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女,坎坷的前半生,但我成长为了十分坚强的女生

匿名用户
#成长过程#家庭创伤
本人女31岁,前半生可谓十分坎坷。6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当时没有条件把我带走抚养,只能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他们老两口都不疼我,觉得我爸都死了,要我也没用。所以在他们家的3年多都是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最多管一日三餐)。我两个姑姑也都经常嘲笑我,觉得我是没人要的小孩,二表姐也欺负我,对我冷眼相待。当时,整个家里也就大表姐对我好一点,给我辅导作业,给我洗头发剪指甲。后来到了四年级下半学期,妈妈把我接回了身边。回去之后,我就和妈妈姥姥相依为命。她们都忙于工作赚钱养我,从来没关心过我的心理状态。从小没有父亲保护,在爷爷奶奶家也不幸福,所以导致我的性格异常敏感,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妈妈性格也非常强势,我只要有一点不听话,学习有一点退步,就冲我大吼大叫的,这也导致我从小就胆子很小。但我又异常懂事,知道妈妈姥姥养我不容易,所以从小到大,没跟她们顶过一句嘴,就这样把所有的情绪和压力都埋在了我小小的心灵里。17岁的时候,就因为老师跟我说了一句:你的成绩比较危险,在重点班里不算出彩,我就受不了了。一下子就焦虑了。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服药了。后来勉强考上了本科,大二的时候焦虑症严重发作。休息了一个月。毕业后还算顺利找到了工作,工作2年焦虑症又再次复发。之后“稳定”了5年。这里所谓的稳定,指的是我一直在隐忍,把所有的委屈和压力都埋在了心里。工作中同事的甩锅等等一系列的都要我承受。今年年初,30岁的我终于爆发了。医生诊断是强迫症和惊恐症导致的抑郁发作。这大半年,我一直在痛苦中挣扎,不过呢,我对生命有执念,就算再痛苦再难受,我都不会选择伤害自己。我,缺父爱,母爱虽然有,但是妈妈对我心灵的伤害也不少。我一发病就大哭大闹,她从来不安慰我,永远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吼,我知道她是着急,但是我需要的是啥,她好像从来都不知道。我现在结婚了,老公很爱我,公婆也疼我。我只是想说,这么坎坷的人生,我没长歪,还成长成了一个十分坚强的女生。我经常会想,要是换一个人经历我的人生,估计早就放弃了…从小妈妈的强势,我也知道她只希望我能有出息,可是这个最爱我的人,也是伤害我最深的人。我没有朋友,也不爱交朋友。心里的话,有时候跟老公说说。我也只是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可以简单,平淡一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吧!

本人女31岁,前半生可谓十分坎坷。6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当时没有条件把我带走抚养,只能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他们老两口都不疼我,觉得我爸都死了,要我也没用。所以在他们家的3年多都是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最多管一日三餐)。我两个姑姑也都经常嘲笑我,觉得我是没人要的小孩,二表姐也欺负我,对我冷眼相待。当时,整个家里也就大表姐对我好一点,给我辅导作业,给我洗头发剪指甲。后来到了四年级下半学期,妈妈把我接回了身边。回去之后,我就和妈妈姥姥相依为命。她们都忙于工作赚钱养我,从来没关心过我的心理状态。从小没有父亲保护,在爷爷奶奶家也不幸福,所以导致我的性格异常敏感,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妈妈性格也非常强势,我只要有一点不听话,学习有一点退步,就冲我大吼大叫的,这也导致我从小就胆子很小。但我又异常懂事,知道妈妈姥姥养我不容易,所以从小到大,没跟她们顶过一句嘴,就这样把所有的情绪和压力都埋在了我小小的心灵里。17岁的时候,就因为老师跟我说了一句:你的成绩比较危险,在重点班里不算出彩,我就受不了了。一下子就焦虑了。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服药了。后来勉强考上了本科,大二的时候焦虑症严重发作。休息了一个月。毕业后还算顺利找到了工作,工作2年焦虑症又再次复发。之后“稳定”了5年。这里所谓的稳定,指的是我一直在隐忍,把所有的委屈和压力都埋在了心里。工作中同事的甩锅等等一系列的都要我承受。今年年初,30岁的我终于爆发了。医生诊断是强迫症和惊恐症导致的抑郁发作。这大半年,我一直在痛苦中挣扎,不过呢,我对生命有执念,就算再痛苦再难受,我都不会选择伤害自己。我,缺父爱,母爱虽然有,但是妈妈对我心灵的伤害也不少。我一发病就大哭大闹,她从来不安慰我,永远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吼,我知道她是着急,但是我需要的是啥,她好像从来都不知道。我现在结婚了,老公很爱我,公婆也疼我。我只是想说,这么坎坷的人生,我没长歪,还成长成了一个十分坚强的女生。我经常会想,要是换一个人经历我的人生,估计早就放弃了…从小妈妈的强势,我也知道她只希望我能有出息,可是这个最爱我的人,也是伤害我最深的人。我没有朋友,也不爱交朋友。心里的话,有时候跟老公说说。我也只是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可以简单,平淡一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吧!

