任何人和事都影响不了你,这时候焦虑就会被初心治愈。

催眠法,当你焦虑的时候,去逛商场。在一个你永远都不会买的服装店内,找到更衣室。面对更衣室的镜子,两眼紧盯镜中自己的眼珠。当你感觉自己跟镜中自己换位的时候,转身不要回头。你的情绪和焦虑将会被封闭在那个衣帽间的镜中。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目的是为了先走出焦虑。然后才能静心思考,不带情绪的思考。想象一下自己一直追求的人参果,5年没尝到但是闻闻味道也是蛮不错的,相信总有一天会吃到。但是父母说的苹果的味道也很不错,我害怕,害怕吃了苹果就会爱上这个味道不能自拔,那5年的心血不就付之东流了?趁着还年轻,先追逐梦想,哪怕不能长久,曾经拥有也可以,老了以后没有遗憾。这些心理的想法,证明了自己还在我执当中不能自拔,责任二字并没有体现。焦虑的前提是认知出了问题,一切的焦虑都是对今后要发生还未发生的事物表示迷茫,你没有找到自我,没有找到初心。当你坚定的回答,我来上海就是为了开花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爸妈我过得很好,您二老不需要操心,每个月还会给他们邮寄赚的20%求二老心安。自己想开了,父母不再操心了,你听不到负能量的声音是因为初心找到了,所以任何人和事都影响不了你,这时候焦虑就会被初心治愈。

2
评论
分享
你好题主。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和矛盾是非常真实的,也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挣扎。你既想爱父母、满足他们的期待,又渴望自由、想要过自己的人生。这种拉扯感让你感到疲惫、迷茫,甚至自我怀疑。能感觉到你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扯着——一边是对父母的在意,哪怕他们的情绪波动都会让你跟着揪心;另一边是自己攒了很久的生活节奏,舍不得放,又怕放了会对不起他们。这种拉扯本身就够累的了,更别说还要被“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念头追着跑。其实你对父母的爱特别实在啊。会因为他们的麻烦焦虑,会怕他们不开心,甚至愿意反复怀疑自己的选择,这哪里是“看起来孝顺”,分明是把他们的重量放在心里了。但爱不代表要完全重合他们的期望,就像他们爱你,也未必完全懂你在上海的日子里,那些习惯和喜欢里藏着的踏实。你说不知道该听自己的还是父母的,这根本不是没主见。反而是因为你既看见了他们的担心,也看见了自己的需求,两边都有道理,才会难选。至于人这一辈子图什么……或许就图在这些拉扯里,慢慢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点的姿势吧。不用完全妥协,也不用彻底逃离,可能就是在“陪他们吃顿饭”和“回上海加班”之间,在“听他们念叨几句”和“坚持自己的节奏”之间,找到一个不会让自己整夜失眠的平衡点。你已经在努力平衡了,这就很了不起了。累了就允许自己瘫一会儿,别逼自己马上想明白——毕竟,你的感受和父母的感受,本来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所以其实你已经在努力兼顾父母和自己的需求,这真的很不容易了。但是自己的人生,最终是自己的。爱父母的方式,可以是关心,却不是牺牲。

你好题主。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和矛盾是非常真实的,也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挣扎。你既想爱父母、满足他们的期待,又渴望自由、想要过自己的人生。这种拉扯感让你感到疲惫、迷茫,甚至自我怀疑。能感觉到你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扯着——一边是对父母的在意,哪怕他们的情绪波动都会让你跟着揪心;另一边是自己攒了很久的生活节奏,舍不得放,又怕放了会对不起他们。这种拉扯本身就够累的了,更别说还要被“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念头追着跑。其实你对父母的爱特别实在啊。会因为他们的麻烦焦虑,会怕他们不开心,甚至愿意反复怀疑自己的选择,这哪里是“看起来孝顺”,分明是把他们的重量放在心里了。但爱不代表要完全重合他们的期望,就像他们爱你,也未必完全懂你在上海的日子里,那些习惯和喜欢里藏着的踏实。你说不知道该听自己的还是父母的,这根本不是没主见。反而是因为你既看见了他们的担心,也看见了自己的需求,两边都有道理,才会难选。至于人这一辈子图什么……或许就图在这些拉扯里,慢慢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点的姿势吧。不用完全妥协,也不用彻底逃离,可能就是在“陪他们吃顿饭”和“回上海加班”之间,在“听他们念叨几句”和“坚持自己的节奏”之间,找到一个不会让自己整夜失眠的平衡点。你已经在努力平衡了,这就很了不起了。累了就允许自己瘫一会儿,别逼自己马上想明白——毕竟,你的感受和父母的感受,本来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所以其实你已经在努力兼顾父母和自己的需求,这真的很不容易了。但是自己的人生,最终是自己的。爱父母的方式,可以是关心,却不是牺牲。

