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职场与家庭之间,我们能如何调节自己的压力

馨鱼
#互动反馈#热点话题
看到一则新闻:大意是关于“妈妈岗”的介绍。她们工作的时间都是在孩子上学的时间段。下班时间总能让妈妈们按时去接孩子。个人觉得这个岗位,或许不是长期的,更像是一个过度的岗位。 换句话说,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妈妈岗。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一种更两性友好、更有人情味的,能让已婚育者更好地照顾家庭的职场文化。所以,作为妈妈在职场与家庭之间,我们能做些什么调节自己的心里压力呢?

看到一则新闻:大意是关于“妈妈岗”的介绍。她们工作的时间都是在孩子上学的时间段。下班时间总能让妈妈们按时去接孩子。个人觉得这个岗位,或许不是长期的,更像是一个过度的岗位。 换句话说,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妈妈岗。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一种更两性友好、更有人情味的,能让已婚育者更好地照顾家庭的职场文化。所以,作为妈妈在职场与家庭之间,我们能做些什么调节自己的心里压力呢?

109阅读
·2回答
收藏
题主,您好!读到您的提问那一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早上七点二十分,您一边匆忙地往孩子书包里塞作业本,一边用肩膀夹着手机听老板布置今天的紧急任务,心里默默计算着"如果今天加班到八点,孩子的钢琴课又要错过了"。那种身心同时被拉扯的疲惫感,不只是累,而是一种"找不到出口的忙碌"。一、那些最真实的崩溃瞬间让我们先从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说起。职场妈妈的崩溃,往往不是因为一件大事,而是因为无数个小细节的叠加。早晨七点的手忙脚乱闹钟响起的那一刻,您的大脑就像启动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您需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叫醒孩子、准备早餐、检查作业、找齐所有要带的物品、化妆、换衣服,还要在心里预演今天上午那个重要会议的发言内容。当孩子磨磨蹭蹭不肯穿鞋时,您内心的小火苗就开始燃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乖?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狼狈?"下午四点的内疚感袭击您正在专心处理一份紧急报表,手机突然响起。是幼儿园老师:"您好,小朋友说肚子疼,需要您来接一下。"挂断电话的那一瞬间,您的内心开始上演一场激烈的拉锯战:去接孩子意味着今天的工作要拖到明天,不去接又担心孩子真的不舒服。最让人难受的是,您甚至会闪过一个念头:"他是不是故意的?"然后立刻为这个想法感到深深的愧疚。晚上九点半的情绪爆发好不容易哄睡了孩子,您瘫坐在沙发上,本想刷十分钟手机放松一下,却收到了客户的修改意见。看着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您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不是因为工作难,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像一台永远停不下来的机器,既要在职场上拼命证明"我虽然是妈妈但我很专业",又要在家里拼命证明"我虽然工作忙但我是好妈妈"。二、从"超载模式"到"可持续运转"的具体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如何从这种"超载模式"中解脱出来。我要教您的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今天就能用上的具体方法。方法一:五分钟"身份切换仪式"具体操作步骤:每天下班后,不要直接冲进家门。在楼下的车里或者小区门口,给自己五分钟的"身份切换时间"。详细执行方案:第一分钟:深呼吸三次,每次呼气时在心里说"我放下今天的工作压力"第二分钟: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今天工作中的一个小成就,哪怕只是"按时完成了PPT"第三分钟:想象一下接下来见到孩子时想说的第一句话,比如"妈妈想你了,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第四分钟:整理一下着装,换个舒服的坐姿第五分钟: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现在,我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真实效果预期: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坚持这个小仪式三周后,她五岁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您最近回家都是笑着的,我很喜欢。"