258阅读
·4回答
收藏
听你讲述一路走来的经历,真的很了不起。从你所说“我现在结婚了,老公很爱我,公婆也疼我”能看出,你拥有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让人欣慰的部分。可你又提到“这个最爱我的人,也是伤害我最深的人”,这里面的情感很复杂。表面上看,你拥有来自老公和公婆的疼爱,婚姻生活理应充满幸福。但结合你过往的经历,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小时候妈妈虽然爱你,却常常忽视你的感受,这种“爱与伤害并存”的模式,在你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所以即便现在婚姻幸福,你潜意识里依然担心不幸会突然降临。就好像之前好不容易拥有了一些幸福,可很快又被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抹去。也许是过去那些经历让你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每次当幸福来临时,你就会不自觉地担忧这份幸福能否长久,是不是很快就会被新的不幸取代。这不是说你的婚姻本身有问题,而是过去的创伤经历影响了你的心态。你描述婚姻幸福时用“只是想说”这种相对淡化的语气,而说起曾经受到的伤害却言辞强烈,这也侧面反映出你内心深处对幸福有些许不安。你对过去的痛苦记忆太过深刻,相比之下,幸福对你来说反而有些陌生,所以才会在拥有幸福时,依然无法完全放松地享受,总觉得幸福背后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机。你回忆回忆,在感到幸福的时刻,有没有突然涌上心头的担忧,是怎样的具体场景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呢?这可能是导致你病情的一个原因。再说说你“17岁开始服药(焦虑症)……今年诊断是强迫症和惊恐症导致的抑郁发作”这件事。你一直以“焦虑症”定义自己,可最新诊断却没直接提“焦虑症”。这可能是症状发生了演变,焦虑症发展成了更具体的障碍;也可能是医生发现核心问题是强迫思维引发的抑郁,诊断更细化了;还有可能是早期你用“焦虑”掩盖了更深层的情绪,长期压抑导致症状变得更复杂。不知道你对新诊断是什么感觉,是觉得困惑、否认,还是觉得医生忽略了你的焦虑体验呢?其实焦虑、强迫、抑郁常常一起出现,就像强迫症是用思维或行为控制焦虑,惊恐障碍是长期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抑郁则是长期无助感的累积。所以现在你还会焦虑吗?有没有必要提醒一下医生你之前的焦虑情况?这是需要你思考的一个问题。毕竟对症下药才能有最好效果。从这些经历里能看出,你对爱有着矛盾的体验。一方面渴望爱,另一方面潜意识觉得爱会带来伤害,所以难以完全信任婚姻中的幸福。对症状你也有矛盾认知,认同“焦虑”身份,新诊断却挑战了你的自我认知,让你感到迷茫。在重新理解诊断这方面,除了和医生沟通,也可以自己查阅一些可靠的资料,但别被一些专业术语吓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解谜游戏,每了解一点关于强迫症、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找到了一块拼图碎片,慢慢地,你就能拼凑出关于自己病情更完整的画面。针对这些,给你几个小建议。可以试着记录一下,当感受到丈夫或公婆的爱时,心里有没有“不真实感”或者“等待坏事发生”的念头,这能帮你探索自己对幸福的恐惧。也找时间和医生深入讨论一下,“强迫症/抑郁”里有没有包含焦虑成分,或者焦虑是不是已经转化成了其他形式。另外,针对童年情感忽视,可以考虑像SchemaTherapy(图式疗法)这种专业治疗。你标题和内容都很好的展示出你的坚强,似乎和求助没有关系,但其实背后有不少含义。表面上看你在强调自己很坚强,能扛住一切,但实际上,这背后藏着你的一些需求。毕竟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你的艰辛与无助。长期被忽视的你,渴望被看见,但长期用坚强来当自己的护盾,让你不习惯于求助他人。就像在你幼年的成长环境里,展示脆弱很危险,比如妈妈的大吼,让你只能把“坚强”当作安全面具;反复强调自己坚强,也是为了对抗内心“其实我撑不住了”的声音。这就像是一种“反脆弱防御”,就像那些说“我不需要帮助”的孩子,其实内心最渴望被拥抱。在你的叙述中,也藏着很多“非语言求助”信号。你说“要是换一个人经历我的人生,估计早就放弃了…”“我没长歪,还成长成了一个十分坚强的女生”,这里面的潜台词是希望外界能确认你的痛苦是真实的,肯定你的坚强和努力。你又提到“妈妈永远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吼,我知道她是着急,但是我需要的是啥,她好像从来都不知道”,这是在期待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评判或指导。还有“老公很爱我,公婆也疼我。我只是想说…”,这透露出你虽然拥有了幸福,却不确定它是否可靠,能不能安心享受。