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和人划清界限,回避型依恋怎么自愈?

匿名用户
#焦虑#困惑#逃避
16岁以前,我好像没有任何感情,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去世,我也没有情绪波动。我爸妈形容我像个木头,我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来不对他们说“我爱你”“我想你”这种话。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后,我知道了,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很少陪我,所以我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 成年后,我跟我爸妈的关系变好了,我开始对他们表达我的情感。 但是一谈恋爱,我好像又变回了那个冷漠的自己。 当我对别人表达好感,对方回应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高兴,但过后又会觉得很恶心,于是再次见面时我会显得格外冷漠。于是我一次次伤害喜欢我的人。可当对方被我拒绝而不敢靠近的时候,我又会主动去追求,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 我好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渣女”。 可我并不想骗取别人的金钱或者感情,我只是比其他人更需要自己的空间,我忍不住要和别人划清界限,好像这样会令我安心。 我该如何改变自己这种状态?我是不是不该谈恋爱?

16岁以前,我好像没有任何感情,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去世,我也没有情绪波动。我爸妈形容我像个木头,我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来不对他们说“我爱你”“我想你”这种话。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后,我知道了,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很少陪我,所以我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 成年后,我跟我爸妈的关系变好了,我开始对他们表达我的情感。 但是一谈恋爱,我好像又变回了那个冷漠的自己。 当我对别人表达好感,对方回应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高兴,但过后又会觉得很恶心,于是再次见面时我会显得格外冷漠。于是我一次次伤害喜欢我的人。可当对方被我拒绝而不敢靠近的时候,我又会主动去追求,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 我好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渣女”。 可我并不想骗取别人的金钱或者感情,我只是比其他人更需要自己的空间,我忍不住要和别人划清界限,好像这样会令我安心。 我该如何改变自己这种状态?我是不是不该谈恋爱?

2592阅读
·11回答
收藏
小时候缺乏陪伴和情感表达的经历,可能导致你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即害怕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这会影响你在恋爱中表现出冷漠和回避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建议:1.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通过回避和划清界限来保护自己,以避免情感上的脆弱和受伤。这种机制可能是你在恋爱中出现矛盾情感和行为的原因。2.你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对你当前的影响。3.回避型依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自我成长,建议你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帮助你解决这种依恋模式和情感难题。4.在恋爱中慢慢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逐渐打破自我保护的边界,但也不要强迫自己,可以慢慢适应和接受新的情感体验。5.和潜在伴侣坦诚地沟通你的感受和依恋模式,让对方理解你的情况,共同探讨解决方案。6.不要感到内疚或羞愧,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当你真正准备好,才去追求恋爱关系。7.通过学习、阅读和参加心理成长活动,提高自我认知和情商,帮助自己建立更健康的恋爱观和依恋模式。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自己,不要急于改变或逃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情感和恋爱,这样你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伴侣,建立稳固的关系。祝您生活愉快!

小时候缺乏陪伴和情感表达的经历,可能导致你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即害怕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这会影响你在恋爱中表现出冷漠和回避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建议:1.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通过回避和划清界限来保护自己,以避免情感上的脆弱和受伤。这种机制可能是你在恋爱中出现矛盾情感和行为的原因。2.你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对你当前的影响。3.回避型依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自我成长,建议你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帮助你解决这种依恋模式和情感难题。4.在恋爱中慢慢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逐渐打破自我保护的边界,但也不要强迫自己,可以慢慢适应和接受新的情感体验。5.和潜在伴侣坦诚地沟通你的感受和依恋模式,让对方理解你的情况,共同探讨解决方案。6.不要感到内疚或羞愧,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当你真正准备好,才去追求恋爱关系。7.通过学习、阅读和参加心理成长活动,提高自我认知和情商,帮助自己建立更健康的恋爱观和依恋模式。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自己,不要急于改变或逃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情感和恋爱,这样你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伴侣,建立稳固的关系。祝您生活愉快!

