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好,其实你对自己已经有了深入的看见,虽然家人对你的成绩都没有要求,却总是虚荣心作祟想赢得老师的青睐,但因为作弊已经被老师抓过两次了,这似乎与我们想要获得老师的青睐是相反的。既然我们的需求是获得老师的青睐,那么作为老师的角度,或许他们欣赏成绩优异的孩子,但他们也会欣赏一个真诚的孩子。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还可以更深地去看见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获得老师的青睐,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满足你的什么需求,而这份需求,咱们是不是还可以通过更合理的方式,或者说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呢?我想对你说:1.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虚荣心。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虚荣心,其实是自尊心的过分体现,是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事实上,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比别人落后。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向上,但是过度的虚荣则会使我们活得很累。当我们过度追求虚荣,就会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的评价,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这是由于虚荣心会不断放大一个人的欲求,致使其丧失理智,甚至做出令其抱憾终身的事。因此,我们需要好好对待我们的虚荣心,不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克服虚荣心,首先就要去了解它和理解它,去看到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出现和存在。虚荣心有可能产生的原因:成长经历,导致内心的缺失。一个人虚荣心很强,跟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小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够,长大之后,渴望被关注,以弥补内心缺失的部分。自卑心理。虚荣的背后,是过低的自我价值感,是对他人极度赞美的极度渴望。内心空虚。当我们的内心空虚,我们自己无法和自己相处,就更加期待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2.找到自己产生虚荣心的具体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可以试着去找到内心缺失的部分,看清自己,接纳自己,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成长自己。有一句话叫做:你的内在缺乏什么,就会向外去寻找什么。去看看为什么你那么在意老师的青睐,我们想要在老师那里寻求怎样的需求的满足,是被老师看见吗?还是被老师认可呢?还是被老师喜欢?或者被尊重呢?去找到这背后的需求,之所以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老师的青睐,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这部分缺失的需求,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在一直有这份缺失,就算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老师的青睐,我们依然还是会对自己不满意,因为内在还是缺乏的,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需要我们向内求的,所谓向内求,就是我们找到那部分缺失的需求,学会自己给到自己这部分需求的满足。比如,如果你是想获得老师的认可,那么,你恰恰需要学会自我认可,这种自我认可不需要建立在某些条件之上,比如只有考试得了高分才认可自己,而是可以去认可那个真实的自己,比如,虽然我考试没有得到高分,但是我认真完成了考试,我有尽力去学习,那我也认可自己,我并不因为我学习暂时不太好就批判自己,而是可以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不把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学习成绩这一个标准之上,而是可以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去认可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如果是价值感低,比较自卑,也需要去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自我认同感,而这部分通过作弊的方式其实反而会让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更加不好,我们需要通过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学习中去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让自己真正自信起来,这部分可以参考阅读我的两篇文章:《当学习成为游戏,你也会上瘾》《如何变得自信?》。如果是因为内心空虚,想以此获得存在感,那么我们就需要看到,真正的存在感其实在于创造,就像刚才说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自己成绩好才有存在的价值,但实际上不是的,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去创造,去爱,这里的创造是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当你每天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获得的成就感一定会比你通过作弊换来的高分的那种喜悦更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对吧?3.也许我们只考虑到了这种行为可以获得的好处,却忽视了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你说你已经被老师抓到了两次,其实这已经违背了我们原来的目的,因为我们本是想要得到老师的青睐的,结果却被批评了,甚至会让我们对我们有更多的质疑,这其实是我们做这个选择需要去考虑和承担的风险,而且风险系数很大,对不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去看看自己做这个选择需要承担的所有结果,比如你现在继续选择作弊,就需要承担这个选择所带来的所有结果,包括有可能再次被老师发现,被惩罚等等,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去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结果,再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你的内在会更加和谐一致。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孩子,你好,其实你对自己已经有了深入的看见,虽然家人对你的成绩都没有要求,却总是虚荣心作祟想赢得老师的青睐,但因为作弊已经被老师抓过两次了,这似乎与我们想要获得老师的青睐是相反的。既然我们的需求是获得老师的青睐,那么作为老师的角度,或许他们欣赏成绩优异的孩子,但他们也会欣赏一个真诚的孩子。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还可以更深地去看见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获得老师的青睐,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满足你的什么需求,而这份需求,咱们是不是还可以通过更合理的方式,或者说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呢?我想对你说:1.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虚荣心。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虚荣心,其实是自尊心的过分体现,是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事实上,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比别人落后。适当的虚荣心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向上,但是过度的虚荣则会使我们活得很累。当我们过度追求虚荣,就会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的评价,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这是由于虚荣心会不断放大一个人的欲求,致使其丧失理智,甚至做出令其抱憾终身的事。因此,我们需要好好对待我们的虚荣心,不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克服虚荣心,首先就要去了解它和理解它,去看到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出现和存在。虚荣心有可能产生的原因:成长经历,导致内心的缺失。一个人虚荣心很强,跟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小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不够,长大之后,渴望被关注,以弥补内心缺失的部分。自卑心理。虚荣的背后,是过低的自我价值感,是对他人极度赞美的极度渴望。内心空虚。当我们的内心空虚,我们自己无法和自己相处,就更加期待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2.找到自己产生虚荣心的具体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可以试着去找到内心缺失的部分,看清自己,接纳自己,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成长自己。有一句话叫做:你的内在缺乏什么,就会向外去寻找什么。去看看为什么你那么在意老师的青睐,我们想要在老师那里寻求怎样的需求的满足,是被老师看见吗?还是被老师认可呢?还是被老师喜欢?或者被尊重呢?去找到这背后的需求,之所以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老师的青睐,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这部分缺失的需求,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在一直有这份缺失,就算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老师的青睐,我们依然还是会对自己不满意,因为内在还是缺乏的,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需要我们向内求的,所谓向内求,就是我们找到那部分缺失的需求,学会自己给到自己这部分需求的满足。比如,如果你是想获得老师的认可,那么,你恰恰需要学会自我认可,这种自我认可不需要建立在某些条件之上,比如只有考试得了高分才认可自己,而是可以去认可那个真实的自己,比如,虽然我考试没有得到高分,但是我认真完成了考试,我有尽力去学习,那我也认可自己,我并不因为我学习暂时不太好就批判自己,而是可以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不把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学习成绩这一个标准之上,而是可以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去认可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如果是价值感低,比较自卑,也需要去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自我认同感,而这部分通过作弊的方式其实反而会让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更加不好,我们需要通过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学习中去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让自己真正自信起来,这部分可以参考阅读我的两篇文章:《当学习成为游戏,你也会上瘾》《如何变得自信?》。如果是因为内心空虚,想以此获得存在感,那么我们就需要看到,真正的存在感其实在于创造,就像刚才说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自己成绩好才有存在的价值,但实际上不是的,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去创造,去爱,这里的创造是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相信,当你每天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获得的成就感一定会比你通过作弊换来的高分的那种喜悦更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对吧?3.也许我们只考虑到了这种行为可以获得的好处,却忽视了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你说你已经被老师抓到了两次,其实这已经违背了我们原来的目的,因为我们本是想要得到老师的青睐的,结果却被批评了,甚至会让我们对我们有更多的质疑,这其实是我们做这个选择需要去考虑和承担的风险,而且风险系数很大,对不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去看看自己做这个选择需要承担的所有结果,比如你现在继续选择作弊,就需要承担这个选择所带来的所有结果,包括有可能再次被老师发现,被惩罚等等,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去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结果,再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你的内在会更加和谐一致。以上,供你参考,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