其实你真正需要的,是希望有人对你说“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不必一直证明自己够坚强”;是被鼓励“你可以放下铠甲,学习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痛苦(而不只是忍耐)”;是关系模板的重建,能体验到“即使我脆弱,也会被接纳”的关系模式;是自我叙事的重构,把自己的故事从“孤军奋战的幸存者”转变为“值得被温柔以待的人”。如果想更好地面对这些,不妨试试一些方法。当你可以尝试给自己一些共情性确认,就像对自己说“你不需要用坚强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你本身就值得”。也要学会软化自我要求,告诉自己“坚强是你过去生存的武器,但现在,你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使用它,什么时候放下它”。还有就是引导自己明确具体需求,问问自己“你希望现在的自己,被怎样对待?”你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些年承受了那么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伤害。你现在的痛苦,其实是长期自我保护的代价。但这不是你的弱点,反而是你一路走来坚强的证明。真正的勇气不是一直忍受痛苦,而是有勇气允许自己重新去感受安全,去学习用不一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每当负面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试着像安慰小时候那个无助的自己一样轻声对自己说话。想象一下,那个6岁的你正受着委屈,用最温柔、最疼惜的语气去安抚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对神经系统进行重新编程,比起一味地用意志力去要求自己,它更有可能给你带来根本性的转变。我觉得你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就像一颗经历过风雨洗礼却依然闪耀的星星。只要你愿意给自己机会,去探索、去改变,未来的生活一定会充满更多的阳光和温暖。

听你讲述一路走来的经历,真的很了不起。从你所说“我现在结婚了,老公很爱我,公婆也疼我”能看出,你拥有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让人欣慰的部分。可你又提到“这个最爱我的人,也是伤害我最深的人”,这里面的情感很复杂。表面上看,你拥有来自老公和公婆的疼爱,婚姻生活理应充满幸福。但结合你过往的经历,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小时候妈妈虽然爱你,却常常忽视你的感受,这种“爱与伤害并存”的模式,在你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所以即便现在婚姻幸福,你潜意识里依然担心不幸会突然降临。就好像之前好不容易拥有了一些幸福,可很快又被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抹去。也许是过去那些经历让你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每次当幸福来临时,你就会不自觉地担忧这份幸福能否长久,是不是很快就会被新的不幸取代。这不是说你的婚姻本身有问题,而是过去的创伤经历影响了你的心态。你描述婚姻幸福时用“只是想说”这种相对淡化的语气,而说起曾经受到的伤害却言辞强烈,这也侧面反映出你内心深处对幸福有些许不安。你对过去的痛苦记忆太过深刻,相比之下,幸福对你来说反而有些陌生,所以才会在拥有幸福时,依然无法完全放松地享受,总觉得幸福背后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机。你回忆回忆,在感到幸福的时刻,有没有突然涌上心头的担忧,是怎样的具体场景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呢?这可能是导致你病情的一个原因。再说说你“17岁开始服药(焦虑症)……今年诊断是强迫症和惊恐症导致的抑郁发作”这件事。你一直以“焦虑症”定义自己,可最新诊断却没直接提“焦虑症”。这可能是症状发生了演变,焦虑症发展成了更具体的障碍;也可能是医生发现核心问题是强迫思维引发的抑郁,诊断更细化了;还有可能是早期你用“焦虑”掩盖了更深层的情绪,长期压抑导致症状变得更复杂。不知道你对新诊断是什么感觉,是觉得困惑、否认,还是觉得医生忽略了你的焦虑体验呢?其实焦虑、强迫、抑郁常常一起出现,就像强迫症是用思维或行为控制焦虑,惊恐障碍是长期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抑郁则是长期无助感的累积。所以现在你还会焦虑吗?有没有必要提醒一下医生你之前的焦虑情况?这是需要你思考的一个问题。毕竟对症下药才能有最好效果。