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咨询师或者来访者,你对【人物传记疗法】怎么看?

匿名用户
#倾诉倾听#治疗方法#心理咨询
不知同行们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我在尝试一种"生命故事重构"的路径 姑且这么命名吧 当来访者被困在某种生命脚本里时 我会建议她们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 有时是来访者自发选择的 有时是咨询室里共同碰撞出的火花 那些在书页间流淌的生命力 会在每周五十分钟的容器里 化作一面会呼吸的镜像 你发现了吗? 当我们在讨论某个传记人物时 来访者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来 像是找到了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 这其实是在编织一张自体客体之网 用他人故事的经纬线 为来访者支起一个安全岛 让那些卡在喉咙里的情绪 终于能在别人的故事里 找到自己的语法 最近有个有趣的发现 很多来访者会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 她们渴望在咨询师的瞳孔里 看见自己思考的倒影 就像孩子举着心爱的贝壳 期待大人能读懂海浪的纹路 若是你坐在咨询师的位置 可愿成为这样的"故事摆渡人"? 若你坐在来访者的沙发 是否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

不知同行们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我在尝试一种"生命故事重构"的路径 姑且这么命名吧 当来访者被困在某种生命脚本里时 我会建议她们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 有时是来访者自发选择的 有时是咨询室里共同碰撞出的火花 那些在书页间流淌的生命力 会在每周五十分钟的容器里 化作一面会呼吸的镜像 你发现了吗? 当我们在讨论某个传记人物时 来访者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来 像是找到了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 这其实是在编织一张自体客体之网 用他人故事的经纬线 为来访者支起一个安全岛 让那些卡在喉咙里的情绪 终于能在别人的故事里 找到自己的语法 最近有个有趣的发现 很多来访者会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 她们渴望在咨询师的瞳孔里 看见自己思考的倒影 就像孩子举着心爱的贝壳 期待大人能读懂海浪的纹路 若是你坐在咨询师的位置 可愿成为这样的"故事摆渡人"? 若你坐在来访者的沙发 是否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

152阅读
·3回答
收藏
题主您好感恩时间让我们在这里相遇❤️看到你作为咨询师尝试用一种"生命故事重构"的路径,来帮助来访构建和内化一个自体客体,从而达到疏通,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你们共同碰撞的火花,似乎这种人物传记疗法也给了你一个安全岛的体验,为此你在思考其他同行是否又和你一样的感受和体验,是否也愿意像你一样的工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咨询本身就是建立新的客体关系你说到你作为咨询师在尝试一种"生命故事重构"的路径,当来访者被困在某种生命脚本里时,你会建议她们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以此在每周五十分钟的容器里,化作一面会呼吸的镜像,这样的用意其实是在编织一张自体客体之网用他人故事的经纬线,为来访者支起一个安全岛,从而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语法,虽然你并没有谈到你的咨询是哪个流派的,不同流派的工作会有所差异,但最终的效果一般都是来访和咨询师共同合作的结果。在客体关系取向的理解里,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与来访建立一个新的客体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来访借助咨询师的人格去成长,咨询师本身人格特质比他们具体做了哪些技术要重要的多,你说到你会建议他们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以此来建立自体客体,吸收那些人物传记里的客体表征,但事实上,你的建议可能无意识削弱了来访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有可能也满足咨询师自己的需求,好像咨询师也要借助那些人物传记来和来访工作,但实际在咨访关系里,真正能够带给来访修通的是咨询师和来访的关系,在这个空间和场域里,在你们的关系里,他们能否有新的体验,把咨询师作为一个新的客体经验去工作,也就是说咨询师能耐受并容纳一些火花以外的东西,比如负性移情,与来访的冲突等,他们能否感受到和过去不一样的体验,他们是否能内化一个好的客体,有了这个全新的好的客体就会替代他们内在原来的旧的客体经验,于是就有了修复,咨询师本身就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客体去工作,这个客体不应该被一些人物传记所替代。🌹用“人物传记”来隔离关系与情感在最近的咨询里,你有个有趣的发现,很多来访者会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她们渴望在咨询师的瞳孔里看见自己思考的倒影,就像孩子举着心爱的贝壳期待大人能读懂海浪的纹路,这也让你的五十分钟的工作有了火花的碰撞,我非常欣赏你提出的“生命故事重构”这一概念,以及你在咨询实践中所展现的创意与同理心,这种方式的确能一定程度上触及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同时他们也能在传记人物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一种共鸣和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帮助他们挣脱束缚,重新编织自己的生命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强调人物传记来治疗,或许他们并不需要心理咨询,因为既然人物传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体客体,何必还要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呢?我想人物传记这个方法或许也是你自己需要的,似乎你也很需要和来访讨论这些人物对你们共同的影响,你或许也需要从他们突然发亮的眼神里得到他们的镜映,也就是说你可能比他们更需要人物传记来工作,如果咨询师和来访只能通过讨论其他人物传记来工作,这里面可能有一部分是用来隔离彼此关系的,就好像我们的谈话必须要隔着另一个人,我们需要讨论另一个人来交流,这样就可以隔离我们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人物传记用的太过频繁,也许是隔离情感的一种方式,但究竟是咨询师无法和来访建立真正的关系,还是来访无法和咨询师建立关系,这需要你自己去觉察🌹咨询师未完成的个人议题你问道如果坐在咨询师的位置,可愿成为这样的"故事摆渡人”,如果作为来访是否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我能感受到你对来访的共情与抱持,或许你期望能够充分理解他们,同时又渴望彼此灵魂照见,但在这里面,我也感受到了一些关于你自己的期待和渴望,也就是咨询师自己的移情,这部分是不受来访影响的,基于咨询师个人的议题,也许你也期待来访能和你灵魂对话,你在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被看到、被理解的需求,当你从来访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突然的发亮和渴望共振的愿望时,那一刻你的眼神或许也是发亮的,你也是渴望你的来访能够与你共振的,也就是说这里也许有一部分是你自己未完成的议题,事实上,真正的咨询工作也许并不会如此和谐和契合,所有的“契合”也许只是一个假象,更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在来访的冲突、愤怒、不满,以及阻抗中进行的,所谓的“灵魂对话”有点像咨询师自己找了一个懂她的“知己”,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可能包含了咨询师个人未完成的议题。🌹最后,我想说的是,咨询师并不是来访的摆渡人,我们和来访的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平等的,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一个空白屏幕,用来给来访使用和输出他们的世界,同时我们还需要做个人体验,来解决自己的个人议题,从而让这个屏幕上的东西越来越少,屏幕上的空白空间越多,留给来访的主体空间就越多。