2
评论
分享
你现在有这样的矛盾,足以证明你是爱你父母的,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因为不满足父母的期望而焦虑至此的。而能抚养出如此爱父母的孩子的父母,想必也是很爱孩子的,那只要他们爱你,那他们对你最大的期望,应该就是幸福快乐吧。他们应该也不会希望自己的期待会使你焦虑至此吧。抽空跟他们好好谈谈你的想法和理念吧。你的焦虑和愧疚,实际上来自于你对自身现状的不满意,好好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自己正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该如何规划,如何实现,可以和你的父母或者其他你信任的人好好谈谈。你在自身想法和父母想法之间的摇摆应该来源于你还没真正有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可以好好想一想,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弄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的方向前进后,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究竟该听从什么样的观点,做什么事情,不是吗?

你现在有这样的矛盾,足以证明你是爱你父母的,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因为不满足父母的期望而焦虑至此的。而能抚养出如此爱父母的孩子的父母,想必也是很爱孩子的,那只要他们爱你,那他们对你最大的期望,应该就是幸福快乐吧。他们应该也不会希望自己的期待会使你焦虑至此吧。抽空跟他们好好谈谈你的想法和理念吧。你的焦虑和愧疚,实际上来自于你对自身现状的不满意,好好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自己正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该如何规划,如何实现,可以和你的父母或者其他你信任的人好好谈谈。你在自身想法和父母想法之间的摇摆应该来源于你还没真正有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可以好好想一想,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弄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的方向前进后,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究竟该听从什么样的观点,做什么事情,不是吗?

2
评论
分享
你好呀!先隔空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有幸看到你的求助,愿我的分享的能够给你你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为你对自己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有这样清晰的觉察,并能选择前来求助而点赞。我想对你说的是,你爱你的父母与你做自己并不矛盾,你能够让你的父母对你满意的前提一定是你得先对自己满意,你能够遵从于自己的心愿,活自己,而且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也是你的父母愿意看到的。如果你因为爱父母而放弃了做自己,那你不是在成为你自己,而是你在替父母活,你在成为父母想要你成为的样子,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而为人追求独立自主,成为你自己是你生命的使命和本能。允许并接纳自己,想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完成他们的期待,但你一定要明白。父母的期待是他们自己的,你有你自己的人生。你如果在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时,有余力可以帮父母完成他们的一些梦想,没有你也不需要过度苛责,纠结,因为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你自己的。你的焦虑更多源于你内在的不自信,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更好地胜任你所要面对的一些任务。而你过度,纠结自己是否要满足父母的心愿,还是做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内在的不自信,你在用这种方式来回避,为自己的人生做独立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尽管父母是你最亲最爱的人,但你只是借由父母的身体而来,你与父母是完全不同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活自己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如果你在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时,顺带完成了父母的期待,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你也不需要苛责,嫌弃自己。我是答疑馆小耳朵莉莉,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先隔空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有幸看到你的求助,愿我的分享的能够给你你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为你对自己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有这样清晰的觉察,并能选择前来求助而点赞。我想对你说的是,你爱你的父母与你做自己并不矛盾,你能够让你的父母对你满意的前提一定是你得先对自己满意,你能够遵从于自己的心愿,活自己,而且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也是你的父母愿意看到的。如果你因为爱父母而放弃了做自己,那你不是在成为你自己,而是你在替父母活,你在成为父母想要你成为的样子,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而为人追求独立自主,成为你自己是你生命的使命和本能。允许并接纳自己,想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完成他们的期待,但你一定要明白。父母的期待是他们自己的,你有你自己的人生。你如果在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时,有余力可以帮父母完成他们的一些梦想,没有你也不需要过度苛责,纠结,因为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你自己的。你的焦虑更多源于你内在的不自信,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更好地胜任你所要面对的一些任务。而你过度,纠结自己是否要满足父母的心愿,还是做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内在的不自信,你在用这种方式来回避,为自己的人生做独立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尽管父母是你最亲最爱的人,但你只是借由父母的身体而来,你与父母是完全不同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活自己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如果你在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时,顺带完成了父母的期待,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你也不需要苛责,嫌弃自己。我是答疑馆小耳朵莉莉,世界和我爱着你。

2
评论
分享
  • 父母很唠叨,同一个事情反反复复讲,又影响感情,无语
    1回答 · 2025.08.27 12:40:57
  • 离开女咨询师,我妈和关系都不好了,怎么修复母女关系
    2回答 · 2025.08.26 22:17:37
  • 狗血关系,亲戚与前女友新婚,很害怕以往的经历被发现
    3回答 · 2025.08.26 20:46:25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