那一刻,她才意识到之前自己回家时脸上带着多少工作的疲惫和焦虑。方法二:建立"情绪缓冲池"什么是情绪缓冲池?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妈妈的情绪也需要定期"充电"。我们要为自己建立几个小小的情绪恢复点,让疲惫的心灵有地方休息。具体建立方案:早晨充电点:比平时早起十分钟,在孩子醒来前为自己冲一杯咖啡,站在窗边安静地喝完。这十分钟只属于您自己,不做任何"必须做的事"。中午充电点:午餐时间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工作。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要专心吃饭,可以听一首喜欢的歌或者看几页轻松的文章。晚间充电点:孩子睡觉后,给自己半小时"无罪恶感时间"。可以泡脚、敷面膜、看综艺,或者就是什么都不做,发发呆也很好。方法三:周末的"角色分离"练习星期六上午:专注妈妈角色把手机设为静音(除了紧急联系),全身心陪伴孩子。可以一起做手工、去公园、或者就在家里搭积木。重点是,这段时间您不是员工,只是妈妈。星期六下午:专注自我角色安排家人帮忙带孩子两个小时,您去做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可以是逛街、看电影、和朋友喝茶,或者就是在家睡个午觉。星期日:专注家庭角色和家人一起做一些轻松的事情,比如包饺子、看电影、或者计划下周的安排。这时候您是家庭的一员,不是独自承担一切的那个人。三、实用的时间管理策略让我教您一些具体的时间安排技巧,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一周时间规划模板周一:重新启动日早上6:30-7:00:个人时间(洗漱、简单运动或冥想)7:00-8:30:家庭早餐时光(不看手机,专心和孩子互动)9:00-12:00:处理重要工作任务12:00-13:00:午休充电18:30-19:30:家庭晚餐时间20:00-21:00:陪伴孩子(读书、聊天、游戏)21:30-22:30:个人时间(可以处理轻松的工作或放松)周三:中周调整日这一天特别容易累积疲劳,需要特别关照自己:午餐时间增加十分钟放松下班后在车里多坐五分钟再回家晚上简化家务,可以点外卖或准备简单的食物周五:准备解压日下班前整理好下周的工作重点回家路上可以买点小零食给自己和孩子晚上和孩子一起计划周末的活动紧急情况应对预案当孩子生病需要请假时:提前和同事建立"互助协议",轮流cover彼此的紧急情况。同时,准备一份"在家办公清单",列出可以在照顾孩子间隙完成的工作任务。当工作特别忙需要加班时:提前和家人沟通,安排好孩子的接送和晚餐。给孩子一个小惊喜(比如他喜欢的零食或小玩具),让他理解妈妈偶尔需要晚回家。四、建立支持网络的具体行动家庭内部分工优化和伴侣的对话模板:"亲爱的,我们来重新分配一下家务吧。不是因为我觉得累,而是希望我们都能有更多精力享受家庭生活。你觉得哪些事情你做起来比较顺手?"具体分工建议:一人负责早餐,一人负责晚餐一人负责孩子的学习辅导,一人负责生活照料轮流负责周末的家庭活动安排寻求外部支持和其他妈妈建立互助关系:找到住得近的妈妈们,建立"应急互助群"。比如,谁临时有事可以帮忙接一次孩子,周末可以轮流带几个孩子一起玩,让其他妈妈有时间休息。合理利用长辈的帮助:如果有长辈愿意帮忙,可以具体商议:比如每周固定一天来家里帮忙做晚饭,或者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两个小时。重点是要明确期望,避免因为沟通不清导致的矛盾。五、自我关怀的日常小习惯每日五分钟感恩练习睡前花五分钟回顾今天的三个"小确幸":一件工作上的小成就一个和孩子的温馨瞬间一个对自己的小小善待每周一次"自我对话"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问问自己:这周我最累的时候是什么情况?下周怎么避免或减轻?这周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下周我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每月一次"角色回顾"评估一下自己在妈妈、职业人、伴侣、个人这四个角色中的满意度,找出最需要调整的地方。六、当您感到撑不下去时最后,我想告诉您一些在最艰难时刻可以对自己说的话:"我不需要做完美的妈妈,我只需要做足够好的妈妈。""孩子需要的不是无时无刻都精力充沛的妈妈,而是真实的、会累但也会调整的妈妈。""我正在教会孩子,女性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今天没做好的事情,明天还有机会。育儿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题主,您的问题让我想起一句话:"妈妈不是超人,但妈妈的爱让她们看起来像超人。"但是,真正的超级力量不是永远不累,而是知道如何在累的时候照顾好自己。愿您在平衡工作和育儿的路上,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焦虑。愿您每次在快要崩溃的时候,都能想起这些小方法,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