11
评论
分享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忍不住和人划清界限,回避型依恋怎么自愈?】看完题主的文字,感觉到你很敏锐,也有自我探索的能力。【关于回避型依恋】题主写着:16岁以前,我好像没有任何感情,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去世,我也没有情绪波动。查了资料,这是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确实如你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过程,我们了解自己也会更好的帮助自己。我们网上看到资料,了解自己是可以的,但是也未必完全可以参考,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相同也有不同,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帮助。我们每个人人格都是终身成长的,即使是有早期的一些原因。我们一定也有因为疏忽而带来其他的能力,例如独立性,例如更好的可以享受孤独等等。【了解自己】我们可以复盘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就像奇葩说的辩手陈铭在采访时说过:“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把眼神聚焦到糟糕的一面,糟糕就成了全部,你也会随之阴暗下去,但哪怕只有1%的事是光明的,你盯着那1%,你就会开朗起来。”这段话也给了我思考,分享给你。我们愿意被过去的成长过程“限制”自己的一生吗?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呢?我们通过在亲密关系中了解自己:我们带着觉察,和他人真实的关系了解了自己的交流模式?我们继续保持这样的模式,还是愿意去改变?我们从内心承认自己存在问题,寻找到根源,我们愿意不去逃避过去的回忆,包括接纳自己曾经的过去,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重构情感模式和认知,以及带着觉察,我们在新的老师,我们可以慢慢去了解自己,成长自己。这样我们也更好的了解自己,哪些优势,哪些不足,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爱自己】当我对别人表达好感,对方回应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高兴,但过后又会觉得很恶心,于是再次见面时我会显得格外冷漠。于是我一次次伤害喜欢我的人。可当对方被我拒绝而不敢靠近的时候,我又会主动去追求,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我好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渣女”。这段话我们也看到真实的自己,有时候要适时,勇敢地打败自己的防御和保护机制。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怕什么?我们也许是因为不喜欢他人?我们或者是恋爱之前没有了解自己,我们见到对方也许发现自己并不那么喜欢?我们可以试试,我们喜欢他人,爱他人之前,我们去试试先去爱自己。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真实的做自己,也会拒绝他人,我们也可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样我们也会拥有说出爱的勇气,包括拒绝的勇气。我们也许之前遇到的未必是你爱的人?当我们更了解自己,不去把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思考,专注自己,成长自己。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样我们也会更加柔和自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可爱,至少我们也不会因为几次恋爱就给自己“贴标签”。他人给你“渣女”,我个人很反感也很反对,我们可以拒绝,不允许他人贴标签。你有自己选择爱情的权利。【做自己】我也是回避型的,我感受到自己比其他人更需要自己的空间,我也喜欢和别人划清界限,好像这样会令我们安心。这样的我们也有很多优点,有自己的世界和思考,我们可以直视自己的内心保持觉察,内心深处会反思,这些都需要慢慢让自己有安全感并且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在一个持续友好的环境进行反思与重塑,所以在遇到真正友好的环境中可以放心自己去接触和表达,也会慢慢重塑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型。我们也会改变为安全型人格的。推荐书籍《性格的陷阱》《爱的艺术》《自我关怀的力量》㊗️安好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忍不住和人划清界限,回避型依恋怎么自愈?】看完题主的文字,感觉到你很敏锐,也有自我探索的能力。【关于回避型依恋】题主写着:16岁以前,我好像没有任何感情,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去世,我也没有情绪波动。查了资料,这是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确实如你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过程,我们了解自己也会更好的帮助自己。我们网上看到资料,了解自己是可以的,但是也未必完全可以参考,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相同也有不同,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帮助。我们每个人人格都是终身成长的,即使是有早期的一些原因。我们一定也有因为疏忽而带来其他的能力,例如独立性,例如更好的可以享受孤独等等。【了解自己】我们可以复盘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就像奇葩说的辩手陈铭在采访时说过:“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把眼神聚焦到糟糕的一面,糟糕就成了全部,你也会随之阴暗下去,但哪怕只有1%的事是光明的,你盯着那1%,你就会开朗起来。”这段话也给了我思考,分享给你。我们愿意被过去的成长过程“限制”自己的一生吗?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呢?我们通过在亲密关系中了解自己:我们带着觉察,和他人真实的关系了解了自己的交流模式?我们继续保持这样的模式,还是愿意去改变?我们从内心承认自己存在问题,寻找到根源,我们愿意不去逃避过去的回忆,包括接纳自己曾经的过去,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重构情感模式和认知,以及带着觉察,我们在新的老师,我们可以慢慢去了解自己,成长自己。这样我们也更好的了解自己,哪些优势,哪些不足,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爱自己】当我对别人表达好感,对方回应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高兴,但过后又会觉得很恶心,于是再次见面时我会显得格外冷漠。于是我一次次伤害喜欢我的人。可当对方被我拒绝而不敢靠近的时候,我又会主动去追求,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我好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渣女”。这段话我们也看到真实的自己,有时候要适时,勇敢地打败自己的防御和保护机制。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怕什么?我们也许是因为不喜欢他人?我们或者是恋爱之前没有了解自己,我们见到对方也许发现自己并不那么喜欢?我们可以试试,我们喜欢他人,爱他人之前,我们去试试先去爱自己。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真实的做自己,也会拒绝他人,我们也可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样我们也会拥有说出爱的勇气,包括拒绝的勇气。我们也许之前遇到的未必是你爱的人?当我们更了解自己,不去把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思考,专注自己,成长自己。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样我们也会更加柔和自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可爱,至少我们也不会因为几次恋爱就给自己“贴标签”。他人给你“渣女”,我个人很反感也很反对,我们可以拒绝,不允许他人贴标签。你有自己选择爱情的权利。【做自己】我也是回避型的,我感受到自己比其他人更需要自己的空间,我也喜欢和别人划清界限,好像这样会令我们安心。这样的我们也有很多优点,有自己的世界和思考,我们可以直视自己的内心保持觉察,内心深处会反思,这些都需要慢慢让自己有安全感并且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在一个持续友好的环境进行反思与重塑,所以在遇到真正友好的环境中可以放心自己去接触和表达,也会慢慢重塑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型。我们也会改变为安全型人格的。推荐书籍《性格的陷阱》《爱的艺术》《自我关怀的力量》㊗️安好