题主您好感恩时间让我们在这里相遇❤️看到你作为咨询师尝试用一种"生命故事重构"的路径,来帮助来访构建和内化一个自体客体,从而达到疏通,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你们共同碰撞的火花,似乎这种人物传记疗法也给了你一个安全岛的体验,为此你在思考其他同行是否又和你一样的感受和体验,是否也愿意像你一样的工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咨询本身就是建立新的客体关系你说到你作为咨询师在尝试一种"生命故事重构"的路径,当来访者被困在某种生命脚本里时,你会建议她们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以此在每周五十分钟的容器里,化作一面会呼吸的镜像,这样的用意其实是在编织一张自体客体之网用他人故事的经纬线,为来访者支起一个安全岛,从而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语法,虽然你并没有谈到你的咨询是哪个流派的,不同流派的工作会有所差异,但最终的效果一般都是来访和咨询师共同合作的结果。在客体关系取向的理解里,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与来访建立一个新的客体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来访借助咨询师的人格去成长,咨询师本身人格特质比他们具体做了哪些技术要重要的多,你说到你会建议他们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以此来建立自体客体,吸收那些人物传记里的客体表征,但事实上,你的建议可能无意识削弱了来访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有可能也满足咨询师自己的需求,好像咨询师也要借助那些人物传记来和来访工作,但实际在咨访关系里,真正能够带给来访修通的是咨询师和来访的关系,在这个空间和场域里,在你们的关系里,他们能否有新的体验,把咨询师作为一个新的客体经验去工作,也就是说咨询师能耐受并容纳一些火花以外的东西,比如负性移情,与来访的冲突等,他们能否感受到和过去不一样的体验,他们是否能内化一个好的客体,有了这个全新的好的客体就会替代他们内在原来的旧的客体经验,于是就有了修复,咨询师本身就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客体去工作,这个客体不应该被一些人物传记所替代。🌹用“人物传记”来隔离关系与情感在最近的咨询里,你有个有趣的发现,很多来访者会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她们渴望在咨询师的瞳孔里看见自己思考的倒影,就像孩子举着心爱的贝壳期待大人能读懂海浪的纹路,这也让你的五十分钟的工作有了火花的碰撞,我非常欣赏你提出的“生命故事重构”这一概念,以及你在咨询实践中所展现的创意与同理心,这种方式的确能一定程度上触及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同时他们也能在传记人物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一种共鸣和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帮助他们挣脱束缚,重新编织自己的生命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强调人物传记来治疗,或许他们并不需要心理咨询,因为既然人物传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体客体,何必还要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呢?我想人物传记这个方法或许也是你自己需要的,似乎你也很需要和来访讨论这些人物对你们共同的影响,你或许也需要从他们突然发亮的眼神里得到他们的镜映,也就是说你可能比他们更需要人物传记来工作,如果咨询师和来访只能通过讨论其他人物传记来工作,这里面可能有一部分是用来隔离彼此关系的,就好像我们的谈话必须要隔着另一个人,我们需要讨论另一个人来交流,这样就可以隔离我们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人物传记用的太过频繁,也许是隔离情感的一种方式,但究竟是咨询师无法和来访建立真正的关系,还是来访无法和咨询师建立关系,这需要你自己去觉察🌹咨询师未完成的个人议题你问道如果坐在咨询师的位置,可愿成为这样的"故事摆渡人”,如果作为来访是否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我能感受到你对来访的共情与抱持,或许你期望能够充分理解他们,同时又渴望彼此灵魂照见,但在这里面,我也感受到了一些关于你自己的期待和渴望,也就是咨询师自己的移情,这部分是不受来访影响的,基于咨询师个人的议题,也许你也期待来访能和你灵魂对话,你在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被看到、被理解的需求,当你从来访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突然的发亮和渴望共振的愿望时,那一刻你的眼神或许也是发亮的,你也是渴望你的来访能够与你共振的,也就是说这里也许有一部分是你自己未完成的议题,事实上,真正的咨询工作也许并不会如此和谐和契合,所有的“契合”也许只是一个假象,更多时候我们的工作是在来访的冲突、愤怒、不满,以及阻抗中进行的,所谓的“灵魂对话”有点像咨询师自己找了一个懂她的“知己”,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可能包含了咨询师个人未完成的议题。🌹最后,我想说的是,咨询师并不是来访的摆渡人,我们和来访的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平等的,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一个空白屏幕,用来给来访使用和输出他们的世界,同时我们还需要做个人体验,来解决自己的个人议题,从而让这个屏幕上的东西越来越少,屏幕上的空白空间越多,留给来访的主体空间就越多。