题主,您好!读到您的提问那一刻,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早上七点二十分,您一边匆忙地往孩子书包里塞作业本,一边用肩膀夹着手机听老板布置今天的紧急任务,心里默默计算着"如果今天加班到八点,孩子的钢琴课又要错过了"。那种身心同时被拉扯的疲惫感,不只是累,而是一种"找不到出口的忙碌"。一、那些最真实的崩溃瞬间让我们先从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说起。职场妈妈的崩溃,往往不是因为一件大事,而是因为无数个小细节的叠加。早晨七点的手忙脚乱闹钟响起的那一刻,您的大脑就像启动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您需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叫醒孩子、准备早餐、检查作业、找齐所有要带的物品、化妆、换衣服,还要在心里预演今天上午那个重要会议的发言内容。当孩子磨磨蹭蹭不肯穿鞋时,您内心的小火苗就开始燃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乖?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狼狈?"下午四点的内疚感袭击您正在专心处理一份紧急报表,手机突然响起。是幼儿园老师:"您好,小朋友说肚子疼,需要您来接一下。"挂断电话的那一瞬间,您的内心开始上演一场激烈的拉锯战:去接孩子意味着今天的工作要拖到明天,不去接又担心孩子真的不舒服。最让人难受的是,您甚至会闪过一个念头:"他是不是故意的?"然后立刻为这个想法感到深深的愧疚。晚上九点半的情绪爆发好不容易哄睡了孩子,您瘫坐在沙发上,本想刷十分钟手机放松一下,却收到了客户的修改意见。看着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您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不是因为工作难,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像一台永远停不下来的机器,既要在职场上拼命证明"我虽然是妈妈但我很专业",又要在家里拼命证明"我虽然工作忙但我是好妈妈"。二、从"超载模式"到"可持续运转"的具体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如何从这种"超载模式"中解脱出来。我要教您的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今天就能用上的具体方法。方法一:五分钟"身份切换仪式"具体操作步骤:每天下班后,不要直接冲进家门。在楼下的车里或者小区门口,给自己五分钟的"身份切换时间"。详细执行方案:第一分钟:深呼吸三次,每次呼气时在心里说"我放下今天的工作压力"第二分钟: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今天工作中的一个小成就,哪怕只是"按时完成了PPT"第三分钟:想象一下接下来见到孩子时想说的第一句话,比如"妈妈想你了,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第四分钟:整理一下着装,换个舒服的坐姿第五分钟: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现在,我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真实效果预期: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坚持这个小仪式三周后,她五岁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您最近回家都是笑着的,我很喜欢。"那一刻,她才意识到之前自己回家时脸上带着多少工作的疲惫和焦虑。方法二:建立"情绪缓冲池"什么是情绪缓冲池?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妈妈的情绪也需要定期"充电"。我们要为自己建立几个小小的情绪恢复点,让疲惫的心灵有地方休息。具体建立方案:早晨充电点:比平时早起十分钟,在孩子醒来前为自己冲一杯咖啡,站在窗边安静地喝完。这十分钟只属于您自己,不做任何"必须做的事"。中午充电点:午餐时间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工作。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要专心吃饭,可以听一首喜欢的歌或者看几页轻松的文章。晚间充电点:孩子睡觉后,给自己半小时"无罪恶感时间"。可以泡脚、敷面膜、看综艺,或者就是什么都不做,发发呆也很好。方法三:周末的"角色分离"练习星期六上午:专注妈妈角色把手机设为静音(除了紧急联系),全身心陪伴孩子。可以一起做手工、去公园、或者就在家里搭积木。重点是,这段时间您不是员工,只是妈妈。星期六下午:专注自我角色安排家人帮忙带孩子两个小时,您去做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可以是逛街、看电影、和朋友喝茶,或者就是在家睡个午觉。