6
评论
分享
题主您好,很理解您的困惑,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从你的描述中看得出来,你的这种回避性型依恋和你的成长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小时候,你和父母的接触很少,这导致他们对你的情感表达很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爱你,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你并不是没有什么感情,只是处于一种无感的状态。这本质上是因为你感受不到他们对你的爱,你无法和他们进行情绪上的交流,没有办法建立情感上的深层链接,所以你对于亲近的人去世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造成你今天这种情况,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这和你的父母有关,也和你身边的亲人有关。其实你无论是你还是你的父母,你身边的亲人,你们不懂得怎么去经营情感。你爸妈形容你像个木头,他们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原因,原因是他们在你小时候陪伴你的时间很少,你们之间自然没有那么亲近,你对他们的感情是也没有那么深刻。这本来很正常,可是在他们看来,血缘关系就代表着亲近,即便他们和你相处时间不长,他们也觉得你应该对他们热情,你应该对和他们亲近。这种想法太过理所当然,当然也是大多数父母一直秉持的一种观念,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经营的,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父母即便再富裕再优秀,如果他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培养感情,那么他们在亲情方面就很难收获成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瓜的人,是得不到瓜的。后来你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你开始学习表达你自己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你是进步的,你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在行动上进行了改变。这也证明了你并不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你说的没有情绪波动,仅仅是因为你和他们没有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这个问题在你谈恋爱的时候再次出现了,因为谈恋爱是亲密关系,个人的很多问题都会在亲密关系中被放大。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是害怕自己受伤害的人,害怕亲近的人让自己失望,害怕别人没有办法长期爱自己,害怕他们的爱总有一天会消失。怎么改变你这种状态呢?1.复盘自己过往的情感经历这里说的情感经历是成长中你和父母和长辈的亲情关系。在你的记忆中,当你想要依靠他们的时候,他们是否让你伤心失望了。或许是这些时刻让你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值得依赖的,让你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怀疑。找出原因之后,你就能找到自己产生回避型依恋的源头,然后你试着去接受这段经历。所有人的家庭都不是完美的,很多人不可避免地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但是我们要学会去面对,学会去处理。我们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家庭,不完美的父母。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复杂的,他们有很多事情要做,要面对事业上的压力,要面对家庭中的琐碎,他们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所以他们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关注到孩子的每个方面,这不代表他们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你的父母而言,显然也是这样的。小时候你爸妈很少陪你,是因为他们工作很忙吗?或许他们的某一次承诺中没有做到,或许他们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及时出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对你不重视,不代表他们不爱你,他们只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爱,就是努力工作,支付家庭的开支,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父母,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对于成长中的一些不好的经历,父母让我们失望了,或者是父母没有再及时帮忙,我们要试着去接纳,试着去原谅,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已经很努力了。2.和男友沟通像你这种情况,独自解决还是很困难的。所以更好的一种方式就是直接跟男友说明你的情况,说明你内心的感受,说明你的这种回避型依恋。当别人想跟你更进一步的时候,你的冷漠并不代表你不喜欢他,只是你害怕别人的靠近会给你带来伤害。这种反应是你无法控制的,你自己也很难受,所以你更要将这个情况告诉你的男友,至少可以让他了解你的情况,不至于在你冷漠的时候多想。坦诚是最好的办法,向对方坦白自己也是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重要一步。你是不是不该谈恋爱呢?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谈恋爱的权利,每个人都值得享受恋爱的美好。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谈恋爱了,这是因噎废食,不可取。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不去谈恋爱,如果大家都因为自己有问题就不去谈恋爱,那么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可以谈恋爱了。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和对象之间的磨合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学会和对方相处,让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得到成长。祝您生活愉快,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题主您好,很理解您的困惑,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从你的描述中看得出来,你的这种回避性型依恋和你的成长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小时候,你和父母的接触很少,这导致他们对你的情感表达很少,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爱你,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你并不是没有什么感情,只是处于一种无感的状态。这本质上是因为你感受不到他们对你的爱,你无法和他们进行情绪上的交流,没有办法建立情感上的深层链接,所以你对于亲近的人去世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造成你今天这种情况,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这和你的父母有关,也和你身边的亲人有关。其实你无论是你还是你的父母,你身边的亲人,你们不懂得怎么去经营情感。你爸妈形容你像个木头,他们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原因,原因是他们在你小时候陪伴你的时间很少,你们之间自然没有那么亲近,你对他们的感情是也没有那么深刻。这本来很正常,可是在他们看来,血缘关系就代表着亲近,即便他们和你相处时间不长,他们也觉得你应该对他们热情,你应该对和他们亲近。这种想法太过理所当然,当然也是大多数父母一直秉持的一种观念,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经营的,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父母即便再富裕再优秀,如果他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培养感情,那么他们在亲情方面就很难收获成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瓜的人,是得不到瓜的。后来你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你开始学习表达你自己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你是进步的,你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在行动上进行了改变。这也证明了你并不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你说的没有情绪波动,仅仅是因为你和他们没有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这个问题在你谈恋爱的时候再次出现了,因为谈恋爱是亲密关系,个人的很多问题都会在亲密关系中被放大。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是害怕自己受伤害的人,害怕亲近的人让自己失望,害怕别人没有办法长期爱自己,害怕他们的爱总有一天会消失。怎么改变你这种状态呢?1.复盘自己过往的情感经历这里说的情感经历是成长中你和父母和长辈的亲情关系。在你的记忆中,当你想要依靠他们的时候,他们是否让你伤心失望了。或许是这些时刻让你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值得依赖的,让你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怀疑。找出原因之后,你就能找到自己产生回避型依恋的源头,然后你试着去接受这段经历。所有人的家庭都不是完美的,很多人不可避免地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但是我们要学会去面对,学会去处理。我们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家庭,不完美的父母。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复杂的,他们有很多事情要做,要面对事业上的压力,要面对家庭中的琐碎,他们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所以他们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关注到孩子的每个方面,这不代表他们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你的父母而言,显然也是这样的。小时候你爸妈很少陪你,是因为他们工作很忙吗?或许他们的某一次承诺中没有做到,或许他们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及时出现。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对你不重视,不代表他们不爱你,他们只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爱,就是努力工作,支付家庭的开支,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父母,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对于成长中的一些不好的经历,父母让我们失望了,或者是父母没有再及时帮忙,我们要试着去接纳,试着去原谅,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已经很努力了。2.和男友沟通像你这种情况,独自解决还是很困难的。所以更好的一种方式就是直接跟男友说明你的情况,说明你内心的感受,说明你的这种回避型依恋。当别人想跟你更进一步的时候,你的冷漠并不代表你不喜欢他,只是你害怕别人的靠近会给你带来伤害。这种反应是你无法控制的,你自己也很难受,所以你更要将这个情况告诉你的男友,至少可以让他了解你的情况,不至于在你冷漠的时候多想。坦诚是最好的办法,向对方坦白自己也是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重要一步。你是不是不该谈恋爱呢?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谈恋爱的权利,每个人都值得享受恋爱的美好。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谈恋爱了,这是因噎废食,不可取。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不去谈恋爱,如果大家都因为自己有问题就不去谈恋爱,那么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可以谈恋爱了。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和对象之间的磨合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学会和对方相处,让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得到成长。祝您生活愉快,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5
评论
分享
理解你的感受,这种感情上的冷漠和矛盾可能给你带来困扰。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自我反省:尝试深入思考自己为何会出现这种冷漠和矛盾的情绪反应。或许在过去的经历中,你遭受了伤害或失去了信任,而导致你对于展示真实情感产生了抵触。逐渐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2.寻求专业支持: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辅导,你可以深入探索你的情感困惑,并获得有效的策略来改变自己。3.慢慢开放自己:尽管你可能需要个人空间,但也要学会逐渐打开自己对他人的情感表达。可以从简单的方式开始,例如与亲人、朋友以及恋爱对象分享一些感激之情或亲切的语言。通过渐进的步骤,你可以逐渐习惯和享受与他人交流情感。4.学习沟通技巧:通过学习积极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你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情感冲突,并能够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关系。5.保持真实和坦诚:在恋爱关系中,诚实和坦诚非常重要。被自己喜欢的人接受的同时,也要给予对方信任和尊重。试着理解自己的恐惧和抵触情感的原因,并努力逐渐打开自己去经历和表达情感。6.给自己时间: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过分苛求自己,接受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自己保持宽容和理解,让自己慢慢适应和接纳新的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只要保持真实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你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平衡。祝愿你能够在情感交流中找到幸福和满足!

