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悬而未决无限等待,特别焦虑,我该怎么调整心态?

匿名用户
#焦虑情绪#恐慌无助#情绪调节
我从小到大升学工作总会经历这种情况,拿工作举例:一个工作是被别人安排的,说是让人等通知,然后一直被动等待,但一直没有最终通知,就是悬而未决,人一直都是无限等待,心态特别焦虑特别内耗,但往往到最后工作不成了心态崩溃。后面经历的多了,一旦是被动被别人安排的事情,我就会下意识的抗拒,完全不会期待,因为没有期待最后失败没成失望就会少很多,有时候甚至不希望事情成功,即使知道事情是对我好的事情。但现在我又经历这样的情况,疫情结束后失业了,一直找工作不顺利,好容易有一个工作机会,刚开始我还是期待的,但后来也成了无限等待悬而未决,期待很快就被消耗没了,我的心态又成了抗拒甚至不想让它成了,也有躺平摆烂安逸久了害怕去上班的原因,但这种一天拖一天随时等通知但又永远不知道啥时候是头的状态我真的有心理阴影了,我该怎么调整心态?

我从小到大升学工作总会经历这种情况,拿工作举例:一个工作是被别人安排的,说是让人等通知,然后一直被动等待,但一直没有最终通知,就是悬而未决,人一直都是无限等待,心态特别焦虑特别内耗,但往往到最后工作不成了心态崩溃。后面经历的多了,一旦是被动被别人安排的事情,我就会下意识的抗拒,完全不会期待,因为没有期待最后失败没成失望就会少很多,有时候甚至不希望事情成功,即使知道事情是对我好的事情。但现在我又经历这样的情况,疫情结束后失业了,一直找工作不顺利,好容易有一个工作机会,刚开始我还是期待的,但后来也成了无限等待悬而未决,期待很快就被消耗没了,我的心态又成了抗拒甚至不想让它成了,也有躺平摆烂安逸久了害怕去上班的原因,但这种一天拖一天随时等通知但又永远不知道啥时候是头的状态我真的有心理阴影了,我该怎么调整心态?

216阅读
·3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先给你一个深深的拥抱~被动等待的时候,每天悬着一颗心,那种被悬而未决反复拉扯的无力感,真的很让人难受。明明期待过、努力过,却一次次被【等通知】耗空了希望,最后不得不靠自我否定期待来保护自己,这种主动掐灭希望的痛,比直接失败更耗竭……长期的不确定性创伤正在消耗你的心理能量。当人长期处于「结果完全依赖他人」的被动状态(如等通知、被安排),大脑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导致预期焦虑和习得性无助——你会觉得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不由自己掌控,于是本能地用「抗拒期待」来切断痛苦。其实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大脑在经历多次不确定性创伤后,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仿佛在告诉你“与其再次被伤害,不如一开始就拒绝靠近光亮。”而这种防御性悲观的背后,是对失控感的恐惧。你说“甚至不希望事情成功”,这是典型的防御性应对策略。它虽然能暂时缓解焦虑,却也让你主动放弃了期待带来的动力。就像怕被雨淋,就再也不出门,却忘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出门本可以带来快乐。这些自我设限的本质,是对再次受伤的回避。“害怕去上班”的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恐惧:如果这次又失败,是不是证明我真的不够好?于是,你用摆烂提前「验证」失败,以此避免面对真实的自我怀疑。但其实,这是把事件结果和自我价值错误地捆绑了——工作成不成,从来不等于你好不好。你的困境我看见了,你值得被理解被支持。接下来推荐几个「反内耗」行动清单,希望能够帮助你从小步骤重建对生活的可控感。1、设定主动追问节点:比如和对方确认“如果3天内没消息,我会主动询问进度”(或者3天后直接询问进度,并告知对方期望在1周内得到回复、无论是否通过都接受),用具体时间打破「无限期等待」的窒息感,转化为「有限期待」。2、写「双面日记」:左边记录「最坏结果」(如「没成」),右边写「PlanB」(如「第二天投3份简历/学1个新技能」)。当大脑看到「退路」,焦虑会减半。3、启动平行轨道计划:哪怕在等一个offer,也同时做一件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小事。比如每天花30分钟做手工、写求职复盘、甚至整理房间。这些100%可控的事,能激活大脑的胜任感,对冲被动等待的无力感,把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并行,夺回「自我掌控权」。4、练习区分「想象」和「现实」:下次等待时,试着记录自己的情绪。比如我现在在想【这件事是不是又要黄了】,这种想法让我胸口发紧;但事实是,对方说过本周内回复,现在才过了2天。这种抽离观察能帮你缓解灾难化想象的焦虑,一旦清晰现实,想象的恐惧就会减弱。5、改写内心独白:把「我怎么又焦虑了,太没用了」换成「经历过这么多次等待,换谁都会害怕,我现在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舒服点?」,这种自我同情式的内心独白相比自我批判式的内心独白,能降低30%的焦虑水平。你还可以给「过去无数次挺过来的自己」写一封信,谢谢那个在多少次等待中都没有放弃的你自己,那些过去你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其实都成了现在的你的铠甲。最后想对你说,你现在的「矛盾」,正是改变的起点。你明明还在乎,才会痛苦;你明明还想变好,才会寻求帮助,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如果累了,允许自己「摆烂半天」,但记得在摆烂后,用一个最小的行动(比如打开招聘软件刷新一下),轻轻拉自己一把。你不需要立刻「痊愈」,只需要每天比昨天多信自己一点点;而那个在无数次等待中依然愿意挣扎着向前的你,本身就已经很有力量了。慢慢来,我相信,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坚韧!祝福💗