星期日:专注家庭角色和家人一起做一些轻松的事情,比如包饺子、看电影、或者计划下周的安排。这时候您是家庭的一员,不是独自承担一切的那个人。三、实用的时间管理策略让我教您一些具体的时间安排技巧,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一周时间规划模板周一:重新启动日早上6:30-7:00:个人时间(洗漱、简单运动或冥想)7:00-8:30:家庭早餐时光(不看手机,专心和孩子互动)9:00-12:00:处理重要工作任务12:00-13:00:午休充电18:30-19:30:家庭晚餐时间20:00-21:00:陪伴孩子(读书、聊天、游戏)21:30-22:30:个人时间(可以处理轻松的工作或放松)周三:中周调整日这一天特别容易累积疲劳,需要特别关照自己:午餐时间增加十分钟放松下班后在车里多坐五分钟再回家晚上简化家务,可以点外卖或准备简单的食物周五:准备解压日下班前整理好下周的工作重点回家路上可以买点小零食给自己和孩子晚上和孩子一起计划周末的活动紧急情况应对预案当孩子生病需要请假时:提前和同事建立"互助协议",轮流cover彼此的紧急情况。同时,准备一份"在家办公清单",列出可以在照顾孩子间隙完成的工作任务。当工作特别忙需要加班时:提前和家人沟通,安排好孩子的接送和晚餐。给孩子一个小惊喜(比如他喜欢的零食或小玩具),让他理解妈妈偶尔需要晚回家。四、建立支持网络的具体行动家庭内部分工优化和伴侣的对话模板:"亲爱的,我们来重新分配一下家务吧。不是因为我觉得累,而是希望我们都能有更多精力享受家庭生活。你觉得哪些事情你做起来比较顺手?"具体分工建议:一人负责早餐,一人负责晚餐一人负责孩子的学习辅导,一人负责生活照料轮流负责周末的家庭活动安排寻求外部支持和其他妈妈建立互助关系:找到住得近的妈妈们,建立"应急互助群"。比如,谁临时有事可以帮忙接一次孩子,周末可以轮流带几个孩子一起玩,让其他妈妈有时间休息。合理利用长辈的帮助:如果有长辈愿意帮忙,可以具体商议:比如每周固定一天来家里帮忙做晚饭,或者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两个小时。重点是要明确期望,避免因为沟通不清导致的矛盾。五、自我关怀的日常小习惯每日五分钟感恩练习睡前花五分钟回顾今天的三个"小确幸":一件工作上的小成就一个和孩子的温馨瞬间一个对自己的小小善待每周一次"自我对话"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问问自己:这周我最累的时候是什么情况?下周怎么避免或减轻?这周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下周我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每月一次"角色回顾"评估一下自己在妈妈、职业人、伴侣、个人这四个角色中的满意度,找出最需要调整的地方。六、当您感到撑不下去时最后,我想告诉您一些在最艰难时刻可以对自己说的话:"我不需要做完美的妈妈,我只需要做足够好的妈妈。""孩子需要的不是无时无刻都精力充沛的妈妈,而是真实的、会累但也会调整的妈妈。""我正在教会孩子,女性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今天没做好的事情,明天还有机会。育儿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题主,您的问题让我想起一句话:"妈妈不是超人,但妈妈的爱让她们看起来像超人。"但是,真正的超级力量不是永远不累,而是知道如何在累的时候照顾好自己。愿您在平衡工作和育儿的路上,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焦虑。愿您每次在快要崩溃的时候,都能想起这些小方法,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

3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我能感受到你心中的那份疲惫与渴望,那种在职场与家庭之间不断拉扯的无力感。新闻中的“妈妈岗”看似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却更像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妥协,而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你敏锐地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的不是暂时的喘息空间,而是整个社会文化深层次的转变,一种真正尊重、理解并支持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养育责任与职业追求之间平衡的环境。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在这样的大环境改变之前,作为个体妈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这不仅是自我关怀,更是在为期待中的变革积蓄力量。以下是一些基于心理咨询视角的建议,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觉察与接纳:正视压力,拥抱情绪识别压力源:首先,花点时间具体分析你的压力来源。