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上一直哭,真的很伤心,为什么大的就要让小的?

匿名用户
#子女沟通#成长过程#家庭创伤
我是姐姐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周五妹妹正好也回来了,衣服我一般会都放洗衣机里不想那么浪费我每次都会把妹妹的也放进去一起洗,我刷完牙了什么都弄好了 看洗衣机还有20多分钟左右才洗完,看我妹还在玩手机就和我妹说等下把里面的衣服晾一下,她就说我不要 然后不说话 接着放下手机背对一边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有点生气打了她一下 她就用最大的声音在那叫(基本上每周五我都会把她的衣服也放进去,很偶尔让她晾)然后我爸听到她的叫声以为发生什么了 ,就说干嘛了 我就说让她晾一下衣服她不晾 我就走了,我爸对着我说两个都不晾那就别晾了,这时候可能都还比较正常吧,可能是我妹还是背对着我爸就以为她要睡觉了就说小心蚊子咬你蚊帐都不弄好点,然后就在我门口说还不睡啊还不关灯(反正语气就是不一样),后面我爸又去看了眼我妹就说几句睡觉什么的吧 接着就在我房间门口很大声的骂我我凭什么不晾 你做大的 他自己的衣服都是手洗我还放洗衣机都懒得说 …反正我反驳他一直骂(可是我想我们也没差几岁啊,而且他说他手洗都是我妈洗的他从来不洗,而且我平时也都是手洗 只有周五周末可能衣服多点用用洗衣机) 可能就是很小的事吧,但我不是揪着这些 只是我想侧面反馈这种不公平 除了这还有其他的

我是姐姐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周五妹妹正好也回来了,衣服我一般会都放洗衣机里不想那么浪费我每次都会把妹妹的也放进去一起洗,我刷完牙了什么都弄好了 看洗衣机还有20多分钟左右才洗完,看我妹还在玩手机就和我妹说等下把里面的衣服晾一下,她就说我不要 然后不说话 接着放下手机背对一边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有点生气打了她一下 她就用最大的声音在那叫(基本上每周五我都会把她的衣服也放进去,很偶尔让她晾)然后我爸听到她的叫声以为发生什么了 ,就说干嘛了 我就说让她晾一下衣服她不晾 我就走了,我爸对着我说两个都不晾那就别晾了,这时候可能都还比较正常吧,可能是我妹还是背对着我爸就以为她要睡觉了就说小心蚊子咬你蚊帐都不弄好点,然后就在我门口说还不睡啊还不关灯(反正语气就是不一样),后面我爸又去看了眼我妹就说几句睡觉什么的吧 接着就在我房间门口很大声的骂我我凭什么不晾 你做大的 他自己的衣服都是手洗我还放洗衣机都懒得说 …反正我反驳他一直骂(可是我想我们也没差几岁啊,而且他说他手洗都是我妈洗的他从来不洗,而且我平时也都是手洗 只有周五周末可能衣服多点用用洗衣机) 可能就是很小的事吧,但我不是揪着这些 只是我想侧面反馈这种不公平 除了这还有其他的

66阅读
·3回答
收藏
姐姐,你好!这么称呼你是因为这个“姐姐”,让你承担了责任,担当,也承受着委屈。其实你这个姐姐已经做得挺好,每个周末要洗的衣服比较多时,会考虑到节约用水,会帮着妹妹把衣服洗了。但这周五的事让你伤心,委屈了。本想着偶尔让妹妹晾一下衣服,妹妹不但不做,还大声喊叫,引来爸爸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你的责备,爸爸对妹妹的关心,对你的忽视,让你觉得委屈,感受到不公平。爸爸的理由是你是姐姐就应该让着妹妹。可这是让的事吗?明明是你在帮妹妹洗衣服,就偶尔叫她晾一下,现在反到成你的不对了,想想是挺委屈的。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在你遇到的这种情况,两个子女的家庭里边经常都会出现,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长们通常都认为“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大的就理应吃亏”,而且这些观念很难改变。那于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当好姐姐,又不委屈自己呢?1、理解父母,做有担当的姐姐。该我们付出的时候毫不犹豫,做好姐姐的榜样。2、有边界。不是说姐姐就该吃亏,正确的可以执行,但如果父母太过偏袒,我们还是要设立边界,保护好自己。3、寻求帮助。委屈时不要一个人生闷气,可以求助身边信任的家人,朋友,也可来我们“壹心理”平台,倾吐自己的不快,排解自己的烦恼。

