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的问题是"21,持续性解离很多年,没有生活质量,该怎么办呢?",三个标签是"倾诉倾听","治疗方法","创伤治疗",好像是你觉得自己持续性解离多年,没有生活质量,现在想要寻求改变,想知道治疗的方法。对于你的描述,我有几点看法:第一,我觉得,你对自己的探索和觉察还是很深入的。你描述的父亲的批判式教育,很可能触发了你的早期防御机制,比如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当孩子面对持续批判时,为了维持对照顾者的依恋,往往会将"坏"的部分,分裂并投射给自己,这可能就导致了自我认同的碎片化。你提到"永远隔着一层膜"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为了应对严苛的养育环境,孩子会发展出一个保护性的面具。大学后的轻躁郁转变,可能反映了你的部分真实自我,在试图突破这种防御的挣扎。当早期的创伤干扰了一个人整合"好"与"坏"客体的能力时,个体就会停留在更原始的偏执-分裂心位上,看世界就会非黑即白,这可以解释,持续的解离感一直伴随着你的原因。我觉得,你能够将自己的症状与童年经历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心理成长的重要资源。你可以思考一下,看看这层"膜"带给你的具体感受,想象它什么时候会变得更厚,或更薄。第二,能看到,你描述的混沌状态,记忆力很差,这是一种潜意识将某些体验从意识中隔离的方式,就像我们有时会在极度痛苦时突然走神一样。这可能是你早年经历某些难以承受的情绪时,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隐形的罩子",这个意象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可能早年某些痛苦的情感体验被你投射到了这个"罩子"的形象中,让你感觉自己被罩住,无法动弹。而"紧箍咒"的感觉则暗示着一种强烈的超我压抑。你说感受不到温度、情绪和身体的链接,这让我想到,你可能存在早期的涵容不足。母亲作为最初的涵容者,如果未能充分调谐婴儿的情绪体验,孩子就可能发展出这种与身体感受分离的状态。第三,你提到,马上就大四了,年底也要考研,因为想留在学校里,不想这么快就进入社会,你的情况感觉应付不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情世故,但是这只是生存问题,你想拥有生活,拥有情绪,不想活得这么麻木,活在无声的痛苦里,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能看到,好像是社会对你来说,是复杂的,是危险的。所以,学校对你而言,更像是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地带,让你能够暂时避免面对外界那个令人恐惧的现实。能感受到你内心强烈的分裂,矛盾,你将"生存"与"生活"、"麻木"与"情绪"如此鲜明地对立起来。这让我想到,当我们无法整合对立的心理元素时,就会产生这种痛苦的撕裂感。你说毕业以后还要考研,也许是想要通过延长学生的身份来回避成长的焦虑,回避面对残酷的现实。怎么办呢?我觉得,你可以先尝试自我梳理,关注当下的身体感受,记录下那些记忆缺失的时刻前后发生的事情。通过绘画或沙盘这类非言语的表达方式,慢慢地接触那些被分裂出去的情感部分。其次,可以寻找一些收费低的公益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在资访关系中,逐步地建立全新的客体关系模式,慢慢地帮助自己被解离的部分逐渐地回到意识层面。在学校也可以积极地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团体,提前感受人际关系的复杂,增加自己的耐受力。最后,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允许自己一切的情绪发生,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支持。你现在还年轻,还有无限的可能。祝福你!
看到你的问题是"21,持续性解离很多年,没有生活质量,该怎么办呢?",三个标签是"倾诉倾听","治疗方法","创伤治疗",好像是你觉得自己持续性解离多年,没有生活质量,现在想要寻求改变,想知道治疗的方法。对于你的描述,我有几点看法:第一,我觉得,你对自己的探索和觉察还是很深入的。你描述的父亲的批判式教育,很可能触发了你的早期防御机制,比如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当孩子面对持续批判时,为了维持对照顾者的依恋,往往会将"坏"的部分,分裂并投射给自己,这可能就导致了自我认同的碎片化。你提到"永远隔着一层膜"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为了应对严苛的养育环境,孩子会发展出一个保护性的面具。大学后的轻躁郁转变,可能反映了你的部分真实自我,在试图突破这种防御的挣扎。当早期的创伤干扰了一个人整合"好"与"坏"客体的能力时,个体就会停留在更原始的偏执-分裂心位上,看世界就会非黑即白,这可以解释,持续的解离感一直伴随着你的原因。我觉得,你能够将自己的症状与童年经历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心理成长的重要资源。你可以思考一下,看看这层"膜"带给你的具体感受,想象它什么时候会变得更厚,或更薄。第二,能看到,你描述的混沌状态,记忆力很差,这是一种潜意识将某些体验从意识中隔离的方式,就像我们有时会在极度痛苦时突然走神一样。这可能是你早年经历某些难以承受的情绪时,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隐形的罩子",这个意象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可能早年某些痛苦的情感体验被你投射到了这个"罩子"的形象中,让你感觉自己被罩住,无法动弹。而"紧箍咒"的感觉则暗示着一种强烈的超我压抑。你说感受不到温度、情绪和身体的链接,这让我想到,你可能存在早期的涵容不足。母亲作为最初的涵容者,如果未能充分调谐婴儿的情绪体验,孩子就可能发展出这种与身体感受分离的状态。第三,你提到,马上就大四了,年底也要考研,因为想留在学校里,不想这么快就进入社会,你的情况感觉应付不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情世故,但是这只是生存问题,你想拥有生活,拥有情绪,不想活得这么麻木,活在无声的痛苦里,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能看到,好像是社会对你来说,是复杂的,是危险的。所以,学校对你而言,更像是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地带,让你能够暂时避免面对外界那个令人恐惧的现实。能感受到你内心强烈的分裂,矛盾,你将"生存"与"生活"、"麻木"与"情绪"如此鲜明地对立起来。这让我想到,当我们无法整合对立的心理元素时,就会产生这种痛苦的撕裂感。你说毕业以后还要考研,也许是想要通过延长学生的身份来回避成长的焦虑,回避面对残酷的现实。怎么办呢?我觉得,你可以先尝试自我梳理,关注当下的身体感受,记录下那些记忆缺失的时刻前后发生的事情。通过绘画或沙盘这类非言语的表达方式,慢慢地接触那些被分裂出去的情感部分。其次,可以寻找一些收费低的公益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在资访关系中,逐步地建立全新的客体关系模式,慢慢地帮助自己被解离的部分逐渐地回到意识层面。在学校也可以积极地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团体,提前感受人际关系的复杂,增加自己的耐受力。最后,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允许自己一切的情绪发生,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支持。你现在还年轻,还有无限的可能。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