理解你的感受,这种感情上的冷漠和矛盾可能给你带来困扰。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自我反省:尝试深入思考自己为何会出现这种冷漠和矛盾的情绪反应。或许在过去的经历中,你遭受了伤害或失去了信任,而导致你对于展示真实情感产生了抵触。逐渐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2.寻求专业支持: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辅导,你可以深入探索你的情感困惑,并获得有效的策略来改变自己。3.慢慢开放自己:尽管你可能需要个人空间,但也要学会逐渐打开自己对他人的情感表达。可以从简单的方式开始,例如与亲人、朋友以及恋爱对象分享一些感激之情或亲切的语言。通过渐进的步骤,你可以逐渐习惯和享受与他人交流情感。4.学习沟通技巧:通过学习积极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你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情感冲突,并能够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关系。5.保持真实和坦诚:在恋爱关系中,诚实和坦诚非常重要。被自己喜欢的人接受的同时,也要给予对方信任和尊重。试着理解自己的恐惧和抵触情感的原因,并努力逐渐打开自己去经历和表达情感。6.给自己时间: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过分苛求自己,接受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自己保持宽容和理解,让自己慢慢适应和接纳新的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只要保持真实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你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平衡。祝愿你能够在情感交流中找到幸福和满足!

5
评论
分享
你好。你觉察到小时候缺少陪伴导致你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有些情感隔离,但在成长中你也意识到自己对亲人、对紧密的联结有着渴望,渐渐能够表达你的心意。只是这种渴望和表达的背后仍存留着不安和恐惧,所以你在关系走近时又会推开对方。依恋的模式是在幼年时形成的,如果缺少陪伴和情感回应,身心记忆里包含了太多失望,慢慢就会害怕自己对他人产生依赖,怕自己白白期待之后被对方辜负。所以就会“找出理由”躲回自己一个人的舒适圈:我对这段关系感觉恶心、不舒服,所以要划清界限。“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条件反射般地使用各种回避策略,以便在人际关系中不再期待、不再受伤。哪怕早已脱离了最初那个环境,改掉这种反应惯性也需要比较长的一个过程。回避型依恋的核心困扰是信任:不相信有人会对自己给予长期稳定的关爱;不相信自己脱下保护壳之后,有能力抵御风浪、行稳致远。要改变或改善自己的关系模式,首先就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长性和力量,相信自己可以面对不安的处境和不确定的关系。就像你从完全无法表达情感转变到可以表达,可以主动追求别人一样,你不再是16岁之前的样子了。你已经卸下了一部分的盔甲,体验到被人喜爱的感觉,也经历过失去关系的难过,你可以接纳这个过程中的波折、从中看见成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你可以试着表达自己的脆弱,如果你感觉跟对方有情感的联结、希望能尝试走近,可以适当表露自己的不安,帮助对方理解你的亲密-疏离的波动。给彼此一个机会去接住情绪,建立更深的信任。