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任务?是担心错过孩子的成长?是家务分配的失衡?是来自社会的“完美妈妈”期待?还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焦虑?清晰地识别它们,是管理的第一步。允许情绪存在:感到疲惫、焦虑、内疚、愤怒、委屈……这些都是正常且合理的反应。不要评判自己“不应该”有这些情绪。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____(情绪),是因为____(原因),这很正常,我允许自己有这种感受。”接纳情绪是释放压力的开始。设定边界: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工作边界:尽可能清晰地划分工作与家庭时间(即使在家办公)。下班后,尝试“心理下班”——关闭工作通知(或设定特定时间查看)、告知同事/上司你的非工作时间(在合理范围内争取理解)。学会说“不”,婉拒超出负荷或非核心职责的任务。家庭边界:同样,也需要在家庭中争取“自我时间”。明确告诉家人你需要一小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哪怕只有15-30分钟)用于休息、放松或处理个人事务。这不是自私,而是补充能量以更好地照顾家人的必要之举。心理边界:区分“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你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沟通、如何照顾自己;但你很难立刻改变职场文化、他人的看法或孩子生病。放下对无法控制之事的过度担忧,专注于你能做的。重构认知:挑战“完美主义”和“内疚感”这个内疚是基于事实还是源于社会压力或自我苛责?我的选择(无论是工作还是陪伴)是否在当下是必要且合理的?孩子是否从我的工作中获得了其他方面的益处(如经济保障、榜样力量、更快乐的妈妈)?偶尔的缺席是否真的会对孩子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答案通常是“不会”)放弃“完美妈妈/完美员工”幻想:追求完美是巨大压力的来源。接受“足够好”的原则。工作有时可以“80分就好”,家里偶尔乱点没关系,孩子少吃一顿精致辅食天不会塌下来。你已经在尽力做到最好,这本身就值得肯定。对抗“母职内疚”:当因为工作错过孩子活动,或者因为照顾孩子影响了工作时,内疚感常常汹涌而来。这时,问问自己:聚焦“价值”而非“时间”:关注陪伴的质量而非绝对时长。下班后20分钟全身心投入的游戏或聊天,远胜于心不在焉的一小时。肯定自己的多重角色价值:你不仅是妈妈、员工,还是你自己!你的工作能力、社会贡献、个人追求同样有价值,这些身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你,不必为了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寻求与建立支持系统:你不是孤岛亲友支持:不要羞于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寻求实际的帮助(如临时看护、帮忙跑腿)或情感支持(倾诉、吐槽)。妈妈社群:找到“同路人”非常重要。加入线上/线下的妈妈社群,分享经验、互相打气、获取资源。理解“我不是一个人”能极大缓解孤独感和压力。专业帮助:如果压力持续过大,影响到情绪、睡眠、身体健康或家庭关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是明智且勇敢的选择。他们能提供更个性化的压力管理策略和情绪疏导。与伴侣合作:明确、具体地讨论家务、育儿责任的分工(不仅仅是“帮忙”,而是共同承担)。探讨如何互相支持对方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休息时间。寻求伴侣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与孩子沟通:根据孩子年龄,用合适的方式解释你的工作,让他们理解你有时会忙碌,但爱不会改变。让他们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中,培养责任感,也减轻你的负担。核心家庭内部沟通与协作:这是关键!与你最重要的人坦诚沟通你的压力、需求和感受。扩展外部支持网络:自我关怀:把“照顾自己”排进日程表这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像安排重要会议一样,固定安排属于自己的休息和充电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0-15分钟。选择真正滋养你的活动:可以是泡个热水澡、读几页书、听音乐、冥想、散步、做点小手工、和朋友通个电话……任何让你感觉放松、愉悦、能暂时抽离的事情。关注身体健康:保证尽量充足的睡眠(我知道这很难)、健康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身体是抗压的基础。