题主你好,先给你一个深深的拥抱~被动等待的时候,每天悬着一颗心,那种被悬而未决反复拉扯的无力感,真的很让人难受。明明期待过、努力过,却一次次被【等通知】耗空了希望,最后不得不靠自我否定期待来保护自己,这种主动掐灭希望的痛,比直接失败更耗竭……长期的不确定性创伤正在消耗你的心理能量。当人长期处于「结果完全依赖他人」的被动状态(如等通知、被安排),大脑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导致预期焦虑和习得性无助——你会觉得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不由自己掌控,于是本能地用「抗拒期待」来切断痛苦。其实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大脑在经历多次不确定性创伤后,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仿佛在告诉你“与其再次被伤害,不如一开始就拒绝靠近光亮。”而这种防御性悲观的背后,是对失控感的恐惧。你说“甚至不希望事情成功”,这是典型的防御性应对策略。它虽然能暂时缓解焦虑,却也让你主动放弃了期待带来的动力。就像怕被雨淋,就再也不出门,却忘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出门本可以带来快乐。这些自我设限的本质,是对再次受伤的回避。“害怕去上班”的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恐惧:如果这次又失败,是不是证明我真的不够好?于是,你用摆烂提前「验证」失败,以此避免面对真实的自我怀疑。但其实,这是把事件结果和自我价值错误地捆绑了——工作成不成,从来不等于你好不好。你的困境我看见了,你值得被理解被支持。接下来推荐几个「反内耗」行动清单,希望能够帮助你从小步骤重建对生活的可控感。1、设定主动追问节点:比如和对方确认“如果3天内没消息,我会主动询问进度”(或者3天后直接询问进度,并告知对方期望在1周内得到回复、无论是否通过都接受),用具体时间打破「无限期等待」的窒息感,转化为「有限期待」。2、写「双面日记」:左边记录「最坏结果」(如「没成」),右边写「PlanB」(如「第二天投3份简历/学1个新技能」)。当大脑看到「退路」,焦虑会减半。3、启动平行轨道计划:哪怕在等一个offer,也同时做一件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小事。比如每天花30分钟做手工、写求职复盘、甚至整理房间。这些100%可控的事,能激活大脑的胜任感,对冲被动等待的无力感,把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并行,夺回「自我掌控权」。4、练习区分「想象」和「现实」:下次等待时,试着记录自己的情绪。比如我现在在想【这件事是不是又要黄了】,这种想法让我胸口发紧;但事实是,对方说过本周内回复,现在才过了2天。这种抽离观察能帮你缓解灾难化想象的焦虑,一旦清晰现实,想象的恐惧就会减弱。5、改写内心独白:把「我怎么又焦虑了,太没用了」换成「经历过这么多次等待,换谁都会害怕,我现在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舒服点?」,这种自我同情式的内心独白相比自我批判式的内心独白,能降低30%的焦虑水平。你还可以给「过去无数次挺过来的自己」写一封信,谢谢那个在多少次等待中都没有放弃的你自己,那些过去你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其实都成了现在的你的铠甲。最后想对你说,你现在的「矛盾」,正是改变的起点。你明明还在乎,才会痛苦;你明明还想变好,才会寻求帮助,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如果累了,允许自己「摆烂半天」,但记得在摆烂后,用一个最小的行动(比如打开招聘软件刷新一下),轻轻拉自己一把。你不需要立刻「痊愈」,只需要每天比昨天多信自己一点点;而那个在无数次等待中依然愿意挣扎着向前的你,本身就已经很有力量了。慢慢来,我相信,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坚韧!祝福💗