从这些经历里能看出,你对爱有着矛盾的体验。一方面渴望爱,另一方面潜意识觉得爱会带来伤害,所以难以完全信任婚姻中的幸福。对症状你也有矛盾认知,认同“焦虑”身份,新诊断却挑战了你的自我认知,让你感到迷茫。在重新理解诊断这方面,除了和医生沟通,也可以自己查阅一些可靠的资料,但别被一些专业术语吓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解谜游戏,每了解一点关于强迫症、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找到了一块拼图碎片,慢慢地,你就能拼凑出关于自己病情更完整的画面。针对这些,给你几个小建议。可以试着记录一下,当感受到丈夫或公婆的爱时,心里有没有“不真实感”或者“等待坏事发生”的念头,这能帮你探索自己对幸福的恐惧。也找时间和医生深入讨论一下,“强迫症/抑郁”里有没有包含焦虑成分,或者焦虑是不是已经转化成了其他形式。另外,针对童年情感忽视,可以考虑像SchemaTherapy(图式疗法)这种专业治疗。你标题和内容都很好的展示出你的坚强,似乎和求助没有关系,但其实背后有不少含义。表面上看你在强调自己很坚强,能扛住一切,但实际上,这背后藏着你的一些需求。毕竟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你的艰辛与无助。长期被忽视的你,渴望被看见,但长期用坚强来当自己的护盾,让你不习惯于求助他人。就像在你幼年的成长环境里,展示脆弱很危险,比如妈妈的大吼,让你只能把“坚强”当作安全面具;反复强调自己坚强,也是为了对抗内心“其实我撑不住了”的声音。这就像是一种“反脆弱防御”,就像那些说“我不需要帮助”的孩子,其实内心最渴望被拥抱。在你的叙述中,也藏着很多“非语言求助”信号。你说“要是换一个人经历我的人生,估计早就放弃了…”“我没长歪,还成长成了一个十分坚强的女生”,这里面的潜台词是希望外界能确认你的痛苦是真实的,肯定你的坚强和努力。你又提到“妈妈永远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大吼,我知道她是着急,但是我需要的是啥,她好像从来都不知道”,这是在期待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评判或指导。还有“老公很爱我,公婆也疼我。我只是想说…”,这透露出你虽然拥有了幸福,却不确定它是否可靠,能不能安心享受。其实你真正需要的,是希望有人对你说“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不必一直证明自己够坚强”;是被鼓励“你可以放下铠甲,学习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痛苦(而不只是忍耐)”;是关系模板的重建,能体验到“即使我脆弱,也会被接纳”的关系模式;是自我叙事的重构,把自己的故事从“孤军奋战的幸存者”转变为“值得被温柔以待的人”。如果想更好地面对这些,不妨试试一些方法。当你可以尝试给自己一些共情性确认,就像对自己说“你不需要用坚强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你本身就值得”。也要学会软化自我要求,告诉自己“坚强是你过去生存的武器,但现在,你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使用它,什么时候放下它”。还有就是引导自己明确具体需求,问问自己“你希望现在的自己,被怎样对待?”你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些年承受了那么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伤害。你现在的痛苦,其实是长期自我保护的代价。但这不是你的弱点,反而是你一路走来坚强的证明。真正的勇气不是一直忍受痛苦,而是有勇气允许自己重新去感受安全,去学习用不一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每当负面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试着像安慰小时候那个无助的自己一样轻声对自己说话。想象一下,那个6岁的你正受着委屈,用最温柔、最疼惜的语气去安抚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对神经系统进行重新编程,比起一味地用意志力去要求自己,它更有可能给你带来根本性的转变。我觉得你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就像一颗经历过风雨洗礼却依然闪耀的星星。只要你愿意给自己机会,去探索、去改变,未来的生活一定会充满更多的阳光和温暖。

10
评论