培养小确幸:留意并刻意创造生活中的小美好和小成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灵活性与自我慈悲:没有万灵药,只有不断调整: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孩子的需求在变,工作节奏在变,你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策略。允许自己尝试、犯错、再调整。对自己温柔些:在艰难的日子里,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今天这样就很好了。”给自己一些理解和宽容,就像你会给好朋友的那样。最后,我想告诉你:你看到“妈妈岗”背后的局限,并呼唤更深层的文化变革,这份洞察力非常可贵。你不仅是在为自己寻求出路,也在为无数处境相似的母亲发声。这种个体的觉醒和行动,本身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等待更友好的职场文化和社会支持到来的同时,请务必先善待自己。你的价值远不止于“完成了多少任务”或“做到了多完美”。你在多重角色间努力穿梭、倾注爱意、顽强前行的身影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与成就。每一次你为自己争取一点喘息,每一次你放下一点内疚,每一次你感受到被支持,都是在为自己内心的土壤施肥。当无数个“你”开始这样滋养自己时,我们期待的变革之树才有深深扎根的可能。现在,不妨从今晚的15分钟“自我时间”开始,那是你应得的绿洲。我是壹心理咨询师王黎,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帮助到您,壹心理和我爱着您!

题主,你好!我能感受到你心中的那份疲惫与渴望,那种在职场与家庭之间不断拉扯的无力感。新闻中的“妈妈岗”看似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却更像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妥协,而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你敏锐地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的不是暂时的喘息空间,而是整个社会文化深层次的转变,一种真正尊重、理解并支持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养育责任与职业追求之间平衡的环境。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在这样的大环境改变之前,作为个体妈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这不仅是自我关怀,更是在为期待中的变革积蓄力量。以下是一些基于心理咨询视角的建议,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觉察与接纳:正视压力,拥抱情绪识别压力源:首先,花点时间具体分析你的压力来源。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任务?是担心错过孩子的成长?是家务分配的失衡?是来自社会的“完美妈妈”期待?还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焦虑?清晰地识别它们,是管理的第一步。允许情绪存在:感到疲惫、焦虑、内疚、愤怒、委屈……这些都是正常且合理的反应。不要评判自己“不应该”有这些情绪。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____(情绪),是因为____(原因),这很正常,我允许自己有这种感受。”接纳情绪是释放压力的开始。设定边界: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工作边界:尽可能清晰地划分工作与家庭时间(即使在家办公)。下班后,尝试“心理下班”——关闭工作通知(或设定特定时间查看)、告知同事/上司你的非工作时间(在合理范围内争取理解)。学会说“不”,婉拒超出负荷或非核心职责的任务。家庭边界:同样,也需要在家庭中争取“自我时间”。明确告诉家人你需要一小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哪怕只有15-30分钟)用于休息、放松或处理个人事务。这不是自私,而是补充能量以更好地照顾家人的必要之举。心理边界:区分“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你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沟通、如何照顾自己;但你很难立刻改变职场文化、他人的看法或孩子生病。放下对无法控制之事的过度担忧,专注于你能做的。重构认知:挑战“完美主义”和“内疚感”这个内疚是基于事实还是源于社会压力或自我苛责?我的选择(无论是工作还是陪伴)是否在当下是必要且合理的?孩子是否从我的工作中获得了其他方面的益处(如经济保障、榜样力量、更快乐的妈妈)?偶尔的缺席是否真的会对孩子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答案通常是“不会”)放弃“完美妈妈/完美员工”幻想:追求完美是巨大压力的来源。