6
评论
分享
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从小到大升学和工作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意味着被动等待安排和遭遇失望的体验在很长时间里不断重复,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心理循环:争取→期待→等待→失望→挫败和无力。其他老师在回复里提到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一个典型反应就是个体反复经历自己无法控制的挫败时,慢慢就倾向于放弃尝试,即使后来环境变了、或者本来有机会可以争取改变,当事人也不再主动行动。这并非是真的不想努力,而是外部刺激(如不确定)下的情境反应。而你已经觉察到了“没有期待最后失败没成失望就会少很多”,也就是说,你现在的抗拒上班/做事的心态是基于过往经历的自我保护,并不代表未来就没有希望、或者你没有能力靠近自己的目标,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其实疫情之后的就业形势普遍比较艰难,很多人都反映需要“海投”简历,面试的机会比以往要少而且等待的时间更长。这些并不是个人能力或价值的问题,而是特殊的环境增加了不确定和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共克时艰”的一个集体性处境。心理学常提到自我接纳的概念,它不是强迫自己消除焦虑或者一定要调整到理想的状态,而是去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种理解来跟自己对话,比如对于自我保护的反应说:“我知道你是怕我再次失望、所以想要保护我,但我想试试看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为对‘可能性’的期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来看,很多时候哪怕是很小的行动都有助于调节情绪、乃至改变原有的一些想法。不妨把注意力放在“我此时能做点什么,对我想成为的人、想过的生活是有益的?”,然后具体化为一个一个的微小的行动,例如搜素一下简历模版、看看其他人求职的经验分享,再更新一下你的简历,尝试投递一个新岗位。做力所能及的运动,激发积极情绪体验。这些微小的动作,不一定立刻改变结果,但它们能逐步激发出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大脑在相对可控的事情中获得更多稳定感,从而减轻焦虑带来的影响。