分享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长长的问题描述,讲述了你坎坷的童年经历和持续至今的心理困扰。你的坎坷经历让人心疼,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你没有被这些苦难打倒,而是怀揣着对生命的热爱走到了今天。现在的你,内心大概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悲伤、委屈、愤怒、坚韧,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深切渴望。从你的文字来看,这不像是个求助,更像是对认可的追求,对自己的认可。你担得起那句话:那些杀不死我的,终究会使我们更强大。但苦难就是苦难,就像余华在《活着》中说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你从小到大似乎都在经历苦难,那是因为你躲不开那些坎坷。如果可以,我相信你想要的是,生活可以简单一点,平淡一样。就像你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期望一样。但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创伤,你没办法轻装前行。你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代际创伤传递:父亲早逝导致家庭结构断裂,母亲被迫将你寄养在缺乏关爱的祖父母家,这形成了你最初的创伤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祖父母价存在很明显的替罪羊机制,整个家族系统通过贬低一个6岁失去父亲的孩子,来转移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段经历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大表姐了。母亲将你接回后,形成了“单亲核心家庭系统”呈现功能失调。三代女性相互依存,却又情感隔离。母亲通过高强度控制来应对自身的焦虑(丈夫早逝的生存压力),而姥姥作为辅助抚养者未能缓解这种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发展出了“超龄懂事”和“讨好模式”,本质上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适应性策略,你通过压抑自我需求来减少系统冲突。你提到了两次疾病的爆发点,一个是17岁面临高考压力,第二个是30岁步入婚姻后。这两个人生节点转换大概激活了你早年的创伤,特别是当外界评价,比如老师说你成绩危险,以及人际压力,比如同事甩锅出现时,你内心那个“被贬低的小孩”就会苏醒。目前你的强迫——惊恐——抑郁症状其实是幼年“不被看见”的躯体化表达。、你还提到了你的婚姻,好老公好公婆对于坎坷半生的你来说,具有补偿功能。你现在可能处在新旧系统的冲突中:新家庭给予你的安全感反而让你更痛苦的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缺失。这也解释了你的症状为什么会在婚后集中爆发。这就像一个人一直在哭,哭着哭着都不哭了,如果有人来问一句,你怎么啦,突如其来的关心会让这个人哭的更伤心。从你的描述看,坎坷的前半生,你不是“够坚强才幸存”,而是每个阶段的你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6岁时的隐忍,17岁的奋斗,30岁的爆发都是同一套生存策略的升级。长期以来,你都处于两个矛盾的状态中,外在的懂事:你习惯了压抑情绪、讨好他人,维系关系。内在敏感与呐喊:渴望被看见,渴望被温柔以待,你从未停止过挣扎。当下的你,部分陷入在了原生家庭的“爱”与“痛”的纠缠中,看清这些纠缠或许有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母亲。第一,代际传递的生存焦虑。你提到了母亲的强势,她的强势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她肚子抚养你的艰辛,让她对“失控”充满了恐惧。她的吼叫不是不爱你,而是她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脆弱和关怀。她将生存焦虑,如你的学习,你的出息投射到你的身上,忽略了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我想那时候的她,大概也不具备给他人情感支持的能力,即便那个需要她支持的人是她的女儿。你的父亲在你6岁的时候去世,你失去了父亲,你母亲也失去了丈夫,对她来说,青年丧偶也是一种创伤。而且当时她还没有能力抚养你,不得不把幼小的你放在祖父母身边,做出这个决定对她来说是艰难的。因为她也要生存,自己的生存,以及未来你的生存。后来母亲把你接回,母亲,姥姥和你,三代女性共同生活。你没有提到你的姥爷。可能是姥爷也已经不再了,这个时候,对母亲来说,大概是失去了丈夫,失去了父亲。她不但要承担起照料女儿的责任,还要承担起赡养姥姥的义务,上有老下有小,她不允许自己脆弱。你的姥姥,可能也在面临着老年丧偶的创伤,她需要去依靠自己的女儿。母亲和姥姥都存在着生存焦虑,丧失创伤,这就导致他们大概率能坚持正常生活就已经很费劲了。没有精力,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不知道如何给作为孩子的你的陪伴和支持。