接受“足够好”的原则。工作有时可以“80分就好”,家里偶尔乱点没关系,孩子少吃一顿精致辅食天不会塌下来。你已经在尽力做到最好,这本身就值得肯定。对抗“母职内疚”:当因为工作错过孩子活动,或者因为照顾孩子影响了工作时,内疚感常常汹涌而来。这时,问问自己:聚焦“价值”而非“时间”:关注陪伴的质量而非绝对时长。下班后20分钟全身心投入的游戏或聊天,远胜于心不在焉的一小时。肯定自己的多重角色价值:你不仅是妈妈、员工,还是你自己!你的工作能力、社会贡献、个人追求同样有价值,这些身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你,不必为了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寻求与建立支持系统:你不是孤岛亲友支持:不要羞于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寻求实际的帮助(如临时看护、帮忙跑腿)或情感支持(倾诉、吐槽)。妈妈社群:找到“同路人”非常重要。加入线上/线下的妈妈社群,分享经验、互相打气、获取资源。理解“我不是一个人”能极大缓解孤独感和压力。专业帮助:如果压力持续过大,影响到情绪、睡眠、身体健康或家庭关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是明智且勇敢的选择。他们能提供更个性化的压力管理策略和情绪疏导。与伴侣合作:明确、具体地讨论家务、育儿责任的分工(不仅仅是“帮忙”,而是共同承担)。探讨如何互相支持对方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休息时间。寻求伴侣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与孩子沟通:根据孩子年龄,用合适的方式解释你的工作,让他们理解你有时会忙碌,但爱不会改变。让他们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中,培养责任感,也减轻你的负担。核心家庭内部沟通与协作:这是关键!与你最重要的人坦诚沟通你的压力、需求和感受。扩展外部支持网络:自我关怀:把“照顾自己”排进日程表这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像安排重要会议一样,固定安排属于自己的休息和充电时间。哪怕每天只有10-15分钟。选择真正滋养你的活动:可以是泡个热水澡、读几页书、听音乐、冥想、散步、做点小手工、和朋友通个电话……任何让你感觉放松、愉悦、能暂时抽离的事情。关注身体健康:保证尽量充足的睡眠(我知道这很难)、健康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身体是抗压的基础。培养小确幸:留意并刻意创造生活中的小美好和小成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灵活性与自我慈悲:没有万灵药,只有不断调整: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孩子的需求在变,工作节奏在变,你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策略。允许自己尝试、犯错、再调整。对自己温柔些:在艰难的日子里,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今天这样就很好了。”给自己一些理解和宽容,就像你会给好朋友的那样。最后,我想告诉你:你看到“妈妈岗”背后的局限,并呼唤更深层的文化变革,这份洞察力非常可贵。你不仅是在为自己寻求出路,也在为无数处境相似的母亲发声。这种个体的觉醒和行动,本身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等待更友好的职场文化和社会支持到来的同时,请务必先善待自己。你的价值远不止于“完成了多少任务”或“做到了多完美”。你在多重角色间努力穿梭、倾注爱意、顽强前行的身影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与成就。每一次你为自己争取一点喘息,每一次你放下一点内疚,每一次你感受到被支持,都是在为自己内心的土壤施肥。当无数个“你”开始这样滋养自己时,我们期待的变革之树才有深深扎根的可能。现在,不妨从今晚的15分钟“自我时间”开始,那是你应得的绿洲。我是壹心理咨询师王黎,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帮助到您,壹心理和我爱着您!

3
评论
分享
  • 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1回答 · 2025.07.14 22:02:27
  • 那么多人追捧成功学,所谓的“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呢?
    4回答 · 2025.07.11 19:10:18
  • 梦到喜欢的老师给我发遗言,害怕,舍不得,讨厌这个梦
    1回答 · 2025.07.11 15:25:35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