13
评论
分享
你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承载着他人心灵重量的位置。“生命故事重构”,这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希望的路径,你肩负着引导来访者走出生命脚本困境的重任。当来访者被困在某种既定的生命脚本里,那是一种深陷泥沼的无奈。你所提供的,是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这一契机。有时,来访者自发选择,那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救的渴望指引着方向;有时,在咨询室里共同碰撞出的火花,是你们思维交织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那些书页间流淌的生命力,如同潺潺溪流,在每周五十分钟的特定容器里,幻化成一面会呼吸的镜像。这镜像可不简单,它映射出的不只是传记人物,更是来访者内心深处的自己。你留意到了,当讨论某个传记人物时,来访者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那一瞬间,仿佛找到了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连接,就像两颗原本孤独的星星,在茫茫宇宙中突然交汇出光芒。这其实就是在编织一张自体客体之网,用他人故事的经纬线,为来访者支起一个安全岛。在这个安全岛上,那些卡在喉咙里的情绪,终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语法,得以畅快表达。最近这个有趣的发现,很多来访者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他们渴望在你——咨询师的瞳孔里,看见自己思考的倒影。这就如同孩子举着心爱的贝壳,满心期待大人能读懂海浪的纹路。这些碎片,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拼图,渴望在你的帮助下拼凑完整。从咨询师的角度看,成为这样的“故事摆渡人”,意义非凡。你要敏锐地捕捉来访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理解他们在传记中找到的共鸣。你得深入那些他人的故事,分析其中的情感脉络、人生转折,以便更好地引导来访者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你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熟悉各类传记,这样才能在来访者选择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在共同探索时,提供深刻的见解。你要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故事的海洋里,引领来访者驶向心灵的彼岸。而若你坐在来访者的沙发上,你内心必然也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在生活的重重迷雾里徘徊,你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助。被困在自己的生命脚本中,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荆棘上,疼痛难忍却又不知如何挣脱。此时,若能有这样一位“故事摆渡人”,那将是何其幸运。你期待着能在咨询师的陪伴下,与那些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每一本传记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人生的大门,你渴望推开它,去感受别样的生命历程。那些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奋斗与挫折,或许能成为照亮你内心黑暗角落的烛光。你期待在这烛光下,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模样,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力量。你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这些碎片是你在生活中好不容易收集到的微光。你将它们捧在手心,小心翼翼地呈现在咨询师面前,渴望他们能从中读懂你的困惑、你的憧憬、你的挣扎。你希望咨询师能透过这些碎片,看到你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自己。坐在来访者的沙发上,你渴望咨询师能真正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不只是倾听,更是感同身受。你期待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你话语中的每一丝情感波动,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背后的根源。你希望他们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那些传记中的故事,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你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你深知,这样的灵魂对话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彼此的信任。但你愿意去尝试,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敞开心扉,因为你太渴望改变,渴望摆脱那束缚自己的无形枷锁。你期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能逐渐梳理清楚自己混乱的思绪,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对于这样的“生命故事重构”,你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你满怀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改变自己的契机;另一方面,你又心存担忧,害怕再次失望。然而,即便有担忧,你依然选择勇敢前行,因为你明白,原地不动永远无法找到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你希望咨询师能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你交流。你不希望被评判,只希望被理解。你希望他们能巧妙地引导你,让你自己从那些传记故事中汲取智慧,而不是被强行灌输观点。就像培育一朵娇嫩的花朵,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和雨露,灵魂的成长也需要温和且恰当的滋养。你期待着咨询师能帮助你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穿梭,去发现那些共通的人性。比如,有些人在面对巨大挫折时展现出的坚韧,这种坚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的磨难中锤炼出来的。你希望通过了解这些,也能在自己面对困境时,找到效仿的勇气。在传记人物的起起落落里,你渴望看到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转机,从而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并非独一无二的苦难,而是生命旅程中常见的风景。坐在来访者的沙发上,你也希望咨询师能引导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经历。或许曾经你认为是不可逾越的伤痛,在他人的故事对照下,会发现它也能成为塑造更强大自己的基石。你期望在这样的灵魂对话中,学会重新审视过去的种种,放下那些一直背负的沉重包袱。而且,你希望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咨询室内。你渴望将从传记故事中获得的感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想起传记中那些勇敢者的身影,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当陷入情绪低谷时,能从他人的故事里找到慰藉心灵的力量,相信阴霾终会散去。你期待这样的“故事摆渡人”能帮助你打破思维的局限。很多时候,你被困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咨询师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可以像为你打开一扇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生活还有许多别样的风景。你深知,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只要有这样的灵魂对话,有这样一位“故事摆渡人”陪伴在旁,你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这条探索自我、重构生命故事的道路上,哪怕途中会有曲折,也坚信终有一天能抵达内心真正向往的彼岸,找到那个充满力量、更加从容的自己。