你好。你觉察到小时候缺少陪伴导致你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有些情感隔离,但在成长中你也意识到自己对亲人、对紧密的联结有着渴望,渐渐能够表达你的心意。只是这种渴望和表达的背后仍存留着不安和恐惧,所以你在关系走近时又会推开对方。依恋的模式是在幼年时形成的,如果缺少陪伴和情感回应,身心记忆里包含了太多失望,慢慢就会害怕自己对他人产生依赖,怕自己白白期待之后被对方辜负。所以就会“找出理由”躲回自己一个人的舒适圈:我对这段关系感觉恶心、不舒服,所以要划清界限。“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条件反射般地使用各种回避策略,以便在人际关系中不再期待、不再受伤。哪怕早已脱离了最初那个环境,改掉这种反应惯性也需要比较长的一个过程。回避型依恋的核心困扰是信任:不相信有人会对自己给予长期稳定的关爱;不相信自己脱下保护壳之后,有能力抵御风浪、行稳致远。要改变或改善自己的关系模式,首先就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长性和力量,相信自己可以面对不安的处境和不确定的关系。就像你从完全无法表达情感转变到可以表达,可以主动追求别人一样,你不再是16岁之前的样子了。你已经卸下了一部分的盔甲,体验到被人喜爱的感觉,也经历过失去关系的难过,你可以接纳这个过程中的波折、从中看见成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你可以试着表达自己的脆弱,如果你感觉跟对方有情感的联结、希望能尝试走近,可以适当表露自己的不安,帮助对方理解你的亲密-疏离的波动。给彼此一个机会去接住情绪,建立更深的信任。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你的亲密关系模式是较典型的回避型。这种亲密关系模式精分的认为是婴儿期与主要养育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家却否定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与我们成长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自我对亲密关系的看法有关。在恋爱中这种回避模式会不由自主的被启动,如何才能克服这种模式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不管是什么原因:成长的经历,婴儿期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这些都无法改变,我们唯能改变的是我们的意识,进而是行为。也就是说,意识先行,行为迟早会改变。对待恋爱正确的意识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如下:(1)情绪互动如果向你表达好感的异性你也喜欢,或者觉得可以交往。在下次见面时,你可以装着很开心地与他互动。有研究证明,当我们的面部表情微笑时,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有愉快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你有意识去改变表情,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就会热情回应对方。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不到,要做到,就需要提高我们对情绪的觉察能力,我觉得这方面在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你的觉察能力是有的。有了觉察能力,我们可以与内心的情绪好好呆一会儿,对自己说:“我觉得你现在又启用了以往的应对模式,这种模式严重伤害了爱你的人,也伤害了自己。这次我要改变。然后想像你会以什么其他的较正常的方式表达你对对方的好感。”有研究证明,当我们处于冥想状态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与相同情境下相似的波,这种波会令我们处于轻松、愉悦之中。这种方法,经常练习,就会在现实中运用自如。这时,你的理智就能很好控制你的自动化思维和行为习惯模式。(2)珍惜拥有的如果你主动追求一个人,对方也接纳你,当你的内心因恐惧想退缩时,可以先问问自己:“你在害怕什么?”“是害怕对方离开你,还是害怕亲密的人之间相处不好?还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对方的爱?”这需要我们去问问自己:“你到底在想什么?”不配得感,害怕失去感,或许这些想法藏在你的潜意识中,让潜意识露出水面,意识化后,我们就会有意去改变。如果做不到,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同样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想象你会用什么正确的行为来珍惜你们现在的感情。(3)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恋爱中的两人也需要彼此的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这方面你独立意识强,依靠意识差一些,可以试着去相信对方,依赖对方,时不时做一下小女人,体会被人呵护的感觉。以上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祝好!