姐姐,你好!这么称呼你是因为这个“姐姐”,让你承担了责任,担当,也承受着委屈。其实你这个姐姐已经做得挺好,每个周末要洗的衣服比较多时,会考虑到节约用水,会帮着妹妹把衣服洗了。但这周五的事让你伤心,委屈了。本想着偶尔让妹妹晾一下衣服,妹妹不但不做,还大声喊叫,引来爸爸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你的责备,爸爸对妹妹的关心,对你的忽视,让你觉得委屈,感受到不公平。爸爸的理由是你是姐姐就应该让着妹妹。可这是让的事吗?明明是你在帮妹妹洗衣服,就偶尔叫她晾一下,现在反到成你的不对了,想想是挺委屈的。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在你遇到的这种情况,两个子女的家庭里边经常都会出现,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长们通常都认为“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大的就理应吃亏”,而且这些观念很难改变。那于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当好姐姐,又不委屈自己呢?1、理解父母,做有担当的姐姐。该我们付出的时候毫不犹豫,做好姐姐的榜样。2、有边界。不是说姐姐就该吃亏,正确的可以执行,但如果父母太过偏袒,我们还是要设立边界,保护好自己。3、寻求帮助。委屈时不要一个人生闷气,可以求助身边信任的家人,朋友,也可来我们“壹心理”平台,倾吐自己的不快,排解自己的烦恼。

2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从你的描述中感觉到了委屈,不服,失望,自己很痛苦不被理解。明明就差了几岁,为什么事事都要让着妹妹。🍀你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很体贴的姐姐,会帮着妹妹洗衣服,但是让妹妹晾衣服她都不晾,爸爸又来说你,让你感觉很委屈。不知道你妹妹多大,如果她到了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的时候,你可以只洗自己的衣服。不让自己那么委屈。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家人。洗衣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妹妹。只不过顺便帮她晾下,或者和她约定好,你负责收拾衣服洗,她负责晾晒。心甘情愿就不会有那么多委屈。🍀不知道是家里条件不好吗?洗衣机都不让用。东西是为人所用,买了洗衣机是为了减轻洗衣服的家务带来的劳累。这样的生活确实挺让人窒息。如果能早日脱离这样的环境,能自由生活就没那么多不满和委屈。🍀你的爸爸听起来有些偏向妹妹,他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你也希望得到父亲的爱和表扬。回想一下什么情况下是爸爸更偏向你的时候呢?并不是要讨好他,而是在这个家庭的生存之道。你和妹妹确实存在争夺爸妈的关注,爸妈的爱。如果爸妈给你的关注少了,也可以寻找外部的关注和爱,比如自己的好朋友,敬爱的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等等,当你获得的爱与支持多了,就不会那么在意父母偶尔的偏心,举个例子,比如你知道,我外婆就是喜欢我多过喜欢妹妹。我的好朋友觉得我比妹妹更有天赋。加油

题主你好从你的描述中感觉到了委屈,不服,失望,自己很痛苦不被理解。明明就差了几岁,为什么事事都要让着妹妹。🍀你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很体贴的姐姐,会帮着妹妹洗衣服,但是让妹妹晾衣服她都不晾,爸爸又来说你,让你感觉很委屈。不知道你妹妹多大,如果她到了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的时候,你可以只洗自己的衣服。不让自己那么委屈。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家人。洗衣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妹妹。只不过顺便帮她晾下,或者和她约定好,你负责收拾衣服洗,她负责晾晒。心甘情愿就不会有那么多委屈。🍀不知道是家里条件不好吗?洗衣机都不让用。东西是为人所用,买了洗衣机是为了减轻洗衣服的家务带来的劳累。这样的生活确实挺让人窒息。如果能早日脱离这样的环境,能自由生活就没那么多不满和委屈。🍀你的爸爸听起来有些偏向妹妹,他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你也希望得到父亲的爱和表扬。回想一下什么情况下是爸爸更偏向你的时候呢?并不是要讨好他,而是在这个家庭的生存之道。你和妹妹确实存在争夺爸妈的关注,爸妈的爱。如果爸妈给你的关注少了,也可以寻找外部的关注和爱,比如自己的好朋友,敬爱的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等等,当你获得的爱与支持多了,就不会那么在意父母偶尔的偏心,举个例子,比如你知道,我外婆就是喜欢我多过喜欢妹妹。我的好朋友觉得我比妹妹更有天赋。加油