你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承载着他人心灵重量的位置。“生命故事重构”,这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希望的路径,你肩负着引导来访者走出生命脚本困境的重任。当来访者被困在某种既定的生命脚本里,那是一种深陷泥沼的无奈。你所提供的,是与某个灵魂共振的传记这一契机。有时,来访者自发选择,那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救的渴望指引着方向;有时,在咨询室里共同碰撞出的火花,是你们思维交织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那些书页间流淌的生命力,如同潺潺溪流,在每周五十分钟的特定容器里,幻化成一面会呼吸的镜像。这镜像可不简单,它映射出的不只是传记人物,更是来访者内心深处的自己。你留意到了,当讨论某个传记人物时,来访者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那一瞬间,仿佛找到了平行时空的另一个自己。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连接,就像两颗原本孤独的星星,在茫茫宇宙中突然交汇出光芒。这其实就是在编织一张自体客体之网,用他人故事的经纬线,为来访者支起一个安全岛。在这个安全岛上,那些卡在喉咙里的情绪,终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语法,得以畅快表达。最近这个有趣的发现,很多来访者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他们渴望在你——咨询师的瞳孔里,看见自己思考的倒影。这就如同孩子举着心爱的贝壳,满心期待大人能读懂海浪的纹路。这些碎片,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拼图,渴望在你的帮助下拼凑完整。从咨询师的角度看,成为这样的“故事摆渡人”,意义非凡。你要敏锐地捕捉来访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理解他们在传记中找到的共鸣。你得深入那些他人的故事,分析其中的情感脉络、人生转折,以便更好地引导来访者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你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熟悉各类传记,这样才能在来访者选择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在共同探索时,提供深刻的见解。你要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故事的海洋里,引领来访者驶向心灵的彼岸。而若你坐在来访者的沙发上,你内心必然也期待这样的灵魂对话。在生活的重重迷雾里徘徊,你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助。被困在自己的生命脚本中,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荆棘上,疼痛难忍却又不知如何挣脱。此时,若能有这样一位“故事摆渡人”,那将是何其幸运。你期待着能在咨询师的陪伴下,与那些灵魂共振的传记相遇。每一本传记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人生的大门,你渴望推开它,去感受别样的生命历程。那些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奋斗与挫折,或许能成为照亮你内心黑暗角落的烛光。你期待在这烛光下,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模样,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力量。你带着书影音的碎片来到咨询室,这些碎片是你在生活中好不容易收集到的微光。你将它们捧在手心,小心翼翼地呈现在咨询师面前,渴望他们能从中读懂你的困惑、你的憧憬、你的挣扎。你希望咨询师能透过这些碎片,看到你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自己。坐在来访者的沙发上,你渴望咨询师能真正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不只是倾听,更是感同身受。你期待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你话语中的每一丝情感波动,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背后的根源。你希望他们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那些传记中的故事,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你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你深知,这样的灵魂对话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彼此的信任。但你愿意去尝试,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敞开心扉,因为你太渴望改变,渴望摆脱那束缚自己的无形枷锁。你期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能逐渐梳理清楚自己混乱的思绪,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对于这样的“生命故事重构”,你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你满怀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改变自己的契机;另一方面,你又心存担忧,害怕再次失望。然而,即便有担忧,你依然选择勇敢前行,因为你明白,原地不动永远无法找到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你希望咨询师能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你交流。你不希望被评判,只希望被理解。你希望他们能巧妙地引导你,让你自己从那些传记故事中汲取智慧,而不是被强行灌输观点。就像培育一朵娇嫩的花朵,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和雨露,灵魂的成长也需要温和且恰当的滋养。你期待着咨询师能帮助你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穿梭,去发现那些共通的人性。比如,有些人在面对巨大挫折时展现出的坚韧,这种坚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的磨难中锤炼出来的。你希望通过了解这些,也能在自己面对困境时,找到效仿的勇气。在传记人物的起起落落里,你渴望看到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转机,从而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并非独一无二的苦难,而是生命旅程中常见的风景。坐在来访者的沙发上,你也希望咨询师能引导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经历。或许曾经你认为是不可逾越的伤痛,在他人的故事对照下,会发现它也能成为塑造更强大自己的基石。你期望在这样的灵魂对话中,学会重新审视过去的种种,放下那些一直背负的沉重包袱。而且,你希望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咨询室内。你渴望将从传记故事中获得的感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想起传记中那些勇敢者的身影,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当陷入情绪低谷时,能从他人的故事里找到慰藉心灵的力量,相信阴霾终会散去。你期待这样的“故事摆渡人”能帮助你打破思维的局限。很多时候,你被困在自己的思维定式里,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咨询师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可以像为你打开一扇扇新的窗户,让你看到生活还有许多别样的风景。你深知,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只要有这样的灵魂对话,有这样一位“故事摆渡人”陪伴在旁,你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这条探索自我、重构生命故事的道路上,哪怕途中会有曲折,也坚信终有一天能抵达内心真正向往的彼岸,找到那个充满力量、更加从容的自己。