题主你好!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你的亲密关系模式是较典型的回避型。这种亲密关系模式精分的认为是婴儿期与主要养育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家却否定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与我们成长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自我对亲密关系的看法有关。在恋爱中这种回避模式会不由自主的被启动,如何才能克服这种模式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不管是什么原因:成长的经历,婴儿期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这些都无法改变,我们唯能改变的是我们的意识,进而是行为。也就是说,意识先行,行为迟早会改变。对待恋爱正确的意识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如下:(1)情绪互动如果向你表达好感的异性你也喜欢,或者觉得可以交往。在下次见面时,你可以装着很开心地与他互动。有研究证明,当我们的面部表情微笑时,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有愉快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你有意识去改变表情,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就会热情回应对方。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不到,要做到,就需要提高我们对情绪的觉察能力,我觉得这方面在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你的觉察能力是有的。有了觉察能力,我们可以与内心的情绪好好呆一会儿,对自己说:“我觉得你现在又启用了以往的应对模式,这种模式严重伤害了爱你的人,也伤害了自己。这次我要改变。然后想像你会以什么其他的较正常的方式表达你对对方的好感。”有研究证明,当我们处于冥想状态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与相同情境下相似的波,这种波会令我们处于轻松、愉悦之中。这种方法,经常练习,就会在现实中运用自如。这时,你的理智就能很好控制你的自动化思维和行为习惯模式。(2)珍惜拥有的如果你主动追求一个人,对方也接纳你,当你的内心因恐惧想退缩时,可以先问问自己:“你在害怕什么?”“是害怕对方离开你,还是害怕亲密的人之间相处不好?还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对方的爱?”这需要我们去问问自己:“你到底在想什么?”不配得感,害怕失去感,或许这些想法藏在你的潜意识中,让潜意识露出水面,意识化后,我们就会有意去改变。如果做不到,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同样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想象你会用什么正确的行为来珍惜你们现在的感情。(3)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恋爱中的两人也需要彼此的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这方面你独立意识强,依靠意识差一些,可以试着去相信对方,依赖对方,时不时做一下小女人,体会被人呵护的感觉。以上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祝好!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万事如易,我看到你的问题是回避型依恋怎么自愈,我试着为你答疑解惑。1⃣️你的困扰题主的困扰来源于亲密关系,在恋爱中,你会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当你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尤其当别人对你产生好感回应你以后,你会有厌恶恶心的感觉,并因此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冷漠,害怕,退缩,你想要努力划清界限,这让你难以维系一段亲密关系,你未必感到苦恼,因此产生焦虑的情绪。题主的自我觉察能力很强,你努力去了解和分析自己在感情中的状态,如何发展而来,并且如何影响到你当下的每一段亲密关系,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状态,因为你非常想要去享受一段亲密关系,看起来你是非常需要爱与被爱,你对爱是有深深的渴望的,但似乎却因为更多的恐惧感和担心被吞噬感而停滞不前。既想走近,又害怕走进一段亲密关系,这是你内心的趋避式冲突。2⃣️认知三角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决定我们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而不是事件本身。反过来题主的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也会影响到你对事件的认知,认知三角的认知,情绪,行为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题主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候遇到了困难,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过后感到厌恶恶心是情绪体验,表现冷漠,拒绝对方,忍不住跟别人划清界限是一种行为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题主的认知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的。事件:题主对别人表达好感,别人积极回应你题主的想法: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题主的情绪:高兴事件:对方跟你进一步积极交往题主的想法:他并不会真得对我好,他随时会抛弃我,我会受到伤害情绪:厌恶,恶心,恐惧行为:表现冷漠,想分手以上是我随便举的一个例子,题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当你出现糟糕情绪的时候,问自己“我想到了什么?”观察你的想法是如何影响到你的厌恶情绪和退缩行为的。反过来看,你的冷漠情绪和退缩行为,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在表达你不想继续一段亲密关系,所以当对方接纳你的退缩,你们的关系就此结束。题主为此感到很遗憾,认为自己可能不该谈恋爱,你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受到影响,在遇到下一段关系时可能更加犹豫退缩。3⃣️如何破局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方式的,你可以评估你的想法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哪些坏处?——有哪些证据表明你的想法是真实的,一定会发生的,有相反的证据吗?你的想法中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的想法中最糟糕的结果发生了,你会如何应对?最可能最现实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出现了跟你同样的情况,你会给你的朋友怎样的建议?题主想要在亲密关系中划清界限,可能因为害怕被吞噬,或者丧失自我,或者可能面对被抛弃和分离,所以不敢继续前进。题主不妨做几次行为试验,验证你的想法是否一定会发生,比如在关系中向对方表达出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你的恐惧和退缩是因什么样的想法而来,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结果如何,你会如何应对。你可以先做几次自我对话练习,再把练习用到关系中去。尝试新的方式去开启一段亲密关系,可能会让你有不同的体验。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你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陪伴你走出困境。如需进一步跟我沟通,题主可以关注我,选择心探陪聊或付费提问,跟我一对一交流,祝你好运。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万事如易,我看到你的问题是回避型依恋怎么自愈,我试着为你答疑解惑。1⃣️你的困扰题主的困扰来源于亲密关系,在恋爱中,你会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当你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尤其当别人对你产生好感回应你以后,你会有厌恶恶心的感觉,并因此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冷漠,害怕,退缩,你想要努力划清界限,这让你难以维系一段亲密关系,你未必感到苦恼,因此产生焦虑的情绪。题主的自我觉察能力很强,你努力去了解和分析自己在感情中的状态,如何发展而来,并且如何影响到你当下的每一段亲密关系,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状态,因为你非常想要去享受一段亲密关系,看起来你是非常需要爱与被爱,你对爱是有深深的渴望的,但似乎却因为更多的恐惧感和担心被吞噬感而停滞不前。既想走近,又害怕走进一段亲密关系,这是你内心的趋避式冲突。2⃣️认知三角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决定我们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而不是事件本身。反过来题主的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也会影响到你对事件的认知,认知三角的认知,情绪,行为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题主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候遇到了困难,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过后感到厌恶恶心是情绪体验,表现冷漠,拒绝对方,忍不住跟别人划清界限是一种行为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题主的认知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的。事件:题主对别人表达好感,别人积极回应你题主的想法: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题主的情绪:高兴事件:对方跟你进一步积极交往题主的想法:他并不会真得对我好,他随时会抛弃我,我会受到伤害情绪:厌恶,恶心,恐惧行为:表现冷漠,想分手以上是我随便举的一个例子,题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当你出现糟糕情绪的时候,问自己“我想到了什么?”观察你的想法是如何影响到你的厌恶情绪和退缩行为的。反过来看,你的冷漠情绪和退缩行为,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在表达你不想继续一段亲密关系,所以当对方接纳你的退缩,你们的关系就此结束。题主为此感到很遗憾,认为自己可能不该谈恋爱,你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受到影响,在遇到下一段关系时可能更加犹豫退缩。3⃣️如何破局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方式的,你可以评估你的想法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哪些坏处?——有哪些证据表明你的想法是真实的,一定会发生的,有相反的证据吗?你的想法中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的想法中最糟糕的结果发生了,你会如何应对?最可能最现实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出现了跟你同样的情况,你会给你的朋友怎样的建议?题主想要在亲密关系中划清界限,可能因为害怕被吞噬,或者丧失自我,或者可能面对被抛弃和分离,所以不敢继续前进。题主不妨做几次行为试验,验证你的想法是否一定会发生,比如在关系中向对方表达出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你的恐惧和退缩是因什么样的想法而来,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结果如何,你会如何应对。你可以先做几次自我对话练习,再把练习用到关系中去。尝试新的方式去开启一段亲密关系,可能会让你有不同的体验。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你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陪伴你走出困境。如需进一步跟我沟通,题主可以关注我,选择心探陪聊或付费提问,跟我一对一交流,祝你好运。

5
评论
分享
亲爱的,当别人已然飘然而过时,我们却因为曾经而不得不负重前行,这确实很遗憾,也很无奈,但这就是事实。庆幸的是,我们已然正视现实并积极地做着改善,要始终坚信,努力过的地方至少会有痕迹,更何况也许点滴交汇,终成江海,也未可知。当下我们对于感情的态度,害怕又渴望,确实与我们原生家庭的成长氛围有关,但溯源不是为了追究,毕竟感情真得不是对错题,是非对曲并不会改变结果,只是会让我们自己清晰并坚定,在时间累积的阴影同样需要时间来冲淡与消弭,这就是时间魔法的真谛所在。医学的本质是安慰,而不是治愈,心理学作为医学的分支,并不会出圈太多。因此不要想着通过他人、药物或者其它外力来使自己摆脱囧境,最终能让我们走出那种自设牢笼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方法与手段,来使这个过程变得清晰,有期待,有陪伴,这种感觉就如同计划登山与误入山林寻找出路一样,前者能以游玩观光的心态,是因为成竹于胸,而后者也许也前者走的是同样的路,但焦虑惊恐,完全的无助与忐忑。同理,楼主当下在感情中前后矛盾的表现与无法自控式的投入与放弃,就是在感情的体验中寻找合适的状态。探索解决的方向就是或者增多见识,使自己能够对感情的相处有熟悉感,从而产生计划登山式的掌控感与节奏性,当然这绝不是鼓励楼主当海王,多读书,多听同龄人的分享,一样可以事半功倍,了然于胸;或者能够增强自律性,即培养自己的定力与素养,从而能够在感情相处中,坚定自我。这类似于山林中的野外求生,总有狠人,不但能够在丛林中生存,而且能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领地。感情的世界,本就无一定之规,更无好坏可言,一眼万年或一夜狂欢,只要不妨碍社会,无愧于心,不委屈自己,适度就好,别被那些所谓的教条束缚了