2
评论
分享
题主,您好!看到你这么晚还哭着写下这些,让人心疼。那种被误解、被责怪、想讲理却讲不通的委屈感,真的像堵在胸口的一团火,怎么都散不去。尤其是来自最亲近的家人,心会更痛。其实你不是在为一件“晾衣服”的小事发火,你是在为多年来积累的那句“你是姐姐就该让着”感到不公。咱们今天就从这个点出发,聊聊你这份委屈从哪来,以及能怎么温柔地保护自己的情绪。你现在的伤心,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深层的“被忽视感”。就像你说的,你并不是想“推卸责任”,你平时都在做,也一直愿意多付出。真正让你崩溃的,是在你偶尔提出一个小小请求时,却被当成不讲理的那一个,还要被放大、指责、甚至否定你平常的努力。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像“怎么做都不对”,对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模式像是一种“角色套牢”。什么意思呢?就是家人默认你是“姐姐”这个角色,所以你就要“成熟”“让着”“不计较”。但他们忘了,姐姐也是人,也会累,也会有情绪,也有表达委屈的权利。而你在今天不过是轻轻地表达了“我也想被支持一下”,却反而被贴上“懒”“不讲理”的标签。我想起一个来访者也经历过类似的家庭模式。她从小就是“懂事”的那个,总被父母说“你看看弟弟那么小,你就不能让让?”到后来她发现,她越来越难开口求助,因为每次表达需求,换来的都是“你都多大了还这样?”而不是“你也辛苦了”。今天你可以做一件小事,帮自己“收拾一下情绪的屋子”:写下你觉得最委屈的三句话(比如:“我也会累”“我不是万能的”“我只是想被理解”),贴在手机备忘录或写在纸上。然后每当心里又涌起那股“凭什么就我让”时,读一遍这三句话,告诉自己:“我不是错的,我只是被长期忽视的那个。”这周可以练习的,是一个“共情转换小练习”:晚上睡前,想象你站在一个完全支持你的人面前(可以是未来的伴侣、一个理想中的朋友,也可以是你未来理想的父母样子),把这件事完整说一遍。注意,是从头到尾倾诉,不是讲给听不懂你的人听,而是让那个“愿意听”的人接住你。大多数人坚持这个练习3天左右,会感觉内心的愤怒稍微少了一点,委屈也更容易被看见。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你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你不需要“表现得像姐姐”来证明你值得被爱。你就是你,不是谁的角色,不是谁的工具人,不是“谁应该让谁”的那个模板。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更需要的,是如何表达你的委屈被听见?还是想知道怎么跟家人建立一个更平等的沟通方式?

题主,您好!看到你这么晚还哭着写下这些,让人心疼。那种被误解、被责怪、想讲理却讲不通的委屈感,真的像堵在胸口的一团火,怎么都散不去。尤其是来自最亲近的家人,心会更痛。其实你不是在为一件“晾衣服”的小事发火,你是在为多年来积累的那句“你是姐姐就该让着”感到不公。咱们今天就从这个点出发,聊聊你这份委屈从哪来,以及能怎么温柔地保护自己的情绪。你现在的伤心,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深层的“被忽视感”。就像你说的,你并不是想“推卸责任”,你平时都在做,也一直愿意多付出。真正让你崩溃的,是在你偶尔提出一个小小请求时,却被当成不讲理的那一个,还要被放大、指责、甚至否定你平常的努力。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像“怎么做都不对”,对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模式像是一种“角色套牢”。什么意思呢?就是家人默认你是“姐姐”这个角色,所以你就要“成熟”“让着”“不计较”。但他们忘了,姐姐也是人,也会累,也会有情绪,也有表达委屈的权利。而你在今天不过是轻轻地表达了“我也想被支持一下”,却反而被贴上“懒”“不讲理”的标签。我想起一个来访者也经历过类似的家庭模式。她从小就是“懂事”的那个,总被父母说“你看看弟弟那么小,你就不能让让?”到后来她发现,她越来越难开口求助,因为每次表达需求,换来的都是“你都多大了还这样?”而不是“你也辛苦了”。今天你可以做一件小事,帮自己“收拾一下情绪的屋子”:写下你觉得最委屈的三句话(比如:“我也会累”“我不是万能的”“我只是想被理解”),贴在手机备忘录或写在纸上。然后每当心里又涌起那股“凭什么就我让”时,读一遍这三句话,告诉自己:“我不是错的,我只是被长期忽视的那个。”这周可以练习的,是一个“共情转换小练习”:晚上睡前,想象你站在一个完全支持你的人面前(可以是未来的伴侣、一个理想中的朋友,也可以是你未来理想的父母样子),把这件事完整说一遍。注意,是从头到尾倾诉,不是讲给听不懂你的人听,而是让那个“愿意听”的人接住你。大多数人坚持这个练习3天左右,会感觉内心的愤怒稍微少了一点,委屈也更容易被看见。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你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你不需要“表现得像姐姐”来证明你值得被爱。你就是你,不是谁的角色,不是谁的工具人,不是“谁应该让谁”的那个模板。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更需要的,是如何表达你的委屈被听见?还是想知道怎么跟家人建立一个更平等的沟通方式?

1
评论
分享
  • 家里比较困难,一个人撑不下去,如何告诉他们我的问题
    3回答 · 2025.07.06 02:32:39
  • 我想要公平,妈妈不理解我想要的,为什么和总和她吵架
    2回答 · 2025.07.05 23:30:53
  • 嗓子疼不敢看病,为两个家庭付出却得不到帮助,难受!
    2回答 · 2025.07.05 11:46:34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