你提到了自己从17岁的时候开始有焦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服药了。我估计你当时去看了心理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你现在31岁,14年是2011年,那个时候人们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很多的误解,现在也有误解,能稍微好一点。但你在2011年因为焦虑开始吃药,这背后少不了你母亲对你状态的关注。不管你是如何说服你母亲的,不管她是怎么样的,她还是带你去看了心理医生,并且允许你服用抗焦虑的药。她也许对你有很高的期待,但可能在面对你的时候,也有些小心翼翼,她希望你能过得好,至少比她过得好。第二,被压抑的哀伤父亲的早逝对你们全家都是创伤,但整个家庭系统都在用“回避”来处理悲伤:爷爷奶奶的冷漠,母亲的忙碌,你的董事,其实都是无力面对失去后的应激反应。未被释放的悲伤变成了高压情绪,藏在了每个人的生命中。第三,情感孤岛的形成你的讨好型人格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幼年为获取安全感的生存策略。当家庭无法提供情感安全,孩子只能通过自我压缩来换取生存空间。遗憾的是,这种策略在成年后阻碍了关系中的平等表达。就你的描述来看,你现在还在吃药,不知道你这些年你有没有去看过心理咨询师。强烈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有太多未完成的创伤和哀悼,需要去疗愈。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去松动旧模式,寻找你的可能。看看如何通过自我疗愈,来让自己能够轻装上阵。第一,与过去的自己重建联结你可以试着给6岁,10岁,17岁的自己写封信,告诉当年的自己:我看到你咬牙活下来了,今天我终于可以抱住你了。练习自我关怀,当惊恐或强迫念头出现时,把手放在心口轻声说,此刻的确很难受,但我会在这里陪着你。第二,重新定义母亲的爱。承认母亲的局限性。她用她的方式来爱你,但这不是你的错。给母亲理解,安抚她的情绪。当母亲再对你大吼大叫的时候,你可以沉静的告诉母亲,妈妈,我知道这些年,你为了养育我,吃了很多苦。现在让我陪你一起面对。当你自己的情绪不稳定时,最好能够远离母亲,用其他方式去处理的情绪。第三,利用新系统重构心理资源每个人成年之后都有疗愈童年创伤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亲密关系,第二个机会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从你的描述看,你的婚姻是你的疗愈基地。在跟老公和公婆的相处中,你可以尝试看具体化你的需求。比如,对老公说出你的完整需求,而非担心麻烦她。比如,你可以说我今天需要你抱我十分钟,听我哭一会儿,不需要安慰。寻找替代性资源。公婆的疼爱是新的家庭支持。允许自己享受这份关怀。但对于新系统中的老公和公婆,他们没有义务去疗愈你。如果他们接不住你的情绪,这也不是他们错。享受他们的关怀,但不要把自己的课题让他们承担。第四,允许脆弱,放弃强者包袱你不必反复证明我已经足够坚强。从前的你也许需要坚强来支持你走过坎坷。但当你在当下情绪爆发的时候,请允许自己放下坚强,允许自己脆弱。你只有允许自己脆弱,才能最终变得坚强。当你再次变得坚强,这个时候的坚强跟你之前的坚强不是一回事。强烈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如果可以,你可以邀请妈妈和姥姥一起做家庭咨询。你也可以跟老公一起去做夫妻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让老公能更好的理解你,也能够更好的给你支持。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长长的问题描述,讲述了你坎坷的童年经历和持续至今的心理困扰。你的坎坷经历让人心疼,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你没有被这些苦难打倒,而是怀揣着对生命的热爱走到了今天。现在的你,内心大概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悲伤、委屈、愤怒、坚韧,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深切渴望。从你的文字来看,这不像是个求助,更像是对认可的追求,对自己的认可。你担得起那句话:那些杀不死我的,终究会使我们更强大。但苦难就是苦难,就像余华在《活着》中说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你从小到大似乎都在经历苦难,那是因为你躲不开那些坎坷。如果可以,我相信你想要的是,生活可以简单一点,平淡一样。就像你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期望一样。