6
评论
分享
你好,我是SelenaWʕᵔᴥᵔʔ。最近看到有咨询师在用「人物传记疗法」帮来访者解开生命卡点,挺有意思的。其实吧,故事的力量确实很神奇——就像有人捧着一本书突然哽咽,才发现自己活成了别人笔下的某句话。不过话说回来,咨询这件事儿啊,终究得回到人和人之间那份真实的联结上。我有个朋友总爱给来访者塞书单,结果有一次被怼了:「你推荐的主人公再勇敢,不还是没法替我买单?」当时办公室鸦雀无声。后来想想,传记再怎么共鸣,终究是二手体验。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到底不如自己咽下去的踏实。我也见过灵光乍现的时刻。有个姑娘总觉得自己是「家族罪人」,直到她读到《百年孤独》里丽贝卡的吃土癖好。那天她突然笑出声:「原来疯子也会啃指甲啊!」那天之后,她开始敢在咨询室摔枕头了——你看,好的故事就像块敲门砖,但推开门还得靠真刀真枪的情绪碰撞。不过也得警惕,别让传记变成咨询师的面具。之前有督导提醒我:「你是不是把传记当挡箭牌了?当心聊陀思妥耶夫斯基聊得比听来访者还投入。」这话扎心。毕竟咨询不是文学课,再好的故事梗概,也比不上来访者睫毛颤动的瞬间真实。对了,偷偷说句大实话——有时候来访者递来的书单,倒像是给咨询师布置的作业。上次有位妈妈带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翻开第一页就写着:「请告诉我,我的焦虑值多少钱?」那一刻书页都在发抖。说到底,咨询室里的故事会,得小心别让传记喧宾夺主。就像上周有个男孩说:「老师,你知道《麦田守望者》里最酷的是什么吗?霍尔顿根本不在乎别人看不看得懂他的脏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治愈从来不在书里,而在他终于敢在我面前爆粗口的褶皱衬衫上。最后奉劝各位同行,别让传记里的英雄绑架了你们的沙发。毕竟咨询费是按小时收的,不是按莎士比亚全集算的。下次再有人问「这本书能治好我的空虚吗?」,建议直接回:要不咱俩试试互相演对方的人生?