亲爱的,当别人已然飘然而过时,我们却因为曾经而不得不负重前行,这确实很遗憾,也很无奈,但这就是事实。庆幸的是,我们已然正视现实并积极地做着改善,要始终坚信,努力过的地方至少会有痕迹,更何况也许点滴交汇,终成江海,也未可知。当下我们对于感情的态度,害怕又渴望,确实与我们原生家庭的成长氛围有关,但溯源不是为了追究,毕竟感情真得不是对错题,是非对曲并不会改变结果,只是会让我们自己清晰并坚定,在时间累积的阴影同样需要时间来冲淡与消弭,这就是时间魔法的真谛所在。医学的本质是安慰,而不是治愈,心理学作为医学的分支,并不会出圈太多。因此不要想着通过他人、药物或者其它外力来使自己摆脱囧境,最终能让我们走出那种自设牢笼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方法与手段,来使这个过程变得清晰,有期待,有陪伴,这种感觉就如同计划登山与误入山林寻找出路一样,前者能以游玩观光的心态,是因为成竹于胸,而后者也许也前者走的是同样的路,但焦虑惊恐,完全的无助与忐忑。同理,楼主当下在感情中前后矛盾的表现与无法自控式的投入与放弃,就是在感情的体验中寻找合适的状态。探索解决的方向就是或者增多见识,使自己能够对感情的相处有熟悉感,从而产生计划登山式的掌控感与节奏性,当然这绝不是鼓励楼主当海王,多读书,多听同龄人的分享,一样可以事半功倍,了然于胸;或者能够增强自律性,即培养自己的定力与素养,从而能够在感情相处中,坚定自我。这类似于山林中的野外求生,总有狠人,不但能够在丛林中生存,而且能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领地。感情的世界,本就无一定之规,更无好坏可言,一眼万年或一夜狂欢,只要不妨碍社会,无愧于心,不委屈自己,适度就好,别被那些所谓的教条束缚了

2
评论
分享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愿意分享这些困扰你的问题。你提到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你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心理模式。理解这种模式并尝试改变它,有助于你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关系。关于你在恋爱中的表现,你的感受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压抑情感:你提到小时候的经历可能使你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这导致你在恋爱中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可能会觉得表达爱意是一种负担。恐惧亲密关系:由于过去的经历,你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恐惧感。这使得你在恋爱中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时而追求,时而退缩。需要个人空间:你提到你需要自己的空间,这可能导致你在恋爱中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而忽略了与伴侣的互动和沟通。要改变这种状态,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感,不要压抑它们。你可以通过写日记、和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学习表达情感:练习对伴侣表达爱意和关心,这有助于你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可以从一些简单的话语开始,如“我想你了”等。探索恐惧根源:了解自己在恋爱中恐惧的根源,可能是家庭、朋友或过往感情经历等。通过认识这些根源,你可以学会逐渐克服恐惧,更好地应对亲密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学会与伴侣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沟通是建立健康恋爱关系的关键。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难以自行改变这种状态,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或咨询。专业帮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关于是否应该谈恋爱,这取决于你自己的意愿和感情需求。恋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能有欢笑,也可能有泪水。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祝你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过上更自在的生活。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愿意分享这些困扰你的问题。你提到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你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心理模式。理解这种模式并尝试改变它,有助于你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关系。关于你在恋爱中的表现,你的感受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压抑情感:你提到小时候的经历可能使你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这导致你在恋爱中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可能会觉得表达爱意是一种负担。恐惧亲密关系:由于过去的经历,你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恐惧感。这使得你在恋爱中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时而追求,时而退缩。需要个人空间:你提到你需要自己的空间,这可能导致你在恋爱中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而忽略了与伴侣的互动和沟通。要改变这种状态,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感,不要压抑它们。你可以通过写日记、和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受。学习表达情感:练习对伴侣表达爱意和关心,这有助于你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可以从一些简单的话语开始,如“我想你了”等。探索恐惧根源:了解自己在恋爱中恐惧的根源,可能是家庭、朋友或过往感情经历等。通过认识这些根源,你可以学会逐渐克服恐惧,更好地应对亲密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学会与伴侣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沟通是建立健康恋爱关系的关键。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难以自行改变这种状态,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或咨询。专业帮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关于是否应该谈恋爱,这取决于你自己的意愿和感情需求。恋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能有欢笑,也可能有泪水。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祝你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过上更自在的生活。