但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创伤,你没办法轻装前行。你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代际创伤传递:父亲早逝导致家庭结构断裂,母亲被迫将你寄养在缺乏关爱的祖父母家,这形成了你最初的创伤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祖父母价存在很明显的替罪羊机制,整个家族系统通过贬低一个6岁失去父亲的孩子,来转移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段经历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大表姐了。母亲将你接回后,形成了“单亲核心家庭系统”呈现功能失调。三代女性相互依存,却又情感隔离。母亲通过高强度控制来应对自身的焦虑(丈夫早逝的生存压力),而姥姥作为辅助抚养者未能缓解这种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发展出了“超龄懂事”和“讨好模式”,本质上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适应性策略,你通过压抑自我需求来减少系统冲突。你提到了两次疾病的爆发点,一个是17岁面临高考压力,第二个是30岁步入婚姻后。这两个人生节点转换大概激活了你早年的创伤,特别是当外界评价,比如老师说你成绩危险,以及人际压力,比如同事甩锅出现时,你内心那个“被贬低的小孩”就会苏醒。目前你的强迫——惊恐——抑郁症状其实是幼年“不被看见”的躯体化表达。、你还提到了你的婚姻,好老公好公婆对于坎坷半生的你来说,具有补偿功能。你现在可能处在新旧系统的冲突中:新家庭给予你的安全感反而让你更痛苦的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缺失。这也解释了你的症状为什么会在婚后集中爆发。这就像一个人一直在哭,哭着哭着都不哭了,如果有人来问一句,你怎么啦,突如其来的关心会让这个人哭的更伤心。从你的描述看,坎坷的前半生,你不是“够坚强才幸存”,而是每个阶段的你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6岁时的隐忍,17岁的奋斗,30岁的爆发都是同一套生存策略的升级。长期以来,你都处于两个矛盾的状态中,外在的懂事:你习惯了压抑情绪、讨好他人,维系关系。内在敏感与呐喊:渴望被看见,渴望被温柔以待,你从未停止过挣扎。当下的你,部分陷入在了原生家庭的“爱”与“痛”的纠缠中,看清这些纠缠或许有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母亲。第一,代际传递的生存焦虑。你提到了母亲的强势,她的强势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她肚子抚养你的艰辛,让她对“失控”充满了恐惧。她的吼叫不是不爱你,而是她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的脆弱和关怀。她将生存焦虑,如你的学习,你的出息投射到你的身上,忽略了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我想那时候的她,大概也不具备给他人情感支持的能力,即便那个需要她支持的人是她的女儿。你的父亲在你6岁的时候去世,你失去了父亲,你母亲也失去了丈夫,对她来说,青年丧偶也是一种创伤。而且当时她还没有能力抚养你,不得不把幼小的你放在祖父母身边,做出这个决定对她来说是艰难的。因为她也要生存,自己的生存,以及未来你的生存。后来母亲把你接回,母亲,姥姥和你,三代女性共同生活。你没有提到你的姥爷。可能是姥爷也已经不再了,这个时候,对母亲来说,大概是失去了丈夫,失去了父亲。她不但要承担起照料女儿的责任,还要承担起赡养姥姥的义务,上有老下有小,她不允许自己脆弱。你的姥姥,可能也在面临着老年丧偶的创伤,她需要去依靠自己的女儿。母亲和姥姥都存在着生存焦虑,丧失创伤,这就导致他们大概率能坚持正常生活就已经很费劲了。没有精力,同时他们也没有能力,不知道如何给作为孩子的你的陪伴和支持。你提到了自己从17岁的时候开始有焦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服药了。我估计你当时去看了心理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你现在31岁,14年是2011年,那个时候人们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很多的误解,现在也有误解,能稍微好一点。但你在2011年因为焦虑开始吃药,这背后少不了你母亲对你状态的关注。不管你是如何说服你母亲的,不管她是怎么样的,她还是带你去看了心理医生,并且允许你服用抗焦虑的药。她也许对你有很高的期待,但可能在面对你的时候,也有些小心翼翼,她希望你能过得好,至少比她过得好。第二,被压抑的哀伤父亲的早逝对你们全家都是创伤,但整个家庭系统都在用“回避”来处理悲伤:爷爷奶奶的冷漠,母亲的忙碌,你的董事,其实都是无力面对失去后的应激反应。