你好,我是SelenaWʕᵔᴥᵔʔ。最近看到有咨询师在用「人物传记疗法」帮来访者解开生命卡点,挺有意思的。其实吧,故事的力量确实很神奇——就像有人捧着一本书突然哽咽,才发现自己活成了别人笔下的某句话。不过话说回来,咨询这件事儿啊,终究得回到人和人之间那份真实的联结上。我有个朋友总爱给来访者塞书单,结果有一次被怼了:「你推荐的主人公再勇敢,不还是没法替我买单?」当时办公室鸦雀无声。后来想想,传记再怎么共鸣,终究是二手体验。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到底不如自己咽下去的踏实。我也见过灵光乍现的时刻。有个姑娘总觉得自己是「家族罪人」,直到她读到《百年孤独》里丽贝卡的吃土癖好。那天她突然笑出声:「原来疯子也会啃指甲啊!」那天之后,她开始敢在咨询室摔枕头了——你看,好的故事就像块敲门砖,但推开门还得靠真刀真枪的情绪碰撞。不过也得警惕,别让传记变成咨询师的面具。之前有督导提醒我:「你是不是把传记当挡箭牌了?当心聊陀思妥耶夫斯基聊得比听来访者还投入。」这话扎心。毕竟咨询不是文学课,再好的故事梗概,也比不上来访者睫毛颤动的瞬间真实。对了,偷偷说句大实话——有时候来访者递来的书单,倒像是给咨询师布置的作业。上次有位妈妈带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翻开第一页就写着:「请告诉我,我的焦虑值多少钱?」那一刻书页都在发抖。说到底,咨询室里的故事会,得小心别让传记喧宾夺主。就像上周有个男孩说:「老师,你知道《麦田守望者》里最酷的是什么吗?霍尔顿根本不在乎别人看不看得懂他的脏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治愈从来不在书里,而在他终于敢在我面前爆粗口的褶皱衬衫上。最后奉劝各位同行,别让传记里的英雄绑架了你们的沙发。毕竟咨询费是按小时收的,不是按莎士比亚全集算的。下次再有人问「这本书能治好我的空虚吗?」,建议直接回:要不咱俩试试互相演对方的人生?

5
评论
分享
  • 做题被嘲笑后惧怕回答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回避社交?
    1回答 · 2025.05.19 13:14:47
  • 害怕短信发出去时,提示好友验证信息,却很难放下过去
    3回答 · 2025.05.18 18:45:56
  • 20岁女,大一,总害怕自己得心理疾病,怎么办?
    7回答 · 2025.05.18 17:09:37

心理学研究会

官方
1585人
#行为问题
欢迎热爱心理学的到来,相信你一定对心理学充满着好奇,一起用专业知识来分享未知吧 1、日常分享专业知识解读 2、日常困扰互帮互助 3、专业交流与答疑 4、更多希望你来补充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