你好。从你的描述来看,从小到大升学和工作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意味着被动等待安排和遭遇失望的体验在很长时间里不断重复,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心理循环:争取→期待→等待→失望→挫败和无力。其他老师在回复里提到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一个典型反应就是个体反复经历自己无法控制的挫败时,慢慢就倾向于放弃尝试,即使后来环境变了、或者本来有机会可以争取改变,当事人也不再主动行动。这并非是真的不想努力,而是外部刺激(如不确定)下的情境反应。而你已经觉察到了“没有期待最后失败没成失望就会少很多”,也就是说,你现在的抗拒上班/做事的心态是基于过往经历的自我保护,并不代表未来就没有希望、或者你没有能力靠近自己的目标,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其实疫情之后的就业形势普遍比较艰难,很多人都反映需要“海投”简历,面试的机会比以往要少而且等待的时间更长。这些并不是个人能力或价值的问题,而是特殊的环境增加了不确定和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共克时艰”的一个集体性处境。心理学常提到自我接纳的概念,它不是强迫自己消除焦虑或者一定要调整到理想的状态,而是去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种理解来跟自己对话,比如对于自我保护的反应说:“我知道你是怕我再次失望、所以想要保护我,但我想试试看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为对‘可能性’的期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来看,很多时候哪怕是很小的行动都有助于调节情绪、乃至改变原有的一些想法。不妨把注意力放在“我此时能做点什么,对我想成为的人、想过的生活是有益的?”,然后具体化为一个一个的微小的行动,例如搜素一下简历模版、看看其他人求职的经验分享,再更新一下你的简历,尝试投递一个新岗位。做力所能及的运动,激发积极情绪体验。这些微小的动作,不一定立刻改变结果,但它们能逐步激发出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大脑在相对可控的事情中获得更多稳定感,从而减轻焦虑带来的影响。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光是反复经历这样不确定又被动的等待,就已经很煎熬了,真的很心疼你!你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下意识地用“降低期待”保护自己,这是你在过往经历中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很聪明的应对方式,但这也意味着你默默承受了太多压力,真的辛苦了!那些悬而未决的等待,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你,既消耗精力又让人焦虑,产生抗拒心理再正常不过。至于害怕去上班,疫情后的职场变化、失业期的心理缓冲,让你对重新踏入职场感到不安,这都是人之常情。其实,我们或许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待这种“等待”。把等待的过程当作收集信息、做备选方案的时间。比如,在等这份工作通知时,继续投递其他岗位,主动联系感兴趣的公司,让自己重新掌握主动权。当你手里有更多选择,内心的焦虑感也会慢慢减轻。同时,把每天分成几个小阶段,给自己安排一些轻松的事,比如看喜欢的书、散散步,把注意力从“等待”上转移一部分,让时间过得充实些。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的契机,过往的失望没能击垮你,反而让你更懂得保护自己,这就是你强大的证明。这次,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已经努力争取过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相信你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未来的路还长,美好的机遇正在等着你!

题主你好,光是反复经历这样不确定又被动的等待,就已经很煎熬了,真的很心疼你!你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下意识地用“降低期待”保护自己,这是你在过往经历中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很聪明的应对方式,但这也意味着你默默承受了太多压力,真的辛苦了!那些悬而未决的等待,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你,既消耗精力又让人焦虑,产生抗拒心理再正常不过。至于害怕去上班,疫情后的职场变化、失业期的心理缓冲,让你对重新踏入职场感到不安,这都是人之常情。其实,我们或许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待这种“等待”。把等待的过程当作收集信息、做备选方案的时间。比如,在等这份工作通知时,继续投递其他岗位,主动联系感兴趣的公司,让自己重新掌握主动权。当你手里有更多选择,内心的焦虑感也会慢慢减轻。同时,把每天分成几个小阶段,给自己安排一些轻松的事,比如看喜欢的书、散散步,把注意力从“等待”上转移一部分,让时间过得充实些。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的契机,过往的失望没能击垮你,反而让你更懂得保护自己,这就是你强大的证明。这次,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已经努力争取过了。别给自己太大压力,相信你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未来的路还长,美好的机遇正在等着你!

3
评论
分享
  • 没想到这么严重,无法接受结果,就跟做梦一样,怎么办
    1回答 · 2025.07.06 21:26:09
  • 双相伴侣突然回避沟通,自己抑郁和焦虑越发严重怎么办
    2回答 · 2025.07.05 11:25:03
  • 32,无法自己掌控的人生,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心累
    7回答 · 2025.07.04 14:36:24

日常困惑交流中心

官方
1642人
#迷茫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很多困惑,相聚是缘,愿在这里我们可以温暖,一起成长

抑郁焦虑互助馆

官方
1250人
#抑郁
一个接纳所有情绪的团体,一个相互接纳抱持的温暖小组。本群分享任何小情绪,感到苦闷的时候,都可以来这里,无论是人际中的情绪,还是独自的落寞。

正念训练,改善情绪&睡眠

官方
2274人
#压力大
🧘每天10分钟=1个正念练习,本群专为学习正念课程的同学组建。 群内长期组织“正念共练”的打卡活动📝,还有每日心理学分享,每周聊天室供大家连麦交流📲 👇向下滑动了解《8天正念训练,摆脱情绪困扰》课程安排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