未被释放的悲伤变成了高压情绪,藏在了每个人的生命中。第三,情感孤岛的形成你的讨好型人格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幼年为获取安全感的生存策略。当家庭无法提供情感安全,孩子只能通过自我压缩来换取生存空间。遗憾的是,这种策略在成年后阻碍了关系中的平等表达。就你的描述来看,你现在还在吃药,不知道你这些年你有没有去看过心理咨询师。强烈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有太多未完成的创伤和哀悼,需要去疗愈。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去松动旧模式,寻找你的可能。看看如何通过自我疗愈,来让自己能够轻装上阵。第一,与过去的自己重建联结你可以试着给6岁,10岁,17岁的自己写封信,告诉当年的自己:我看到你咬牙活下来了,今天我终于可以抱住你了。练习自我关怀,当惊恐或强迫念头出现时,把手放在心口轻声说,此刻的确很难受,但我会在这里陪着你。第二,重新定义母亲的爱。承认母亲的局限性。她用她的方式来爱你,但这不是你的错。给母亲理解,安抚她的情绪。当母亲再对你大吼大叫的时候,你可以沉静的告诉母亲,妈妈,我知道这些年,你为了养育我,吃了很多苦。现在让我陪你一起面对。当你自己的情绪不稳定时,最好能够远离母亲,用其他方式去处理的情绪。第三,利用新系统重构心理资源每个人成年之后都有疗愈童年创伤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亲密关系,第二个机会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从你的描述看,你的婚姻是你的疗愈基地。在跟老公和公婆的相处中,你可以尝试看具体化你的需求。比如,对老公说出你的完整需求,而非担心麻烦她。比如,你可以说我今天需要你抱我十分钟,听我哭一会儿,不需要安慰。寻找替代性资源。公婆的疼爱是新的家庭支持。允许自己享受这份关怀。但对于新系统中的老公和公婆,他们没有义务去疗愈你。如果他们接不住你的情绪,这也不是他们错。享受他们的关怀,但不要把自己的课题让他们承担。第四,允许脆弱,放弃强者包袱你不必反复证明我已经足够坚强。从前的你也许需要坚强来支持你走过坎坷。但当你在当下情绪爆发的时候,请允许自己放下坚强,允许自己脆弱。你只有允许自己脆弱,才能最终变得坚强。当你再次变得坚强,这个时候的坚强跟你之前的坚强不是一回事。强烈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如果可以,你可以邀请妈妈和姥姥一起做家庭咨询。你也可以跟老公一起去做夫妻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让老公能更好的理解你,也能够更好的给你支持。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5
评论
分享
你已经坚强到没有提问题,我想你在表达‘我很好,你们看到了吗?’听着你的话心里像被大石头压着透不过气,非常心疼,相信你会越来越好!

你已经坚强到没有提问题,我想你在表达‘我很好,你们看到了吗?’听着你的话心里像被大石头压着透不过气,非常心疼,相信你会越来越好!

1
评论
分享
很有趣,你并没有问问题。我看完了你的文字,好像跟着你走了三十年一般,会感受到小时候那种冷落下还有的一点小温暖,也会感受到回到妈妈身边的安全和无助。如你所说,在你的前30年你是坎坷的,压抑的,讨好的,忍耐的,但这只是前面30年,现在的你有了理解你的家人,愿意爱你的家人,一切就会慢慢不一样的,能看出来你很珍惜他们,拥有“简单平淡”的生活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愿望,但我想对你来说其实也是个需要使使劲的愿望吧,往往越简单的愿望越难实现。最后祝愿你梦想成真,平淡生活,请相信平淡中出现了涟漪的时刻,涟漪也是被平淡包裹的。

很有趣,你并没有问问题。我看完了你的文字,好像跟着你走了三十年一般,会感受到小时候那种冷落下还有的一点小温暖,也会感受到回到妈妈身边的安全和无助。如你所说,在你的前30年你是坎坷的,压抑的,讨好的,忍耐的,但这只是前面30年,现在的你有了理解你的家人,愿意爱你的家人,一切就会慢慢不一样的,能看出来你很珍惜他们,拥有“简单平淡”的生活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愿望,但我想对你来说其实也是个需要使使劲的愿望吧,往往越简单的愿望越难实现。最后祝愿你梦想成真,平淡生活,请相信平淡中出现了涟漪的时刻,涟漪也是被平淡包裹的。

评论
分享
  • 很讨厌显摆,如何和爱显摆的爸爸和平共处又不被气到?
    1回答 · 2025.09.03 21:33:03
  • 24女,和父母在一起过得很不开心,应该断绝关系吗?
    4回答 · 2025.09.03 20:53:33
  • 单亲女儿的心理历程,想要得到大家的帮助
    15回答 · 2025.09.03 10:13:00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