2
评论
分享
题主好!仔细看了你的问题描述,总是“忍不住和人划清界限”“好像没有任何感情”,这确实影响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我试着帮你分析如下:[认识回避型依恋]题主所描述的“我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一次次伤害喜欢我的人”“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的情况,确实是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的常态。回避型依恋的人,那种渴望爱却回避爱的情况让人有些迷惑。平时在日常社交中看起来好像亲切好相处,一旦跨过自我认为的亲密关系的界限,就会变得冷淡疏远。回避型依恋者在内心深处是缺乏安全感的,为避免受到伤害,就很容易发生题主所描述的“我只是比其他人更需要自己的空间,我忍不住要和别人划清界限,好像这样会令我安心”的情况。[深入分析症状原因]正如题主所描述的“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很少陪我,所以我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情况一样。在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自卑和缺爱这两点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小时候爸妈很少陪伴,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强大的爱去支持自己,逐渐形成害怕他人接触,但又渴望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即使长大成长也会有“我好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渣女”,这种根深蒂固的否定自己价值的想法。另外缺爱这个因素或许比自卑更难治愈,因为在长期没人支持和保护的情况下,没有感受过强烈和温暖的爱,所以在长大后的生活中,即使想爱,又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相关积极的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题主首先要及时觉察自己的需求。因为曾经被忽略的情感需求,或许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这需要自己花上一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探索真实的内在需求。比如可以用笔记本,不放过每一个不舒服的感受,把它记录下来,用来了解感受自己,和自己做知心朋友。其次是能及时满足自我的需求。在一步步了解自己、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后,就要尝试着及时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遇到“恶心”“冷漠”不舒服时,要先让自己气顺、舒服起来,学会让自己舒坦,才是真正的满足自己。再次是敢于对外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自己“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时,仍然可以提出你“害怕退缩”的这部分需要。这不是你不爱对方,而是你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令你不适应这样的状态。这是客观存在的情绪体验,说出来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最后是主动觉察对方的需要。当你能做好前几步,慢慢觉得自己变得充盈、满足了,就可以开始这一步,否则还是不要开始。总之,理解对方的前提是理解自己,满足对方的前提是先满足自己,只有如此,给予对方的才是爱,自己才能真正拥有爱。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题主好!仔细看了你的问题描述,总是“忍不住和人划清界限”“好像没有任何感情”,这确实影响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我试着帮你分析如下:[认识回避型依恋]题主所描述的“我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一次次伤害喜欢我的人”“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的情况,确实是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的常态。回避型依恋的人,那种渴望爱却回避爱的情况让人有些迷惑。平时在日常社交中看起来好像亲切好相处,一旦跨过自我认为的亲密关系的界限,就会变得冷淡疏远。回避型依恋者在内心深处是缺乏安全感的,为避免受到伤害,就很容易发生题主所描述的“我只是比其他人更需要自己的空间,我忍不住要和别人划清界限,好像这样会令我安心”的情况。[深入分析症状原因]正如题主所描述的“这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很少陪我,所以我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情况一样。在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自卑和缺爱这两点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小时候爸妈很少陪伴,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强大的爱去支持自己,逐渐形成害怕他人接触,但又渴望爱的回避型依恋人格。即使长大成长也会有“我好像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渣女”,这种根深蒂固的否定自己价值的想法。另外缺爱这个因素或许比自卑更难治愈,因为在长期没人支持和保护的情况下,没有感受过强烈和温暖的爱,所以在长大后的生活中,即使想爱,又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相关积极的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题主首先要及时觉察自己的需求。因为曾经被忽略的情感需求,或许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这需要自己花上一定的时间来了解自己,探索真实的内在需求。比如可以用笔记本,不放过每一个不舒服的感受,把它记录下来,用来了解感受自己,和自己做知心朋友。其次是能及时满足自我的需求。在一步步了解自己、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后,就要尝试着及时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遇到“恶心”“冷漠”不舒服时,要先让自己气顺、舒服起来,学会让自己舒坦,才是真正的满足自己。再次是敢于对外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自己“成功后我又会忍不住去害怕退缩”时,仍然可以提出你“害怕退缩”的这部分需要。这不是你不爱对方,而是你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令你不适应这样的状态。这是客观存在的情绪体验,说出来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最后是主动觉察对方的需要。当你能做好前几步,慢慢觉得自己变得充盈、满足了,就可以开始这一步,否则还是不要开始。总之,理解对方的前提是理解自己,满足对方的前提是先满足自己,只有如此,给予对方的才是爱,自己才能真正拥有爱。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2
评论
分享
自己的安全感,其实别人是给不了的,我们能从和别人的相处中感觉安全和温暖,自己也会记住这种温暖。然后让自己更有安全感,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喜欢的。别人的离开并不会让你的可爱带走。心中有爱,才能更好的表达爱。就像你感受到父母的爱以后,也会表达对父母的爱。我们在爱中学会成长,学会去爱别人,去爱自己,学会怎么和异性相处,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在爱中并不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就选择逃避。相信你的勇敢,加油!

自己的安全感,其实别人是给不了的,我们能从和别人的相处中感觉安全和温暖,自己也会记住这种温暖。然后让自己更有安全感,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喜欢的。别人的离开并不会让你的可爱带走。心中有爱,才能更好的表达爱。就像你感受到父母的爱以后,也会表达对父母的爱。我们在爱中学会成长,学会去爱别人,去爱自己,学会怎么和异性相处,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在爱中并不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就选择逃避。相信你的勇敢,加油!

评论
分享
  • 41,发现高二的儿子对我有不一样的想法,如何引导?
    2回答 · 2025.05.21 01:59:43
  • 人到中年只能靠自己,但依靠自己好难,怎么调节?
    4回答 · 2025.05.20 20:25:23
  • 如何终止一切对她有成为“对象”的幻想?进而做回朋友
    14回答 · 2025.05.20 16:28:00

心理学研究会

官方
1590人
#行为问题
欢迎热爱心理学的到来,相信你一定对心理学充满着好奇,一起用专业知识来分享未知吧 1、日常分享专业知识解读 2、日常困扰互帮互助 3、专业交流与答疑 4、更多希望你来补充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